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修订版课标解读_第1页
音乐学科修订版课标解读_第2页
音乐学科修订版课标解读_第3页
音乐学科修订版课标解读_第4页
音乐学科修订版课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0修订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主讲人:田园一、新课标修订背景2001年出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已经十余年了,在实验稿课标的引领下,音乐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很卓越的成果,在这10年间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一)、课改十年总结1、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2、音乐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东西部教学质量趋于平衡。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突出强调。肯定成果的同时,在应用实验稿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二)、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看重教学形式而忽视音乐内容,盲目综合造成音乐缺失。很多

2、老师对课改的理念理解有偏差,过分看重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教学有形式无内容,有活动无体验,只关注过程与形式没有关注音乐本身,认为体现课改理念就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2004年西安会议上提出“内容比形式重要”的口号。课程改革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但在实施中,由于理解的偏差,没有正确理解“综合”导致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大量时间而喧宾夺主;很多老师对于“综合”,关注更多的是音乐之外的非音乐信息,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挖掘音乐背后的其他文化上下了很多功夫,在音乐中去发现非音乐信息、发现生活,而不是让学生发现生活经验中的音乐信息。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

3、,不能离开音乐用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来削弱甚至取代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综合就是把那些内在的,不为学生所察觉的相关内容揭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与拓展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所以综合的前提一定是要为音乐服务。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知识与技能”,片面理解“双基”。课改后,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提出,使老师们很大精力放在实现这个目标上,导致音乐课成了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淡化了“双基”,课上的热闹红火,可学生真正得到的却寥寥无几,音乐课程的价值也无法得以体现。实际上“淡化知识与技能”是要我们告别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开拓融知识与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知识与技能”是音

4、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淡化”,是要我们研究怎样教的问题,绝不能音乐新课程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放弃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关于“双基”,很多老师理解片面,双基不是狭隘的乐理和识谱,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涵盖很广泛。音乐知识是人类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蕴含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涉及音乐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乐、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体裁、风格等;常见的音乐结构形式(曲式);音乐的体裁形式;认读乐谱的基础知识;有关演唱、演奏的基础知识;音乐创作的基础常识;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不同时代、民族的音乐文

5、化;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间的联系;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全面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技能则是人们掌握、运用音乐专业技巧的能力,是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创造、鉴赏音乐艺术的基本能力,如听觉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音乐联想和想象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及能够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3、滥用多媒体工具,淡化音乐学科特点。多媒体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物,作为教学手段,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教学。但在这十年中,老师们对于他显示出的依赖,也违背了音乐的认知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过多的视频、文字、动画干扰、影响了学生在音响中感受

6、音乐,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应恰当的使用多媒体。4、音乐学习评价泛化无为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中 “太棒了”,“好”,“非常好”等不痛不痒的评价语不绝于耳,无论对错,一味的为了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做类似评价,只能越来越让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挑战,对评价失去兴趣,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学生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能误导学生失去正确的是非观。教师应当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真挚鼓励,使学生能更自信的面对音乐学习,对于不足应以适当方式及时指出帮助提高,让学生明辨是非知如何进退。5、不注重实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音乐学习方式,

7、被广泛接纳和普遍运用。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唱歌曲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有几部分组成,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学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音乐教学中的有些内容通过教师点拨提示即可,不必花时间费事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价值,学生不能获得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知和体验,而且对这样问题的合作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二: 一次公开课,老师就小鼓有哪些演奏方法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刚过几分钟,学生讨论正浓的时候,老师担心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仓促的中断了讨论进入下一环节,学生的失望写在脸上。(老师不能保证合作学习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或讨论正浓时,老师

8、随意终止合作学习,也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例三:在一堂主题为“探索音源,表现音乐情境的课上,教室布置任务后,学生开始分组讨论,老师站在一边若有所思,好像在想下一个教学环节,又好像在计算时间,然后随意的巡视了一圈,也没有参与其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老师不能发挥主导作用,放任学生自由,只按备课的环节把学生往合作学习的框架里赶,没有发挥引导和参与的功能,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形式主义的应付,也不能产生良好效果。)例四: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活动任务分配,活动不知从何入手,缺乏有效组织和领导,导致浪费时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安排了小组长,但是,没有给其他成员安排好具体任务,导致小组成员

9、参与情况不好,小组长一枝独秀的情况。以上情况都是自音乐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实验稿课标以来,出现的情况,但是否就说明课改的失败?实验稿课程标准有问题呢?我想首先要承认课改的方向是对的,带来的益处和成效也是极大、肯定的,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属于纲领性的文件,只描述原则,而不描述具体做法,因此,很多老师在对课标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正是这样的理解偏差导致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样,都是在改革发展中,那么,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就是需要不断的实验、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所以说实验稿课程标准是处于试验阶段,肯定会有一些

10、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的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就是在矫正中前行的成果。(三)、如何看待十年课改1、坚持课改的基本思想,一以贯之。2、在矫正中前行,与时俱进。3、克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4、坚持决定与选择论的哲学思想。(四)、修订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社会的进步,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音乐课程的理论和建设有一个新的认识;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内容上进行更新; HYPERLINK /view/8059.htm t _blank 社会主义 HYPERLINK /view/1114555.htm t _blank 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 HYPERL

11、INK /view/9226.htm t _blank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 HYPERLINK /view/51025.htm t _blank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 HYPERLINK /view/10087.htm t _blank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 HYPERLINK /view/5072.htm t _blank 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按照国家教育工作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和指示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强调新课程标准音在音乐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课程改革十年的经验和教训,要求

12、我们必须进行修订;第四,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评价和建议(包括一线教师,音乐、社会文化领域及新闻出版行业的专家学者等);不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水平、要求进行调节。第五,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理论建设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加进新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能力为重”是规划纲要“战略主题”的重要思想,为学校教育确立了人才培养方向,为标准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此次修订将学生的音乐能力体现在增进音乐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引导开拓创新等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总结,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

13、的修订是在很多相关因素的促成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梳理。(五)、参与修订人员: 本次新课程于2007年4月按照教育部对基础教育各学科工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由8名成员组成了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组。这8人分别是:召集人:王耀华:民族音乐文化学者、首批国家级名师。王安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吴斌:中小学音乐教材主编、音乐教育家。成员:江明惇 :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居其宏:音乐批评家、音乐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朱咏北:音乐教育家、湖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李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近40年教龄北京八中特级教师。蔡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8位修订

14、组成员分别来自国内不同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研究院所、专业学术团体、音乐出版社和中小学。学术研究的专业背景分别涵盖了音乐教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批评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教材编写、音乐教育刊物编辑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等领域。(六)、修订过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实验以来, 教育部先后三次向社会征求对实验稿的意见,第一次在2003年,对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28个课改实验区633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研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第二次于2007年以办公厅文件形式向全国42个课改实验区8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征求意见。03-07年间,修订组成员先后以多种形式听取相关人士对实验稿的意见。20

15、10年第三次向社会征求意见,三次征求意见活动,规模大、范围广、上到音乐教育专家、学者、教研员、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者,下到实验学校领导、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客观地反映了对实验稿的评价及建议,经过修订组多次访谈、调研、多次会议集中研讨,对收集的信息逐条讨论、分析,形成修订文本,经送审,接受审议,再次全面细致的推敲、酌定后再次送审形成“修订稿”,最后由审议专家组投票通过审议。“课标”自2001年7月正式公布以来,至今已走过近十年的历程。从三次由教育部征求的反馈信息来看,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同度和支持率达95%以上 。这次修订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

16、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完善、充实与修订,力求使修订后的标准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走向保持一致,更符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真正发挥引领音乐教育有效实施、保障音乐课程健康发展的作用。二、新旧课标对比解读(一)、前言1、课标修订指导思想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份发布,2012年1月出版。其中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2、“两个精神”2011版课标修订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落实中央多种精神,特别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健

17、康、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容易在音乐教育学科中有所体现的,就是“两个精神”,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所积淀下来的,落实到音乐方面,就是我们对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展现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热爱。体现在音乐课程当中,就需要大量弘扬民族文化,传播表达爱国思想,抒发爱国情感的音乐作品。时代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音乐教育又将改革开放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融入音乐中进行传播。虽然所有学科都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在这方面,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以一种生动

18、的艺术形式去展现,与核心价值体系对接,音乐所要传递的不仅是音乐本身的音符,更是中国的民族的精神。用音符构成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抓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去操作,去指导自己的音乐教学。3、“四个价值”新课标将原课标中的课程价值提到前言中的第二自然段,音乐课的“四个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创造价值和人际交往价值等方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价值,音乐才能成为必修课。反之,音乐课就会失去作为学校教育中核心特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首先要明确音乐课程的价值,使之成为对整个音乐课程认识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体现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这是尤为重要的。(二)、音乐课程

19、的性质这次的修订增加了关于课程性质的论述。因为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性质还缺少一定的理解,不能仅仅用一堂必修课来定义。音乐课程的性质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审美教育哲学、音乐人类学、实践主义哲学。1、人文性:是针对在十年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在传承音乐文化时出现的问题着重提出的。老师们有一个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文学的才是文化的,音乐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语言文字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例如,我们在听一段苗族音乐、一段维吾尔族音乐或者一段拉丁美洲音乐的时候,音乐里包含了不同的玄法、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音乐当中包含了那些不

20、同文化身份的创造者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他们是用音乐向听者阐述一种文化。其次,人文性还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人文性也需要体现民族精神,每种音乐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我们今天学习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传承、沿袭和学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要误解为要在音乐中去寻找文字、寻找文学,是要追溯音乐风格产生的根源,每种音乐都依托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了解产生音乐风格的文化更了解音乐本身。人声的文化脉络:比如说音乐之声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孤独的牧羊人,那种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式形成了这首歌曲的独特之处,令人记忆犹新,这种唱法实际上是瑞士的一种传统山歌唱法,生活在阿尔

21、卑斯山北部山区的人民以放牧为主,常用号角和“依”“哦”等特有的叫喊声来呼唤羊群、牛群或向同伴来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诙谐的“约德尔”唱法,传遍奥地利和德国。节奏的文化脉络:非洲鼓乐节奏复杂,他的节奏里,传达着许许多多的语言信息,就像旗语、烽火,非洲的鼓乐在非洲社会中地位重要,无论是节日、喜丧、战争、劳动、生活,都通过不同形状、大小的鼓,不同节奏鼓点和节拍模式传达语言信息和情感。旋律的文化脉络:比如说茉莉花,有江苏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他们的旋律源于清朝年间苏皖一代凤阳花鼓戏中的曲牌鲜花调,都是来源于民间传唱的民歌小调。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和扎红头绳分别由民歌小白菜和拾麦穗发展而来。

22、从这些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源头和延续。源头就是传统,赋予了人类文化,延续是发展,代表人类渐进的历史。音乐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传承着灿烂的文明,音乐承载着文化,本身就是文化,我们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形式的敏感,学会听辨不同民族音乐形式中的差异和特征,知道音乐的风格,把握它的文化脉络。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传统到现在,一直延续过来的。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和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程也体现审美性。以美育人,就是强调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育人对于陶冶身心、陶冶情感有着特别的

23、作用。3、实践性: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音乐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音乐本身所有活动都是实践,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都是实践,所以,音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参与不仅是身体的参与还有心灵、思维、情感的参与。音乐通过实践让人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三)、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修订后的课标对原课标进行了整合和完善,将原有的10条基本理念精炼为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的5条。理念直接指导教学行为,老师们上每堂课都要运用到课程理念,通过老师的教学行为考量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问题也往往都出现在

24、理念上。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的动力”,把原来的两条变成了一条。新课标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怎样在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其中“整体”二字非常重要;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整体”,我们常说,要保证音乐的完整聆听,整体不是指总头至尾,而是相对完整的乐句或乐思。“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表达得非常具体。音乐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节拍和调式。老师的关注要点,不是解决这些要素的概念,而

25、是让学生在音乐当中能够敏锐的听辨这些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审美的内容就是要素,用音乐的语言学习音乐。不是每节课都要分析这六个要素,而是每个作品都会有各自在某一要素上的独特之处,可能是节奏(命运交响曲、新疆之春),也可能是调式上(樱花),力度上(惊愕交响曲)等等,抓住音乐最有表现力的要素特点,音乐审美的学习内容,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对要素的感受,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要素感受能力的增强,情感体验就更有深度,情感的体验就达到了审美的层次,情感体验产生了联想,联想生活中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情感,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因而升华为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认识和态度,这就是音乐审美的过程。一切

26、音乐活动都得以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等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审美为核心就是以音乐体验为核心,只有体验音乐才有音乐的审美,审美的最重要标准就是音乐风格的体验和把握,欣赏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在音乐响起时,能够知道音乐的风格,而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什么是音乐风格,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方式,独特的要素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学界曾对以审美为核心提出批评,在中国,80年代初是以德育为核心,90年代以智育为核心,无论是重视美誉、德育、还是智育,都是为了生存,中国是官本位的国家,要提高领导对音乐学科的重视,让领导关注,让音乐发挥作用,没有生

27、存就没有以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是中国领导最能接受的方针表述,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孔子时就在讲,教育总带有国家意志的体现,以什么口号让领导认为音乐重要就可以以什么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是使音乐在学校课程中成为独特地位的核心。在改五天工作制的时候,国家曾经开过论证会,认为音乐课不应该开那么多,其他课时都被压缩,许多学科的专家都在针对音乐学科,认为音乐学科应该取消,他没有美术有实用性,当时的陈至立部长提出体音美不能减课时。一句话挽救了音乐学科,否则音乐学科将不复存在,老师们都会面临下岗。音乐课的根本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的爱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要以兴趣爱好为推动力,没有兴趣,这个理念是完不成

28、的。以往的音乐教育片面的将其看做是知识技能的教育,音乐课成了单纯的识谱、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系统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审美属性。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兴趣爱好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往往会事半功倍,音乐课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兴趣仅是前提基础,不可过分的为提高兴趣而追求趣味性、娱乐性而误入歧途,兴趣只是引路石,学习的道路上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坚定意志攻坚克难,共同完成学习。兴趣是对音乐的兴趣,不是仅仅对音乐课,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表现出积极性了,但是我们要看是不是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了。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不像其他学科以考试为推动力,音乐学

29、科只能靠兴趣,所以对于培养兴趣就作为我们特别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兴趣伴随着价值的体现,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把“音乐实践”这个理念由过去的第五位提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审美为核心,并调整了行为动词,将原来的 “重视音乐实践”,现在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那么就提升和强调了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因为音乐是实践性学科,强调音乐实践的同时,就是鼓励音乐创造。创造不是单纯指一种技能,音乐的创造贯穿于音乐的始终,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中都包含着创造。一个人的表演不可能像我们拷贝照片一样复制,它必然会包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创造性学习中就包括编创活动和作曲学习

30、,以及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音乐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不仅指音乐中的创作、编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创造性的表现、创造性的欣赏、创造性地实践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始终,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虽然有难度,但是对于培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音乐本身性质的不确定性,音乐欣赏也必定伴随着创造、联想、想象以及音乐的表现。虽然流行歌有翻唱,或者叫做模仿,但是音乐的模仿也是创作,所以音乐创造的独特性确实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而且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培养,也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完成的,它必须在实践当中逐渐发展形成。课标解读中有这样一句话,即音乐在诸学科中,是最能够激发

31、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因为音乐艺术本身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给孩子们学习音乐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和理解空间。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把“提倡学科综合”改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原来在学科综合的问题上,教师们过度地强调“综合”,对学科综合产生了很多歧义和误解,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这次把这些问题重新认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把“提倡”改成“关注”,而且前边还加了“突出音乐特点”,这才是我们音乐课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教师们需要抓住的重点。音乐特点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感受音乐的基础,综合培养的是人格的完整,对于人的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提倡,但是要

32、把握所有的综合都是为了音乐服务,干扰、淡化音乐主体地位的综合都是不必要的综合,一定要理性的看待综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责”原意是军人和地方官有保持国土的责任,在这里是指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尽职尽责,强调的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把“理解多元化”修改为“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从字义上讲是一个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原来的“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尤其是民族文化”,把中国的和外来的一些文化理解成了一个并列的关系,会有一些偏差。我们往往在课堂中国会遇到这种现象,北京一位中学老师讲一堂中国音乐的课,学生就站起来反对,说不要听这个。老师说:“多好

33、听的茉莉花啊!”那个男生反驳道:“我认为世界上最难听的音乐就是中国的音乐!”由此,那位老师备受打击。现在学生们接受的学校以外的音乐信息非常多,这就需要一个鉴别、整合或是契合的过程。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承担者,教师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发达,信息获得渠道多样,学生们可以随时获得各种音乐方面的信息,但教师们不能束手无策,只是一味埋怨电视、广播和社会环境。其实,教师们应该分析学生们喜欢什么,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从什么角度入手,才能符合学生审美需求和心理。其实对音乐学科来说,最重要的在于重复,有了不断的重复,就会变成熟悉,有了熟悉就会逐渐演变成喜欢。流行音乐为什么会流行?是因

34、为大街小巷不绝于耳,媒体反复地播放,反复地进行听觉刺激,这种音乐的弥漫造成了学生们对他的无意记忆,有了这种熟悉,随口不自觉的就会哼唱,逐渐的也就开始喜欢。而对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所提倡学习的音乐作品,老师们常常很“吝啬”,不愿意反复播放,总是把音乐当做一种知识来学习。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仅仅把音乐当成一种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就体会不到审美的乐趣,当我们把音乐像作文一样进行结构分析、乐句分析、学生就感受不到它的美妙,感受不到音乐的感染力,不能对音乐有整体的感受,同时也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音乐课堂是让学生热爱音乐的一个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多样性是指建立在主流

35、文化基础上的多样性理解,这就会涉及到主次问题。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都绝对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虽然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着多样性的文化,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角度来说,绝对不可以用其他国家的文化来替代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即使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强盛。我们应该力图让学生们热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为此,新课标对原先两个方面都使用的“热爱”进行了修改,并把“多元”变成“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的对待。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位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就是要充

36、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充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们既要做好园丁,浇灌每一株花朵,又要做好伯乐,善于发现、培养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四)、音乐课程设计思路2011版课标新增内容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与老师的实际教学并无直接关系,它只是结构上新增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五点:第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第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第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第五,在明确的规定性

37、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五)、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和引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之前,首先要把握好目标的设置。总目标是一个核心的标准,三维目标是体现总目标的三个不同方面,这个总目标不是老师教学任务的目标,是学生标准。按照学生学生知识,技术,能力,文化方面所应该达到的程度来确定。以学生成长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这个前提下。 在以前,教师可以说我教了四分音符,我教了四三拍,我教了切分节奏,我教了调式就达到目的了。现在则要让学生能够感受三拍子,感受调式,要理解音乐中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等方面的作用。

38、所以,老师的所有教学的行为、教材的编写都是紧紧围绕总目标来展开的。1、音乐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持久兴趣课标新增的内容里有一句话,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就音乐课程的学习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艺术实践、探究、发现、领悟、理解等等,最后归结为一条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既是手段,也是一种理念,同时在这里面它都变成了目标,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终极目标。只有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音乐才能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它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我们音乐课程的目的才达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次课标修订把“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

39、本技能”放在总目标第二句,显示出这次修订课标的一个很重大的认识和提升,也叫做有针对性的表述,在这里,要强调两个词。首先是“必要的”,是说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在大众教育,大众学习音乐的领域里面,要给他必要的基础知识,以满足终身学习音乐的需要。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很多不必要的不必备的知识在课堂上展开来讲,其实他们忘了一个根本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过去的十年课改提出淡化知识技能,“淡化”这个词是指淡化专业倾向的知识技能,淡化不必备的知识技能,淡化的不是知识技能本身,新课标有一句话叫“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掌握知识技能”,这才是完全正确的。例如,讲巴洛克时期,只讲一课:巴赫。为什么只讲巴赫,

40、不讲亨德尔?因为巴赫是那个时期最大的贡献者,他贡献了宗教音乐,他的贡献奠定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并把宗教和浮雕推到顶风,他对那个时期有巨大的贡献。就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学时不够,这就体现代表性,代表性的音乐家。不必要也不需要掌握不必要的知识,而且面面俱到的话,即使学习也不够深入。过去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点狭隘,就是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就是歌唱技巧和读谱能力,而现在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音乐要素,基本技能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也包括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演唱能力、还有孩子表现音乐所需要的音乐能力。比如过去说四三拍是什么,作为基础知识来说,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一会儿强一会儿弱,

41、这叫知识。其实在这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当中,在音乐中感受到“强弱弱”有规律的进行是更重要的。这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是丰富了,而且更体现音乐性了,而不是单纯知识概念的记忆。现在新课程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往往呈暗线,例如,初中欣赏教材阿炳的单元,不只是单纯的欣赏二泉映月,很多老师在看教材时没看着鱼咬尾的知识点,其实都在包含在里面。又如,小学一年级教材,没有讲四三拍和四二拍,只有四三拍和四二拍的作品,但是这就是让你在这学习四三拍、四二拍。一年级第一册,只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那就是说在节奏上,要解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而且这个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要用问答的方式、语言的方式、舞蹈的

42、方式、形体的方式、乐器的方式这五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因此,我们要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分析研究我们的教材,否则在理解层面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发现教材的这种逻辑关系价值,是老师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管在小学还是初中,一定要对整个教材有所了解。教哪个学段就单纯从哪个学段把握教材是不行的,必须宏观整体的把握,承前启后,了解自己所教学段在整个知识技能体系当中处于哪个阶段。才能将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串成线。每位老师都应该在教好自己那一学段的基础上研究前面教过什么,后面应该教什么,这才是正确的。教材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初中阶段讲中国民歌的题材,那么你必须知道在小学阶段已经铺垫

43、了多少民歌,用什么方式来体验得,然后到初中的时候,民歌的概念和民歌的题材、形式才出现,其实教材本身就把系统性放在了首位。 拓展发展三种能力这段里提了三个能力。通过听觉来发展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听觉能力是核心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得紧紧围绕听力。这次课标在总目标中,把知识技能问题,梳理成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对规范、引领教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努力追求终极目标第三句讲到了一个很终极的目标,那就是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表人生

44、健康发展,这就体现了音乐学科最高层次的目标,即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前面讲的双基和对音乐的兴趣,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说明总目标必须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新的课程标准在其实验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孩子的成长,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成长过程当中的人生心态,对社会对价值取向都包容在其中,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六)、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应该贯彻三维目标。关于课程目标修订版中的三维目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认识和把握。所有学科中,唯独音乐学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的第一类。尽管我们在这十年中,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多多少少有一些偏误,导致部分的学校、教师把它和第三维的

45、“知识技能”对立起来或者是把它绝对化了。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音乐课程里头是起着一个引领学习的作用的。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音乐学科是一门情感型学科,作用是在人的情感层面。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的培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都跟情感有关系,音乐课对培养人的良好生活态度非常重要,有了态度价值观才能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接起来。所以,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仍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 此次课标修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动不大,第五条将“理解多元文化”改为“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强调的是多种文化的并列关系,而这次的修订是首先强调要在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的前提基础上,尊重、理解世界

46、文化的多样性。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而作为老师,也应通过学校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关注母语音乐形成一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我们要把母语音乐系统化,提炼出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最代表中华民族特点的,比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当然汉族音乐是最经典的,它的民族文化和不同地方的音乐,包括不同的东北的、陕北的、山西的、云南的、闽南的、江西的等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应该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在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的时候,一方面要了解其他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更要倾向于对我国母语文化的一种传承。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是可操作、可测量的。老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教材实施目标的时候,在情感

47、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上,就要做到实际、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指对音乐的喜欢,高兴,没有音乐要素的体现就无从谈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要对音乐有敏锐的听辨能力,能对音乐做出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自信的用音乐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能不断追求高品位的审美,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程中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就是目标。是希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手段、形式,也是目标,很多事情要达到目的,根本影响目标实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就像完成一个实验,经常反复不能够成功,可能就是过程和方法中出现问题了,所以过程方法是

48、保证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中小学的时候,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说,对于将来的定向教育,对于今后的人生,掌握好正确地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学习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素质教育阶段,把它确定成目标,可能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在音乐培养过程中,应追求一个可持续的,终生式的目标,就是学生获得会学习的能力。这五种只是提供给老师的参考,过程与方法有很多。这次修订的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由原来的教师角度完全转变成学生的角度,这样更加清晰的体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目标。体验音乐音乐中的体验是一种方法,还是个过程,音乐要求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必须是

49、亲身参与,在参与过程当中获得体验。人类获得知识两个途径,一个是间接经验,一个是直接经验。在音乐中更多地要求获得直接经验。所以把体验放在首位,就是说,体验是最重要的方式方法。这也是音乐的又一学科特点。模仿音乐原实验稿课标当中对于模仿的表述可以看出主要是对于中低年级说的,新课标中明确的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的提出模仿不仅是适合中低年级的一种学习方法,他更是音乐学习当中继体验之后对音乐的初步实践,是音乐学习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这里一定强调是全体学生的亲身参与,通过亲身的参与来获得对音乐的初步的,直接的经验。这里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都是模仿当中的主要内容,把它提出来对于我们老师的教学实施有很强的针对

50、性,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尝试去使用。音乐中的模仿,也是一种创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模仿也有自己的特点,也是一种二度创作。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发现问题,引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爱提问是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主要的一个基本素质。原课标的“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改成了“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实际上是基于现实考虑,降低了标准,更注重学生能够大胆的自主的尝试探究,而不是对探究过程过多要求。举例:调皮的小闹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能够与他人充分的进行交流,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

51、能力。当今很多大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招聘对于人才的要求,一种一条就是要具备合作能力。并不是要求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是最希望学生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合作学习状态一般包括这几个要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它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又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评估等。综合学习新课标当中强调的非常清楚,过去的综合常常陷入误区,音乐教育家雷默先生说:“如果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这样的组合艺术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吴斌老师对于这一点也有这样的忠告:“艺术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比他们的相似之处要重要得多!(正因为差异性

52、才有存在的价值)对每种艺术的独特方式和结构更加敏感才能更具审美感受力!(不要混淆艺术之间的独特性寻找相似性,只有把握艺术的独特性才能艺术本身。)不要忘了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实际上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讲,可以说比任何一个目标都重要,他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能伴随终身的学习音乐能力,这里面不仅有学科学习能力还有质疑批判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能力是作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生存生活条件,坚持以能力为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中战略主题的重要思想。3、知识与技能目标新课标把创作内容融入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

53、本技能的部分,四个目标变成了三个目标。新课标的基础知识不再局限在原来的概念和乐理知识。基础知识的第一块就是“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原来叫“学习并了解音乐基本要素”,新课标加强了要求。音乐基本要素是活的,不能在教学中把它作为概念来对待,要了解它在音乐中的作用。要让孩子们将这些基础知识要变成能力,让音乐要素必须和音响相衔接,而且这个能力是在他自己音乐实践过程当中习得、获得的。音乐基础知识新课标增加的节拍和调式两个音乐要素,是需要关注的。另外要素的排列顺序也要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要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排列的,学生最容易辨别音色,然后是节奏、节拍。学生从小学一直学到初中,每一个要素

54、,作为知识来说,都是综合乐感的螺旋性的上升。演唱、演奏、识谱、编创、风格流派都是新增内容,都属于教学目标范畴之内。音乐基本技能需要注意是,演唱、演奏、欣赏、编创等等,虽然都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方法,但是它们核心的能力还是音乐要素。演唱中必定是对力度、速度、调式、调性、风格、这个音程关系等等这些的表达。所以,知识和技能不可分的。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合到了一起。又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比如讲中国的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外国的贝多芬等,同样这部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双基细化、具体化了。音乐历史和相关文化创作稍微的做了一点调整,使它更符合这个学段学生的学习能量。对于音乐的简史

55、的了解,是进行了限制限定了的,就是说不要太宽泛,要考虑我们大众教育价值观的出发点。所以说在知识与技能这块,这次表述的比原来清晰、有深度,同时,特别是在这个基础知识这块,增加的内容风格流派是跟审美是一体的,即最终审美能力其实跟对风格流派的判断是一体的,能够判断风格流派就是审美的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说,这些变化都跟以审美为核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七)新课标学段目标2011版音乐新课标根据十年音乐课改中孩子们的一些变化以及从方方面面实践中得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学段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在三到六年级阶段加大、提升了合唱教学、器乐演奏教学的分量, 第三学段中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变声期保护提前到第二

56、学段的五、六年级。对演唱的目标做了一个提升,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要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这与他们在生活中自然、有表情的说话有着紧密地联系;到了三至六年级,随着学生主观意识的不断增强,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自信心,这就要求他们要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当他们进入七至九年级的音乐学习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音准、节奏、风格、背景等),这就要求他们要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因为“自信、有表情”仍处于感性阶段,到了“自信、有感情”的要求阶段时,就已经处于欣赏与表现的理性层次,这两种阶段所体现出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演奏教学方面,2011版新课标增加了演奏作品的数量

57、,仍要求学生能自信地、有表现力地去演奏。对于兴趣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在一、二年级学段中,是“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到了三至六年级,上升为“保持学生的音乐兴趣”,七至九年级则提升到“增进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激发-保持-增进,不同学段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音乐课程目标,音乐教师们应该看到:就一个知识线或一个目标要求,它在整个九年学制的音乐学习当中是循序渐进、递进变化着的,教师们要统盘考虑,既要纵向思考,又要横向把握。不论你是哪一学段的音乐教师,都应当认真地研读每一学段的音乐课程目标,因为它起着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横向的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概

58、述,纵向的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仔细、认真地研读学段目标对于音乐教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微调 “鉴赏”改为“欣赏”原来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调整为“感受与欣赏”。 “欣赏”在辞海里面的意思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是更高、更进一个层次的赏析活动。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是“鉴赏”,将 “鉴赏”改为“欣赏”它体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学段在程度内容上的差异和衔接。 “创造”改为“编创” “创造”是比较宽泛、宏观的一个概念,编创是由“编”到“创”,它体现了教育的有序性。“编”相

59、对容易些,然后再“创”,体现了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在“创”之前,先对这个领域熟悉、了解,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发展。二、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解释(一)感受与欣赏2011版新课标在表述这个领域内容定位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原来老师们教学当中认为唱歌是重要领域。事实上,唱歌过去表述为基本内容,感受与欣赏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其他领域的学习要建立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这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所有的音乐活动,包括聆听、歌唱、演奏、创造,都需要通过“听”的方式来进行。听觉的培养

60、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了良好的听觉,才有了音乐学习的基础。 “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载体就是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器乐。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正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听才能熟悉,熟悉了以后才能喜欢,有情感,所以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多听的基础上。1、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2、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对于学生开始的不愿和不敢可以采取听后感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使学生不受拘束,克服胆怯的大胆表达,是对乐曲的再创造,是音乐情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