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的分布课件_第1页
世界人口的分布课件_第2页
世界人口的分布课件_第3页
世界人口的分布课件_第4页
世界人口的分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第1页,共75页。(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人口数量预测模型)(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 )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第2页,共75页。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第3页,共7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从纵向上看(时间上看):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大约经历的时间图”第4页,共7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图一

2、: 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60 亿人口日”,这是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确定的。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在过去的200年里,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在19 世纪初全球仅有10 亿人,125年后达到了20亿;在195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 50亿;1999年10月12日突破60亿第5页,共75页。1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的变化)时期增长快慢原因人类出现产业革命前非常缓慢社会生产力低18世纪产业革命后增长加快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二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增长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1970年以来有下降趋势很多国家

3、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公元初年2000年世界人口由2亿增至60亿(注意:7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增长虽然减慢,但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增长8000多万) 第6页,共75页。分析可知: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人口增长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不同发展阶段。第7页,共75页。从横向上看(空间上看): 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为什么?第8页,共75页。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已出现缓慢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原因: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自愿节育,出生率逐步下降,目前多已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空间的变化(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目前发展中国家

4、每年增长的人口,在世界人口增长总数中约占90%,原因是:政治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致使人口死亡率下降而自然增长率高第9页,共75页。年龄结构 人口老化 第10页,共75页。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人类诞生-工业革命以前)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工业革命以后-)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第11页,共75页。第12页,共75页。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第13页,共75页。中国人口的增长 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21.22%。中国

5、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大体可划分为6个阶段:先秦时期、秦至西汉、东汉至隋、唐至元朝、明清以后至解放前和当代。第14页,共75页。我国人口的增长图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8 年年底的总人口为 12.48 亿,占世界人口的 21%,占亚洲人口的 35%。从新中国建国到 1964 年的 15 年间,中国人口从 5 亿增加到 7 亿,每增加 1 亿人平均需用7年半的时间。1964 年到 1974 年是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阶段,人口由 7 亿增加到 9 亿,每增加 1 亿人所需的时间缩短为 5 年。1978 年以来的 20 年,每增加 1 亿人口所需的时间又延长到 7 年多。1981 年中国

6、人口达到了 10 亿,1988 年超过 11亿,1995 年突破了 12 亿,预计 2003 年总人口将突破 13 亿第15页,共75页。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第16页,共75页。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人口增长数量大:1949年5.4亿,1990年11.6亿,1999年12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居世界各国之首。人口增长速度目前有所下降(1971年23.3,1994年11.2),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每年净增人口数也居世界第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少生

7、了23亿人。 第17页,共75页。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第一个高峰阶段(1949-1957);人口发展低谷期(1958-1961);第二次高峰阶段(1962-1973);人口发展下降期(1973-) 第18页,共75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第19页,共75页。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庞大,总量增长迅速;人口增长率波动,变化幅度剧烈;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出现老年化趋势;农村人口比重大,但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分布不均匀,东西部差异很大;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有所好转,但整体水平不高。第20页,共75页。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8、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对气候的影响。Back第21页,共75页。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说明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第22页,共75页。各大洲人口和人口密度(1997)洲别全世界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州人口(亿人)57.6834.887.297.394.192.970.29人口密度(人/k)43110322421153各洲人口比例圆饼图 第23页,共75页。各洲人口密度直方图第24页,共75页。我国人口分布图 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范围面积人口比重人口密度内蒙、青、新、藏50%4%9人/Km2其 余50%96%220人/Km2第25页,共75页。目前,我国人口居前四位的

9、省份是:河南(9256万),山东(9079万),广东(8642万),四川(8329万);后四位的是:西藏(262万),青海(518万),宁夏(562万),海南(787万)。 第26页,共75页。密度在500-700的有江苏(697)、台湾(598)、山东(561)、河南(554);大于700 的有澳门(17696)、香港(5954)、上海(2313)、天津(843)、北京(738)。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2)、青海(6.9)、新疆(10)、内蒙(20)第27页,共75页。我国人口分布 分析结论:平均密度:128.8人/平方千米(1997年)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两密”“两疏” “两密”东部沿

10、海地区密、平原盆地 地区密集; “两疏”西部内陆高原沙漠地区稀少、山区人口稀少。第28页,共75页。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比如封建社会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很多分散的居民点;早期文明都发源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河谷、平原地带。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平原地区,高山、严寒、酷热和沙漠地区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因此,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第29页,共75页。分析比较我国东、西部,山地与平原的自然条件优劣对人口分布

11、的影响。第30页,共75页。2、社会经济因素 决定性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宗教、历史等因素,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生产力的分布,对人口分布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人口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丛林、高山、和苔原地带,出现了一批新的居民点。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和数量迅速增加。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的差异,人口分布也有差别。因此,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31页,共75页。从图上可以看出,人口分布与工业分布相当一致,说明生产方式和经济

12、活动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第32页,共75页。人口问题与我国的对策: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为什么要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许多资源的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量则居世界后列。如不控制人口增长,将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而且终生都要消费。因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第33页,共75页。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何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要意义: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

13、相适应(指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人口的发展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这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34页,共75页。我国人口面临五大难点和四大压力 我国人口突破13亿。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面临五大难点和四大压力。 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贫困人口脱贫困难、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滋长蔓延就业人口对经济承载的压力,贫富差距对社会承载的压力,生产生活方式对资源承载的压力,人口总量对环境承载的压力。五大难点将相互叠加同时还要面对四大压力第35页,共75页。人口预测模型第36页,

14、共75页。面对地球上一定的土地和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为了研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地球上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对人口增加的可能规模、人类各种消费的可能数量以及资源可供利用的价值3种因素进行充分估计。要取得最佳平衡状态,又不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第37页,共75页。预测人口总数,一般的方法:“直接推算法”:根据基年的人口总数直接推算未来的人口数;“分要素推算法”:先分别预测影响人口总数的各项要素,如出生数、死亡数,然后再合起来推算未来人口总数。 第38页,共75页。1算术级数法: 假定历年人口增长的绝对数

15、相同,只要把上一年末的人口总数加本年度人口增加数,就等于下一年初的人口总数。 优点:方法简单,计算方便; 缺点:影响人口增长变化的因素很多,此法预测短期的人口变化是可行的,预测较长时间的人口增长则误差较大。 第39页,共75页。 Yt=a+bX 式中: X时间(a);Yt各年人口预测值;a x=0时的人口数;b逐年人口增加数(即X变动一年Yt的增加数)。 例如,假设我国1964年人口为7亿,年自然增长率为2.6%,即每年净增人口为0.18亿,则1990年为7+(0.1826)=11.68亿人。第40页,共75页。2几何级数法: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比较平衡的均匀地增长,而且这个增长数

16、量基本上和原有的人数成比例,可以按一个不变的自然增长率增加。第41页,共75页。 Pn=P0(1+K)n 式中: P0基年的人口总数; Pn预测年的人口总数; K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n年数。 例如,假设我国1964年人口数为7亿,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则1990年为 11.71人。第42页,共75页。3指数增长方式计算: 人口的增长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一年当中,出生、死亡和迁移随时都在发生,不论将时间间隔划分的多细,后一时期的人数与前一时期的人数相比总是有所增减的。如果将时间间隔无限缩小,而使时期数目n无限增多第43页,共75页。 Pn=P0eKn式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其近似

17、值为2.7183。 例如,1973年世界人口38.6108,其每年增长率为2%,到2000年时,世界人口是P0=38.6108;K=2;n=27年。即P11=38.6e0.54=38.61.716=66.2108。第44页,共75页。2.人口数量与环境第45页,共75页。一、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机械增长第46页,共75页。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第47页,共75页。(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一般而言,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 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18、生育率;第48页,共75页。(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1.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自然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表现在:气候、水、土壤;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风暴;环境污染;第49页,共75页。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增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数量增多,使得排污量剧增,对环境造成侵害;人口数量增多,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扩大,出现大量的生产废弃物。第50页,共75页。一些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1997年)第51页,共75页。3.人口素质与环境第52页,共75页。人口素质 环境第53页,共75页。

19、 (环境)观 (整体)观念 (资源)观人口的科学 (发展)观文化素质 对资源利用的(广)度 (资源开发利用) 对资源利用的(深)度 的水平 对资源利用的(综合)度第54页,共75页。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人们不仅难以树立生态和环境意识,也难以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人口观,多生多育会成为普遍的现象,人口数量的增长可能盲目状态,产生人口(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压迫和破坏。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第55页,共75页。4.人口迁徙与环境第56页,共75页。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20、概念A A2 A1B B1C C1 C2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 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 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第57页,共75页。人口迁移的特点:A、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B、时间较长(大约1年以上)C、改变住所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第58页,共75页。2.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第59页,共75页。2.分类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第60页,共75页。

21、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61页,共75页。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第62页,共75页。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荒漠化与移民第63页,共75页。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 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第64页,共75页。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本溪市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第65页,共75页。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经济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