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优秀教学课件_第1页
《说“木叶”》优秀教学课件_第2页
《说“木叶”》优秀教学课件_第3页
《说“木叶”》优秀教学课件_第4页
《说“木叶”》优秀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第1页,共22页。第2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现代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第3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是建构诗歌大厦的基石。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

2、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本文就是一篇探究意象形成与特点的文章。第4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第5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第6页,共22页。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此段中没有直接出现古诗文原句,但读者能领悟到这些语句分别是由“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转化而来。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

3、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诗意的浓淡,决定着诗歌生命力的强弱。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说“木叶”让我们领略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含蓄,含蓄与直白是诗歌语言发

4、展的两大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第5段中“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妙处。疏朗:稀疏而清朗,不繁密。此段中没有直接出现古诗文原句,但读者能领悟到这些语句分别是由“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转化而来。迁移练笔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马

5、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观点二:诗歌语言应当直白。诗歌语言有了暗示性,才使得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堆砌华丽辞藻的语言,或生涩僵直的语言都是令读者厌烦的。提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

6、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作者这样写,暗示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为后文深入论说“木叶”张本。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掌握词语疏朗:稀疏而清朗,不繁密。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迢远:遥远。第7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词语辨析不落言筌不落窠臼第8页,共22页。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一字千金一字千里 第9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第10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

7、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第11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1.根据提示填空。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和。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提示:“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第12页

8、,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提示: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3.第5段与第4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提示:第5段在第4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13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提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

9、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示: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6.作者列举萧纲、陶渊明、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提示:这里作者采用了例证法,指出古诗中喜用“木叶”而基本不用“树叶”的现象,得出“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的结论。作者这样写,暗示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为后文深入论说“木叶”张本。第14页,共22页。“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的而不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

10、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迁移练笔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而优秀的诗篇,往往使读者通过诗中简而精的形象,得到多方面的、丰富的、深刻的启示。之后又援引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观点二:诗歌语言应当直白。作者这样写,暗示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为后文深入论

11、说“木叶”张本。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作者列举萧纲、陶渊明、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此段中没有直接出现古诗文原句,但读者能领悟到这些语句分别是由“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转化而来。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提示:这里作者采用了例证法,指出古诗中喜用“木叶”而基本不用“树叶”的现象,得出

12、“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的结论。就是文章中直接引用原诗,有时候诗句后面有解读的词语或句子。诗歌语言有了暗示性,才使得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作者列举萧纲、陶渊明、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提示: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诗歌是写给人诵读、吟唱

13、的,诗歌语言如果生涩难懂、冷癖险怪,会影响诗歌的诵读、传播,不仅无法朗朗上口,更不易通达其意。“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的而不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观点二:诗歌语言应当直白。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7.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提示:“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14、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的而不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第15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8.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提示: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15、“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第16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三】 鉴赏艺术手法9.第5段中“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妙处。提示:此处运用拟人修辞,“躲”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关联,但是属于语言的潜在意义。诗歌语言有了暗示性,才使得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第17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说“木叶”让我们领略了诗歌语

16、言的凝练与含蓄,含蓄与直白是诗歌语言发展的两大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观点一:诗歌语言应当含蓄。诗意的浓淡,决定着诗歌生命力的强弱。而含蓄,历来是诗人所提倡的。诗词创作有三忌:用语忌直说,诗意忌浅露,内涵忌具现。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这就要求诗词创作的语言要含蓄,不能直白。写诗,写得太白、太水,就会使人产生乏味的感觉。而优秀的诗篇,往往使读者通过诗中简而精的形象,得到多方面的、丰富的、深刻的启示。第18页,共22页。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古

17、典诗词,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提升文章的品位。写诗,写得太白、太水,就会使人产生乏味的感觉。诗歌是写给人诵读、吟唱的,诗歌语言如果生涩难懂、冷癖险怪,会影响诗歌的诵读、传播,不仅无法朗朗上口,更不易通达其意。【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并且分析

18、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提示:“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请你学习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名句的写法,以“菊花”为话题,恰当地使用一些引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现代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学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堆砌华丽辞藻的语言,或生涩僵直的语言都是令读者厌烦的。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就是文章中直接引用

19、原诗,有时候诗句后面有解读的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迁移练笔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此段中没有直接出现古诗文原句,但读者能领悟到这些语句分别是由“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转化而来。第5段与第4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任务三】 鉴赏艺术手法第5段与第4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缤纷落英。作者这样写,暗示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

20、一般概念,为后文深入论说“木叶”张本。【任务三】 鉴赏艺术手法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观点二:诗歌语言应当直白。诗歌是写给人诵读、吟唱的,诗歌语言如果生涩难懂、冷癖险怪,会影响诗歌的诵读、传播,不仅无法朗朗上口,更不易通达其意。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主张自然平淡、朴实无华,已成为许多诗词作家的共识。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堆砌华丽辞藻的语言,或生涩僵直的语言都是令读者厌烦的。第19页,共22页。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引用古诗词说“木叶”中林庚先生对很多诗句信手拈来,如文章开篇就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让读者对“木叶”有了感性的认识,交代了“木叶”的来源。之后又援引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