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学说_第1页
苏格拉底的学说_第2页
苏格拉底的学说_第3页
苏格拉底的学说_第4页
苏格拉底的学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格拉底的学说一、史料。做希腊哲学史的人最难定苏格拉底的学说,究竟是什么?这种困难由于几层原因。第一,他自己不曾著书;第二,他的弟子柏拉图,处处用他做说话的人。我们读柏拉图的书时,很难分别哪些话是柏拉图自己的,哪些话真是苏格拉底的,第三,亚里士多德虽曾论及苏格拉底的学说,却又太简略了,叫人不容易懂得。一一因此,这二千多年以来,这个大问题,竟不曾有完全满意的解决,依我个人的意见,大概近年新出的约翰伯内特教授的早期希腊哲学(1914),讲这个问题最讲得圆满。本章所论大半都根据于这部书。所有我自己增添之处,并非别有见解,不过因为伯内特教授的书不便初学,不能直译,故不能不增加材料详细解说。二、自叙。柏

2、拉图的裴多篇里,有一段说苏格拉底自叙他的思想变迁的历史,他说他少年时候最爱研究“天然科学”,要想知道万物的原因和存在变迁之故。他自己寻思生物的原起是否由于冷热两者的结合,他的形状是平的呢?还是圆的呢?感觉与知识有何关系,我们思想的作用是由于气呢?还是由于血呢?这种种问题,他想来想去,总没有满意的解决。后来他听见阿那克萨哥拉有一部书说万物原起都由于心(nous),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不料他读了那书,才知道阿那克萨哥拉还只是说气,说以太,说水,和种种不相干的东西。他的“心”不过是一种“做戏无法,出个菩萨”的救急方法。他因此大失所望,后来决意自己去研究一种新方法。他自己说这个方法的性质如下:从此以后,

3、我对于研究外物一事觉得有点厌倦了。我想人看日蚀,须要用一盘水看水底的影子,才不致被日光伤了目力。我如今也是如此,我若单用眼睛去观察外物,将来恐怕要乱了我的心灵。所以我决意从“识别”(Judgments,Jowett译作“ideas,Cary译作Reasons;此从Burnet译)一方面下手,要从这里面寻出外物的道理来。我的方法是,我先指定一条最强的理论,认为真的;凡有不合于这条的,我便以为不真的。(,99100)这一段说苏格拉底的方法很重要,他要从“识别下手,要从“识别里面寻出外物的道理。他人说他的方法是先认定一条公理,作为是非的标准。这话初看去是演译的方法,其实不然,伯内特说他这种公理不过是

4、一个假定的根据(Hypothesis)。辩论的时候,双方都承认这个假设,便可辩论。苏格拉底的辩论都是如此。他总是先提出一个假定的理论,问他的对家承认不承认。若承认了,他便一问一答的问,那人不能不承认那先定的根据不是真的,于是苏格拉底又换一个理论,问他的对家承认不承认。承认之后,他又设法把那个根据推翻。如此上去,叫那人觉得他的理论都不能成立。然后苏格拉底慢慢的把他引到一个正确的根据上。我们可举一个例。色诺芬的回忆录里面有一段()记苏格拉底和一个少年问答。那少年说自己想做一个政治家;苏格拉底对他说,一个政治家应该知道什么叫做正,什么叫做不正,那少年说他都知道。苏格拉底说,我们何不画两行,一行写“正

5、”的事,一行写不正事,这个办法好么?那少年答道,“好。”答?不正的一行。答?不正。答?不正。答?不正。答?那是自然的。答?那可不然,那是“正”的。答?很正的。答?正的。但是我以为你刚才所说欺骗掳掠的事,不过单指对于朋友说的。答?我想是的。答?正是如此。答?我看这事该在正的一行。答?只好放在正的一行。答?也应该在正的一行。答?我把那话收回。答?我如今竟不能相信自己回答的话了。我刚才说的话,经不起你一问,便觉得和我说那话时完全不同了。这是他问答辩证的方法,这里所引的一段是破坏的方法。有时他把对家所承认的假定都推翻了,然后重新举许多例,一条一条的证明一个正当的理论。那就是建设的方法了。三、全称界说。

6、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主张两事:一是归纳的论理,一是全称的界说,这两事其实只是一事,归纳的论理就是苏格拉底的问答做的辩论。这种问答,从许多做法的例上归到一个全称的界说,故可说是归纳的论理,什么叫做“全称的界说”呢?例如说:“孔子、墨子、孟子都是人。”这种界说,从个体里面认出他们的“共相”,认出他们同是“什么”(TomEbmc),这便是全称的界说。这个“什么”,往往译作“概念”(Conepts)。伯内特()极不赞成这个译名,他以为“概念”和苏格拉底的本意不对,故改译作“Forms”,直译为“法”,我认为“法”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法”相混,故译为“共相”。原文是Ein,或Iseal,苏格拉底,柏拉图

7、和亚里士多德三人所用本是一个字,不过意义各不同,故译为苏格拉底的“共相”,柏拉图的“意象”,亚里士多德的“法”。苏格拉底说人的感觉只能知个体的事物,不能知他们的共相。共相须由心灵用理论推得。譬如我们说这块木头和那块木头相等,这块石头和那块石头相等。这个“相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决不曾先拿一个“相等性”去做观察的标准,可见这个“相等性”是由观察外物引起来的。但是外物的观察虽能引起这个“相等性”,那观察的外物却仍旧是木头石头,究竟不是“相等性”。那些木头石头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可见那“相等性”并非外物所能发生的。我们见了那些相等或不相等的木石,便引起一个“相等性”。这个“相等性”是我们回想起来

8、的。那“相等性”只是一个绝对相等的法相。我们从相等的外物回想到那绝对的相等性。见外物是感觉的作用,回想到相等性是心理的作用。此外,见美的物便回想到美相,见善事便回想到善相,都是这个道理。这种“共相”的学说本来起于毕达哥拉斯一派的数理论。讲算学的人自然最容易从几个三角形上想到三角形的绝对法相;从这个圆那个圆想到绝对的圆相。但是苏格拉底把这个学说推广出来,包括一切道德和美术的问题。四、个体与共相的关系。我们若承认有一个“美”的共相,还须问什么东西使我们承认这物或那物是美的。例如说“这朵玫瑰花很美”,我们为什么说它美呢?若说是“因为这花有那种胭脂色”,何以北京城的许多中年妇人把脸染成那种颜色,不但不

9、美,反更丑了!换句话说,“什么东西使这花美呢?”苏格拉底简单回答道,美的有美相,所以是美的,大的有大相,所以是大的;小的有小相,所以是小的。这话还不大明白,他又说,“如果美相之外还有别物可称为美的,那物所以为美,只因为他分得绝对美相的一体。这个道理可推到一切种种”。又说“除了分得美相的一体,此外别无他法可使一物美的。”这种学说叫做“分得说”(Theoryofpartticipation)。“分得”就是孟子所说的“具体而识”,可惜“具体”二字被日本人用来译西文的“Concrete”了,我只好改译作“分得”。苏格拉底的分得说,是说个体事物分有绝对美相的一体,方才可称作“美的”;分有绝对善相的一体,

10、方才可称作“善的”;分有绝对大相的一体,方才可称为“大的”。换过来说,因为美相的一体存在那物里面,所以我们觉得他是“美的”;若没有那一部分的美的存在,那物就不美了。总而言之,这学说的大旨是个体的事物所以能美,是因为他“分得”绝对美相的一部分,是因为绝对美相有一部分“存在”他里面。但是,那共相总不能完全存在个体事物里面,那美人,美花,美的风景,只分到“美”的一部分,大家都想到绝对的美,但终不能得到那地步。虽然如此,那绝对的“美”并不是别有一种独立的实在。柏拉图的共和篇里面苏格拉底说:正,不正,善,恶,和别的种种共相,每个本只是一个;但是因为他和事事物物或和别的共相,交通并会,到处呈现,所以每个共

11、相竟好像成了无数共相。可见苏格拉底不说这些共相在物界之外另有一个意界象的存在,他也不肯承认一切物事离了分得共相的一体,还能有什么意义。大概当时苏格拉底不满意于那些“哲人”的知识论。如普洛泰戈拉的主观主义,如高尔吉亚的完全怀疑主义,都趋于破坏一方面。苏格拉底要想从建设一方面下手,又觉得那些宇宙论的哲学家也还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满意的根本主张。因此他自己寻思出一个根本的方法,从“识别”的方面下手。识别的作用都用“辞”(Prapositions)表示。辞有“名”有“实”,实是个体,名是共相,例如说“这是甜的”,“这”是个体,“甜的”是共相。共相的甜味即在“这个”之中,“这个”因有甜性的一部分,所以能

12、甜。普洛泰戈拉说,因为我觉得他甜,所以说他甜。高尔吉亚更进一步,说本没有什么可叫做甜。苏格拉底说不然,这个所以能甜,并非因为我的感觉如此,都只为这个里面含有绝对甜性的一体。我们尝着这个甜物,回想想那个甜的共相,所以有“这是甜的”的知识。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只是个体与共相交互的关系。自从苏格拉底提出这个问题,西洋哲学的根本性质从此大定。后来二千多年的哲学史总逃不出这个“个体与共相”的问题。以上所说苏格拉底的学说,有许多话平常都算作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学说,例如共相说,分得说,回想说,皆是。但我觉得伯内特所说很有道理,故依着他把这些学说都归还苏格拉底。他们两人重要的分别在于柏拉图把他的“意象”都看作有独立

13、存在的,所以分出一个物界和一个意象界来;苏格拉底当时并不曾立这个分别,他只要人知这个体事物和共相的关系,就够了。五、人生哲学。读哲学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说,“知识即是道德”;智即是善,愚即是恶。这种学说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前5世纪的希腊人大概都把这种话当作公认的常识。那时的“哲人”到处教人做良好的公民。若“善”不是“智”,如何可教?柏拉图的普洛泰戈拉篇里面写普洛泰戈拉极力主张道德是可教的。苏格拉底和他辩说道德是不可教的。他既说“智即是善”,何以又说善不可教呢?原来苏格拉底虽然也主张“知识即是道德”,却和那些“哲人”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那些哲人说的“善”是这个善,那个善。他们所

14、教的善只是“善于做什么”的善,是一种技术,例如我们说某人“善于说话”,又“善于交朋友”,又“善于辩争”。普洛泰戈拉一班人所教的只是这种善。苏格拉底以为这种善不是真正的善;这种善全靠习惯,是不可教的;就是教了,也没有好处,因为教得这样教不得那样,还是不行。苏格拉底说“善”有两种:一种是哲学的善,一种是群众的“善”。哲学的善全靠知识;群众的善全靠习惯。只有前一种是可教的;那后一种既不是知识,自然不可教了。他所说“道德即是知识,知识即是道德”,乃是指这种“哲学的善”说的。这种善乃是绝对的真善,一切善都因为分得这个真善的一体,所以能称为善。世间善事,千头万绪,种类甚多,都不过是这个真善的一方面。例如他说智慧、谨慎、精诚、公正、勇敢五德,虽有五名,其实只是一物。那一物便是真善。知得这个真善,便是知识,便是道德自身,有了这种知识,决不会做恶事。所以说,“没有人是有意做恶事的;没有人是有意作他自己所认为恶事的,明知什么是恶,却偏要去做,这是和人的天性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真知识是极高贵的东西,有能力可以约束人类。一个人只须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自然永不会被外物所动摇,自然不肯去做真知识不许他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