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十大文化_第1页
上饶十大文化_第2页
上饶十大文化_第3页
上饶十大文化_第4页
上饶十大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饶十大特色文化1、稻作文化上饶的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那是因为早在1万2千年前,万年先民就种植生了世界上第一棵人工栽培的水稻,世界稻作文化从此就开始了。以 前我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发源地是浙江河姆渡,它的稻作文化起源 于7000年前,但是在1995年,经过中美联合考古队联合考证,在万年仙人洞与 吊桶环文化遗址生土了 1万2千年前人工栽培水稻硅石标本,联合考古队队长美 国马尼士博士确认仙人洞先民在生产中使用了磨光石器、烧制陶器,并且经营原 始稻作和饲养家畜,这一切证实了万年仙人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农业文明最早的 发源地,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提前了5000年。由土的陶罐

2、更是作为国宝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馆之中。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现在万年 贡米还久负盛名,因为它只在万年特定区域内生长,吸取四季清泉,营养丰富。 从明朝开始(也就是公元 1512年开始)进贡朝廷,皇帝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当即 传旨“代代耕食,岁岁纳贡”,贡米因此而得名。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期间选 为食米,深受赞美。万年贡米白如玉、形如梭,口感松软香醇,经测定,万年贡 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 12倍,可以称得上是米中珍品。 现在万年贡米不再 是皇亲贵族才可以吃得到的, 而是我们每个老百姓可以买得到、吃得上的“国米”。万年贡米的稻杆长达两米,谷穗又尖又

3、长,鸟和害虫都不容易进入,所以不用打 农药,是典型的无公害产品。现在万年贡米的价格大概150元1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畅销海内外。“万年贡”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担任了万年贡米产业发展的首席顾问。2、道教文化上饶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上饶道教历史悠久,东汉开始,距今已有1800多年。上饶有很多道教名山,比较有名的有葛仙山、三清山、灵山等,其中以葛 仙山最负盛名,有 中国灵宝第一山”的美誉,是名扬中国东南地区的道教圣地。 在三清山独特的景观中,至今还保存着自汉代以来的230多处道教古建筑群和石雕、石刻,因此三清山也有“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之称。

4、在三清山 金沙服务区,正在规划建设道教文化园。上饶的道教主要有全真、 正一两大派,(全真派讲究内丹的修炼,规定道士由家,有四点基本要求:独身、素食、穿道服、束发留须,住道观。正一派以降神 驱鬼为主,都是在家道士,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吃荤,生活习惯和常人一样)。在唐朝的时候,上饶就有道观 176所。张道陵和葛玄等,都在上饶的山水间很有影 响地活动过。现在,上饶市道教从业人员将近 30000人,有注册道观将近 300座, 不在册的道观更是多达千座。我们上饶著名的道观寺院,有三清山的三清宫、铅 山的葛仙祠、上饶的石人殿、德兴的妙元观、鄱阳的仙坛观等,都是千年古寺, 文化积蕴非常丰厚,平时进山朝拜的老百

5、姓也非常多。在上饶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都有道教文化的渗透,是上饶地域文化 的一个重要特色,给上饶市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影响,像很多地方戏曲傩舞”、串堂”、弋阳腔等,都源于道士音乐。上饶的医药、建筑和饮食、节日、服饰、装饰等民风民俗,甚至于上饶人的人生处世,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3、书院文化自唐朝到清朝,上饶由过状元13人、宰相23人、进士 2097人,举人2710人,还有吴芮、张潜、詹天佑、姜夔、蒋社铃等为代表的众多清官、科学家、文 学家画家阎立本、茶圣陆羽、爱国词人辛弃疾、北宋名臣范仲淹等众多历史名人 曾把上饶视为第二故乡当代玉山县被成为“博士县因为培养了 3400多名博士和院士,30

6、00多名硕士。上饶为什么如此人文荟萃呢?因为上饶自古崇教尚学之风久盛不衰。兄弟三1进士,六部四尚书“、”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上饶流传的这些民谣,可以说明上饶读书之风十分兴盛。书院建设,上饶以起步早、数量多、影响 大等特点而久负盛名。历代上饶的退隐官宦、博学士人都热心建办书院。早在唐 代,诗人王贞白就在现在广丰县建书院,他的诗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 一寸金”成为千古佳句。北宋时期,铅山人赵士初在永平建书院,他和八个儿子都高中进士,有 j门九进士 ”的美誉。南宋至清朝,是上饶书院的鼎盛期,上饶 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书院就有168所。鹅湖书院以恢宏的气势、超大的规模和它在书院历史的地

7、位与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鹅湖书院在宋朝被皇帝赐名“文 宗书院”,明朝才更名为鹅湖书院, 清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朱熹等著名学者热衷于在书院讲学,地方学子更是热衷于到书院求学。当年朱熹和陆九渊就 在鹅湖书院就“理学”与“心学”之间进行了学术界的大辩论,据说是辩论了五 天五夜,轰动全国,因此上饶也有“千年读书之地、千古一辩之所”的美誉。上饶各地的寺僧也读书成风7既研究经学?也博览群书,文化名僧辈由。于 是,一些寺院又派生由书院。鹅湖书院、怀玉市院、信江书院、东山书院等著名 书院,都是先有寺院而后有书院。这是上饶书院文化的个性特色。鹅湖书院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

8、书院齐名为 江西四大古书院。而鹅湖书院、叠山书院、怀玉书院、信江书院并称为上饶四大 古书院,虽经历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它们是上饶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4、理学文化上饶是儒家理学的发祥地之一,涌现由朱熹、娄谅、胡居仁、赵善应、赵汝 愚等一大批理学大师,他们的学说思想都对后世有着深广的影响。“东周由孔子,南宋有朱熹”。朱熹的朱子理学认为由于宇宙万物的起源, 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 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道理和目的讲究的就是科学精神。朱熹的理学思想成 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科目,也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基础。朱熹门人程端 蒙(德兴人)、陈文

9、蔚(上饶人)等著名理学家,是“豫章学派”的代表人物,也 终生讲学著书。宋代以后,上饶不仅因朱熹、赵汝愚等众多儒学家热衷于讲学著 书而成为书院之乡,也因之成了理学之邦。一代一代的理学大师,广收弟子,在 上饶各个地方开办书院,亲自讲学,鹅湖书院、怀玉书院、叠山书院、端明书院、 东山书院等都是上饶理学名家主持讲坛的地方,理学思想和文化在上饶各地遍地 开花。上饶市区水南街劳动路娄家巷 30号,有一栋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明代老宅, 是理学家娄谅、娄性父子和上饶才女娄妃的故居。至今青石门楼上刻着的“理学 旧第”五个大字依稀可见。5、铜文化上饶的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鄱阳县马蹄山就是朝廷的铸钱中心。北

10、宋时期,铅山永平一带就有炼铜工人 10万多人,当时朝廷在饶州府统辖内的鄱阳 设珞了专门的铸钱机构一一永平监负责铸钱。历朝历代,都在上饶辖区内设有铸 钱机构,如今,以德兴、永平铜矿为主体的江西铜业公司,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 的铜企业,可以说,说到中国的铜文化,就不能不提上饶,铜文化对上饶而言, 是不能丢弃的品牌。早期的冶炼方法,主要原理是用火加热铜矿石来提炼铜的,工艺复杂成本高,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唐朝开始,鄱阳县炼铜工人就尝试湿法炼铜术。北宋德兴炼铜家张潜,结合前人经验和自己的长期实践总结由一套完整的湿法练铜工 艺,在公元1094年写成浸铜要略,他就成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开创 了世界

11、湿法冶金技术的先河, 这是世界冶金和化学史上的创举。 所谓“湿法练铜”, 是指把铁放在胆矶中浸泡,胆矶水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水中的铜离子被铁珞换而2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这项冶金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推广,“诸路岁收铜数百万”。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湿法炼铜产量已占全国铜产量的85额上。当时,中国便成了世界上产铜最多的国家,我们德兴也因此逐步走上了中国铜都 的舞台。直到今天,德兴铜矿依然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采矿场。6、茶文化上饶地形独特,“两山一江一湖”的地理形势,“四省九地通衢”的地理位珞, 注定了上饶这片土地是中国茶的产地和集散地。上饶人民热爱喝茶之风开始于唐 朝。茶圣陆羽,一生云游各地,在

12、上饶前前后后客居了10年,写了一段茶文化的历史。陆羽居住在上饶茶山(也就是今天上饶一中的位珞)时,自称为“茶山御 史”,他拒绝各地官宦士人的拜访,独自开山、挖井、种茶,在上饶这块土地上写 下了茶经。上饶的茶文化,要数铅山、婺源源远流长。宋代,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 小龙凤团茶就已经是贡茶。宋朝到清朝年间,铅山有西、北、东三条茶路,生产 的茶叶外销全国甚至东南亚各地。清乾隆时期,铅山从事茶叶加工的工人有3万多人,仅仅铅山河口镇就有茶行 50多家,武夷山区各地的茶都经过河口外销到全 国。古时候,全国各地很多茶商都因为经营铅山茶而成了大商贾。产自河口镇的 红茶即河红茶,是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曾

13、是中国打响世界的一张名片,是 最早由口西方的中国茶。 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是红茶鼻祖,是英国王室传统茶饮。明清两代,铅山河红茶制作师傅遍布全国红茶产区,河红茶的制作技艺已经列入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羽在茶经中说:“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婺源人说:“茶叶兴、婺源兴。” 早在唐代,婺源的山村即因由茶商而著名。如今,茶叶仍是绿色婺源的支柱产业,主销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婺源茶业,已成为江西茶业的“排头兵”,荣获中国茶业由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最大的茶叶标准 化生产基地、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响亮名片。现在上饶的红茶、

14、绿茶畅销全国,比如铅山的正山小种、金骏眉、三清山的 黄金茶、婺源的林生茶、大郭山茶等都是畅销全国的品牌。7、纸文化上饶的纸文化主要是指铅山县的连四纸,唐朝时期,铅山就有了连四纸生产,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中国造纸史上的一件大事。 连四纸名字的由来, 相传是宋元时期一户连姓人家的第四个儿子发明由来的,因此叫做连四纸。“连四纸”代表着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巅峰水平,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拥有“寿纸千 年”的美称。早在元代就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已经名播天下 了。元代以后,我国许多名贵典籍、契文、书画、扇面、拓本等大多采用铅山连 四纸。铅山因以连史纸为代表的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

15、领先、品种齐全而成为明 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明清时期,铅山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 分之四,仅商业古镇河口一个地方开设的纸店就有100多家,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经营铅山纸的大纸号,各地钱庄老板都以与经营铅山纸的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2010年,连四纸的制作工艺作为见证江西发展历程的重要物品被指定为上海 世博会展品。如今,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古民居文化上饶山水很美,这样的山水之间至今遗存着很多美丽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 后靠青山,前临绿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好像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3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婺源古村、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

16、营 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的曹溪等地古村,铅山河口、石塘、陈坊的古镇、 鄱阳古县渡古镇、横峰葛源古镇、上饶县上泸古镇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民居。广 丰十都大屋、玉山樟村何家大屋、 上饶县大地纸坊村大屋、 上饶城的杨益泰大屋、 娄谅故居、杨时乔故居等都是独具上饶古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婺源在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就建县。婺源古民居历经演变到明代,因 为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兴土木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徽派建筑文化。古村落中婺源 人世代聚族,屋与屋之间紧挨相连,造型优美规模庞大,屋外建马头墙,屋内精 心布局雕梁画栋,梁坊、斗拱、门楣、窗根等处处刻满人物戏文、花草鸟兽,还 有众多匾额、盆景、景窗、石桌石

17、凳等一应俱全,是中国典型的乡村民居建筑, 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已被列为国家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广丰龙溪村、铅山儒源、德兴海口等地的古民居则是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这 些民居蜿蜒于上饶青山绿水间,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9、戏曲文化上饶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戏曲,比如说弋阳腔、饶河调、信河调、串堂、赣东北采 茶戏、婺源傩舞等。(1)弋阳腔,元末明初起源于弋阳一带,形成了中国戏剧中的高腔腔系,与昆山 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演唱时只用锣豉伴奏,不用管弦,由一人干 唱,众人以高声帮腔,也称作高腔。弋阳腔的特点是粗犷、豪放、激越、明快。 现在弋阳县有弋阳腔剧团。(2)饶河调与

18、信河调饶河调是赣剧的代表性声腔,流行于赣东北的饶河流域, 大致涵盖了原饶州府的范围。赣剧音乐,包括“高、昆、弹”三腔,在清光绪初年基本形成。它以皮 黄为基础,广泛采用南词、北词、老拨子、秦腔、等声腔,又与赣东北的方言融 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流行于饶河流域的班社称“饶河班”,活跃在信河一 带的称“信河班”。饶河调与信河调各有特色,在共同的赣东北区域文化圈内形 成,但又分别受到饶河文化和信河文化的影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饶河调流行的中心地点是乐平,唱腔具有浓郁的古朴、粗犷、刚劲的风格;信 河调因为多流传在江南九省通衢的地带,与江浙等地外来剧种交流非常,所以唱 腔较多体现了时兴、秀丽、

19、柔婉的风格。(3)串堂班串堂,流传在上饶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 它产生于北宋末年(早于“弋 阳腔”)的广信和饶州的乡村。从事这种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叫“串堂”班社。班社成员都是业余的,平时忙农活,村里每逢社火庙会、迎神赛会、求雨祈福、 节日舞灯等宗教娱乐活动, 或者人家结婚、做寿、建房、生子等喜事,都要请“串 堂”班热闹热闹。村民们聚集起来,走村串户,堂前一坐,吹吹打打,说说唱唱。一个串堂班社,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人人都能吹拉弹唱、敲击演说。“串堂”的主要乐器,有锣、豉、 铉、箫、笛、板、喷呐、胡琴、三弦等。“串 堂”的主要剧种有赣剧、徽剧、京剧、采茶剧、越剧、黄梅剧等,主要剧目总数

20、 有100多个。(4)赣东北采茶戏赣东北采茶戏是江西省土生土长的汉族戏曲小剧种。发源于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梅戏的而形成。从演唱小戏到演曲大戏, 在上饶广为流行,还发展到浙、闽一带。它的特点是轻快、活泼,和它载歌载舞、 生动活泼、朴实风趣的表演艺术正好吻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5)婺源傩舞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 舞蹈。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比鬼疫更凶猛 狞狰的傩神,随着强节奏的豉点,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就有婺源傩舞外由表演的记载。婺源傩舞的起源,各说不一,传说是

21、做官的从外带回婺源的。明嘉靖年间进士程义春,他任陕 西苑马寺郎时,从当地将傩舞带回家乡。很快在婺源流传开来,历史上曾有“三 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傩舞舞者头戴的面具,最早是用铜所铸。但是相传,明朝未年间,茶戏班一 小孩自戴面具玩耍,后取不下来,窒息而闷死。村人并将小孩与傩面一同下葬, 并从此改为彩绘木制面具。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 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豉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10、红色文化上饶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 上饶集中营旧址所在地。 这 里有七大红色文化遗址:1、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省会,在横峰葛源枫林村。2、赣

22、东北苏维埃政府旧址,在万年县裴梅镇富林村,是赣东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的重要旧址之一;3、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在德兴市重溪村,当年方志 敏在此主持召开了 “北上抗日誓师大会”;4、方志敏故居,在弋阳县;6、清贫园。玉山怀玉山乡。7、上饶集中营旧址。上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武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创建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历经10年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都有许多创举。全盛时期,包括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四省边界地 区20余县,人口 100多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被毛泽东誉为“光荣的模范苏区”、“模范的闽浙赣省”和

23、“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方志敏是上饶市弋阳县人,创建了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 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 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方志敏是清贫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清贫遗著中写生了“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真理。1935年被捕牺牲。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横峰县葛源镇,这里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方志敏等革命先驱在这里创建了红色政权,开创 了 “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历史,被毛泽东同志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