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 cfe21 /Content/MyView.asp?id=4302 o 论文,历史,高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高考航母“双轨”号 t View 高中历史“双综合”主干知识导学第一讲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专题提示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一些朝代实行的赋役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安徽农村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并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农民负担主要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和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今天的赋税改革是否需要从古代赋税改革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呢?知识梳理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

2、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到南北朝。教材重点介绍了北魏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里的“调”按户征收。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教材小字介绍,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一条鞭法:

3、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同步导学中国古代赋役制演变的基本线索: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

4、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终汉一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曹魏时,战乱频仍,人口流移,官府籍簿散佚,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是为“户调”。户调又何以纳绢或布帛而不纳货币?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曹魏时

5、将调以固定的赋税形式确定了下来,并按户征收,遂形成“户调”。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唐朝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是:“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见唐六典卷三)郑樵在评价唐朝

6、这种赋役办法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见郑樵通志货一)思考:唐朝的租庸调制与前代租调制有无本质区别?其主要不同在哪里?有何积极意义?从郑樵的评价材料中找出该制度对农民有益的证据。租庸调制自唐高祖李渊颁布,始成定制,后经唐太宗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一直承袭。开元之后,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随之破坏,被两税法取代。注意: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

7、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主要是兴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诚如太宗所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贞

8、观政要论务农)租庸调制的局限性:租庸调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自然受到封建国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限制。从阶级局限看,封建国家兴革赋税制度,适当减轻人民负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更多榨取。因而,轻徭薄赋是有限度的,每当经济转机,生产发展之后,统治者的剥削也随之加重,结果阻碍了经济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从历史局限性看,它不可能超出赖以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并要受封建土地管理体制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租调制这一赋役制度就失去了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

9、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两税法有如下特点:(1)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两税法将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扩大征税面,保证财政收入,这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2)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唐代征赋名目繁多,除租庸调外,后又有地税、户税、青苗钱等各种杂税。两税法则“置两税以总之”,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以一其名”,并规定,若有“此外敛者,以枉法论”。(3)课税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调以丁为计算单位,贫富负担不均。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

10、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缮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两税法则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即所谓“定税之初,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这样,相对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国家计算征收。(6)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两税法提出,“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即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

11、算原则之先。注意: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2)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3)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两税法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条鞭法的实行。1581年张居正在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把嘉靖初已在福建、江浙、直隶、广东等地施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条鞭法,也称“条鞭法”,其目的是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其具体内容有:(1)赋役合并,并部分“摊

12、丁入地”。即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之中,把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数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各地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地方以丁为主,有的地方以田为主,有的地方丁田各半,还有的地方全部摊入田亩中,但丁役摊入田亩的倾向是一致的。故称“一条鞭法”。(2)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田赋中除了苏、松、杭、嘉、湖等地仍收“本色”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两。差役把正德以来的力差、银差统一规定为以银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充当。赋役的征收,由地方官直接管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的办法。(3)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合编起来

13、,确定征收的总数。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松弛了对农民的控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赋税统一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朝,但也开始着手整顿赋役制度。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税收额,先是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永不加赋使丁银额固定下来,这是赋税发展的一大进步。因为以丁之多少为课税标准,会逼跑贫户,隐匿人口,

14、岁收并不能确定;而丁银定额,就相对减轻了贫民的负担。这既减少了贫户逃亡,保证国家岁收,又给日后的“地丁合一”创造了条件。在明以前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一直以土地和人丁为双重标准征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土地买卖的加速,人口数量的激增及流民反抗的加剧,封建国家越来越难以束缚农民于固定的土地之上,直接向农民征收人口税(丁役银)更加困难,旧的标准很难维持下去。在康熙五十一年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增人头税的基础上,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所摊数额,一般是纳一两银子的田赋,摊入一二钱

15、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

16、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2001年将在安徽省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行展开。4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安徽省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农民负担主要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和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1)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

17、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根本的经济利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2)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3)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

18、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这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反映,也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的具体体现。提示:农村税费改革,在经济学上可用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等知识分析;在哲学上可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普遍联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知识予以分析。模拟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唐朝后期,唐政府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从而推动我国赋税制度重大变革。据此回答第14题:1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

19、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封建经济的发展2唐朝实行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是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3两税法与以往的税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统一税制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4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人丁税土地和财产税兵役税徭役税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清初实行的地丁银制度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回

20、答第5题:5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征收银两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6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7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自然经济渐趋瓦解农业、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8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按实物征税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按田亩的多少征税9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只征土地税,废

21、除人丁税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据此回答1015题:10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国家财政赤字遏制“三乱”,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11税费改革先试行后再推广的哲学依据是税费改革是新生事物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12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工作是

22、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说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13费改税之所以能够减轻农民负担是因为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税收具有固定性,费改税能够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税收具有强制性,各种收费具有随意性国家征收的税收,可以返还一部分给纳税人14针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广大农民应该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农村经济运行积极争取税收优惠,维护自身权益急国家所急,尽量多向国家交税增强纳税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15税费问题既是一个

23、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惟一形式税费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各种乱收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税费是由国家确定的,强制征收的二、非选择题16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17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

24、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请回答:(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

25、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样的意义?答案通解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6(1)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2)趋势:以银两代实物

26、,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改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3)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17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18(1)雍正帝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这样,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

27、,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税费改革简化了税种,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田亩均摊税费负担的做法,避免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由于以前的乡统筹费主体是行政机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设置随意性大,容易导致乱收费。乡统筹费改为税以后,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确定和变化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需求不足在农村

28、表现得也很突出。要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减轻农民负担,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扭转农村消费不足的局面,从而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增加。(4)我国对内职能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次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HYPERLINK :/ cfe21 /Content/MyView.asp?id=4308 o 论文,历史,高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高考航母“双轨”号 t View 高中历史“双综合”主干知识导学第二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

29、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会价值专题提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推崇。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本专题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兴修的重大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分析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及政治意义。知识梳理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东南以排水筑堤、

30、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

31、系。(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古代对黄河的治理(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1)赵州桥

32、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4)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同步导学中国古代水利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

33、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

34、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中国历史上还留下了不少高层领导(皇帝)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佳话,如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

35、,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运河,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1)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像浙东、江南、淮南运河都是分裂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烂可观的典章制度,尽管多出现于国家统一时期,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因为统一时期只有王都及少数重镇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各地区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弥补。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了更

36、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分裂时期修凿的这些运河,给区域经济文化的成长带来了实惠。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南朝在长江以南的开发;五代时的南唐、宋金对峙时期的南宋,经济的成熟和富庶都超过了北方。(2)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秦始皇、隋炀帝、元世祖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三个发展阶段上所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正是运河的存在,才使运河城市最先突破

37、了封闭的坊市制城墙对城市经济活动的桎梏,带来了一场“中国城市革命”。大运河的作用也不限于封建帝国内部,它们是东方世界对外交通路线中稳定的一环,它们是古代“丝绸之路”向东方的延伸,使我们与邻邦朝鲜和日本的联系更为紧密。遣唐使、学问僧身影不断,外销瓷、真腊象相映成趣。运河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欧亚大陆桥所起的沟通作用,也只有在中国统一的时代才能实现。(3)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4)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8、。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干燥,雨量不均匀;各自然河流的大大小小冲积扇镶嵌交叠,地面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例如,黄河冲积扇与发源于鲁西、鲁中南山脉的河流冲积扇相互交叠地区,运河必须建造众多船闸才能通航。太湖是个沉降区,吴江城南方塔之顶与海宁长安坝水面相平。这就使运河一定要建设众多的闸门。许多河段无牵引是无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运河的承载量,历代统治者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时疏浚,漕运给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从王安石变法时就开始了,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线诸水源皆不准用于灌溉,遂引发社会问题。京杭大运河的堤岸阻碍运河以西地区的排水,使运西地区常遭受洪涝之

39、灾,土壤逐渐盐渍化。我们应该全面地考察和估价我国运河的作用和影响。(5)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一度成为北煤南运的动脉。如今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运河或许将为南水北调工程重新焕发出青春。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不单单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运河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地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而这一点对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有所启迪的。我们应该记住:中国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学会了修建运河,修了两千五百多年之久!二千五百年来,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流淌着人民的血与汗的运河,离不开传递历史前进脚步的运河。如何评价长城这份祖先

40、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自秦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明等各代都曾大举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以汉代和明代规模最大。修建长城并不限于汉族王朝,北魏、金等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为防备草原新起的游牧族,也修筑长城。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它在一定时期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汉代河西长城还保卫过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历史也表明,长城并非双方不可逾越的防线。对中原王朝而言,长城的防卫作用必须和一个朝代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结合才能发挥出来。中原王朝往往必须派强劲的

41、武力远征塞外,或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控制住草原各族,才能真正保证边疆的巩固。当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衰败之际,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法阻挡得住北方的铁骑。长城目睹了游牧族一次次越过城墙南进,或杀掠破坏而返,或入主中原建立政权;长城也看见汉族一些贪欲黩武的帝王屡屡跨过城墙发兵草原。长城线上演出了一出出惨烈的民族斗争的历史剧。长城并非只是各民族争战的舞台。长城内外农牧民族之间始终就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农业区与游牧区都各有自己所特有的产品,是对方所没有或缺少的。尤其是游牧经济,从形成时起就是一种单一的不完全经济,它无法生产许多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工具,对农业区有更大的依赖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不断冲击中原

42、,除了统治集团的矛盾外,其生产结构的某些不合理也是重要的经济动因,侵掠战争往往是正常交往受到障碍后的必然结果。同样,汉族也需要从游牧区获得补充。比如食肉为主的游牧族必须从农耕区获得茶叶来作为主要的消化饮料,缺少马匹的汉族又必须从草原上获得良种马,“茶马互市”便成了农牧民族间贸易的一宗大项。中原农业地区向游牧地区大量输出各种手工业品、农产品和生产技术,支援和丰富了游牧地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促使不少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飞跃和进步。游牧地区向中原提供的大量畜产品,对汉族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农耕地区不仅良种马不能充分自给,以前也没有驴、骡。驴在汉初的内地还与奇珍异宝并列,被视为稀有,后来从草

43、原引进,逐渐成为民间常用役畜。这些比马更健壮耐劳的牲畜在中原推广,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谁也离不开谁。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长城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随着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我国国内民族间的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唐朝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它的统治区远远深入到大漠以北;元朝和清朝统治者原本就来自

44、长城以外,他们更全部实现了长城内外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华夷大统一。唐、元、清三代帝王都不屑于再修长城。清康熙皇帝还写诗嘲笑秦始皇:“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清朝对长城采取了“但留形胜壮山河”的态度。清以后,长城的实际政治军事功能就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这条蜿蜒的巨龙从此只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迹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激发着人们的缅怀与思考。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座北朝南的生态学思考:我国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宫殿建筑就是面向正南。形成这一特色显然是和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按黄河流域正处在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

45、成高气压,寒冷强劲的偏北风,袭击着黄河流域中下游,气候严寒,长达数月。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又使温度上升,有时甚至暑气逼人。于是房屋建筑面向正南最为相宜,北侧封闭以御冬季风寒,南侧开设门窗,既便于冬季阳光斜射室内,又有利于夏季空气流通。模拟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决定治理水患。他根据水流的规律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倡导兴建了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据此回答14题:1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

46、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变害为利人们能够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常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2李冰父子时期的成都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秦国蜀郡楚国蜀郡魏国蜀郡蜀国蜀郡3成都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在其形成过程中,下列哪些河流起了重大作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4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商品粮基地油菜籽基地甘蔗甜菜基地秦汉时期兴建的一大批重大工程,对当时及以后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58题:5以下关于秦朝修筑长城的评价,不正确的是长城起到了保护中原人民不受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修筑长城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秦统治

47、的崩溃长城对于保护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长城限制中国的国际交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6战国至西汉时期曾兴修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兴修都江堰主要是为了防洪灌溉兴修郑国渠主要是为了灌溉汉武帝治理黄河是解决决口问题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连接两大水系7西汉时,开凿了六辅渠以后,受益地区是郑国渠上游南岸渭水南岸的平原洛水两岸田亩长安附近8关于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表述错误的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郑国渠连接了辅助渠道灵渠连接了珠江和漓江大多数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修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又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据此回答912题:9下面四幅图为我国长江、黄河、松花

48、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对比图,请你根据这四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代表黄河的是 10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农耕发达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建都较少,地位重要人口密集,劳力充足11我国古代“七大古都”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五个,按照黄河流域的走势,自上而下依次是西安、开封、洛阳、安阳、北京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北京12黄河又是我国一条害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刘家峡、黄河小浪底工程等水利工

49、程。在发电、灌溉、防洪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回答我国政府在治理黄河上行使的国家职能有组织和领导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五代宋元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据此回答题:13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成果最显著的是前蜀吴越南平南唐14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开始了空前的海运与欧洲最早实现了直接交往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二、非选择题1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古到今,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在中华大地上兴修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读图回答:()该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候兴建的?

50、(2)根据上图,简要说明它的修建是如何反映“趋利避害”原则的?(3)从哲学的角度,对“趋利避害”、“力足以胜天”及“交相胜,还相应”的观点进行解释。16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之一,请回答:(1)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遗址是燕长城秦长城明长城韩长城(2)从地理角度看,万里长城和我国哪些自然或人文的分界线大致重合17长城和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两项伟大的工程,试概述其兴建的目的、历史作用和影响。18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图1 隋朝的运河图2 元朝的运河回答:(1)图一中的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叫什么名称?(2)仔细读图,分析在不同年代黄河流入的海域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

51、化的?(3)图二中的运河新开凿的是哪两段?到今天这条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航道里程比黑龙江短,但航运能力却比黑龙江大,这是为什么?(4)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为什么在它刚开始修筑时却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5)结合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关史实,分析它对经济的影响及与政治兴衰的关系。19某历史考察团准备乘火车考察宋明两朝都城变迁。(附图)(1)请先依照定都先后顺序,写出这些都城在图上的标号。(2)写出考察必经的铁路线。(3)分别说明宋明都城所在地变迁的主要原因。20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期的运河图,请加以辨认并概括它们的异同点。图1图221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

52、秦时经河北入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运用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黄河改道现象为什么在长江没有出现过?答案通解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5(1)李冰战国(2)此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万亩农田。岷江水,依从人的意志,一分为二,进入内外两江。(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人与自然有协调相从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解决两者冲突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53、也就是“交相胜,还相应”、“趋利避害”及“力足以胜天”。16(1)(2)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也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重合。还是中国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水岭。自秦汉至今,长期是我国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的分界线。17秦朝始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的南下;明朝重建长城是为了防止蒙古贵族势力卷土重来,以保卫北京及北方边境的安全。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多次起到阻止少数民族贵族南侵的作用,成为北方人民生产、生活安定的屏障;修筑长城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隋朝开

54、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重修大运河是为了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的需要。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运河的开凿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才智;它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开凿也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18(1)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通济渠。(2)隋朝流入渤海,元代流入黄海。原因: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雨集中,夏季暴雨较多,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堵塞河道,水流不畅,一遇洪水就会出现决堤迁徙改道的现象。(3)通惠河与会通河。京杭大运河

55、流经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货运繁忙;而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边疆,流域内人口密度小,气候冬季寒冷,又有较长的冰封期。(4)这是因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时,不顾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并同时又开修其他浩大工程,导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他奢侈腐化与发动对高丽的多次战争,造成百姓无以生存,被迫反抗。(5)隋大运河开凿后,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唐与北宋经济的兴盛都与它有关。政治是根源于经济的。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有巨大影响。但是,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也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炀帝虽然开凿了运河,却因此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政权覆亡。19(1)61191(2)陇海线京沪线

56、沪杭线(3)宋因女真族南下,北宋统治腐朽。明是为了抵御蒙古南下,且明成祖朱棣的基地在北方。20图一是元朝时期的运河图,图二是隋朝时期的运河图。相同点:起迄点相同,都从杭州到北京,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同点:元朝运河取直直达北京;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时期运河南粮北调。21(1)我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现改道。黄河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沿称河水,就是佐证。(2)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造成河

57、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3)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出现过改道的重要历史原因。 HYPERLINK :/ cfe21 /Content/MyView.asp?id=4319 o 论文,历史,高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高考航母“双轨”号 t View 高中历史“双综合”主干知识导学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专题提示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

58、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empView/76323/his0109037145.htm 上级页面知识梳理中国古代的人口(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

59、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4)华人外

60、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同步导学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教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在第一次产业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