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茶文化殷鹏伟第1页,共47页。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乾隆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梁实秋雅舍怀旧:“不喝茶还能称中国人?”唐代杨华:“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虽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但是茶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不仅仅作为一种饮料简单存在,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了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第2页,共47页。对茶的赞誉英国牧师勃莱迪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眼里:“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亚洲:“原子时代的饮品
2、”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第3页,共47页。 茶传入欧洲时,与咖啡展开了一次较量,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一些人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国王决定用人来作试验。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死。结果哥哥活到岁,弟弟活到岁。 从此饮茶之风在瑞典普及开来,推动了饮茶习俗在欧洲的风行。 第4页,共47页。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礼赞,孕育出灿烂的茶文化。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
3、景致幽雅的茶楼,以及给人精神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人民精神中的种种茶俗茶礼,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茶文化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茶饮本身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 第5页,共47页。关于茶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
4、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第6页,共47页。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文人雅士和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特定的茶文化有对文人、士大夫的内在性格与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 第7页,共47页。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在我国,凡是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以茶
5、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礼,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与婚礼、祭祀、宗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于是,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第8页,共47页。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唐元稹) 第9页,共47页。茶文化最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
6、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第10页,共47页。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侣、道士、
7、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第11页,共47页。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第12页,共47页。总
8、而言之,中国人的日常饮料,茶是老大中的老大,不管可乐雪碧怎么时尚,也不管咖啡洋酒多么时髦,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茶,是我们待客之首选饮品,中国人的传统礼俗无非就是两句话: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好茶。 第13页,共47页。第一讲 饮茶的礼俗一、喝茶的礼数1.关于茶的品种的选择2.关于茶具的选择3.关于上茶的讲究4.关于品茶的礼仪第14页,共47页。二、我国的茶俗1、各民族饮茶习俗2、茶与婚礼3、茶与祭祀第15页,共47页。品茶的礼仪神态要谦恭姿态要优雅品茶要得法第16页,共47页。客来敬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
9、,因此,各民族饮茶习俗也各不相同。不过,把茶看成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和增进关系的纽带,却是相同的。请客人用茶时,不仅仅是泡上一杯茶,端到客人面前就算完事,而要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第17页,共47页。汉族的清饮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品茶、喝茶、吃茶。古人重在“品”,近代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范围不广。“品”,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要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喝”,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吃”,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第18页,共47页。汉族的
10、清饮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此语惟妙惟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虽然方法有别,但汉族大都推崇清饮。而最具代表性的饮用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第19页,共47页。成都盖碗茶在汉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二是置茶:用盖碗
11、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常为35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四是闻香: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第20页,共47页。潮汕啜乌龙闽南及广东的潮汕一带,家家户户钟情用小杯细啜乌龙。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是汉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
12、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第21页,共47页。吃早茶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比较多见,尤其是广州,人们最喜欢坐茶楼吃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楼就盛行。上这里的茶客多是劳苦大众,早晨上工
13、之前,在这里泡一壶茶,要两件点心作为早餐。现代叫“茶餐厅”,除广东外,江苏的扬、泰、盐城、南通地区也比较多。第22页,共47页。喝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风尚,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车间工地、田间劳作等处多见,在北方最为风行。煎茶大碗喝是汉族的一种古茶风,自古以来,卖大碗茶就是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之一。这种清茶一碗、大碗饮喝的方式,虽然粗犷,甚至于有些“野味”,但它听凭自然,无需繁多的工具和场所。所以,它多以茶摊、茶亭方式出现,主要供过路行人解渴小憩,贴近民众生活,为劳动人民所接受,广受欢迎。第23页,共47页。土家族的擂茶莫道醉人惟美酒,擂茶一碗更深情。美酒只能喝醉人,擂茶却能醉透心。擂茶也称“三生汤”
14、,此名由来有三种说法。说法一:因擂茶初创时所用主要原料是生叶(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捣成糊状,后加水煮沸而成。三种主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第24页,共47页。土家族的擂茶说法二:早在汉朝,将军马援受汉武帝之命远征交趾,途经湘、粤边界,因南方气候湿热多变,北方将士多染疫病倒,大军只好安营扎寨,求医问药;马援将军正焦虑之际,有一白发客家老太太向他献上家传秘方,马将军依方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给将士们饮用,果然治好了病,此后这种配方代代相传。第25页,共47页。土家族的擂茶说法三: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时值炎夏酷暑,加上瘟疫蔓延,使张飞的军队
15、多数人染疾病倒,张飞本人也未幸免。危难之时,附近乌头村的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队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献上擂荼的祖传秘方,为张飞和他的部下治好了病,张飞感激万分,称老汉为“神医下凡”,并称得他相助乃“三生有幸”,此后,人们就把擂茶称为“三生汤”。第26页,共47页。苗族和侗族的油茶油茶是生活在鄂北、湘南交界和贵州遵义地区的苗族、侗族及生活在鄂西地区土家族最珍爱的饮料。始于何时,无可考证,连当地的老寿星也只知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泊茶喝三碗,养精蓄力劲头大。”喝油茶能除邪祛湿,预防感冒,所以当地的百姓把打油茶看得和做饭一样重要,家家户户常年必喝。 侗
16、族有客登门必 “打油茶“款待。打油茶,先要点茶备料,点茶即选择所要用的茶。通常有干茶或嫩茶叶两种。备料就是把各种配料进行初加工,例如炸鸡块、炒猪肝、油爆虾等。 煮茶时在铁锅中倒进茶油烧到冒青烟,此时倒入茶叶并翻炒到香气四溢,再倒人芝庶、花生米、生姜丝等炒几下,即可放水加盖煎煮。煮到茶汤滚开,起锅时再撒上适量的盐、葱花和姜丝,即煮好了。 第27页,共47页。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侗家向客人敬荼是先敬长者或上宾,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连同筷子一井双手送给客人,井连声说:“记协、记协”(请用荼、请用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碗,井欠身含笑,点头称谢。在侗族同胞家吃油荼千万别客气,吃油茶一般不得少于三碗,这称之
17、为“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送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送给主人,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其实,油茶实际上是一道茶叶菜肴,与其说喝油茶不如说吃油茶。第28页,共47页。蒙古族的咸奶茶奶茶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中动人的诗篇,奶茶养育了体魄强健的蒙古族人民。煮咸奶茶,只有器、茶、奶、盐、温相互协调,味道才好,很考较功夫。蒙古族的妇女都有一手煮咸奶茶的功夫,大凡姑娘从懂事起,母亲就会悉心传授煮奶茶的技艺,姑娘出嫁后,办完婚礼,新娘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煮咸奶茶的技艺,并将亲手煮好的奶茶献给
18、各位宾朋品尝,以示身手不凡、家教有方。否则会有缺少教养之嫌。第29页,共47页。蒙古族的咸奶茶在内蒙古喝奶茶是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小事,但同时又是十分注重礼节的大事。敬奶茶时应根据蒙古人“崇老尚德”的优良传统,把第一碗奶茶先捧给在场年纪最大的人,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每碗茶都不可倒得太满(不应超过八分碗),敬茶要躬身双手托举茶碗举过头顶、再献给客人。客人也应双手接碗,接过碗后即在嘴边咂一口,以示回敬。头一碗礼过,客人落座后即可自由喝茶了。第30页,共47页。蒙古族的咸奶茶宾主互相问候后,主人会右手持阿甫土瓦(洗手壶),左手持其拉甫恰(接水盆)进来,从长者开始,依次给客人倒水让客人洗手,一般要冲洗
19、三下,洗完后绝不能甩手,而应等主人递上洁白的毛巾,用毛巾擦干手。甩手上的水是对主人极不礼貌的行为。洗过手之后,即可开始喝茶并吃主人摆上的果酱、糖果和各种瓜果、点心。在维吾尔族人家,喝奶茶一般用大海碗,这样可以多放奶皮和鲜奶。在喝奶条时宾主边喝边聊天,荼也浓浓,情也浓浓。客人若喝够了,吃饱了,可用右手分开五指,轻轻在茶碗上盖一下,并表示谢谢,主人即心领神会,不再为你添奶荣。第31页,共47页。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 请客人品“苦茶”很有讲究,品苦茶用的茶杯很小,称为牛眼睛盅。斟茶只能斟到小半杯,谓之“酒满做人,茶满欺人。”当主人用双手把苦茶敬献给客人时,客人也必须双手按
20、茶,并一饮而尽。头道茶经过烘烤、煎煮,茶汤色如琥珀,香气浓郁,但入口却很苦,这寓意了做人的道理:“要想立业,必先吃苦。”喝了头道苦茶后,客人可随意取食桌子上摆放的瓜子、松子、花生、糖果。主人开始准备第二道茶甜茶。第32页,共47页。白族的三道茶第二道茶汤仍然用熬过头道茶的陶罐来煮,不同的是必须把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的大茶杯。杯中放人红糖和核桃仁,冲茶可冲到八分满。用这第二道甜菜敬客人,寓意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这道茶香甜爽口,浓淡适中。品了第二道茶,客人依然是吃些茶点,等待主人烹制第三道茶。第33页,共47页。白族的三道茶 在冲第三道荼之前,主人先将一满匙蜂
21、蜜和35粒花椒放人碗(杯)中,有的主人还加人烤黄的乳扇,然后冲人开水,冲水的容量以半碗为宜。客人接过主人敬奉的第三道茶时,应一边晃动茶碗,使茶汤与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呼呼”作响,起热品茶。这道茶称为“回味茶”。甘、苦、麻、辣、甜五味俱全,它寓意要时刻牢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第34页,共47页。武夷山的三道茶 武夷山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少茶馆都推出了三道茶。第一道称为“迎客茶”,一般用正山小种红茶;第二道称“留客茶”,即为客人冲泡工夫茶;第三道是客人要走时送上的“祝福茶”,一般是用正山小种红茶冲泡的桂花金桔茶。头一道茶和第三道茶都用正山小种红茶,其意是主人待客之心始终如一不变。所不同的是第三
22、道条中加了桂花、金桔和笛。寓意着希望客人留下甜蜜的回忆,带走主人深深的祝福。第35页,共47页。藏族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西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干冷,蔬菜瓜果少,居民常年以奶、肉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热,非茶不解”。茶叶是他们补充营养的重要食品。西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为全国之冠。在西藏,人们还喝清茶和奶茶,但最普遍还是酥油茶。酥油茶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选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砖等为原料。煮茶时要用两口锅。一口烧水,待水煮沸后,再把捣碎的茶投入沸水中。因海拔高,气压低,水沸腾温度达不到l00,所以煮茶时间要比较久,一般要半小时,待茶汁充分浸出,滤
23、去茶渣,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同时,另一口锅煮牛奶,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奶倒进盛有茶汤的打茶简内,同时放进适量的盐和糖,盖住打茶筒,用手抓长棒,不断上下春打,直到茶、酥油、盐、糖等充分混为一体。第36页,共47页。藏族的酥油茶喝酥油茶很注重礼节。宾客上门入座后,主人会立即奉上糟粑(用炒熟的青棵粉和茶什或青棵酒调制成的粉糊),随后再给每人一只茶碗,多为木质,常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有的甚至用弱翠制成。主妇会很有礼貌地按辈分大小,先长后幼,依次为宾客一一上酥油茶,并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按习惯,客人喝酥油茶一边吃糟粑,一边应细细品味,切不可一饮而尽。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视为没有礼貌。喝
24、茶时,每一碗茶都不可喝光,应留下少许,是对主妇打茶手艺的赞赏,主妇会及时为你斟满。当你不想再喝时,可将碗中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喝饱了,主妇见状自然就不再添茶。第37页,共47页。纳西族的盐巴茶 盐巴茶是生活在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普米族、苗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常喝的茶。流传着这样的谚言:”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盐巴茶先将特制的小瓦罐洗净放在火上烤烫,然后抓5克左右青毛条放入罐内烤香,再把开水冲入瓦罐,瓦罐内的水马上便沸腾起来并泛起泡沫,迅速将水倒掉,再冲入开水至满,待水再沸腾时加入适量盐,并用筷子搅拌几圈,拿起茶罐,
25、将茶汁倒人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即可饮用。饮盐巴茶一般是边煨、边饮、边闲聊,一罐茶可熬三四道。第38页,共47页。纳西族的龙虎斗纳西族人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条”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持的喝法“龙虎斗”。 “龙虎斗”的纳西语是“阿吉勒烤”,其制法是先把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然后装入茶叶在火上继续烘烤,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茶烤焦,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人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抹四溢,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这时,在洗净的条盅里斟上半杯高度白酒,将滚烫的浓茶例进条盅中,冷酒和热茶相遇,立即发
26、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响声中茶香酒香四溢,可谓“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 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纳西族人治感冒的秘方。有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一个辣子:喝上一盅这样的“龙虎斗”,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第39页,共47页。布朗族的酸茶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共有5.8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布朗山地区,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习惯常年吃酸茶。制茶时间一般在五六月份,高温高湿的夏季,将采下的嫩叶煮熟,放在阴暗处10余天,让其发霉,然后装入竹筒再埋入地下,过一月就可以食用。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第40页,共47页。茶与婚礼茶在民间婚
27、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茶不移本,植必生子。” 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故历代视“茶”为 “至性不移”的象征。 “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寓意爱情“坚贞不移”、“永世常青”。故世代流传订婚以茶为礼,茶礼成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 。如女子再一次受聘他人茶礼,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民间素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第41页,共47页。茶与婚礼旧时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第42页,共47页。茶与婚礼某些地区婚姻中的茶俗,更丰富多彩,如: “受茶”、“定亲茶”、 “大接家茶”、“毛脚女婿茶”、“亲家婆茶”、“新娘子茶”、 “开门茶” 、 “谢媒茶” 、 “闹茶” 等等。当然还有“退茶”。第43页,共47页。茶与婚礼“茶”在婚礼中,不但与订、结婚关系密切,与“退婚”也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践操作在2024年农艺师考试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复旦管理系1班30年同学联谊会
- 经济模型在CPBA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美容知识培训课件
- 外科护理讲学课件
- 线材物料员知识培训课件
- 红茶营养知识培训课件
- 酒店住宿用餐会议合同范例二零二五年
- 吊装作业安全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教师合作协议范例
- 手术前呼吸功能评估
- 户口未婚改已婚委托书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2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 2024年中国物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饰品行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洞察报告-艾媒咨询
-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Ⅲ)-临床用药解读
- 2024带病体保险创新研究报告
- 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演讲稿1500字2篇
- 员工节能环保培训课件
- 《精益生产培训》课件
- 学校招生工作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