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高二学年 政治学科 文化生活学案 TIME yyyy年M月d日 2014年3月14日PAGE PAGE 28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前准备知识提纲:1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的文化。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_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_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3)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
2、、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_。(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_。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_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_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民族认同感)4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_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_与_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_,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_进步、妨碍_的发展的消极作用。5
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_和_。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_或_。)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_与_,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_,发展是继承的_。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_传统文化,不断_,_。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_的矛盾运动,_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_的进步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_
4、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8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_的能动性活动,具有_、_、_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_与_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课中探究、传统习俗:()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 HYPERLINK /view/6385.htm t _blank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HYPERLINK /view/459859.htm t _blank 仲春与 HYPERLINK /view/1119855.htm t _blank 暮春之交,也就是 HYPERLINK /view/16674.htm t _blank 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HYPERLIN
5、K /view/553904.htm t _blank 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 HYPERLINK /view/10644.htm t _blank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 HYPERLINK /view/287575.htm t _blank 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 HYPERLINK /view/34817.htm t _blank 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 HYPERLINK /view/21088.htm t _blank 扫墓。20
6、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HYPERLINK /view/2262178.htm t _blank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名:清明节,清明外文名:Tomb-sweeping Day英文译名:Pure Brightness时间:4月4-6日交节节日起源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
7、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 HYPERLINK /view/9440.htm t _blank 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
8、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 HYPERLINK /view/731214.htm t _blank 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 HYPERLINK /view/23598.htm t _blank 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
9、气,也是清新的阳气。历史发展相传 HYPERLINK /view/2178.htm t _blank 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 HYPERLINK /view/254439.htm t _blank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HYPERLINK /view/5176.htm t _blank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10、。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 HYPERLINK /view/361257.htm t _blank 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 HYPERLINK /view/2219.htm t _blank 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 HYPERLINK /view/23151.htm t _blank 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
11、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节日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 HYPERLINK /view/17514.htm t _blank 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蹴鞠 HYPERLINK /view/107691.htm t _bla
12、nk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HYPERLINK /view/17514.htm t _blank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 HYPERLINK /view/37473.htm t _blank 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 HYPERLINK /view/53577.htm t _blank 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 HYPERLINK /view/294.htm t _blank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13、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HYPERLINK /view/21813.htm t _blank 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 HYPERLINK /view/693259.htm t _blank 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 HYPERLINK /view/5249.htm t _blank
14、明星,被称为“ HYPERLINK /view/1109578.htm t _blank 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 HYPERLINK /view/509056.htm t _blank 好运。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 HYPERLINK /view/962923.htm t _blank 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 HYPERLINK /view/1501238.htm t _blank 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
15、锭次,以纸钱置 HYPERLINK /view/1146756.htm t _blank 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 HYPERLINK /view/3271112.htm t _blank 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 HYPERLINK /view/21088.htm t _blank 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
16、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HYPERLINK /view/7324499.htm t _blank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 HYPERLINK /view/64919.htm t _blank 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 HYPERLINK /view/1246545.htm t _blank 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 HYPERLINK /view/1530261.htm t _blank 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 HYPERLINK /view/38561.htm t _blank 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
17、座 HYPERLINK /view/38973.htm t _blank 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 HYPERLINK /view/289262.htm t _blank 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 HYPERLINK /view/693632.htm t _blank 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 HYPERLINK /view/2859.htm t _blank 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 HYPERLINK /vi
18、ew/1384285.htm t _blank 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HYPERLINK /view/7741.htm t _blank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HYPERLINK /view/203878.htm t _blank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 HYPERLINK /view/1122537.htm t _blank
19、 十月朔为三大 HYPERLINK /view/21843.htm t _blank 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 HYPERLINK /view/4696.htm t _blank 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 HYPERLINK /view/9685.htm t _blank 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 HYPERLINK /view/7932.htm t _blank 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 HYPERLINK /
20、view/119172.htm t _blank 辟邪了。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河北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 HYPERLINK /view/4057547.htm t _blank 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
21、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上海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 HYPERLINK /view/2239.htm t _blank 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将雀麦草汁和 HYPERLINK /view/1965.htm t _blank 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 HYPERLINK /view/447213.htm t _blank 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22、。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山西 4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清明(唐) HYPERLINK /view/9559.htm t _blank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 HYPERLINK /view/1027.htm t _blank 寒食(唐) HYPERLINK /view/16924.htm t _blank 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 HYPERLINK /view/33
23、1338.htm t _blank 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HYPERLINK /view/2720.htm t _blank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唐) HYPERLINK /view/43371.htm t _blank 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 HYPERLINK /view/1548016.htm t _blank 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HYPERLINK /view/2081615.htm t _blank 寒食上冢(宋) HYPERLINK /view/6869.htm t _blank 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
24、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端午节每年 HYPERLINK /view/15163.htm t _blank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 HYPERLINK /view/63196.htm t _blank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 HYPERLINK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 HYPERLINK /view/2717.htm t _blank 汉族人民纪念 HYPERLINK /view/1646.htm t _blank 屈原的 HYPERLINK /view/182671.htm t _blank 传统节日,更
25、有吃 HYPERLINK /view/3058.htm t _blank 粽子, HYPERLINK /view/48604.htm t _blank 赛龙舟,挂 HYPERLINK /view/234014.htm t _blank 菖蒲、 HYPERLINK /view/1831601.htm t _blank 蒿草、 HYPERLINK /view/37717.htm t _blank 艾叶,薰苍术、 HYPERLINK /view/24824.htm t _blank 白芷,喝 HYPERLINK /view/110918.htm t _blank 雄黄酒的习俗。“ HYPERLINK
26、 /view/2567.htm t _blank 端午节”为国家 HYPERLINK /view/23151.htm t _blank 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 HYPERLINK /view/1207134.htm t _blank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名:端午节外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 HYPERLINK /view/63196.htm t _blank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时间:农历5月初五日习俗:吃 HYPERLINK /view/3058.htm t _blank 粽子, HYPERLINK /vi
27、ew/48604.htm t _blank 赛龙舟,挂蒿草、 HYPERLINK /view/37717.htm t _blank 艾叶等国家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节日起源“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 HYPERLINK /view/3965.htm t _blank 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HYPERLINK /view/843
28、132.htm t _blank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HYPERLINK /view/20236.htm t _blank 战国时代 HYPERLINK /view/52225.htm t _blank 楚国 HYPERLINK /view/15168.htm t _blank 诗人 HYPERLINK /view/1646.htm t _blank 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 HYPERLINK /view/149774.htm t _blank 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
29、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 HYPERLINK /view/20236.htm t _blank 战国末期 HYPERLINK /view/52225.htm t _blank 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HYPERLINK /view/400710.htm t _blank 楚武王 HYPERLINK /view/3061848.htm t _blank 熊通之子 HYPERLINK /view/404607.htm t _blank 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 HYPERLINK /view/42544.htm t _blank 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
30、流放,最终投 HYPERLINK /view/149774.htm t _blank 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 HYPERLINK /view/36690.htm t _blank 吴均 HYPERLINK /view/137997.htm t _blank 续齐谐记和南朝 HYPERLINK /view/1109470.htm t _blank 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 HYPERLINK /view/149774.htm t _blank 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 HYPERLINK /view/5852.htm t _blank 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31、。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 HYPERLINK /view/253634.htm t _blank 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 HYPERLINK /view/3612731.htm t _blank 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 HYPERLINK /view/48604.htm t _blank 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 HYPERLINK /view/175
32、92.htm t _blank 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 HYPERLINK /view/1646.htm t _blank 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 HYPERLINK /view/109019.htm t _blank 吴国 HYPERLINK /view/57372.htm t _blank 大夫 HYPERLINK /view/16593.htm t _blank 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HYPERLINK /view/23955.htm t _blank 南朝 HYPERLINK /view/110836.htm t
33、_blank 萧梁时期 HYPERLINK /view/1109470.htm t _blank 宗懔所著的 HYPERLINK /view/321445.htm t _blank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 HYPERLINK /view/1161499.htm t _blank 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 HYPERLINK /view/234179.htm t _blank 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 HYPERLINK /view/50
34、145.htm t _blank 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 HYPERLINK /view/16593.htm t _blank 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 HYPERLINK /view/20375.htm t _blank 东汉 HYPERLINK /view/348160.htm t _blank 曹娥碑。 HYPERLINK /view/234179.htm t _blank 曹娥是东汉 HYPERLINK /view/6734.htm t _blank 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
35、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民俗活动佩饰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 HYPERLINK /view/1231071.htm t _blank 头饰。多见于 HYPERLINK /view/9229.htm t _blank 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 HYPERLINK /view/115814.htm t _blank 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 HYPERLINK /view/
36、8483.htm t _blank 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 HYPERLINK /view/16586.htm t _blank 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 HYPERLINK /view/159918.htm t _blank 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HYPERLINK /view/145264.htm t _blank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 HYPE
37、RLINK /view/203939.htm t _blank 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HYPERLINK /view/940549.htm t _blank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HYPERLINK /view/6204
38、.htm t _blank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HYPERLINK /view/90037.htm t _blank 长命缕,端午节时 HYPERLINK /view/1309699.htm t _blank 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 HYPERLINK /view/379218.htm t _blank 别称“百索”、“辟兵绍”、“ HYPERLINK /view/1011462.htm t _blank 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
39、,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 HYPERLINK /view/17351.htm t _blank 安康、益寿延年。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 HYPERLINK /view/510376.htm t _blank 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HYPERLINK /view/40898.htm t _blank 清代顾
40、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 HYPERLINK /view/356043.htm t _blank 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HYPERLINK /view/36870.htm t _blank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 HYPERLINK
41、 /view/1109470.htm t _blank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HYPERLINK /view/154264.htm t _blank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 HYPERLINK /view/36790.htm t _blank 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跳钟馗 HYPERLINK /view/388474.htm t _blank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 HYPERLINK
42、 /view/9853.htm t _blank 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 HYPERLINK /view/3108.htm t _blank 春节的重要内容。 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斗草汉以前不见 HYPERLINK /view/256316.htm t _blank 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HYPERLINK /view/22552.htm t _blank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 HYPERLINK /view/73063.htm t _blank 神
43、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HYPERLINK /view/5353.htm t _blank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吃粽子“粽子香,香 HYPERLINK /view/132122.htm t _blank 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 HYPERLINK /view/94420.htm t _blank 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
44、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 HYPERLINK /view/164720.htm t _blank 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 HYPERLINK /view/1965.htm t _blank 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 HYPERLINK /view/46284.htm t _blank 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 HYPERLINK /view/38168.htm t _blank 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45、等。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 HYPERLINK /view/116906.htm t _blank 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
46、北端午节还吃豆腐。.传统思想()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HYPERLINK /view/6580.htm t _blank 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 HYPERLINK /view/19238.htm t _blank 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 HYPERLINK /view/19249.htm t _blank 文景之治。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 HYPERLINK /view/78516.htm t _blank 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道家提倡
47、HYPERLINK /view/101264.htm t _blank 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 HYPERLINK /view/2762.htm t _blank 道家的影响, HYPERLINK /view/3352.htm t _blank 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 HYPERLINK /view/2760.htm t _blank 庄子的 HYPERLINK /view/940568.htm t _blank 启发。发展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 HYPERLINK /
48、view/2237.htm t _blank 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司马迁的父亲 HYPERLINK /view/164932.htm t _blank 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的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HYPERLINK /view/265270.htm t _blank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
49、使用的理论器是 HYPERLINK /view/111988.htm t _blank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 HYPERLINK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 HYPERLINK /view/9564.htm t _blank 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不例外。东汉 HYPERLINK /view/9068.htm t _blank 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他们大多作于先
50、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 HYPERLINK /view/35894.htm t _blank 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 HYPERLINK /view/3239310.htm t _blank 于治国,或偏于治身。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生命观点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 ;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 HYPERLINK /view/545507.htm t _blank 老庄学说 。著名的中国科
51、学史家 HYPERLINK /view/115045.htm t _blank 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 HYPERLINK /view/1991262.htm t _blank 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 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52、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虽然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中有“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闻于接舆言:“藐姑射之山
53、,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等等,但不能将这些描述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例证。因为道家引用这些故事传闻,目的在于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 。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
54、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等关于 HYPERLINK /view/157438.htm t _blank 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 HYPERLINK /view/33092.htm t _blank 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 HYPERLINK /view/7307354.htm t _blank 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
55、和 HYPERLINK /view/2075917.htm t _blank 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 14 的价值观念.若参之以 HYPERLINK /view/2770.htm t _blank 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
56、礼之,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贵轻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尽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 HYPERLINK /view/2430727.htm t _blank 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 “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养生思想道家学说是 HYPERLINK /view/489477.htm t _blank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
57、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HYPERLINK /view/16516.htm t _blank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 HYPERLINK /view/155292.htm t _blank 清静无为”、“ HYPERLINK /view/144291.htm t _blank 返朴归真”、“顺应自然
58、”、“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
59、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HYPERLINK /view/3529992.htm t _blank 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哲学思想道家是 HYPERLINK /view/1414174.htm t _blank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
60、年月不详)。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 HYPERLINK /view/6317.htm t _blank 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 1973年湖南长沙 HYPERLINK /view/26266.htm t _blank 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四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HYPERLINK /view/403090.htm t _blank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 HYPERLINK /view/4050.htm t _blank 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设施节能改造专项方案
- 电缆桥架安装施工方案的环境影响
- 青年志愿者协会品牌推广方案
- 体育赛事餐饮运营方案
-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方案
- 电力方涵施工材料管理方案
- 工地承包免责协议书(2篇)
- 徐州2024年01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英语第6单元期中试卷
- 2024年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英语第3单元期末试卷
- 如何引导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 石材厂设计方案范本
- 租赁机械设备施工方案
- GB/T 43153-2023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
- 《中华商业文化》第四章
- 服务与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 第5课《秋天的怀念》群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冬季安全生产特点及预防措施
- 视频短片制作合同范本
- 结构加固改造之整体结构加固教学课件
- 高中数学-3.3 幂函数教学课件设计
-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