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吻火》_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吻火》_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吻火》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吻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2、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 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设计理念: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2、 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3、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4、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主旨,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的人生态

2、度。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课前进行预习。2、 搜集有关课题和作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3、 幻灯片:(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3)相关链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导入;也可以用英文题目kiss the fire导入。二、学习新课1复习徐志摩,介绍写作背景。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失事。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甚

3、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2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福州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喜爱。3.学生诵读课文4学习词语眸子(mu) 琐事(su) 估量 (ling) 火焰(yn) 相似(s) 垂头丧气 (sng)5问题探究(1) 徐志摩的眼睛不是

4、银灰色的,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公的眸子”?答:这是作者的感觉。作者看到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好像是猜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他的眼睛像希腊雕像那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2) 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索人生的真谛。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灵魂和风采。3“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三、小结: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