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1页
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2页
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3页
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4页
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号密级*本科毕业论文从佛经翻译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学院名称: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O六年五月BACHELORSDEGREETHESISOFLANZHOUCITYUNIVERSITYFromTheTranslationofBuddhistScripturesbyTheWeiJinand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BuddhismSpreadandDevelopmentinTheChineseCollege:InstituteofTourismCultureSubject:HistoryName:*Directedby

2、:*May2016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它自传入中国起,一直是按照中国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社会的解释和需要来传播的。汉代的佛教被理解为道术的一种;魏晋的佛教被理解为魏晋玄学的一派;隋唐时期的佛经

3、尽管有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但是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并不是生搬硬套印度经院哲学的法相宗,而是经过了中国人自己的发挥和创造的中国式佛教。本文旨在从佛经翻译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关键词:佛经;魏晋南北朝;传播;发展ABSTRACTBuddhismintroducedtoChinaintheearlyEasternHanDynasty,onChinassocialandhistoricalconditions,startedwithitsowndevelopmentandformedapartofthesuperstructureofthefeu

4、dalsocietyofChina.Yet,itisbroughttoChina,whichhasbeenspreadedinaccordancewiththeChinasexplanationandneedofthefeudallandlordclasssocietyatthattime.IntheHanDynasty,Buddhismisunderstoodasakindofmagicalpower,whileWeijinBuddhismunderstoodasfactionofWeijinmetaphysics.TherewasthelargenumberofBuddhistscript

5、urestranslationandintroductionduringtheSuiandTangdynasty,althoughChinaiswidelybelievedtobenotderivativemethodofIndiasscholasticism,butaChinese-styleBuddhismwhichappendedtheirownplayandcreate.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studythespreadofBuddhismanddevelopment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Buddhistscripturest

6、ranslationduringtheperiodofWeiJinthe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y,toreveal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ulture-compatibleandinclusive.Keywords:Buddhistscriptures;WeiJinthe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y;spread;development目录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第1章绪论11.1研究意义11.2研究现状11.3研究方法2 H

7、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第2章佛教的产生及传入3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2.1佛教的产生32.1.1释迦牟尼的简介32.1.2佛教早期的传播3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2.2佛教传入中国4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影响范围4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佛教传入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5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第3

8、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传译6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3.1两晋时期的佛经传译6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3.1.1西晋时期的佛经传译63.1.2东晋十六国时期佛经的传译8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3.2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103.2.1凉州译经昙无谶译经集团103.2.2佛驮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译经集团10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3.2.3北朝译经和菩提流

9、支译经集团11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3.2.4真谛译经集团12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13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4.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134.1.1魏晋时期的社会134.1.2南北朝时期的社会14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4.2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14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

10、rent Document 4.2.1曹魏时期的佛教15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16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的南方寺院164.2.4南北朝时期僧官的制度17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第5章佛经传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 HYPERLINK l bookmark36 o Current Document 5.1佛经传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5.1.1佛经传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5.1.2佛经传译对艺术的影响195.2佛经传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 HYPERLINK l bookmark38 o Current Document 参考文

11、献22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致谢23 第1章绪论1.1研究意义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自传入中国那一刻,一直是按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解释和需要来传播的。汉代时的佛教被认为是道术的一种;魏晋时的佛教被认为是魏晋玄学的一派;隋唐时期对佛教经典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但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并不是生搬硬套印度经院哲学的法相宗,而是经过中国人自己发挥和创造的中国式佛教。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呈现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局面。自

1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此后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至于佛教对中国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实际上,佛教和2世纪以后的中国文化已熔成一个整体,很难区分清楚了。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对自己文化传统极为重视,并能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孔子和孟子都突出过夷夏之辩。佛教外来宗教,属于“夷狄之教”,为何会在一片讨伐声中被容纳进来,最终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但也取决于佛教的特点。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经传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佛经是佛门弟子依法修行的指导思想,经是佛对宇宙的认识,宇指时间,宙指空间佛经汉

13、译可以称为震撼世界的翻译活动,其译者之多、历时之长、译果之硕,在世界翻译史上是无可比拟的,对中国的哲学、艺术、语言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1.2研究现状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佛教一度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修复寺庙、保护名胜古迹、发展佛教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研究佛教的著作。但“十年浩劫”使佛教蒙受了巨大损失,大量佛典也随之付诸一炬。粉碎“四人帮”以后,政府重新确立了宗教喻湘波,桂平从佛经的翻译看佛教的汉化J.大家,2012,5:177.信仰自由政策,在政府的大

14、力支持下,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搜集经版、经书的工作,涌现了大批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佛教学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1998年的3年间,我国国内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佛教研究的文章共计3300余篇,出版的各类佛教著作近400种,平均每年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当于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总和。本课题在成文过程中,广泛的借鉴了老一辈佛教学者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吕澄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13卷),谢重光、白文固合写的中国僧官制度史,张弓的汉唐佛寺文化史以及郭朋的多部佛教史著作,这些佛教史的研究都是以隋唐以前的佛教史研究为主,对这一

15、时间段佛教的某一方面或诸多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同时,本课题也较多的借鉴了一些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如韩玉玲的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刘进宝的佛教初传时期的北方社会,王蓓的佛教思想在中国社会早期传播的表现,李艳的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佛教的发展,陈士强所写的汉译佛经发生论,黄剑华的汉唐时期的西行取经与佛典汉译,谷方的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政治,孙垂亮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王琰的东汉、魏、晋时期佛教汉化问题刍议,张瑜的从维摩诘经看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倾向,潘桂明的般若学六家七宗论述,刘进宝的法显西行论述,郑玲的中国古代汉译佛经理论,喻湘波、桂平合作的从佛经翻译看

16、佛教的汉化,任强的唐代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佛经翻译的特点等。本课题所参考的文献、期刊以及硕博论文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对本课题的成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根据高僧传、开元录、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佛教史等相关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的了解、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第2章佛教的产生及传入2.1佛教的产生佛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4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北部主要有摩揭陀、迎尸、居

17、萨罗、居楼等大国。随着经济的增长,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婆罗门教维护的种姓制度受到破坏,各种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佛教应用而生。2.1.1释迦牟尼的简介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悉达多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国佛教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565485年;南传佛教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3483年;西方佛教界认为是公元前463383年。释迦牟尼目睹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感到生老病死的可怕。在29岁那

18、年,不顾父王的反对和妻儿的依恋,决心出家去探索人生的道路,希望求得彻底的大觉大悟。经过六年多的冥思苦想,他在一棵毕钵罗树下得到“正觉”,这就是他所创立的早期佛教基本教义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之道。2.1.2佛教早期的传播佛教刚创立后,最初在恒河中上游一带地方流传,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向北传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最后传入古代印度的历史一般分为五个时代,即:哈拉巴文化时代(公元前2300年一1750年);吠陀时代(公元前15世纪一6世纪);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一4世纪);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

19、24年一187年);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世纪一4世纪),4世纪以后,印度进入了封建社会。今尼泊尔南部。韩玉玲佛教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报,1997,59(1):8.有的国家为公元前564484年杨曾文,主编当代佛教M.东方出版社,1993.5.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条件,用以说明四谛之中的“苦”、“集”二谛。中国内地。从713世纪,印度先后遭到阿拉伯等国家的侵略,由于入侵者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烧毁寺院,杀害佛教僧侣,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已基本被消灭。佛教

20、从公元前6世纪创立,到13世纪初消失,在印度经历了1800余年。今天印度的佛教,是19世纪后半叶从斯里兰卡等国重新传入的。2.2佛教传入中国2.2.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影响范围关于佛教于何时传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一致的结论。魏晋以后道教和佛教之间斗争加剧,双方为了提高自己,贬低对方,各造假说把本教的历史提前,因而在关于佛教在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上,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着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法的说法,并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这种说法几乎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认可,后赵著作郎王度上石虎奏议说:“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北魏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七年下的取缔佛

21、教的诏令上说:“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无此也”;唐太宗三藏圣教序说:“大教之兴,基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但这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首领派伊存到我国洛阳传布大乘佛教,汉朝廷派博士弟子景卢向伊存学习佛经。从此,佛教在我国取得合法地位。佛教虽然在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但它只在皇族及上层贵族地主阶级少数人物中有些影响,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佛教初传时期,中原政府有“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得出家”的禁令。但下层知识分子与西域来的僧人、佛教信徒接触后,相互学习,翻译部分佛经,

22、为佛教的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高僧传佛图澄传魏书释老志广弘明集卷二十二见于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韩玉玲佛教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报,1997,59(1):14.任继愈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A汉唐佛教思想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3.刘进宝佛教初传时期的北方社会J.西域研究,2010,1:119.佛教传入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刘秀的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对豪强地主的发展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土地兼并非常激烈。例如,荀悦汉纪卷八说“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倾”;仲长统

23、也说豪强地主“膏田满野”,“田亩连于方国”。人祸的同时,天灾连接不断,史书上出现“百姓荒馑,流离道路”,“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亡者”,甚至有“人相食”的记载。东汉后期,随着朝政的更加腐败,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桓、灵二帝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天灾迭起。兴平元年地震,三辅大旱,“是岁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建安二年,发生蝗灾,汉水泛滥,“是岁饥,江淮间民相食”;建安二十二年,发生大瘟疫。曹植说疠气: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偃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

24、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战乱时代,佛教关于人生无常,充满痛苦的说教和因果报应的宿命理论,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悲观情绪;而且佛教在精神领域内,在编造的所谓彼岸世界光敏自在的境界,为人们在现实苦难中苟延残喘的活下去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因此,许多人被佛教宣传所吸引,成为佛教信徒。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昌言理乱篇及损益篇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献帝纪全三国文卷十八。第3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传译中国古代的佛经传译工作,以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为开端,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唐代的全盛,北宋的衰微,到元代以后则趋于尾声。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据比较可靠的

25、文字资料,除大月氏使者伊存曾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以及译者不明的四十二章经外,再有无其它佛经翻译,已不可考。汉末桓帝、灵帝时期,先后涌现出安世高、支谶、支曜、安玄、康巨、严佛调等翻译家,他们一边传教,一边从事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所译多为小乘佛教作品,翻译实践中较多忠实原典,不加润饰,译文呈现玄奥难解的风格,因而译作影响甚微。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势力增大,译经的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后来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章将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传译工作进行介绍。两晋时期的佛经传译两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佛教,特别是其中的大乘佛教般若学说

26、,极力迎合玄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得到上层士大夫的重视而得以流行,使得佛典得以大量翻译,出现了大批著名的高僧。3.1.1西晋时期的佛经传译西晋的佛经翻译主要在洛阳和长安等地进行,著名的译者有竺法护、聂承远和聂道真以及竺叔兰等。竺法护随师游历西域诸国,遍学西域诸国语言文字,回中国内地时,携带大量梵语典籍。在敦煌至长安途中以及到长安以后,在当地信徒支持下,译经很多,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向社会的普及。竺法护所译的佛经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经、弥勒成佛经、普曜经等。聂承远及其子聂道真皆为佛教居士,是竺法护译经助手。聂承远富有文才,且信仰虔诚,致志译经传教,所谓:“明练有才理,笃志

27、法务,护公出经,多参正焉。”他除了协助竺法护译经外,还译有越难经一卷。其子聂道真也善文辞,郑玲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理论J西夏研究,2014,02:88.祐录竺法护传且懂梵语,除与其父为竺法护译经担当笔受者外,在竺法护死后尚独自译经。他译有文殊师利般若涅槃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菩萨受斋经等各一卷共计二十四部三十六卷。竺叔兰生长于中国魏晋玄学流行的时代,他通晓佛教及梵文,深受西晋崇尚玄谈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一位玄学化的僧人,竺叔兰的翻译和对佛教的理解,带有魏晋玄学的印记。据开元录卷二记载,竺叔兰于元康元年和无罗叉共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自译首楞经二卷,元康六年又译异毗摩诘经三卷。总

28、之,西晋时的佛经翻译大体上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所译的佛教典籍从形式上看,几乎全是佛经,戒律很少,见于记载的只有竺法护所译的比丘尼戒一卷,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限制汉人出家,虽然有大量的汉人信徒,但并未出家,所以对戒律的需求不是很大,而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为佛教的传播奠定基础,所以传译工作以佛经为主。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大乘佛经。而在各类大乘佛经中,又以般若经所占分量最大。从社会影响看,以竺叔兰、无罗叉所译放光般若经和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最为流行,对当世及以后的影响也较大。第二,佛经翻译者除了华籍胡裔如竺法护、竺叔兰之外,还有汉族僧人帛法祖等人,当时的译经工作不能不依靠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作为助手,如

29、聂承远、聂道真等。这说明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普及,已在汉民族信徒中逐渐形成一批译经和传教的骨干,而这些骨干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时魏晋玄学的影响,在翻译佛经时,存在着自己对佛经的理解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信徒的要求等主客观因素,这是促成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西晋的佛经翻译在民间分散进行,一切译经所必须的资金、场所等,皆由信徒自己筹办。这时期的译经为民间分散进行,规模不可能太大,动用人力也不可能太多,因而所出佛经短篇多,长篇少。据高僧传记载,劝助译正法华经的有长安竺德成等多人,劝助译文殊师利净律经的有洛阳刘元谋、傅公信、侯产长等。这些人都为地主、商人,是家有余财的富户。这些人为佛教的

30、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东晋十六国时期佛经的传译东晋十六国时期随着般若学的兴起,出现了大批的高僧,如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僧肇、法显、慧远等以及他们的弟子,他们进一步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图澄,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争取封建最高统治者把佛教纳入国家保护之下,利用国家力量帮助佛教发展的僧人。经过他的努力,朝廷明令汉人可以出家。同时,他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门徒,其中如道安、法雅、法和、法汰、僧郎等对以后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释道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汉族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他继其师佛国澄之后,与稍后到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方的支道林和慧

31、远等人,对中国内地佛教僧团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系统的编纂经录的佛教学者,此经录被后人称为道安录。道安在长安时,除了从事般若经等的研究和宣讲,还利用前秦朝廷所提供的优厚条件组织中外学僧翻译佛经,主要翻译从印度西北和西域传入的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有小乘佛经增一阿含经、阿毗昙毗婆沙、中阿含经、阿毗昙八犍度论、阿毗昙心等,大乘经典很少,只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戒本有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等。鸠摩罗什是继佛国澄、道安之后在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翻译的不少佛典成为以后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用来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和宗教学说的基本依据。鸠摩罗什

32、到长安的前后十一年间,共译佛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主要传译的佛经有:坐禅三昧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刚般若经、十诵比丘戒本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在内容的表达和词语的应用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不少僧人从内地出发到西域以至古印度求法取经,其中以法显最为著名。法显传曰“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爰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已佚,其内容大部分为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吸收,从后书所载可大体勾勒出其原貌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此依据出三藏记集卷二、高僧

33、传鸠摩罗什传卷二以及开元释教录卷四。缺,于是至天竺寻求戒律时”,既到中国,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叹秦土边地,众戒律残缺”,从而可知,法显西行就是为了寻取中土佛教所迫切需要的戒律。其实,在法显之前,就有戒律的翻译,比较重要的有:三国魏昙柯迦罗译的僧祗戒本西晋竺法护译的比丘尼戒等,但这些戒本只是某一部戒律的一部分,不能适应佛教深入传播的要求的。法显西行三十多年,带回了大量的佛典戒律。回到长安后,对带回的佛典戒律进行了传译,译得摩诃僧祗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经六卷、咋阿毗昙心十三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方等泥洹经二卷,共六部六十三卷。到东晋后期,南方佛教界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庐山东林寺的

34、慧远。他是道安的上座弟子,擅长于般若经,同时对阿毗昙、禅法和戒律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主张出世修行,是具有出世精神的佛教领袖,这与道安有着根本的区别,道安是一位追求积极入世精神的佛教领袖。他主要从事传教和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阿毗昙心序、大智论要略、不敬王者论、三法度序、妙法莲华经序等,努力把佛教与中国封建王权和传统的思想文化协调起来,以使佛教在封建上层建筑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和宗教体系。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佛教译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由国家提供资金、组织人力。这一时期,由于佛国澄等的努力,朝廷明令汉人可以出家,为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道安等人的译经活动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

35、大力支持。第二,这一时期所译的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后来中国佛教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翻译成汉文的。例如大小品般若经的重译以及大智度经的新译等,助长了大乘佛教般若学的传播,成为各个宗派用来建立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料。第三,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参与佛经翻译的僧人达几百人以至几千人,而听法的僧人就更多了。他们后来分布于大江南北,对南北朝佛教学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第四,东晋时期,由于朝廷明令汉人可以出家,出现了很多汉人僧侣,对佛教戒律有了直接的需求,这直接导致法显西行以求取戒律。指中天竺。刘进宝.法显西行述论J.社会科学,1987,05:8

36、4.参见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数量和品种都十分可观,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从南朝宋永福元年到陈后主祯明三年,经历南北八个朝代,169年,共有译者67人,译籍750部,1750卷。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译经集团。3.2.1凉州译经昙无谶译经集团昙无谶,在佛徒心目中,属佛图澄式的神异人物。昙无谶于姑臧译经十余年,所译佛典祐录列11部104卷,开元录刊定为19部131卷,大致可分为涅槃、大集、菩萨戒等三类。现存大方等大集经60卷,前30卷属昙无谶译。他译的菩萨戒本,一反小乘戒律动辄数百条的严苛琐细,而用“四波罗夷”法统摄之。昙无谶所译佛典中影响最大的是

37、大般涅槃经36卷,其前五品十卷,相当于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世称“前分”;余下部分,成为“后分”。大般涅槃经系统地阐发了困惑于当时佛教理论界的佛性论问题,认为不但众生皆有佛性,且人人必定成佛,这在当时社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当时在凉州译经的还有浮陀跋摩,他译出阿毗昙毗婆沙100卷,现残存60卷,是前期“有部”的巨著。及至魏太武帝西伐姑臧,凉土崩乱,“经书什物皆被焚荡”,慧嵩、浮陀跋摩等西去,凉州一度昌盛的佛事,随着北凉的覆灭而结束。3.2.2佛驮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译经集团南朝刘宋的译经,继承了后秦在长安的事业,魏太武帝西伐姑臧,也使凉州僧众大多流入宋境,而公元446年拓跋焘的“灭佛法诏”,迫

38、使魏境沙门大批南逃。这样,散布于全国的僧侣及翻译人才,几乎都集中到了江南,从而带动了刘宋一带译经活动的蓬勃开展,成为南北朝时佛典翻译最丰富的朝代。先是北天竺沙门佛驮跋陀罗,在道场寺,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据开元录记载,佛驮跋陀罗共译经13部,125卷,其中特别有影响与佛教发展的有:大方广华严经60卷,由此发端了全面研究华严经的风气,并成为唐代华此处的南北八个朝代指:宋、齐、梁、陈和北凉、魏、北齐、北周。指真言行者所应受持的四种重戒:不应舍正法戒、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高僧传卷三。北魏太武帝灭佛。严宗立宗的经典依据;达摩多罗禅经2卷,此经对中国禅学产生

39、了深远的影响;大般泥洹经10卷,此经提出了“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中心观点,开辟了佛教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南朝刘宋时另一影响较大的译者是求那跋陀罗,公元435年来广州,进入扬都。宋文帝敕慧严、慧观等接待,并着手译经,由宝云传译,慧观执笔。据开元录记载,求那跋陀罗共译经52部,134卷。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杂阿含经50卷,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广经1卷,此经对佛教的推广影响极大,并由此形成了所谓“如来藏缘起”的理论体系,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此经对后世影响极大,开唐代禅宗的先声。此外,十二头陀经也对以后禅宗的酝酿形成,起过重要作用。3.2.3北朝译经和菩提流支译经集团自鸠摩罗什

40、圆寂以后,后秦被灭,北方诸国再无重要的译经活动。公元439年,北魏灭凉,统一北方,这一时期的译经状况,取决于北魏的佛教政策。总的来说,直到迁都洛阳之前,除昙靖伪造提谓波利经和疑伪的昙曜等译付法姻缘传外,再无其它译经记录。据开元录记载,魏自初都平成,南迁洛阳,再迁邺,这155年中,有译者12人,所译佛典83部,274卷,基本上集中在宣武帝至迁都后的35年中,主要译者是以菩提流支为“译经元匠”的译经集团。菩提流支于魏永平初至洛阳,开始译经,在前后近30年间,共译出佛典30部,101卷。他重译的入楞伽经10卷,解释“如来藏缘起”,在思想上影响非常深远。他还曾把昙谟最的大乘义章译为胡文,传到西域。与菩

41、提流支同时译经的有佛陀扇多,他从孝明帝正光六年至孝静帝元象二年,十五年中译出佛典10部,11卷,昙林等笔受。此外还有勒那摩提、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人。以上诸僧所译经籍的性质虽不尽相同,但共传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论著以及唯识法相之学,形成北朝值得注目的译经活动。诸如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等瑜伽行派所奉的经典。此外,他们还译有龙树、提婆的一些重要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只有十地经论,十地经论原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单行本,西晋竺法护译作渐备一切智德经,鸠摩罗什译作十住经。十地经论把北朝佛僧叡喻疑又名真如缘起。如真或如来藏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其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回,其净分现四种圣人,为大乘终教之缘起观。

42、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昙谟最传记此文被译为梵文,寄传大夏。教理论推向了最高潮,直接影响唐代佛教的发展。3.2.4真谛译经集团南朝佛教受到历代皇室普遍持续的重视,不像北朝对待佛教即扶植又打击,即鼓励又限制。但这一时期,佛经已经由介绍为主转入以论著发挥为主,看轻传译。然而,在梁陈之际,却意外地出现了译经史上的一颗明星,这就是真谛。真谛是南北朝时期学识最渊博的外来僧侣,他在华流离的二十三年中,共出译述64部,278卷,据开元录记载,其中翻译49部,142卷,自作义疏19部,134卷,成果丰硕,着重介绍北魏菩提流支译经集团曾经传播过的瑜伽行派的论著。其中对佛教义学发生较大作用的主要有:阿毗达摩俱舍释论22卷

43、、摄大乘论3卷、摄大乘释论12卷等。此外,真谛还译有许多重要的小品经论,诸如十八空论、大乘唯识论、三无性论以及佛性论等。南北朝时期的译经活动,出现了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大量译经集团的出现。由于玄佛合流,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生根,并且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往小规模的译经已不能满足佛教发展的需要,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译经集团。这些译经集团由大量的译者组成,所译佛经质量和数量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传译比较完备,既有佛经,又有不同戒律,在译经过程中力求切合原意。第二,译经呈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随统治者的意愿而呈现波动。当统治者倡佛时,出现大量译者

44、,翻译众多佛经;当统治者排佛时,则大量高僧流失、佛经被毁。如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给佛教到来了沉重的打击。第三,随着佛教的发展,僧侣开始重理论、轻传译,开始由以介绍为主转为以论述发挥为主,为隋唐以后宗派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继秦汉的大一统局面结束后,又走上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同时,士族门阀地主的势力亦不断膨胀,因此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战争不断爆发。这为佛教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4.1.1魏晋时期的社会曹操在统一北方,建立魏政权过程中崇尚“法术”,为制止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和巩固

45、自己的统治,在用人方面主张“唯才是举”,甚至号召推举“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这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曹魏政权正式建立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选拔官员的办法,虽对豪强地主有所让步,但仍不能满足豪强地主阶级的要求。在豪强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司马氏以政变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晋朝。西晋王朝是一个代表豪强地主阶级利益的政府,门阀地主阶级势力极为强大,尤其是扶翼司马氏上台的门阀士族,占据中央和地方的高位,拥有大量田地和佃客,极端贪婪、残忍,骄奢淫逸。太傅何曾“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更

46、是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到处流亡,“脱耒为兵,裂裳为旗”。在这当中,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这一政治形势,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琅玡王司马睿在南渡的官僚、士族地主集团和江南豪族势力的支持下于建康称晋王,建立东晋。在此前后,北方和巴蜀广大地区,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以及西晋的残余势力,经过长期的混战,相继成立了许多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在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割据政权,大多扶植佛教,其中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崇佛比较突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及附何劭传晋书卷五,见愍帝纪附“史臣曰”。4.1.2

47、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宋,前后共60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前后共23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前后共56年。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陈,前后共33年。宋、齐、梁、陈四朝共172年,史称南朝。在此稍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到孝武帝永熙三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此统称北朝。南北朝时期社会很不稳定,战乱相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六镇民变后北魏国力大衰,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军力强盛。北周较弱,所以建立

48、关中本位政策,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了全国。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顿不堪;再加上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积极活动,佛教有了大量信徒。早自魏、西晋以来,僧侣就利用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贵无学派思想的相似,极力向上层社会所信奉的哲学思想靠拢,形成“玄佛合流”。名僧潜心钻研玄学,用玄学来解释大乘佛教的“空”。学者竺道潜“或畅方等,或释老庄”;名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被誉为“解空第一”,在他的佛教论著中也大量引用了老庄思想。以竺法雅为代表名僧们用玄学来解释佛理,如用“五行”比附“五蕴”;

49、支谶用“本无”对译“真如”;支谦把“般若”译为“大明”等。晋室南渡后,上层社会因为玄学思想等原因,对佛教相对冷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据高僧传记载,相当多的义解僧人在渡江之后颇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如:(竺法潜)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竺法汰)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这一时期,出现了佛典翻译中颇具特色的“格义”和“合本子注”。在佛教理论还没有目的在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为一体,以对抗北齐。最早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

50、王蓓佛教思想在中国社会早期传播的表现J.法治与社会,2008,6:290.慧皎高僧传(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58.用中国流行的非佛教的哲学名词、概念去比附解释佛教哲学的名词、概念。被中国人普遍熟悉的时代,它确实起到了一个“桥梁”的意义,使佛教思想在中国语境中浮现出它的意义。而“合本子注”的运用,使知识阶层也渐渐在佛教语词中找到了理解的思路。此时的佛教与中国原有文化日趋融合,地位日显。至南北朝,佛教大盛。虽然排佛的言论和行为时有出现,但是佛教融入中国原有文化的趋势已然不可逆转。曹魏时期的佛教魏初崇尚明法之治,对东汉以来广泛流行的黄老神仙道术和鬼神祭祠曾一度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魏

51、文帝曹丕在黄初五年下诏说:先王制礼,所以昭孝事祖,大则郊社,其次宗庙。三辰五行,名山大川,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叔世衰乱,崇信巫史,至乃宫殿之内,户牖之间,无不沃酹。甚矣其惑也!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今典。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佛教在内,因为佛教在东汉以来是被看做黄老道术的一种,并且也是注重祭祠的。但方术没有政府禁令而绝迹,佛教也在民间继续流传。到魏中期这些禁令松弛以后,一些印度和西域僧又在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魏国第一个外国译经僧昙柯迦罗,在魏嘉平年间从中印度来到洛阳。昙柯迦罗来魏以后,佛教有所发展,他应当地僧侣的请求,译出大众部戒律的节选本,并请印度和西域僧担任戒师授

52、戒。从此魏地开始按戒律规定授诫度僧,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此后,康居沙门康僧铠、安息国沙门昙帝、龟兹人帛延等外国僧人纷纷来到洛阳,他们为适应当时传教时的需要,译出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一时期,随着玄学的产生及发展,一些佛教僧侣试图用般若经教义来迎合玄学,开始讲解般若经的教义。但支谶和竺佛朔译出的道行般若经,译文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朱士行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53、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95.任强唐代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佛经翻译特点J兰台世界,2012,24:29.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魏僧祗戒本一卷。4.2.2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般若经的传译是从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开始的。后来经过支谦、朱士行、竺法护等人的继续努力,流行于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般若思想已基本上介绍到中国来了。但是直到西晋元康、永嘉年间以前,这种外来的思想只停留于引进阶段,并没有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随着玄佛合流的出现,佛教的般若学思想才真正的在中国的土壤上扎下根来。严格来说,中国佛学走上独立的道路是以这股般若学思潮的兴起为标志的。由于般若学和魏晋玄学在哲学的理论形态上

54、存在着同一性,所以当时的“格义”主要围绕着本体论的哲学概念去沟通佛玄,探究有无、本末、色空等范畴,在他们中间寻求对应关系。这是两晋之际佛教般若学者中普遍盛行的风气,不只为竺法雅、康法朗等少数几个人所奉持,道安虽对这种学风的流弊有所针砭,但他也是用外典佛经相互比附的方法来发挥般若本无思想的。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兴起了一股具有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思潮,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背离了道行、放光等般若经典中的固有说法,把魏晋玄学的争论带到佛学中来,引起般若学内部学派的分化。关于这个时期佛教般若学学派分化的情况,后来人们用了不同的名称来概括。后秦僧叡最早提出了“六家”的说法,他的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说:“六家偏而不即

55、”,但是僧叡并没有具体指出究竟是哪六家。僧肇的不真空论概括为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六家七宗”的名称始于刘宋昙济的六家七宗论。一般来说,“六家七宗”的说法着眼于反映当时的全貌,“三家”的说法着眼于点明当时三个最有影响的学派。4.2.3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的南方寺院比丘尼僧团的建立佛教的出家修行者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统称为出家“五众”,而以比丘、比丘尼为基本。比丘尼,俗称尼姑,是依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者。这里介绍的比丘尼僧团,是泛指一切女性出家修行者的佛教组织、出三藏记集卷八。此论已佚,梁宝唱续法论中曾经引用。也称“大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戒相比,戒

56、品具足,故称。戒条数目说法不一,受此戒后,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团体。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女性出家者,直到西晋时才开始出现女性出家者。据南朝梁宝唱比丘尼传记载,中国内地第一个比丘尼是西晋的净检,沙门法始在洛阳宫城西门立寺,净检听他说法,“大悟”。后净检听智山讲解戒法,即剃发从他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她们在宫城西门建立竹林寺,并以净检为师。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僧祗尼羯磨在洛阳译出,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建立戒坛,净检等四人登坛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尼。在后赵时期已有相当多的比丘尼,著名的有:安令首、智贤等。东晋南方著名的比丘尼有:康明感、昙备、道仪、僧基、道容、妙

57、音等,其中妙音经常出入宫廷,参与政治活动,据称:“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从西晋出现比丘尼,到东晋,一些有名的比丘尼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拥有自己独立的寺院,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比丘尼僧团。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佛教深入社会的标志之一。东晋的南方寺院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记载,东晋一百零四年,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正诬论说:“道人聚敛百姓,大构塔寺,华饰奢侈,靡费而无益”,晋书何充传说何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清代刘世珩所著南朝寺考六卷,参照梁慧皎高僧传、唐许嵩建康实录以及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等,对有文字可查的南朝历代所建二百二十六所寺作了考证,其中介绍三国吴建寺一所,

58、东晋建寺三十七所。东晋比较著名的佛寺有:建初寺、长干寺、高座寺、白马寺、东安寺、瓦官寺、新亭寺、枳园寺、道场寺等。寺院要维持宗教活动,就要接受施舍捐赠、经营土地以至于商业、高利贷等,于是便逐渐形成寺院经济。寺院经济的过分发展,导致了“三武一宗”之难。4.2.4南北朝时期僧官的制度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僧尼的增多,封建国家便从僧人中选任僧官,协助政府管理僧侣。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皇始年间道武帝召请赵郡沙门法果到平比丘尼传卷一净检尼传弘明集卷一正诬论晋书卷七十七何充传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5.城,“后以为道人统,绾摄僧徒”,给以优厚待遇。道人统是最

59、高的僧官,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继续设此官位以便治理全国僧人。南朝的僧官体系比较松散,南朝的最高僧官是僧正,因在京都,也称都邑僧正,或都邑大僧正。宋孝武帝时,“智斌沙门初代昙岳为僧正”。梁武帝时,南涧寺慧超任僧正,“戒德内修,威仪外洁,凡在缁侣,咸禀成训。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南朝也曾任比丘尼为僧正,宋时宝贤比丘尼于“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甚有威风,明断如神,善论物理,屈枉必释,秉性刚直,无所倾挠”或称大僧正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6.高僧传卷七僧瑾传续高僧传卷六本传比丘尼传卷二第5章佛经传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

60、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经翻译,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广泛传播,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对中国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作为一外来宗教融入中国本土,经过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经传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1.1佛经传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经的传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汇都是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印度很多民间故事通过佛经传译等途径进入中土之后,六朝时代,一些文人吸收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