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第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第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第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第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第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B“戏剧进校园”成效不显著,原因是学生对戏剧不了解、不感兴趣造成的。C2018年10月23日,被誉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D防止校园欺凌

2、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和煦(x) 荣膺(yn) 感慨(ki) 恰如其分(fn)B扶掖(y) 拮据(j) 佝偻(gu) 鞠躬尽瘁(cu)C肋骨(li) 麻痹(b) 烙印(lo) 失之东隅(y)D内疚(ji) 铁锹(qi) 猖狂(chng) 南辕北辙(ch)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0年的夏天是属于南非的,第十九届世界杯足球赛一定会让球迷们热血沸腾。B部分同学意志不坚定,经营者随之应变地逃避检查,是黑网吧难根除的主要原因。C和外形小巧而“肚量”超大的电子课本相比,笨重的传统书包只好甘拜下风了。D

3、骇人听闻的校园伤害事件一再发生,提醒我们每一个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不可能永远都保持好的情绪,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情绪。_因此,消极情绪出现时,不要压抑它,而要通过如转移注意的焦点、自我安慰、适当发泄等方法调节或控制它。这样的人能让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欢乐之中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慢慢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说要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并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并不能改变消

4、极情绪,反而会使它在内心深处沉寂下来ABCD5填空角声满天秋色里,_。(李贺雁门太守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_,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情怀的诗句是_,_。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富含哲理表达高瞻远瞩的诗句是_,_。请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诗人思家念亲情感的句子(连续两句):_,_。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 (水浒传)吴用为什么让卢俊义将“四句卦歌”写在墙上?请简述。二、阅读

5、7阅读文言短文完成小题。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注释:孝公:秦孝公;卫鞅:人名,即商鞅;虔;人名;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

6、正确的一项是( )A恐/民之不信B能徙者/予五十金C太子/君嗣也D民勇/于公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民怪之:(_) 秦民大说:(_)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4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令行禁止的原因。5文章主要写了商鞅的哪两件事来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坚决和果敢。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乙子

7、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于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注:耕柱子:墨子的门生。怒:责备。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吾无逾于人乎(_)子将谁策(_)徙谓以予之所能(_)镞而砺之(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以驱与牛驾 咨臣以当世之事B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 斩而射之C何学之有 括而羽之D其入不亦深乎? 其真无马耶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8、”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4文中的墨子和孔子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教导他的学生?任选一则说说它对你的启发。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音xn);远:从远方。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我

9、辈 无 义 之 人 而 入 有 义 之 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荀巨伯是一个怎样的人。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贪多嚼不烂史中兴古话说,贪多嚼不烂。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他的孙子梁钦宁接受访谈告诉我们,祖父一次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出去玩,他最小,只有四岁,最长的十一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四个孩子总共只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如今吃的东西好了多了,胖墩也多了,肥胖成了一种病,可证梁氏所言非虚。病从口入,你要健康,第一条就是管住你的嘴,众多医生千百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告诚。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也懂得这样的告诚,养成自我约束的

10、习惯,食品再丰富,不会把盘子都搬过来,一天三顿就是三顿,不会没完没了地吃,一顿二两三两,不会八两一斤,换上肚汉,也不可能八十个馒头、六十碗面。这种过饱过撑的情形在微信群里发生了。你出去看看,车船上、候机候车室里、开会的会场里、商店的柜台里,甚至医生看病的诊室里,有多少人在低头刷屏,上班族办公的上班族办公时间不便刷,就上厕所刷。办公室以外,早晨一睁眼,晚上闭眼前,都刷个不停。我所住的院子里几个常去健身点的老人,近日不见,我转身xun mi,坐在长椅上刷屏呢!信息不胀肚子,胀脑子。你拥有几个、几十个微信群,一个群十来个人,就是几十、几百个人,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多人给你发信,你也必有所回应,难怪有人

11、一有空就刷屏,就是生怕漏了谁的信,在群中掉队落伍。这就迫使你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全部休息时间都不敢闲着,你就是24小时不闭眼不停手,它还是没完没了,你脑子不胀才怪呢!信息单一的年代,人们坐井观天,不知今夕何夕,患上信息饥渴症。如今人们爱上微信上自国内外大事,小至饮食起居,看病养生、辨假防骗,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叫人怎么不爱它。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就有一弊,爱之过甚,为其所累,就有可能转化为恨,或者是爱恨交加。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诉说他泡微信的初衷,是让自己在朋友心目中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人士,渐渐地,他应接不暇了,潮水般的信息,一波波从群里涌来,他

12、把全部休息时间都赔上,还是担心又漏了什么。最烦的是,有人晒私照,传小道,他觉得把肉麻当有趣,无聊,群里人却齐声点赞、回复、转发,你不吭声,人家就有看法了。至于那些炒作的、推销的,更是一种骚扰了,怎么办呢?这位老弟的结论是戒微信不再沾微信,不让微信牵着鼻子走,弄得人七荤八素,丢了魂似的。这位老弟是不是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呢?信息化时代,微信毕竟是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有自制力,掌控有度,微信是不会造成脑胀的。1根据拼音写汉字。转身xn m_2第段加点的“此理”指的是_。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4结合上下文,从论证的角度简要说说第段的作用。5下列不属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13、A做事情需要把握好度。B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C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D因噎废食是不必要的。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从敬重文字开始周天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因此,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应敬重的当属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汉字的神奇上秉天意,中通人气,下惊鬼蜮。“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天人合一的萧索意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

14、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受着语法修辞的规约,语言文字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通用性,因此,社会成员之间才借此相互理解和沟通。文字一旦乱用、错用,就会闹出很多笑话。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家里的枇杷熟了,想请朋友来品尝,随手写了请柬就让人送出去。朋友接过请柬一看,上书:“琵琶(枇杷)结果,欢迎品尝,敬请大骂(驾)光临。”朋友作诗一首,交与来人:“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若是贵府迎大骂,相会定是龙虎掐。

15、”闹笑话尚且无伤大雅,若是错字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候或不合理的场合,麻烦就大了。比如,王三向刘四借款5万元,如果将“借于”错写成“借与”,那意思就满拧了。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对于基础的“小学”有忽视之嫌,以致很多学生文字基础薄弱,错字连篇。社会上流行的错字,以讹传讹,更不可小视。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精品装璜(潢)、补胎冲(充)气等错别字,不胜枚举。更有甚者,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比如“请不要使用错别字”用“火星文转换器”一转换,就变成了“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个字都用的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但是却古怪离奇,难以理解。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巴别塔的故事。传说,人类联合起来,准备造一座通天巨

16、塔,上帝为了阻止这一宏大抱负,就混乱了人们的语言,让他们彼此之间不能沟通,无法会意,建塔的工作再也无法进行下去。统一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献出宝贵生命。因此,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恪守文德,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上古时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甲骨文、钟鼎文、行楷隶篆,文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

17、的基石。试想,没有这样的社会仪轨,我们的文明因何延续?民族统一大业从何谈起?复兴与繁荣因何维系?当我们谈及文化自觉的时候,不要忘了,最基本的自觉就是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汉字,用好汉字,才能谈得上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应敬重的当属文字。B要敬重自己的语言。C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我们应当敬重汉字。D尊重自己的语言,学好汉字,用好汉字。2文章第段提到“文字一旦乱用、错用,就会闹出很多笑话”下列例子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某报纸将“僧多粥少”与“狼多肉少”含混挪用,写成了“僧多肉少”,最后招致宗教界人士提出抗议。B冯玉祥的

18、一名作战参谋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可想而知。C儿子给妈妈寄信说:“妈妈,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不过没有命,附近也没有卖的,请把家里的命给我寄来。”她妈妈当时就吓坏了,连忙去看她儿子,原来她儿子把“伞”写成“命”了。D有个笑话典故,清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祝寿词助兴。老纪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九天仙女下凡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汉字具有神奇的魅

19、力。B第段的分论点是“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C第段列举日本在东北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的事例证明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的观点。D第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反问,强调了文字规范、语言纯洁的重要性,使论述更有说服力,从语气来说更有气势。三、应用12应用:本假条有诸多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改正。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写作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生活中,阴风冷雨会不时来袭,常常暗淡了我们天空的色彩。但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和智慧去改变那能改变的,拿出意志和情怀去改变那应该改变的,我们的天空就会五彩斑斓。然后我们可以微笑着说

20、,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请以“我改变了 的色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一、积累1、C【解析】A.缺少宾语,应在句末添加“的活动”;B.句式杂,应将“原因”或“造成的”删除;D.否定不当,可将“不再”改为“再次”。2、C【解析】A项,荣膺(yng),恰如其分(fn);B项,拮据(j);D项,铁锹(qio),南辕北辙(zh)。故选C。3、B【解析】B“随机应变”的意思是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强调办事的机智灵活,用于褒义。用在此语境中,感情色彩不当。4、C【解析】根据选项可知,或为横线上的首句。横线前的内容是说人有消极

21、情绪,而说的是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的是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也有消极情绪,故应为首句。可排除A、B。中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欢乐之中”与之联系紧密。排除D。故选C。5、 塞上燕脂凝夜紫 濯清涟而不妖 可怜后主还祠庙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

22、题要注意“凝”“濯”“厦”“庇”等字词的书写。6、吴用在卦歌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欲陷卢俊义“谋反”之罪。【解析】结合平时的积累和题干要求,仔细阅读文本,概括分析即可。卢俊义,绰号“玉麒麟”,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江湖人称“河北三绝”。原本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因为宋江喜爱他的才华,想邀请他上山,便派军师吴用与李逵假装算命先生与哑道童混入卢府为其算命,吴用在卢俊义府上设计让卢俊义写下一首藏头反诗。吴用的四句卦歌其实是首藏头诗,四句诗的首字连在一起便暗藏“卢俊义反”的玄机。二、阅读7、1D2 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说”同“悦”高兴。 3(1)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2)(新法

23、)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4取信于民。5北门立木和处罚太子。【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D项的停顿不正确,应为:民/勇于公战。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

24、句子的结构。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怪”是意动用法;“说”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徙”“予”“说”“遗”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此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

25、细读文本,正确翻译,根据文本中的故事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商鞅按照当初的约定给了那个移动木头的人很多的钱,从而让新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个故事表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从“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

26、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

27、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8、1(1)超过(2)鞭策(3)只是(4)磨砺2D3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4都用了比喻的方法;甲文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乙文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学问、知识会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解析】甲文译文:乙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

28、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乙文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29、,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逾”,超过;“砺”,磨砺。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以”解释为:用/拿;B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表承接;C项的“之”解释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翻译。D项的“其”解释为:难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0、重点字词:“策”,鞭策;“足”,值得;“故”,所以。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结合“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可知墨子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结合“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可知孔子用了比喻的方法。然后结合写出自己的启示即可。【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9、1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2

31、示例: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3从“远看友人疾”和“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以看出,荀巨伯是一个重视友情,舍生取义的人。【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的意思是: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

32、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败(毁掉,毁坏)、义(道义)、岂(难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描写和叙写的事件来分析作答。从文章中的“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和“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可以看出,荀巨伯是一个珍视友情、舍生取义的人。据此理解作答。【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33、、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10、1寻觅2贪多嚼不烂3(1)

34、吃饭不过饱;(2)要适度地使用微信;(3)过度使用微信。4第段列举微友沉迷微信深受其苦而彻底放弃使用微信的经历作为事实论据,一方面示接第段证明做事超过限度就会转利为害,另一方面自然引出下文对上微信不能因噎废食的议论。5B【解析】1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寻觅”:寻求,探索。注意据义定形。2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外。“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中“此理”的意思,答案就是问题上文的“贪多嚼不烂”。3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和概括。(1)空,从题干上看,属于文章的第

35、一个层次。可分析第2、3段的内容,如“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再根据“才能有健康”填上句。答案可拟为“吃饭不过饱”。(2)空,为文章的第二个层次。可分析48段的内容。由上文的“吃饭过饱”转移到“微信滥用”上来。所以可拟为“要适度地使用微信”。(3)空,是第二个层次的第一个分支。结合第4、5、6段的内容,再结合“必被微信所累所扰”填上句,答案可拟为“过度使用微信”。4题干要求从论证的角度简要说说第7段的作用。“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明显属于事实论据。从论证方法上讲,自然的举例论证(例证)。从内容上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做事超过限度就会转利为害。从结构上说,引出下文对上

36、微信不能因噎废食的议论,使下文的论述内容与上文有了连贯衔接性。5B不属于本文观点。“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是吸取教训的意思,文章没有这方面的观点。而其它三项文章都加以论述。如A“做事情需要把握好度”,文章从吃饭、使用微信角度进行了论述。C“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文章从微信的利弊角度进行了论述。D“因噎废食是不必要的”,文章从“戒微信不再沾微信”的例子进行论述。【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

37、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11、1B2D3C【解析】1找议论文论点,方法有三:1、审清题目 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题目不是却提供了线索;2、找中心句在开头或结尾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3、提炼归纳 弄清作者对论题的态度,在据此概括,也可以有几个分论点加以汇聚,以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本文的论点在开头第一段中。故选B。2D项错,这个例子说明了纪晓岚会说话,与“文字一旦乱用、错用,就会闹出很多笑话”观点不符。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C项错,第段列举日本在东北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的事例证明了“统一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的观点。三、应用12、(1)应该有致敬语;(2)正文第一句多余累赘,应删去;(3)“化验”后的分号改为逗号或顿号;(4)“大约”“左右”重复,保留其一;(5)“务必”不得体,应删去。【解析】此题有格式上的错误,也有语言上的错误,要认真分辨。格式上称呼没有顶格写;署名下方没有日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有四处:正文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