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_第4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八尺顾炎武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注】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顾炎武(1613 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B.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C.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D.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2.本诗情感

2、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1、D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确实在抒发兴亡之感,但从尾联“莫话兴亡”“巳白头”,本诗悲沉苍凉,并无激越之感,而是深深的悲痛之感。故选 Do.国家沦亡以后凄惶悲伤、无依的心情;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 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 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泊兵 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 势,志存

3、恢复。.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 关系友好、感情深厚。B.首联“是日”即诗题中的“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 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 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 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 格特征。(6分)3、D 解析: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

4、诗人并未 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 放逐一样。.本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若直接答“沉郁顿挫”也可给分)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且逐渐衰老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或爱国情怀)。诗人将复杂的多重情感与眼前的暮秋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 熔铸为思想厚重、感情深沉的诗句,形成了 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的风格。(每点2分,第一点意思接近即可;第二点必须答到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或 爱国情怀,另外种情感任意答到一种即可;第三点分析内容大意对即可,但必须 强调多重情感与写景的结合。)解析:由题目中“诗风接近杜甫”,首

5、先要联想起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 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但题目中要求的是结合思想情感进行 分析,且本诗在语言上与杜甫诗歌语言有明显区别, 故无需对本诗语言的表达技 巧做过多分析,那么重点就落在“沉郁”上。诗句翻译: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 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 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 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 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 斑白的鬓角。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 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 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6、。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顾炎武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注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熊绎国:指楚国。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圆十里。少康,夏代中兴之主。明 诏,这里指胜利后颁赏的诏书五湖,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槎, 木筏。.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写北方关塞已被清人占据、胡茄吹遍,却术见中原明军战车驰驯 的抗战局面。B.第三句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表达晚明虽已落败、但反击仍可 取胜的信念。C.诗人用“苍龙日暮

7、还行雨”比喻清军的暴虐,又以“老树”“著花*表达了自己抗清的意志。D.全诗从直述时局落笔,多处用典、设喻,挥洒自如,思路明晰,表现了学人 之诗的特色。.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与开头的“愁”字呼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6分)【分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 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8、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感情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尾联的含意, 再结合注解与全诗的内容分析诗人传达的感情。【解答】(5)C. “比喻清军的暴虐”分析有误。“苍龙日暮还行雨”比喻自 己虽如苍龙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表现的是自己坚定的复国之 志 0(6)尾联“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是说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 到来,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这是表现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表现 一种想象自己功成身退之后,与友人泛游五湖的惬意。首联以“愁听”和“不见”, 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

9、虑的形势。两者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 节的坚定不移。答案:(5) C(6)尾联是想象朝廷光复河山,自己功成身退,与友人一起泛舟的美好情景。而首联写的是诗人的愁,说关塞处处都是清人的胡笳声,中原没有战车出发去收 复河山。表现的是诗人对局势的担忧。首联的“愁”与尾联的美好想象相对比, 更显出了诗人心犹国事,赤诚的爱国精神。译文:关塞处处吹起胡笳,让人心中忧愁,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能复兴少康之家。苍龙日暮时分还腾空行雨,老树在春深时更是开出新花 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到来,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赏析:本首诗作者主要表

10、达自己的复国之志,要遗民们坚持抗清,而不能隐居遁世, 待到复国后,功成身退,才算得上有高尚的节操。此两首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 虽是次韵,却能不受束缚而挥洒自如。此首在友情基础上,将个人交往拓展为历史责任。开头展现现实图景,侧耳 听关塞,满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见汉军所驾的战车在中原纵横驰奔, 不免愁 上心头,深为复国前途担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夏朝少康仅有一成即方圆十里的土地,仍使夏朝再度中兴。作者自己虽如苍龙已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虽如老树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 放鲜花;他曾说“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复 国大计

11、就一定要坚持!这不仅是顾炎武的志愿,也是傅山的追求。有了这些顽强 卓绝之士,何愁事业不成?他在结尾满怀希望地想象“待得汉廷明诏近”,朝廷论功行赏,要封他们做 大官,而他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去寻舟垂钓、归隐林泉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 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6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