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第1课古代埃及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农业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金字塔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古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又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世界奇迹。教学重点: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列出了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七大奇迹中,只剩下古埃及的金字塔还矗立在尼罗河岸边。我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为金字塔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埃及之旅。二、讲授新课:(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埃及的空间概念。提示: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北回归线一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十分炎热,降雨量也很少,普遍干旱。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2指导学生在年代尺上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提示: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

3、统一;公元前15世纪 地跨亚非;灭亡: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3.角色模拟:假如班级近期将要举办“探秘古埃及文明”的特展。如果你是其中的策划人员之一,你会建议展览古埃及的哪一代表性文明成就,说说你的理由。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展示课前搜集有关古埃及文明成就的资料,并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推荐理由。5.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述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天文、数学、医学、文字雕刻和绘画等。(二)金字塔1.展示图片: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简单介绍图片中的金字塔。提示:从左到右依次为第四王朝门卡乌拉(胡夫之孙)、哈佛拉(胡夫之子)、胡夫三位法老的金字塔,小金字塔是孙子的几个妻子。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2.展示

4、图片,并介绍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提示:狮身人面像高22米,长57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希腊人称狮身人面像为“斯芬克斯”。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狮身人面像面部是仿照哈佛拉的面像雕塑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3.拓展思考:古埃及人未留下任何关于金字塔建造的记录。金字塔是谁建的?提示:(1)火星人。理由是现代科学发现火星上可能有和人类一样高智慧生物。(2)“大西洲人”。西方有学者认为远古时候,在大西洋中有一个大西洲,那里的人曾经创造了很高的文明,可惜后来大西洲沉陷了

5、。(3)古埃及人。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它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见证,更是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迹。4.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金字塔?提示:(1)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2)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金字塔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三)法老的统治1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法老”一词的来历及法老所掌握的权力。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

6、三世起,开始把“法老”用于国王自身,后来,“法老”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古埃及的国王被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2合作探究:古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提示: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三、课堂小结:古代埃及建国:公元前3500年,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灭亡:公元前525年,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

7、太阳历)、数学、医学、象形文字、金字塔。这些是古代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所谓文明,指的是埃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四、巩固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知识线索较为简单,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层层递进,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只是在对金字塔评价方面,学生观点分歧较大,意见不一。经过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了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阶级的历史见证。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

8、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

9、域。二、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讲述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展示材料,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

10、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3.指导学生梳理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历程。提示:兴起:约公元前3500年,南部出现了很多的小国。公元前2400年,实现初步统一;强盛: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衰落:公元前16世纪初,古巴比伦被外族(赫梯人)所灭。4.展示图片,讲述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阴历、空中花园等。(二)古巴比伦王国1讲述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提示:古巴比伦王国开始只是两河流域众多小国中的一个,汉莫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他在为期间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把两

11、河流域带入了历史上最辉煌时期。2指导学生归纳汉谟拉比的贡献。提示: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使巴比伦进入最强盛时期。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三)汉谟拉比法典1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简要介绍石柱上半部图像的含义。提示:石碑上的浮雕右边为太阳神,左边为汉谟拉比。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件展示的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提示: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

12、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作了规定。总之,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历史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3展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思考:根据以上条文,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提示: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4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三、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

13、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两河流域是当今国际问题的热点,尤其是叙利亚问题更是大国博弈的焦点。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感知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按照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探究两河流域的重大事件,并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条文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所在,学会正确地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14、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

15、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提示: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

16、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3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述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4讲述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提示: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5.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述古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佛像

17、艺术等文明成就。(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展示图片,指导学生结合漫画及教材内容,说说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容是什么?提示:雅利安人的入侵。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社会群体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示: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界限森严;种姓职业世袭;种姓实行内婚。种姓制度的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3.讲述: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成员内部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

18、护统治及社会安定。但是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正是因为森严的种姓制度,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从而推动了佛教的产生。(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佛教创立的基本信息。提示: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基本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2合作探究: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的国教?提示: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因而成为印度的国教。3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佛教外传的时间及传播路线。提示: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往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三、课堂小结: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四、巩固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

20、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其以及对爱琴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希腊城邦特点;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2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民主政治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习亚历山大坚毅勇敢的性格以及远大的抱负;认识亚历山大东征的侵略性、残酷性,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客观进步性。教学重点:雅典民主政治;亚历山大东征。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当今世界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你们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

22、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二、讲授新课:(一)希腊城邦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古代希腊,说说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自然状况。提示:地理位置和范围:古希腊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

23、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自然状况: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2.提问: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包括哪些文明?提示: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海洋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3.讲述希腊城邦的出现和突出特点。提示: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几百个城邦。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希腊城邦

24、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4.提问:希腊城邦的居民可分为哪些类型?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可分为公民和非公民。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能占有土地,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公民为主。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5.指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动和城邦特色的不同。提示:(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提示:(1)经过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2)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

25、纳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完善的表现。提示:雅典民主政治完善的表现主要有四点: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的,保证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津贴制度,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3.启发学生思考:雅典民主制的有保局限性?提示: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是其运作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议政质量难以保证等缺点;过分强调多数人的民主而忽视了少数人的权利;雅典民主使得公民生活政治化,其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很高;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三)亚历山大帝国1.指导学

26、生搜集有关马其顿王国的资料,了解其崛起的过程,并结合所罗门王结的故事,思考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提示:马其顿的崛起为亚历山大东征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聪明、睿智,拥有坚强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使得他能够承担起重任。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3.讲述: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提示:消极的一面: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积极的一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

27、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

28、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教学重点:罗马发展历史;十二铜表法。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29、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二、讲授新课:(一)罗马城邦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罗马城邦的地理位置。提示: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罗马城邦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2.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

30、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征服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地中海。3.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对比,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否决权等。总的来说,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时间、内容,并思考其颁布的作用。提示:时间:公元前450年左右;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作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

31、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提示: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6.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

32、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7.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8.讲述: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名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二)罗马帝国1.背景介绍: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

33、行争夺。凯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凯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1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了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3.讲述: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繁荣情况。(三)罗马帝国的衰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罗马帝国的衰亡”一目和“相关史事”,了解

34、帝国衰亡的过程及原因。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罗马重要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整理罗马知识线索,并引导学生分析罗马为什么会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以及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本课中时间概念多,容易混淆,应引起重视。另外学生对于十二铜表法掌握不是很好,应加以强化。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

35、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突出成就。教学难点: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假如你是旅行社的一名业务人员,要向客户宣传希腊、罗马的旅游景点,你会选择哪些地方?又将如何描述?你还会介绍哪些相关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二、讲授新课:(一)文学和雕塑1.讲述: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民间口头创作。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

36、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2.提问:如何理解“神人同形同性”?提示:神和人一样,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后者生命有限。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即半人半神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3.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希腊神话故事,加深对希腊文学的理解。提示: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伊利亚特

37、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4.讲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掷铁饼者。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铁饼摆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瞬间的画面,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5.启发思考:古希腊的文学和雕塑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共性?提示:都展现了人的力量、人的伟大,表达

38、了对英雄的赞美。古希腊文化里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二)建筑艺术1.提问:古希腊建筑有什么特点?提示: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多柱式是古希腊建筑的典型风格。神庙是古希腊人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的建造,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供奉的是女神雅典娜。当时,众多神庙遍布古希腊全境,反映了古希腊人虔诚的宗教信仰。2.提问: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句话反映了什么?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

39、煌成就。3.提问:古罗马的代表性建筑都有哪些?提示: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万神庙、凯旋门、方尖碑等。4.归纳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三)哲学和法学1.讲述:哲学的本义是“爱好智慧之学”,它在古希腊被视作知识的汇总。现代人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2.提问: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都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主张或成就呢?提示: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苏格拉底主张有系统的问答和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逻辑学,并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3.讲述: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但他和坚持唯

40、心主义理论的柏拉图不同,他的理论里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勇敢的追求真理,并不盲目崇拜学术权威。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4.小结:从以上所学可知,希腊哲学之所以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原因在于古希腊哲学家从对神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从对自然界的探讨转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之旅。5.讲述: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套法律体系。回顾所学,梳理罗马法的发展脉络。6.归纳古罗马的法学成就及其影响。提示:代表

41、:十二铜表法;特点:包括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四)公历的缘起讲述: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三、课堂小结: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从史诗、雕塑、建筑、哲学、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

42、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互学,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进行表格归类,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加深了知识的学习。通过适当收集历史图片、名言、人物作品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基督教兴起的原因与过程;初步理解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法兰克王国形成、发展的基

43、本线索及克洛维、查理曼等重要历史人物,明确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欧洲地图。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

44、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二、讲授新课:(一)基督教的兴起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寻求精神解脱。2.讲述传说中的耶稣。提示:他是上帝的独生子,母亲叫玛利亚。他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但是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贿赂犹大,把耶稣出卖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升天;还会于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

45、判世界。因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3.指导学生归纳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教义和传播。提示: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教义:(1)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救世主”,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升入“天堂”。传播: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二)法兰克王国1.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原来西罗马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被称为“蛮族”,他们建立的这些王国也被称为“蛮族王国

46、”。其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2.指导学生归纳法兰克王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和建立者。提示:时间:481年;地点:高卢地区;建立者:克洛维。3.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宗教上: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经济上: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4.讲述: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47、实力强大。(三)封君与封臣1.讲述: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11世纪时,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2.提问: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的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2)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3)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4)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

48、意义。3.指导学生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提示: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层层分封。(四)查理曼帝国1.讲述: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国家。2.思考: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提示:措施: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影响:教会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

49、了隐患。3.讲述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提示: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三、课堂小结: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能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学生容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影响,教学时应着重加以强调。 第8课西欧庄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庄

50、园的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等重要史实,了解西欧庄园生活,初步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提高对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探讨庄园领主与佃户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教材“相关史事”中庄园法庭的记录,正确理解庄园法庭的运行特点和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节选)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犁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

51、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讲述西欧庄园的概念、出现与发展。提示:封建庄园是伴随欧洲封建制和农奴制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封建领主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统治农奴的基层单位,也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出现: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

52、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发展: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和特点。提示: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特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最大特点: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3.提问: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4.结合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5.提问

53、: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提示: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6.讲述西欧庄园的衰落。提示:11世纪末12世纪初,荒地的开垦,使部分农奴得到新市镇的公民权利;12-13世纪,贸易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14世纪以后,庄园制彻底瓦解。(二)庄园法庭1.展示图片、材料,并讲述: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2.思考:庄园法庭有什么特点?提示: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地点。3.指导学

54、生归纳庄园法庭的人员组成、时间地点、惩罚手段、审判依据和作用。提示:4.提问:法庭受理的范围包括哪些?提示:(1)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及时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的行为。(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3)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4)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5.合作探究: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提示:三、课堂小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 这一时期 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

55、慢的时期。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展现的机会,同时关注相对薄弱、拘谨的学生,给予他们话语权和针对性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56、2.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兰西的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古西欧城市街道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有的是四层,也有的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子里。如果

57、只从同时期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比较的话,显然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欧城市,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此后一直到清朝,中国社会沿着既定轨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西欧城市的发展却孕育出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因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二、讲授新课:(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指导学生归纳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地点。提示:时间:10世纪;地点: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3.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

58、什么特点?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4.讲述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原因。提示:封建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5.展示材料,思考: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方式是怎样的?琅城成功取得自治权的标志是什么?材料: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

59、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提示: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证书“特许状”6.讲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讲述: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60、。2.讲述市民身份的获得途径。提示: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即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3.提问:市民阶层是如何形成的?它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提示: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分化: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4.启发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三)大学的兴起1.讲述大学的兴起及背景。提示: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兴起:12世纪,西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