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经济法教学课件_第1页
经济法经济法教学课件_第2页
经济法经济法教学课件_第3页
经济法经济法教学课件_第4页
经济法经济法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法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述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经济法的概述一、经济法的发展渊源二、经济法概念与调整对象三、经济法律关系四、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的产生西方“经济法”的产生经过了三个阶段。 1、经济法萌芽时期(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竟争垄断限制竞争立法调整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限制合同自由和意识自治。 2、经济法发展时期(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应付经济危机和支持战争: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综合性和经常性调节与控制。3、经济法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国家表现了行政权力的价值和作用,宏观调节能力不断增

2、强:对市场经济实现全面调节:总体调节达到严密化和制度化。经济法概念与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的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整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国家调节经济有三种方式:强制、参与和促导,依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经济法律关系1.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法主体 市场规制法主体2.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经济资源 经济行为3.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调控主体的权力义务 受控主体的权力义务代表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或规制的主体调控主体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受控主体:企业、公民、社会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经济法 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的总和。经济法的体系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产业政策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对外贸易管理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一、产业政策法二、财政法三、税法四、金融法五、对外贸易管理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一、反垄断法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四、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一、什么是竞争二、什么是垄断三、反垄断法的概念四、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五、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六、反垄断法

4、程序法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竞争一、竞争的概念竞争是指两个以上主体为追求同一目标而展开角逐以争取胜过对手的社会现象。其作为竞争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具有确定的范围,即特指经济竞争,又称市场竞争或商业竞争。竞争法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通过法律调整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竞争的消极作用。对竞争的法律规制包括正面引导和反面矫正两种方法,现代各国通过立法对竞争进行集中规制时,普遍更注重反面调整,即各国专门的竞争法主要是对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而对竞争进行正面调整的规范则散见于调整市场行为的各种法律之中。二、竞争理论1、自由竞争理论2、完全竞争理论3、不完全竞争理论4、有

5、效竞争理论 自由竞争理论竞争理论是关于市场竞争过程、原因和结果关系的系统阐述。 1、自由竞争理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创立了自由竞争理论。斯密对竞争能推崇备至,但是斯密未能看到竞争必然导致私人垄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也难于自动协调一致等问题,自然未能提出保持自由竞争、防止私人垄断的具体竞争政策。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之后,导致了严重的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结果反而阻碍了竞争。因此面对一系列社会矛盾该理论受到严峻的挑战。完全竞争理论19世纪后半叶,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总结该世纪前半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古典竞争理论完全竞争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价格理论和市场均

6、衡理论而形成的。达到了经济均衡和利益和谐的市场竞争的最终状态,被称之为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理论描述了一种不考虑市场特点与变化情况的、静止的市场状态。是一种静态分析法。达到完全竞争状态应具备的条件: 要有大量的卖方和买方 所有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所有实际的或潜在的买卖双方都具有充分的市场知识(即信息完全对称)市场高度透明 不存在进入市场的障碍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竞争模式,他是静止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不能直接用于现实世界。事实上,进入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市场的信息也不完备,而且在部分的市场上卖主和买主的数量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模式的要求,因此现实中存在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1933

7、年罗宾逊和张伯伦分别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把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极的中间状态,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的范畴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分析。罗宾逊从消费者偏好和产品之间替代可能出发,得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结论。张伯伦则主要从产品差异出发,得出了垄断竞争的结论。不完全竞争理论或垄断竞争理论虽然指出了市场的真实情况,使人们认识到完全的竞争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产生,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才是市场的常态,但它对竞争理论发展的贡献是有限的,这不仅因为其分析方法基本沿袭了完全竞争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变化等因素被排除在分析之外,而且还在于其仍将完全竞争模式作为一种理想状态,认为它还是比

8、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更为有效。有效竞争理论 A、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 有效竞争理论 B、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有效竞争理论是克拉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熊彼特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影响下提出并最终形成的竞争理论。有效竞争理论是现代竞争理论中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标志着传统静态竞争理论的结束和现代动态竞争理论的产生。市场上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垄断现象(垄断指的是对某种有市场价值的资源的独占或高比例占有,因此垄断者可以从这种独占或优势中获得高额回报垄断利润。),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效率垄断,它是企业间相互勾结串通来协调市场的行为或者独占及其他因素形成的市场权力。另一种是效率垄断,它是由于企业创新形成

9、的市场优先地位。但它不是长期不变的,随着模仿过程的普遍化,原有的垄断地位也随着消失。传统静态竞争理论对这两种垄断不做区分,都视为实现竞争均衡的干扰因素。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则把效率性垄断视为动态竞争过程本身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这种垄断,就不会促使企业创新,就不能实现技术进步。什么是垄断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时是指一种垄断结构状态,有时指的是垄断行为。由于垄断行为同垄断结构状态密切相关,所以在更多情况下,人们使用垄断一词,往往同时把该二者涵盖在内。 (一)垄断结构状态作为一种结构状态,垄断是指经济力高度集中,是企业的资本、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的大规模化。包括单个企业的大规模化,以及多个

10、企业通过协议建立同盟而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大规模化。例如大企业间的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便都是垄断结构状态的组织形式。 (二)垄断行为作为垄断行为,主要是指形成垄断状态或谋求形成垄断状态的各种行为,以及凭藉垄断结构状态(垄断地位)所实施的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因为欲实现限制他人竞争,除了仰仗政治特权或其他强力之外,只有凭藉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才能做到,所以,限制性行为多同行为人的垄断结构状态相关。 (三)垄断的利弊 垄断的利弊垄断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利:垄断特别是它作为一种结构状态,意味着在经济组织内部因为分工合作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可以降

11、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形成规模经济 微观上 剥夺了广大中小经营者进入市场竞争的机会; 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选择权) 限制竞争 弊 宏观上: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节经济 阻碍技术创新等 使社会供需失衡发生经济危机 对于垄断的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应当提倡和鼓励,对其消极作用和危害,应当防止和反对。现代国家介入经济生活进行国家调节,是从反垄断开始的。反垄断是国家以强制方式排除垄断的消极作用和危害,排除因其限制竞争而造成的市场障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因为垄断存在积极和进步的一面,故对垄断不是笼统地一概加以反对,更不是反对经济规模化。对于某些垄断,国家政策予以允许、提倡或扶助,必要时,甚至

12、实行某种国家垄断。 鼓励或扶持:卡特尔助成法(日)法律对垄断的态度 规制其中一部分垄断状态或行为 因此反垄断法上的垄断与经济学上的垄断 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一般来说,反垄断法上的垄断必须具备两个构成条件:危害性:指某种行为或状态导致某一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竞争受到实质性的限制或损害。违法性:指某种行为或状态违背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反垄断法的概念1、反垄断法是调整国家反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过程中发 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反垄断法所规范的是国家反垄断主管机关的反垄断(管理)行为及经营者的垄断和限制性行为3、它所调整的是以国家(反垄断主管机关)为一方主体,同实施垄断和限制性行为的经营者之间的

13、一种社会关系。4、这是一种国家调节、管理同被调节、被管理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相互间竞争关系”反垄断法不是民商法性质的规则;而是国家调节管理之法,是经济法性质的法律规范。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 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是指反垄断法所禁止,限制或取缔的垄断和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它是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1、垄断(或市场支配地位)的结构状态2、垄断地位的谋取-属于垄断行为3、垄断力的滥用-属于垄断行为4、其他限制竞争行为 垄断(或市场支配地位)的结构状态根据对垄断的结构状态是否予以规制,反垄断法有“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之分。1、所谓结构主义,是指重视对垄断结构状态的控制,立

14、法中往往设有对某些垄断组织予以解散或分割的制裁措施; 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日本2、所谓行为主义,是指仅对市场支配和限制竞争行为进行法律控制,其制裁措施一般不包含分割企业的作法。 典型代表是则是德国及欧盟当代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都属于这一类型。美国(谢尔曼法)第2条被视为反对垄断结构状态的样板。根据这一条款,“反垄断法就仅凭其占有市场份额之巨大或市场价格长期得不到改善等弊害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对独占或寡占企业可以解散为若干个企业,并可认定其构成垄断罪予以处罚。日本(禁止垄断法)第2条第7款规定,“一个事业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2或两个事业者各自的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34,并使新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或产生其

15、他市场弊害者,即为垄断状态。”对于出现的垄断状态,为了恢复竞争,公正交易委员会对事业者部分营业和其他商品、劳务的让渡,可以发布必要的命令措施,即所谓恢复竞争命令措施”,并且可予以刑事制。虽然,美国、日本后来的立法已逐渐放宽了对垄断结构状态的控制,实践中这方面的案例也不多。但并不能因此面否定垄断结构状态规制的功能和作用引,它是唯一可以消除独占或寡占市场结构之弊害的措施,非其他垄断控制制度所能比拟。垄断地位的谋取-属于垄断行为1、垄断地位的谋取,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或外部扩展等方式以期取得市扬支配地位的行为。 构成要件有三: 第一,行为主体为尚未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酌企业, 第二,行为目的在于取得市场支配

16、地位,即企业有攫取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观故意; 第三,企业实施了谋取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2、垄断地位的谋取方式: 内部扩展:指现有企业依靠资本积累、发行股票租借入资金 等办法来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外部扩展:企业通过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等方式以形 成更大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来扩大经营规模 租市场份额。在各国反垄断法中,外部集中是其关注的重点,而对内部集中一般不予涉及。 1)企业合并 2)股份保有 3)董事兼任 企业合并企业合并 (经济意义上的合并并非都为法律所禁止,只有不当的企业合并它减少甚至消灭竞争才为法律禁止。) 企业的外部扩展是造成经济力高度集中的最典型的方式,故各国均对其予以规制。

17、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企业合并可以划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横向合并对有效竞争的危险性为最大,纵向合并次之,混合合并又次之。企业合并影响有效竞争的途径有二:一、是企业合并致使产业高度集中从而出现垄断势力,绝对地取消有效竞争;二、是企业合并直接消灭竞争者,相对地消除企业间竞争。 企业合并是企业外部扩展的主要手段,是造成经济力集中的最典型的方式。因此,各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都予以一定规制。股份保留股份保有,指一个企业不正当地占有另一个企业的股票或资本份额,也包括两个企业彼此占有对方的股票或资本份额。(实质上减少竞争或旨在形成垄

18、断)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讲,一个企业持有另一个企业的股票或资本份额以进行参股或控股经营,法律是允许的。但是规模巨大并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有这种股份保有关系,那么极有可能在它们之间消除竞争,并存在达到垄断结构状态的危险,对其他竞争者造成市场进入困难。因此,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反垄断法明确禁止这种行为。董事兼任 董事兼任是指一人同时兼任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的董事,从而使有关公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以达到或消灭竞争的目的。一个公司的董事同时也担任其他公司的董事。这种情形如不违反竞业禁止的规定,一般是允许的。反垄断法所规制的董事兼任行为,是指通过董事兼任的方式消除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或使大企业采

19、取联合行动,增强其市场支配力,以达到垄断结构状态。美国、日本等国的反垄断法对董事兼任行为亦予,以禁止。垄断力的滥用-属于垄断行为一个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违法,但如果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则为反垄断法所禁止。垄断力的滥用是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并在一定交易领域实质性地限制竞争,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市场支配地位表现为市场力量或市场优势包括独占或准独占、寡头分占、绝对优势几种状态,许多国家还规定了一定标准对市场支配地位予以法律推定。欧洲国家大都在反垄断法中对垄断力滥用于以禁止。垄断力滥用的构成要件有三: 1、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 2、企业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20、3、滥用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即对有效竞争和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西方国家曾经讨论过不同的标准,包括市场结果、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等。市场结构则是被优先使用的,多数国家的立法都是以市场份额作为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定推断的,但市场份额不是决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唯一标准,还须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垄断力滥用行为依据行为内容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剥削性滥用行为(纵向掠夺行为) 2)排斥性滥用行为(横向阻碍行为) 剥削性滥用行为(纵向掠夺行为)纵向掠夺行为是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交易对手(包括供应者和销售者)处不合理地攫取高额利润的行为。它具有两个

21、主要特征: 一是它不改变市场结构而直接使行为者受益; 二是它存在于行为者与供应者或销售者之间的纵向关系之中。纵向掠夺行为有:暴利价格行为、滥用条件行为,价格歧视行为,限制生产销售和发展行为,附加义务行为等。 例如: 暴利价格行为: 对消费者收取过高地价格 对供应商确定过低地价格 在竞争条件下实施这些行为是不可能的,但由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对方必须与支配企业进行交易,故不得不接受不利条件。排斥性滥用行为(横向阻碍行为)横向阻碍行为是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为维持其市场支配地位,针对同业竞争者所实施的限制同业竞争者开展自由竞争的滥用行为。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它通过影响市场结构、设置进入壁垒以期

22、攫取高额利润; 二是它针对横向同业竞争者而采取行动。排斥性滥用行为大致有低价销售、抵制、独家供应和销售,拒绝交易等。 其他限制竞争行为 指由不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所实施的限制、妨碍竞争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有四: 1、行为主体不拥有垄断地位; 2、行为主体有限制、妨碍竞争的主观故意; 3、实施了限制、妨碍竞争的行为; 4、有效竞争显著地不合理地损害的事实。 其他限制竞争行为有的是由单个企业实施的,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通过共谋来实施,前者为单独限制竞争行为,后者为共谋限制竞争行为。表现为:卡特尔、价格限制(如:转售价格维持)、非价格限制(如:搭售、独家经营等),拒绝交易等。反垄断法适用除外 各国

23、反垄断法除正面规定各种规制对象外,还无一例外地规定了一些不予禁止的例外情形,此即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 适用除外是指对某些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行为以及法律所赋予的某些特权规定豁免适用反垄断法。 主要体现在一下领域:1、自然垄断领域:电力、煤气、铁路业、水2、知识产权领域3、特殊卡特尔领域:卡特尔、结构危机卡特尔、合理化卡特尔、出口卡特尔、进口卡特尔等,经申请由卡特尔当局或联邦经济部长批准后亦可豁免适用反垄断法。4、协同组合行为:主要存在于中下企业间,以互助为目的,能够能够任意成立,成员进出自由, 用于与大企业抗衡反垄断法程序法方面的内容(一)反垄断法的执行机构任何法律的生命都系于其实施上

24、,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的确立与维护仅有反垄断法实体规范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机构保证其规定的有效执行。 各国反垄断法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执行反垄断法上是一致的,但在设置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即在具体的体制上却有各自不同的做法。(二)反垄断法的实施程序 为了保证反垄断法实施的公正、真实、准确,各国反垄断法大都在制定实体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程序法,包括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有的国家还专门就程序问题制定了单行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及理解问题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四、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五、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反不正当

25、竞争法是以不正当竞争行为引起的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立法模式主要有: 1、分别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 2、综合制定一部法律来调整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 3、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与反垄断法分别立法的模式,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及理解问题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主体的特定性:经营者的行为必须具备一下特征方构成不正当竞争。违法性: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6、侵权性:损害或可能侵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欺骗性交易行为:仿冒标志、虚假标志(第五条)(二)商业贿赂行为:主要表现形式回扣(第八条)(三)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十条)(四)虚假宣传行为:利用广告等载体进行误导 性宣传(第九条)(五)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六)商业诽谤行为 搭售与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七)低价倾销行为:舍本销售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一)监督检查的含义和种类1、专门机关的监督检查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行使监督检查权的机关主要有:1)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2)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2、社会监督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

27、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二)监督检查部门的职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下列职权:1、询问权。2、查询复制权。3、检查财务权。4、强制措施权。5、行政处罚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它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形式。(一)民事责任 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其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即侵权的民事责任。 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有: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二)行政责任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反

28、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为人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责任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经营者资格等。(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刑事责任的规定,主要分为两类: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 2、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一、产品质量法概述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四、产品责任产品质量法概述(一)概念: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产品质量法调整的对象有二

29、: 一是产品质量责任关系这是属于生产者、销售者与用户、消费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这是属于行政机关执行产品质量管理职能而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从空间上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包括销售进口商品,必须遵守产品质量法。 从客体上说,该法只适用生产、流通的产品,即各种动产,而不包括不动产。从主体上说,该法适用于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和消费者以及监督管理机构。(三)我国产品质量法基本框架 我国产品质量法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产品质量基本法。2特殊产品质量法。3产品质量基本法的配套法规。4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产品质量的规

30、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就确立了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层次管理与地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此项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了技术监督局,后改称为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成为国务院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职能的直属机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以抽查为主要方式

31、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制度产品责任一、产品责任制概述二、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三、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四、产品责任的免责条件五、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 六、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 产品责任制概述 产品责任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和美国两国判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事责任。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1、合同责任阶段2、疏忽责任阶段(过错推定原则)3、严格责任阶段 我国虽然未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但产品质量法仍将产品责任按侵权责任予以规定。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据以确定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基本准则。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现代各国产品责任法逐步抛弃了传统

32、的归责原则,确立了一些新的归责原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严格责任原则。产品质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贯彻了这些原则。将严格责任纳入产品责任中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1、大口袋政策生产者相对于受害人是大口袋,与其让消费者深受其苦,不如让生产者承担责任。2、风险经营理论生产者的严格责任也可以通过保险进行风险转嫁。3、对价理论消费者用完全的对价购买商品,该商品应是符合要求的不应该有不合理的危险;如有缺陷则为不符合对价要求。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法律要件。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确定和追究产品责任时,其要件主要包括: 1产品有缺陷(四种类型): (1)设计上的缺陷, (

33、2)制造上的缺陷, (3)指示上的缺陷, (4)发展上的缺陷,因前三种产品质量缺陷造成损害的,应发生产品责任。 因第四种缺陷造成损害的,按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不负责任。 2生产者与销售者有提供有缺陷产品的行为。 3有损害事实存在。 4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产品责任的免责条件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除此之外,在司法实践中有下列情况者不负质量责任: 损害是由于消费者擅自改变产品性能、用途或者没有按照产品的使用

34、说明使用并且确因改变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所为造成的; 损害是由于常识性的危险造成的; 产品造成损害,是由于使用者自身特殊敏感所致; 产品已过有效期限; 超过诉讼和赔偿请求时效。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产品责任的基本形式为损害赔偿。关于赔偿的范围,各国规定有所不同美国的法律规定最宽,对人身损害,其赔偿范围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其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并且,对赔偿总额一般没有限制。而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未将精神痛苦的代价列入赔偿范围,且欧盟还有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在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

35、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即丧失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法律制度。权利人能够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法定期间,是诉讼时效期间。产品质量法参照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例,对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

36、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起计算。同时,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平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产品质量法又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二、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三、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消费者和消费者权益的定义 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

37、费者带的应有的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狭义上讲,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法。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其他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即调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消费者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商品经济越发展,消费者利益越需保护。而现代意义的消费者保护运动随之兴起,并从商品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由于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影响,原有的立法已不能适应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际需要,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本世纪十年代在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形成。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是当今世界各

38、国所采取的重要手段。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一)消费者权利的概念消费者的权利,是指消费者依法在生活消费域中作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权能。消费者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在生活消领域中的具体化。(二)消费者权利的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规定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1、安全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求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有关知识权 8、监督权 9、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1)人格尊严受尊重权 (2)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第三章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具体有以下十项: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消

39、费者的约定履行义务2、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3、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6、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义务7、保证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的义务8、履行“三包”或者其他责任的义务9、不得进行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10、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下列途径解决: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这是指消费者权益争议发生后,消费者和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摆明事实、分清责任,互相谅解,达成解决争议的一致意见。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消费者协会可以在查明事实的

40、基础上,对当事人的争议进行调解,引导双方自愿协商、解决争议。消费者协会的调解,属于民间调解,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一旦当事人对达成的协议反悔,则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争议。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主要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诉,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发生消费争议的当事人根据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关依法裁决。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否则,权利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向人民法院起诉。即通过司法审判程序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这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最具权威的一种保护方法。凡是符合起诉条件的消费争议,人民法院均应及时受理,依法制裁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