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社会学及研究领域 导论 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与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学及研究领域 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对象:总体上,社会学家的观点有两大类: 侧重社会及社会现象;侧重个人及社会行为;2.正确看待不同观点坚持独特性:社会学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鼓励开拓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动力;维护多样性:各种观点林立可以让人在比较和选择中达于对社会的真知。(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1.定义本教材认为,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果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的社会科学。2
2、.社会学的主要特点:1具有整体性;2综合性;3社会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 4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1.理论社会学:包括理论、历史和方法三个方面;具有普遍使用的概念工具,包括微观、宏观、过程、方法四个层面。2.应用社会学:针对具体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构成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西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2.时代背景:两次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社会转型、矛盾激化、秩序渴望 3.思想条件:
3、历代社会思想、自然科学成就的凸显(细胞学说、能力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 2.西方社会学的变迁基本线索: 整体性研究(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叶)个体性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整体性与个体性并行研究(20世纪40-70年代)整体性与个体性协调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的评价 1.从总体上看,西方社会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着眼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 2.局限性:改良主义立场(对现实社会采取维护态度,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局限) 价值中立原则(掩盖其研究的阶级倾向,误导了社会学研究方法) “西方中心论”倾向(认为
4、西方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唯一正确途径,照搬) 二元对立倾向(社会学无法就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围观、必然与偶然等对立统一的理解)对西方社会学的正确认识 (1)坚持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2)看到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批判它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狭隘立场 (3)看到西方社会学在长期发展中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价值性) (4)批判继承合理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为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科学
5、的方法;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和弊端的根本途径。 2.马克思社会学的基本特点:实践性、科学性、辩证性、批判性、开放性(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学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学传人时期(18911930)本土化的最初努力(19311951)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学 :中断时期(19521978) 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与方法1.意义: 1.有助于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 3.有助于推动社会建设
6、2.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专业与政策相结合; 3.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思考问题1.西方社会学经典人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社会学的观察方式、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及分析焦点是什么?4.社会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5.怎样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马克思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 一.、理论初创 孔德 (19C30-19C末) 斯宾塞 第二章社会学基本理论 二、理论初成 迪尔凯姆 (19C末-20C30S) 马克斯-韦伯 1.现代美国社会学理论 三、理论发展 (20C40S-70S) 2.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20C80S以来) 社会学研究的方
7、法论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1含义:方法论指的是研究者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的理论,而方法则是研究社会的各种方式、技术或工具的使用。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2. 方法论:人文主义,实证主义3.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包括历史-比较研究与文献研究)4.具体方法与技术: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访问、观察、实验、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集中趋势测定、离散趋势测定、相关系数计算、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文字资料(因果分析、功能
8、分析、区位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1)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原则等等。方法论主要由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组成。(2)研究方式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有: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和局限,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地同时运用几种方法。 (3)具体的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5.关系
9、:会学的三个方法层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三者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学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方法论是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方向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同时,方法论的发展又有赖于研究方式的发展;而具体研究的实施是与各项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离开具体技术,也就无方法可言。因此,在社会学方法体系中,三者缺一不可。 (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典型范式:实证主义(实证范式)人文主义(解释范式)马克思主义(批判范式)(一)实证范式:由孔德最早系统地提出,斯宾塞进一步补充。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研究社会,直接比照了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有很强的机械和思辨色
10、彩。1.实证范式的基本观点: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第三,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研究社会。2.实证范式后期发展的特点:第一,研究理论的模式化。第二,研究过程的程序化(固定程序)第三,测量工具的精确化。实证主义方法论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它对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
11、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把社会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忽视了社会主体人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作用,同时,它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理论研究,因而就难以正确地、全面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这些不足,受到了非实证主义的批评。2.解释范式(“理解社会学”)/ 人文主义(1)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和无规律的;社会事件同样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也无规律可循,对于人和社会的研究不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2)马克斯韦伯,是反实证范式的最重要代表。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韦伯把社会研究分成
12、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主旨、题材的选择、资料的组织等等,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人文主义传统,坚持人与自然的截然划分、人的自由意志与主体性的学说以及社会历史是一种文化科学的主张,反对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程序、研究成果的性质等,他又坚定地站在实证主义一边,坚持事实与价值的截然划分,坚持科学程序的客观性及科学成果的普遍有效性。他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态度上的客观性。 第三,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具有相对主义的倾向。 解释范式的基本观点:第一,强调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
13、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第二,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受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的深远影响,又与20世纪的存在主义、人性解放思潮相联系,对从另一种角度研究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它把认识局限在主观意识范围内,片面地夸大了社会的随意性和不可证实性,陷人了相对主义和思辨哲学的泥潭。3.批判范式马克思是主要代表-批判范式的主要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统一 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一)社会学的研
14、究方式(二)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一)社会学的研究方式1.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2.研究方式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3.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4.实验研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等;5.文献研究则包括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四种研究方式反映了两种方法论的倾向: 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数据资料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文字资料研
15、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体现了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1.含义: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与技术。2.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可从研究性质上分为定性与定量两个部分。 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它能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具体过程和行为意义。但由于是依据典型的或少量的个案资料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推广性(普遍性)定量研究,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它的标准化和准确
16、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也比较严谨,可以进行检验,因而更客观更科学。但是,由于它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计量,有时可能难以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而且,由于社会现象的错综复杂,要想确立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非易事。1.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资料搜集方法:访谈、观察、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描述(印象、概观、类型);解释(因果、功能、意向、发生、总体、区位)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资料搜集方法:问卷、实验、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描述(简单、指标);解释(相关关系、数理模型)3.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1.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
17、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的特点: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 2)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 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这是为拓展产品销路,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民意调查。是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学术性调查。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调查研究。致力于
18、某类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或普遍法则进行探索和研究。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地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 (1)实验要素实验者、实验变数(变量)、实验对象、实验检测(2)实验优缺点优点: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相对容易控制,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缺点:但是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实验室中人为地制造出来;由于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差别很大,实验结果的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较差。3.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有计划地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
19、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1)内容分析 (2)二次分析(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4)历史比较分析 文献研究优缺点:优势 1.超越时空研究2.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不存在互动关系,因此,不会影响对象的行为3.可以进行长时期的研究,作纵向的对比研究。4.可以采用大样本的研究方式。劣势:但文献方法易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资料的来源、记录的时间、资料的完整性等都会影响到文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实地研究 (1)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20、 (2)实地研究的观察者社会学家瑞芒德勾德按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实地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 全参与者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完全观察者。实地研究优劣势:优势:第一,具有直接性与可靠性的特点。(第一手资料)第二,灵活性。实地研究中的研究设计可随观察的过程不断地改变。实地研究缺陷:1.受时空限制2.匿名性差,由于是面对面的深入访问3.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问题难以进行研究。 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选题 (二)研究设计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 (五)撰写报告:包括提出研究的结果,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及深化课题成理论。 本章思考题1.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2.
21、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区别?(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代表人物涂尔干发展日趋成熟们认社会现象和自现象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们遵循着同样方法论准则,因此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自科学标准模式建立统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长时期里成社会学乃至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流。 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2)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
22、理论取向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3.社会学定性与定量研究各自的特点及内容?4.社会学研究方式及其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一、人的属性第4章 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的本质 三、人的社会化一、人的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各种生理机能及生物现象,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2)人的社会属性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在与人及群体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品性,如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合作能力、道德感、责任感、价值理想等。(3)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二、
23、社会的本质 (一)社会的含义1. 社会唯实派: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有强制性。2. 社会唯名派: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主张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影响了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民俗方法论等理论流派。3.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4. 社会的特征:人群组成、生产活动、文化系统、自我调节 (二)社会的要素生产要素 人口要素 资源要素 环境要素 文化要素 (三)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24、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3)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三、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含义:主要对象是儿童、少年,且是一个具体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二)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解角度: 文化角度,社会化就是文化的内化、传递和延续;个性角度,社会化就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社会角度,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
25、中地位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含义: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 社会化是个人整合到群体的过程;社会化是抑制个人生物冲动的过程,但不是压抑或降低人的生物机能(二)怎样进行社会化1.社会化的可能(较长的依赖时期、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语言运用)2.社会化的内容(学习谋生技能、内化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3.社会化的机制(教化、学习、互动)4.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媒)5.社会化的过程(初级社会化
26、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1)初级社会化:指个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是从幼儿到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主要内容是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价值观等。初级社会化是个人后来的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角色的要求而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是再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进行的社会化的过程。 (3)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针对的不一定是负面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新兵入伍、移民)
27、(三)社会化的内容:1.生存技能的社会化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性身份权利义务) 3.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能力) 4.道德的社会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 2.个性发展 3.角色学习(五)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再行动过程特征: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2.关系:(1)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社会化与主观能动性共同推动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基础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 第三节 家庭与婚姻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基础社会群体含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群体存
28、在的基础(为什么会形成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特征 1.从个体方面看,个体有群居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生理、安全、爱和情感各方面的需要。(1)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个体完成单独不能完成的工作。(2)表意性需要:群体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2.从社会自身看,群体是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一、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含义1.含义: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 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尚未形成规范压力。(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将自己的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
29、3)成员把群体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二)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心理因素: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利益因素: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关系结构:结构能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权威因素:具有权威的领导(领导资格的合法性、个人魅力)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环境因素: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而外部又面临巨大压力与威胁时(三)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的作用 1.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 2.控制群体成员 3.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归属感 4.群体凝聚力对社会的作用:根据群体意识及价值规范的内容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之分。二、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
30、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群体规模,它直接影响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二)“社网图”可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三)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三、社会群体冲突与协调(一)群体冲突的主要类型 1.含义: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不同群体成员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排斥、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反对关系。 2.主要类型: (1)社会群体内部冲突 (2)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二)社会群体冲突增多的背景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改革发展关键时期 3.各项建设间不均衡 4. 权力腐败易发多发 5.
31、外部势力煽动挑拨(三)社会群体冲突的协调 1.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3.关注利益分化的诱发作用; 4.注意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诱发作用;5.推进冲突解决的制度化路径。第三节 家庭与婚姻(一)婚姻(1. 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2.社会设置(契约关系和程序)(二)家庭(1.生活实体(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2. 社会设置(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家庭的规模与结构:1. 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2.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多对已婚子女)3.扩展家庭(两对及两对以上夫妇以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家庭
32、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三)家庭关系:(1)家庭内人际关系内容:性爱、生殖、亲情。(2)关系形成的因素:夫妻权力结构、个性异同、性的地位与作用、交流与交换的状况、代际差异等。(四)家庭的功能:1.情感交流 2.教育(社会化 3.经济4.满足性需要5.生殖6.赡养和抚养(五)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婚姻准备结婚婚姻的维系、发展和破裂 1.婚姻准备与结婚: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主观认可+办理法定手续) (1) 条件互等原则(“门当户对”) 双向选择原则(双方满意) 男女标准有别原则 择偶梯度原则 (2) 在择偶中存在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时间、空
33、间的局限性。 2.结婚:(1)结婚行为的具体形式:婚前性行为、怀孕、同居、举办婚礼、法定登记 (2)结婚投入(情感与资源) (3)结婚对双方的价值,当结婚的收益大于不结婚的收益时,人们选择结婚。 3.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1)离婚过程:情感上的离婚 法律上的离婚 经济上的离婚 精神上的离婚 抚养上的离婚 (2)离婚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妇女就业率的提高) (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 (3)期望过高,未形成正确的婚嫁观念 (4)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思考题什么是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2.什么叫群体凝聚力? 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3.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4.如何分析和认
34、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答:按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分为初级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间相互熟悉和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他们是初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2)次级群体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集合再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群体。与初级群体相比,次级群体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和面对面接触较少,主要依据确定的角色联系再一起,各式各样正式的组织,如学校、工厂和政府部门等,可以看做次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3)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次级群体将成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不过在现实中,很多初级群体实际上都具有
35、一些次级群体的特性。5.试析当代家庭发展中的问题: 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 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以确立,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婚姻质量, 离婚 6.如何理解婚姻家庭制度的功能? 第六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一、社会差异社会成员间的差异:自然差异(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由于生理因素决定;社会差异(地位、声望和财富等),社会原因造成。2.社会差异的最根本、最基础原因是社会分化。二、社会分化1.分化: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2.社会分化:社会系统中,由承担多种社会功能的单一结构发展为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的社会过程。3.社会分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化包括:水
36、平分化(社会成员没有地位等级的差别)垂直分化(社会成员处于不同地位等级)三、社会地位1.含义: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围绕这一位置,人们规定了一套权利和义务。2.社会地位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1)正式的社会地位:社会正式分工结构中长期设置的、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社会功能并与其他地位发生相互依存的、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如职业) (2)非正式的社会地位:指的是人们在某项临时性活动中或在初级群体中同其他成员处于一种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3. 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多重的:场合地位(外显地位)的多重性素质地位(潜在地位)的多重性(如籍贯、民族、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是位置与
37、行为模式的关系,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四、社会不平等1.含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报酬等方面的差别。2.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它实际是社会地位的垂直分化的表现。 (1)功能学派的观点:社会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2)冲突学派的观点: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最深刻社会根源(第一,社会的不平等无法避免。 第二,社会不平等导致剥削。 第三,权力和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冲突论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不合理性,克服了功能论的缺陷。) (3)社会进化论观点:人类
38、总是努力追求更多的报酬,文化既是追求报酬的结果又是追求报酬的手段,追求动机是不等的,权力的不平等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四、社会分层1.含义: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2.区分阶级、阶层、层界 (1)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2)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外,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社会集团。 (3)层界指阶层、阶级之外的社会集团。层是社会按垂直方向分化出来的一些较小的社会集团层界与阶级、阶层的区别:在于它划
39、分的标准既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同一性,也不是社会经济地位与作用等方面的同一性,而是收入与收入源泉、劳动分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某一方面的同一性。层界划分的意义,在于承认客观存在的最大量也是最一般的社会差别。3. 等级、身份与种姓区分: (1)等级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居民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制度。 (2)身份制度:人们在角色关系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人们对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的评价;社会分层意义上(社会身份的评价和等级排列) (3)种姓制度:是一些国家采取的封闭性的社会分层制度。一个人在社会层次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就确定的,即是先赋的,而且这种地位终身不变。 第二节社会分层的方法
40、与标准一、分层的方法:(一)基本方法有:1.主观法:自我评分法。 2.声誉法。 3.客观法。(二)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五等分法(指把总人口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基尼系数法(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法(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不平等指数法(指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会不平等程度)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方法等(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收入、教育、职业)二、分层的标准1.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人们从事的正式职业2.潜在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 第三节 社会流
41、动一、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一般也包括地理空间的流动。 广义: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二、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1. 马克思以阶级标准进行分层,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领取财富的方式和数量,其中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又是根本标准。 2. 韦伯是以阶层标准进行分层,虽然他也运用经济标准,在这方面与马克思有共同点,但他的经济标准,不是强调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生产),而是强调市场购买力(消费),同时还强
42、调政治(权力)标准及社会(声誉)标准。也就是说,韦伯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经济、政治、社会),不同于马克思一元的(经济)、同时韦伯的分层标准还是可连续定量,并引入了主观分层标准,这都不同于马克思的分层标准。 三、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根据流动的方向: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1.水平流动: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2.垂直流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1)上向流动:流入层次高于流出层次(2)下向流动: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二)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 1. 同代流动: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基点是自己最初的职业 2. 代际流动:
43、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三)根据流动原因: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1.结构性流动: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2.自由流动:非结构性流动,由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 四、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 先赋因素: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籍贯、出身、排行、亲属关系、性别、容貌等),在传统社会它起决定作用,易形成封闭性社会体系。 2. 人力资本:在工业化、科技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逐渐被视为影响职业地位最重要的变量。 3. 文化资本:指借助于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习
44、惯、语言、风格、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制度化的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等。 4.社会资本:亦称为社会关系资源,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五、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一)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标准: 1. 量的合理性: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限度内。 2.质的合理性:社会流动体现的原则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现阶段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均等原则- .普遍性原则; 自获性原则(后天努力可得到)。(二)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
45、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3.有效地激发人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思考题:1.试述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的关系。2.试述社会分层与阶级、等级、身份、种姓的系。3.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4.马克思与韦伯的分层理论有什么区别?5.影响社会流动的要素是什么?6.试论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第一节 越轨及其原因第7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及其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度越轨及其原因一、(一)越轨(deviance)的涵义:指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
46、规范并因此受到许多人否定评价的行为。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二)、越轨的类型:从不同程度角度,分为三种,(1)违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触犯刑事法规而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时尚、新潮及不随俗等等。从性质角度,分为三种(1)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行为,如贩毒吸毒、贪污腐败等等。(2)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
47、极进步作用的行为,这种越轨行为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如改革创新。(3)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如赶时髦,追新潮等等。 (三)如何理解越轨1.越轨行为的标准是由社会所制订的。 2.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规范本身有不同的要求。3.当不同规则出现冲突时,社会承认遵守价值更大的规则的行为。4.越轨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性质,对越轨要做出区分,以便采取不同的态度。 5.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二、越轨产生的原因生物学解释:将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二)心理学解释:从人类心理
48、方面去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属于无意识(潜意识)。基本成分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总是争取自私的满足。 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从它分化出自我和超我,又在暗中支配自我与超我,即无意识支配意识。 (2 ) 自我: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获得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具有防御职能和中介职能,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我既能满足本我(本能
49、)的要求,又压抑本能的要求,使之只能得到象征性的满足。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超我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4)关系: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天潜意识层次(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人格发展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从而导致越轨行为。(三)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则倾向于从社会环境中,从
50、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主要理论包括:社会失范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和亚文化群理论。 1)默顿的社会失范论:(1)失范,就是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失范也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2)默顿在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相互关系中,提出五种适应模式:1.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2.创新:承认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获得的,但又不情愿或不能用社会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容许的手段论实现这些目标。3.形式主义: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4.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达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反抗: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上述五个,除第一个,其余四个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根据默顿的上述表达,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2)塞林的文化冲突论:(1)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讲座
-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2018年中国在线导购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 管理学经典案例-塞氏企业无为而治理念
- 城市规划设计与绿色环保
- 草原五下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新产品需求评估申请表
- 颅脑损伤的护理教学
- 热管及热管换热器课件
- C语言期末题库(八套试卷)及答案
- 湘少版五年级上册英语看图写单词专项积累练习
- 国开经济学(本)1-14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1、期末复习(1):表内乘除法复习-苏教版(2014秋)(共35张PPT)
- 沪教牛津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2 Weather课件
- 浙江省湖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案例分析》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
- 幼教园长电访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