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第1页,共72页。整体感知: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与人员往来,也包括经济、科技、交通、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及其影响。本专题涉及的主要考点集中在中国古代三个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需要关注的主要交往国家与地区是日本、朝鲜与欧洲,其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是重中之重。第2页,共72页。高考地位: 在近五年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内容。从考察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本专题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在文综考试形势下极易与其它内容综合,具有很好的切入点,故应

2、特别关注。第3页,共72页。近五年考点分布: 考点题型年份地区 考点内容 题型2002全国丝绸之路文综2004江苏郑和下西洋材料2004全国隋唐的重要港口单选2004全国中日关系单选2004北京隋唐中印交往单选2005上海明清对外交往问答2006上海唐朝与欧洲文化交流单选2007 四川丝绸之路问答第4页,共72页。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显而易见,“对外关系”是一个在学习中国历史时需要认真回溯与思考的课题,也是高考命题者始终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命题趋势将中国的对外交往放在全球史的框架内进行考察,并极为重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交融。因此,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3、的战略抉择,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调整或推进与周边主要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的关系,重视中美关系的全方位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予以重视。高考命题趋势:第5页,共72页。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第6页,共72页。目标导学: 重点掌握三个时期: 两汉、隋唐、明清第7页,共72页。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第8页,共72页。特点: 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也有经济 从途径来看

4、: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的 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第9页,共72页。原因: 政治局面的大一统 交通发达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10页,共72页。隋唐时期: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第11页,共72页。特点: 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

5、文化方面的往来。 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双向交流。第12页,共72页。原因: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第13页,共72页。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荷兰、沙俄)第14页,共72页。特点: 由开放转为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第15页,共72页。原因: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第16页,共72页。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第17页,共72页。目标导学: 重

6、点掌握: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对外贸易、对外交通等方面的交流。第18页,共72页。朝代 政治交往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 唐朝 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元朝 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明朝 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清朝对外采取闭关政策 第19页,共72页。朝代 经济交流西汉 汉朝和西域沟通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运大秦和欧洲。 东汉 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隋唐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

7、,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宋朝 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元朝 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明朝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第20页,共72页。朝代 科技文化交流 西汉 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南宋 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8、明朝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第21页,共72页。朝代人物 人员往来西汉 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东汉 甘英公元97年,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为以后中西交通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唐朝 鉴真玄奘 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化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元朝马可波罗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朝 郑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

9、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第22页,共72页。 对外贸易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 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

10、,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第23页,共72页。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对外交通第24页,共72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西汉武帝派张

11、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唐代的“

12、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第25页,共72页。注意: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在明朝中期前后有明显的不同:明朝中期以前: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世界还没有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主要是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开展各种形式的交往。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向东扩张,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逐渐增多。第26页,共72页。 明朝中期以前: 中国对外关系在总体上居于主动地位。对外关系的兴盛,与国家

13、统一、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等具体条件有关。 但从宏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充满活力,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统治者也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的愿望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胆识。第27页,共72页。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总体上呈现日益被动、保守和封闭的趋势。 当时,我国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葡萄牙租占澳门,荷兰先后侵占台湾,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雅克萨等地。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成为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等。第28页,共72页。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开始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对外

14、关系的逆转,客观上是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所致。 但主要还是因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活力渐失,统治集团既看不清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不能主动迎接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挑战,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致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29页,共72页。 古代中国君主在对外交往中大多主张政治上:“宣德于外”、经济上“厚往薄来”,因而形成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重礼仪和友谊,平等友好交往。 对外交往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

15、位。第30页,共72页。第三讲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第31页,共72页。目标导学: 周边外交在我国目前的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中共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第32页,共72页。重点掌握: 与朝鲜、日本、印度和欧洲的关系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欧洲第33页,共72页。中日关系: 汉、唐、宋元、明、清(前期),中国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近

16、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某些当权者一度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障碍,主要包括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石油问题、日本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要相信党和政府能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出发,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要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准确把握国情,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第34页,共72页。中印关

17、系: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更为密切。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到达印度半岛。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约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产生了深远影

18、响。第35页,共72页。中朝关系:汉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三韩”之一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秦汉时,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隋唐时,新罗和唐朝交往频繁,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佛学,新罗的诗歌、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元朝和高丽贸易密切

19、,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蓄谋已久,袭击中国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抗美援朝。第36页,共72页。中欧关系:明清以前,中国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166年中国同欧洲有了直接往来,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把中国的物产、技术与文化传播到欧洲地区,形成中学西传局面。明清时期,中国落伍,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形成西学东渐局面。近代史上,欧洲列强大肆侵略中国,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陷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扶植中国反动政府,以华治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奴役、宰割中国,但

20、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1998年中欧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的中欧关系可以适当分担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潜在风险,为多极格局打下基础,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也为全球主要国家交往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2005年9月中欧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其中工商峰会的主题是“和谐发展,共享繁荣,反映了中欧关系的活力。”第37页,共72页。学法点拨: 注意梳理中国与东北亚、南亚国家交往的基本史实,并结合时代特点,分析概括交往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特征及原因、影响;关注当前中国与

21、周边国家交流往来的重大事件,并注意运用综合分析法(政、史、地结合)予以认识和评价,提高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理解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第38页,共72页。高考预测: 2008年高考重点关注中国与东北亚、日本、印度等区域组织国家自古以来的关系发展,侧重中国与上述地区当前的政治、经贸、文化往来及对亚太经济、政治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影响。第39页,共72页。重点、难点问题:1、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影响及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渠道: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来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原因:国家强盛,经济文

22、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现: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在古代, 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对外扩张为目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第40页,共72页。2、比较唐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1)对外政策: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

23、代实行对外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对外贸易。(2)原因: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注重发展对外交往。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地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3)影响:唐代的对外交往扩大了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的国力。清代的闭关自守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第41页,共72页。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明后期实行海禁,这是由于元末明初以来,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朝廷误以为“倭患起自市舶”,因

24、而严禁民间入海“通番”。 清初,由于郑成功海上抗清力量的活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统一台湾后,复开海禁。乾隆时,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重新实行海禁,而且越收越紧,走向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明清的海禁政策是封建政权在遭到外来势力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但这种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科技的进步,使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无法成长。同时隔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加剧了中国的落后。第42页,共72页。4、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呈现的新趋势。同时暴露出什么新问题?有何影响? (1)新趋势:

25、殖民者开始对中国侵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2)新问题及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或海禁政策),禁止了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殖民者入侵起了抵制作用,但是不利于中国的发展,最终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第43页,共72页。5、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

26、辟的比较时间:中国比西方早半个世纪。 目的:中国政治目的,不计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利益,攫取暴利,开拓市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影响、后果:中国增强亚非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国力衰退,航海业衰落。西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远洋航海蒸蒸日上。第44页,共72页。6、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汉朝所说的“安息”,是指西亚的古国,含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汉朝所说的“大秦”,是指罗马帝国。唐朝称印度为天竺。唐朝称伊朗为波斯。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明朝时,称今天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中国古代提到的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第45页,共72页。误区诊治:误区一: 片面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例如,仅仅从字面上

27、去理解闭关锁国政策,认为此政策即是关闭门户,完全断绝与别国的往来。而实际上清政府统治时期闭关政策的准确内容为:一方面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虽然中国出口商品份额极小,但广州一地也仍在同外国通商。又如,一般认为“丝绸之路”仅指传统的陆路,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应牢固树立这一概念:“丝绸之路”在古代是联系中国与西亚、欧洲的商路,包括陆上丝绸之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陆路首先开辟出来,时间更长,贸易量更大,因而更著名。第46页,共72页。误区二: 把民族关系当作对外关系的内容。由于中国的版图最终确定于清朝,同学对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很容易形成错觉,反映在平常练习作答中,

28、往往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混淆在一起,所以应明确区分,在掌握知识时要做到准确严谨。当然,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对外关系的发展。第47页,共72页。误区三: 孤立、片面地看待对外开放的问题。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和双向的,既有中华文明对东亚各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的影响,又有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先进成分的学习和借鉴;既有政治交往,又有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关系还同国家统一与否、政治稳定与否、经济发展与否、民族关系和睦与否密切相关。所以,在掌握知识时,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48页,共72页。 (2006上海):公元745年,唐玄宗下诏:“波斯经教,出于大秦(东罗马帝国

29、),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出建寺,因而得名”诏书所提到的经教(即景教)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高考典例透析第49页,共72页。 解析: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察学生解读材料和在新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选取的知识点是宗教,备选项涉及世界三大宗教,这是值得注意的。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二:一是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中的信息,如“波斯经教”“出自大秦”等;二是掌握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佛教兴起于古印度,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处于罗马帝国即“大秦”的统治之下)。 答案:D第50页,共72页。 (2007四川)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30、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简析题,从题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看,并无特殊性,但它的切入点“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却值得注意:四川省尚未进入新课程实验,但高考中已引入我国史学界形成共识的成果。解答好此题既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初步理解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基本史学观点。 答案: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意义: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第51页,共72页。 非选择题:(2002年全国文综,40)历史上的

31、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下图: 丝绸之路示意图 请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_、_和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市附近的_高原和_山。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 (4)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

32、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解析:本题从古代和现代中西方交通的对比入手,考查了与这两条道路相关的文科综合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第(1)问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角度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发展,第(3)问考查了隋唐时期的文化,第(2)(4)问考查了丝绸之路沿途的地理状况,第(5)问要求结合现实,从政治角度作答。第52页,共72页。参考答案:(1)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2)喀什 帕米尔 喀喇昆仑。(3)隋唐,佛教。(4)从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风沙埋没。(5)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

33、展;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第53页,共72页。(2000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2)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比较、分析型的问答题,通过对中西两个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横向比较,考查考生综合归纳、比较与深层次分析的能力。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实为

34、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第54页,共72页。答案:(1)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而又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则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时期

35、中国的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加上防范东南沿海倭寇与西方殖民者东来,实行海禁政策,闭关自守,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第55页,共72页。巩固练习:单选题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突破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B第56页,共72页。2、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答案:A第

36、57页,共72页。 3、(2004年全国文综二,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A、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解析:隋唐时期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C项是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的地方。据此可排除A、B、C三项。答案:D第58页,共72页。4、(2007年天津文综,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园(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37、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蔬菜品种来自于世界多国,说明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答案为B。第59页,共72页。5、 江泽民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 ( ) 伊斯兰教、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贸易 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 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科学著作 A. B. C. D.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把握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因此,从题

38、目的要求看,把这一问题转化为“在明朝时中国吸收了世界上哪些先进的文化”就容易多了。发生在明朝之前符合题意。B项正确。第60页,共72页。6、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 马可波罗 鉴真 吉备真备 崔致远 A. B. C. D. 答案:D第61页,共72页。7、(2005年北京文综)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解析:由题目中“唐代”“中印交往”,排除A项和B项,A项在西汉末年,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错误,鉴真渡海传播佛法到达的是日本而非印度。答案为C。第62页,共72页。(2007年四川,37

39、)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

40、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第63页,共72页。 思路点拨:(1)依据材料一图示中交通工具的变化,交流方式从书写到电子信息均可概括出中西交流趋势的变化。(2)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信息,得出答案,对其政治主张的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重点的变化,依据材料概括,对中国重大事件的影响要注意时间限制“五四运动前”。(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要抓住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这一核心。第64页,共72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

41、。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答案:趋向: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 影响:使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65页,共72页。(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答案:侧重点: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主张: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第66页,共72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答案: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