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答案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如何看待格物致知?李俊: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主要通过积极的实验研究,主张实践出真知。刘江南: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不是只对事物进行表面的观察,要实地实验去得到新的知识。就是说,要把实验加入到格物致知中去。李泮泮: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严文: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温赞美:格物致知是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查、探究。物:物体、事物

2、。致:达到、得到。知:知识、学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王阳明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

3、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怎样实验?(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

4、变这种状况,人们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刘江南:同意李泮泮:同意一半李俊、严文:不同意伊军:同意35%,反对75%为什么同意?答:因为作者的这篇文章在中心思想上是想呼吁当代学子面对自然科学要注重培养科学实践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质疑。这点我表示同意。刘江南: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的是躬身实践的重要性。而王阳明,在他坐着观察竹子的时候,应该没有读懂论语吧,是他

5、把意思错解了,后来又发明了“知行合一”。后来人又是怎么看待“知行合一”的呢?以为是王阳明的独创。其实,孔子不是早就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了?读书人愚昧啊。而后来的人,都把王阳明当做例子来反驳朱熹的格物致知,哎,那些人恐怕都算不上真正的儒者吧。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人把他们错解了,也把孔子的意思忘记了。他们都一味的读书,以为读书可以获得一切。不是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物质文明到了今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快,而精神文明却还比不上古代呢?客观知识是可以用文字来承载的,但是主观上的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作者揭露了传统读书人学习的弊端,认为应当把实验加入到格物致

6、知中去,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是符合真正儒学思想的,自然,也是符合孔子思想的。为什么不同意?如果您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那请找出文中漏洞,并予以反驳。A: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作者后文说不能随意接受以前的真理和他人的指示,可是这里作者没有经过实验就说了这句话,自相矛盾)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观察还分消极和积极吗?)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袖手旁观是观察吗?前面还说要观察,自相矛盾)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什么叫毫无选择的测量?作者也没有给出正确的测量)B:作者用自然科学证实了“格物致知”的一方面的意义,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大学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王阳明现实“格竹子”的故事,虽然是有问题的,但是不能作为“格物致知”的反面案例来证实作者所认为的自然科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C.“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前半句的意思说的是“格物”和“致知”表示二者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后半句的意思是“格物”从而“致知”是因果关系,明显矛盾。从下文也可以看得出,例子只举了“格物”没有举例“致知”更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