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书-提纲_第1页
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书-提纲_第2页
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书-提纲_第3页
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书-提纲_第4页
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书-提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区域发展)协同: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分院主要参与:、中信国健药业、国药工业研究院、华大、海正药业、交通大学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国家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1.1.1 国家需求:健态1.1.2 协同创新需求:全1.2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2.1 建设使命1.2.2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创新目标、学科建设目标、培养目标1.3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3.1 协同创新体组建方式:技术路线、组织结构、分工1.3.2团队结构规模:4、2 长江、41.3.3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过程1.4协同创新中心机制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4.

2、1协同创新中心机制整体思路(与煤基相同)指导、整体思路1.4.2协同创新中心机制的主要创新点(与煤基相同)运行机制创新、人事制度创新、培养创新、资源汇聚创新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科研、学科、成功经验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拟突破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2.2 团队建设与人事制度执行情况(参考煤基)(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与团队情况、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实际执行的绩效方式等。)2.3培养机制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招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相应计划的实施情况

3、等。)2.4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在、仪器设备、资料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情况、形成的新能力与长效机制等。)2.5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已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联合建设以及交流与互派互访等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代表性成效(举例说明)1、基于细胞生理与反应器流场特性相结合的发酵优化与放大技术2、工业生物催化技术及其应用3、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及其生物反应器优化放大的研发与应用4、迟钝氏菌弱毒活(EIBAV1 株)四、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参考煤基)4.1 条件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专门用于支持中心培育组建所需工作用房、研发条件、配置

4、、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4.2 政策保障(重点说明依托高校、主要协同以及相关部门、地方等在推进中心方面的具体政策与措施等。)4.3 投入保障五、未来四年的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和预期成效(围绕协同创新目标和任务,重点说明中心未来四年的实施计划、年度目标以及预计的主要成效等。)六、其他需说明无。七、主管部门意见八、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包括:协同创新体组建与分工协议、已开展相关机制的文件、有关行业/地方/企业/国际/其他社会的支持证明、已聘任到位的骨干、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他相关材料等。)需求与中心发展目标(500 字)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因化石原料不可再生

5、及三废排放问题,其可持续发展严峻。生物制造是基于可再生原料和现物工程技术,大规模生产人类必需化学品及材料的一种工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净排放少、生产过程安全环保,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健康产业的需求和科学选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将生物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将生物产业列为性新兴产业。发展生物工程学科和生物制造产业,对培育创新和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均具有意义。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国家“2011 计划”的要求,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汇聚创新要素,促进学科发展,培育创新,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支撑科

6、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持续建设和优化运行,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为高校创新能力、培育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协同创新任务与主要考核指标(500 字)中心将围绕健康和生态两大,凝练生物制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能源与材料制造等三个协同创新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 12 个国家级研究、32 个研究以及 2 个创新引智,在未来 4 年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系列知识的技术,形成若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生产工艺,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在学科建设、培养及产业发展三方面达到如下主要考核指标:1. 创建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相关学科“生物学及生物

7、化学”进入 ESI 国际学科全球前 5。2. 建成新的培养体系, 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次学术人和青年拔尖,为地区提供数千名具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生物产业的发展。3. 通过中心的建设,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辐射和带动生物产业发展。开发系列具备知识的新产品(如白蛋白、谷胱甘肽、溶菌酶等)生产技术并实现,申请专利 100项;传统生物制造产业技术水平,使得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生物质醇等产品的生产过程降低:能耗 15-60%,原料消耗 35-60%,空气污染 50-90%,水污染 30-80%,生产成本降低 10-50%。中心培育组建的主要过程(500 字)中心牵头与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有长期合作、协同创新的历史。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合第三制药厂与工业成立了最早的抗生素专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和培养。开放至今华东理工大学为市科研院所和生物企业输送了超过两万名的合格,近年来更是与签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聘请多名市企业总工、高工担任导师,为市生物和企业员工开设工程班,专业水平。长期的合作联系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服务国家生物制造产业的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更好地让知识服务于企业,在市的引导与支持下,华东理工大学 2010 年先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