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2课件_第1页
中国哲学史22课件_第2页
中国哲学史22课件_第3页
中国哲学史22课件_第4页
中国哲学史2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汉代黄老之学的勃兴Made by 董海亮 郑建斌 孙高锋第1页,共63页。学习目的 通过历史追溯,了解汉代初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推崇情形,认识陆贾在黄老之学弘扬过程中的作用,掌握淮南子的主要思想内容,透析黄老之学在汉代早期繁荣的原因与历史作用。第2页,共63页。一、河上公与汉初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推崇第3页,共63页。总述当社会经历了生产和思想的浩劫之后,黄老之学在休养生息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悄然复兴。成为汉初的社会主导思想。汉初几任的最高统治者都对黄老学推崇有加,这无疑对于黄老学术思想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第4页,共63页。1、河上公对黄老之学的推崇河上公, 又称河上丈人虽然有点传说的性

2、质,但因为其与汉初的一些著名的统治高层的关系多少可以反映老庄之学在汉初的地位和影响 第5页,共63页。 以下是唐人所作关于河上公的诗歌“昔闻有耋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嚣尘隔,心将道德并。讵以天的累,宁将宠辱 惊。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真。玄玄妙门启,萧萧祠宇清。冥冥无先后,哪能记姓名?”御制经河上公庙第6页,共63页。2、汉初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推崇 代表人物:曹参、张良、汲黯、窦太后曹相国即曹参,曹参在汉初以当时的政治方针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要思想有很多来自于黄老之说。据史记所言,曹参正是间接受教于河上丈人的黄老之学,曹参不仅相齐九年,而且后来又继箫何而任汉相,影响可谓不小。 曹参第7页,共63页

3、。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第8页,共63页。 张良 张良也与道家黄老学结下不解之缘。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遇一老父把鞋子扔下桥,并如何要求张良下桥为之捡履,后又如何传授,太公兵法。因此书以素帛写成,故而称之为,素书。张良得书精研之,辅佐刘邦,转战南北。第9页,共63页。汲黯 窦太后 在汉初像曹参。张良这样受教道家黄老之学的臣僚还有不少,像汲黯,杨王孙等。这种气氛在皇族中也甚为浓厚。 窦太后是长寿者,她当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影响于

4、朝廷45年之久,由她来提倡黄老之学,这种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第10页,共63页。二、陆贾对道家黄老学的弘扬第11页,共63页。陆贾陆贾 (约前240约前170年),原为楚国人 ,系辅佐刘邦统一全国之杰出谋臣。史记卷九七称,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第12页,共63页。(一)陆贾思想主体的 道家性质第13页,共63页。 陆贾把道基置于新语全书之首,显示他的道家宗旨 : 自然之道 圣人之道第14页,共63页。自然之道传曰:天生之物,以地养之,圣人之成。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雪霜;

5、养育群生,一茂一亡。(道基)第15页,共63页。圣人之道:陆贾的“先圣” “中圣” “后圣”概念第16页,共63页。 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中经神农氏、黄帝氏、大禹、等圣人的努力,百姓不仅战胜了种种的自然灾害,而且基本形成社会秩序;第17页,共63页。 社会到了“中圣”时期,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这时可说是“礼义独行” 但“纲纪不立”。第18页,共63页。 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这种历史的进程基本上是根据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关于“失德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路数提出的,这也反映了他的思想的道家性质。第

6、19页,共63页。(二)陆贾的“无为”思想第20页,共63页。国家治理,应效法“道”的无为本色。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无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也,(中缺)乃无(不)为也。(无为)第21页,共63页。他的这种“无为”主张包容了儒家的德政观念,但基本上是对老庄思想的发挥。第22页,共63页。(三)陆贾政治方略的道家精神第23页,共63页。道家立场在政治方略中的贯彻“立事者不离道德” ,“圣贤与道合,愚者与祸同,怀德者应以

7、福,挟恶者报以凶,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第24页,共63页。德之标准:无事则至上:“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五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里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栖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第25页,共63页。(四)陆贾的仁义思想第26页,共63页。 “仁义”思想的多义和在陆贾亲道家思想里的作用。 陆贾讲仁义始终与道德连在一起,反映了他以道德为基础的观念。第27页,共63页。 道德经第十八章所谓“大道废,有仁义”以及第三十八章关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8、而后礼”都体现了道家以历史进化看待仁义问题的立场。第28页,共63页。 “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鹿鸣以仁求其群,关睢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地。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道基)第29页,共63页。 “夫居高者,自处不可以不安。履危者,任杖不可以不固。自处不安则堕,任杖不固则仆。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 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杖仁者霸,杖义者强。” 辅政第30页,共63页。三、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 淮南子

9、第31页,共63页。 (一)淮南子作者、学派归属及 思想宗旨第32页,共63页。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体现以淮南王为首的一派黄老学者不仅汲取先秦老庄道家之学,而且对当时的神仙方术也有涉及。 刘安(前179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地汉文帝十六年为淮南王。 汉书淮南衡阳济北王汉书艺文志等均有对淮南王的记载第33页,共63页。 关于淮南子的宗旨,其要略有云:夫作为书论,反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故著二十篇。第34页,共63页。(二)淮南子以“道”为大宗的宇宙论第35页,共63页。 先秦以来任何道家学都以”道

10、“为其理论基石, 淮南子尽管在具体内容上已经同先秦道家存在诸多差异,但坚持”道本“之立场却没有改变。该书在许多地方在许多地方论及”道“与”气“。 坚持道本的立场 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于一体:道。第36页,共63页。道的几种意义与作用:一。一种无限绵延的存在。“道”是无可限量的。二。“道”是原初的状态。事物均是因为有了“道”作为根据才具备了运动变化的能量。三。道 可全之而为一,又可散之而为四害、天地万物。四。道通过阴阳的经营而有烦气与精气之别,于是宇宙之间事物也就具备了清与浊之分。第37页,共63页。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

11、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幂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有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原道训)第38页,共63页。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原道训)第39页,共63页。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

12、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精神训第40页,共63页。(三)淮南子的生命哲学第41页,共63页。1、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天人感应的理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精神训) 作者紧接着描述了十月怀胎的状况。这个描述尽管还比较粗糙,但却体现了将生命与天地宇宙相对应的哲学观念。第42页,共63页。 在原道训中,他从形、神、气诸范畴入手来说明生命的内在关系:“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业,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位”形神气三者应处于适宜

13、的位置,所谓“宜”是根据天地造化来的。第43页,共63页。2、养生论-养心善于诚与享乐主义相对立的养生原则-诚以动化。“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今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莫恬谈,讼缪胸中,邪气无所留滞,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泰族训)第44页,共63页。 “诚”可“动化”-流动而化生。“诚”是手段,动化则是功能。何以动化?-去邪气,通百脉,使五脏五行之运化合乎天地之位。居诚以动化,恬淡以养神。恬淡的具体要求是清心寡欲。第45页,共63页。3、处理形神关系与感官、情感关系的法要:“虚无”-排斥纷扰,而归本于朴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

14、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徉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之巧,弗载于心。“ (精神训)第46页,共63页。(四)淮南子的认识论第47页,共63页。 1.认识活动的直接起源是人与外界的接触“感动”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到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施于处。不能反已,而天理灭矣。(原道训)第48页,共63页。 2.认识的主体条件收视返听,从无用中发现其“大用”。 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之聪 ,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

15、。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原道训)第49页,共63页。3.真理观真理的客观性。 是故圣人托其神灵府,而归于万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寂漠之中,独有照焉。其用之也,而后能知之也。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要无所植;所立不身者不宁,是非所形。(俶真训)第50页,共63页。4.认识方法 从多样性来认识;从发展的“势”来认识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应注重“宗本”抓住事物的本质。第51页,共63页。(五)淮南子的无为观与政治哲学第52页,共63页。1.无为而无不为结合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 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16、澹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原道训)第53页,共63页。 2.无为不时无所作为,而是要反对私心杂念掺入“公道”的行为,反对以嗜欲来耽误正事,推崇一种以公正态度面对现实的施政风格。第54页,共63页。 淮南子所谓“无为”是针对君主而言的,就是所说的“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的思想。 关于治国问题,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儒家以及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所谓“叁五”方略。第55页,共63页。 仰观俯察,这是易经关于卦画来源的基本理念。先秦道家承袭了此等理念,形成了“效法天地”的思维模式。泰族训的基本思想也是由天道而人事,其中所谓天地、四时、五行、五音、六律等得益于自然情状,是传统的描摹自然的一套哲学用语。第56页,共63页。(六)总体评价第57页,共63页。 1.宋代史论家高似孙在其所著子略中评论道:“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 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 繁露之书。” 胡适之先生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又集道家的大成。”第58页,共63页。 2. 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创见,为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59页,共63页。四、黄老之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