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概第二章3血液检验_第1页
医概第二章3血液检验_第2页
医概第二章3血液检验_第3页
医概第二章3血液检验_第4页
医概第二章3血液检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血涂片制备载玻片要求血涂片制备方法血涂片的染色染料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复合染料染色方法Wright染色法Giemsa染色法Wright- Giemsa染色法血球计数板血球计数板基本原理计数方法构造将经过适当的溶液稀释的血液放入计数板的计数室内(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血液稀释液中的血细胞个数,再将所得结果换算为1mm3血液中的血细胞个数。白细胞数四角4个大方格,红细胞数中间5个中方格,“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法血液分析仪法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方法红细胞计数误差技术误差仪器误差分布误差血红蛋白测定生理性

2、变化病理性变化增多减少药物临床意义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临床意义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四、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CT):1、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增多的诊断2、血液稀释和血液浓缩变化的测定3、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计算等。 HCT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量有关,主要用于:是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测定方法离心法温氏法 Wintrobe法微量法 microhematocrit法血液分析仪法检测原理1、离心法: 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2、血液分析仪法: 当细胞通过计

3、数小孔时,形成相应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度代表细胞体积,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方法学评价温氏法: 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间残留血浆,测定结果偏高,已属淘汰。微量法: 采用高速离心,细胞间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样本用量小且操作简便 。WHO推荐常规方法,CLSI推荐的参考标准。血液分析仪法: 目前常用方法。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放射性核素法 准确性最高。ICSH曾推荐为参考方法。温氏法操作方法:1、静脉血2ml加入抗凝管中,充分混匀。 2、用毛细滴管吸取混匀的抗凝血,从温氏

4、管底部徐徐注入,随血液平面上升而渐渐向上提起毛细滴管,直至刻度“10”处。注意切勿产生气泡。 3、将温氏管置入水平离心机中,3000rmin,离心30min,读数。 4、读出红细胞层柱高的毫米数,乘以0.01,即为血细胞比容测定值。温氏管微量法操作方法: 1、取抗凝全血或末梢血,充入一次性毛细玻管的23(50mm)处,封口。 2、水平式毛细管HCT离心机以12000rmin,离心5min。 3、用专用读数板或刻度尺,读取还原红细胞层和全层长度,计算Hct值。 读数层质量保证1、操作规范化 避免操作误差,如抗凝量不准,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均等。 假性增高:红细胞形态异常和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

5、多、白细胞增多; 假性降低:体外溶血、自身凝集等。 2、注意干扰因素【参考区间】一、成年:男性:0.400.50; 女性:0.370.48。二、新生儿:0.470.67。三、儿童:0.330.42。【临床意义】 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 一、 HCT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 二、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1临床补液量的参考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当HCT大于0.7,RBC为(710)X1012L, Hb大于180gL3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基础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红细

6、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一、手工法: 红细胞平均指数由RBC、HGB、HCT测定后计算而来,因此,必须采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检测的结果必须准确。二、仪器法: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同样依赖于RBC、HGB和MCV测定的准确性。红细胞平均指数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可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提示贫血的可能原因。但它仅反映了红细胞群体平均情况,无法阐明红细胞彼此之间的差异。六、网

7、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是晚幼红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红细胞发育过程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红细胞形态与分型型:丝球型 外周血中无 型:网 型 外周血少见型:破网型 外周血可见 型:点粒型 外周血多见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方法、目的1、普通显微镜法2、血液分析仪法检测的方法目的1、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增生增高性);2、检查骨髓的功能;3、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4、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

8、细胞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造血情况。玻片法1、染液1滴置玻片一端,自然干燥备用。2、取血1滴至干燥的染料上,将两玻片粘合。3、510 min后,推血片。 4、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RBC中的Ret数。方法评价: 水分易蒸发,不易涂片; 染色时间短,结果偏低。试管法1.染液2滴加入小试管,加血2滴,混匀。 2.室温下染色1520 min。3.混匀,取1小滴制薄血片,干后计数。 方法评价:水分不易蒸发; 染色时间长;可重复推片复查。注意事项 1、玻片法中,应待玻片上煌焦油蓝乙醇液中乙醇完全挥发后才能加血。 2、染色时间必须充分。 3、计数区域一般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兼顾边缘

9、和尾部。 4、试管法染液与血液以1:1为宜。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 1、Miller窥盘法:ICSH及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使用。 计数小正方形中的红细胞数A 计数大正方形中的网织红细胞数BRet% 100A格内的RBC数9B格内的Ret数前提:红细胞散在且均匀分布作用:提高计数的速度和精度2、直接计数法:Ret% 100 多个视野内的RBC数多个视野内的Ret数注意:RBC总数1000【参考区间】一、成人、儿童: 0.51.5二、新生儿: 2.06.0三、成人绝对值: (2484)109/L临床意义1、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再障时,明显降低。绝对值低于5109/L可做为急性再障

10、的辅助诊断指标。失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可明显高于正常。营养不良性贫血在治疗前网织红细胞可保持正常、轻度升高或降低。2、评价疗效 网织红细胞反应:IDA或巨幼细胞贫血分别给予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23d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值开始上升,710d达到最高(10%左右);两周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血红蛋白开始升高。 骨髓移植、EPO治疗后:若骨髓开始恢复造血功能,RMI升高,网织红细胞计数值上升。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医学整理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100)3、放、化疗监测 机

11、体接受放、化疗后,如出现骨髓抑制,早期HFR和MFR降低,然后才检测到网织红细胞的降低。而停止放、化疗,骨髓功能恢复后,又见上述指标依次上升。可指导临床医师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七、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检测原理】制备血涂片,甲醇固定,亚甲蓝染色: 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数量,或油镜下计数50个视野中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同时计数5个视野中的正常红细胞数量,计算百分率。【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参考区间】 0.03%。【临床意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增高主要见于铅、汞、银、铋等重金属及硝基苯、苯胺中毒,对慢性重金属中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时也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高。八、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1、魏氏法:2、自动血沉仪法测定方法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参考区间】 魏氏法:男性015mm/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