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0001_第1页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0001_第2页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0001_第3页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0001_第4页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00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一、于漪同志事迹简介:于漪,女,汉族,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 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 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 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 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 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等 荣誉称号。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

2、为语文 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 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 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 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 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上 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 员、副主任委员。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

3、育的探索, 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 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 牢记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 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 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 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 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4、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德智体美,以 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 成为语文教 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 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 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 培训的经典。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 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

5、会哭鼻子的同学, 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 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 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 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 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 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 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 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 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 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

6、代 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 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 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 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 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 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浇花要浇根

7、,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 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 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 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 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 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 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

8、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 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 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 派出所 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 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 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 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 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

9、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 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 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 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 今天也是罕见的。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 “我心目中的老 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 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 她认为教师必 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

10、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 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 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 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 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 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 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 “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 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 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 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

11、”这是她立民族教 育之根的生动反映。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 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 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 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 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 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

12、格公民放在首位,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 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 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 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 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 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

13、史 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 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一一文字” 型教育到“语言一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 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 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 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 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14、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 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 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 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一一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 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 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 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 血。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

15、她在每节课后的 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 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 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 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 70 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

16、上,以 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 弄潮儿。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审 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 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 定专家。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 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 经

17、”;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 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 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 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 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 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 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 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 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

18、 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 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 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 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 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二、王生英同志事迹简介:王生英,女,汉族,53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高级 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 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

19、到家里去上课。为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 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 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党 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王生英同志是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那里山高坡 陡,土薄石厚,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三十年如一日,历 尽艰辛,默默奉献,大力弘扬着党员教师永恒的师德魅力。 在教育工作中用自己 的言行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 深厚挚爱和无悔追求,是学习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楷模。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她更是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事事起带头作用。她一

20、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洒一腔热血,育一代新人。王生英先进事迹一、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多年的夙愿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队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绝 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生活十分清贫。幼时她又遭不幸,一场疾病使她患上了 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可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上了读书,而在当时,上学 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村里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上 不起学,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上学,更何况她是一个女娃,还有残疾。她的 爹娘疼爱她,也比较开通,积极支持她上学。她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 么的不易呀!于是她暗地时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

21、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在父母艰难的支撑下,她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 读完了高中,并在当年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这时候她突然萌发了一个想 法,她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山区,为山区的孩子、为山 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二、山路崎岖,挡不住她献身教育的脚步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 她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 时的路程。因为她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 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 冲断,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趟着 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

22、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冲走。即便是 身体健壮的青年人,从这儿过河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初任教师的那几年, 满脑子想的都是教学工作,趟水过河从来没有害怕过。经常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 再一身疲惫回到家里。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 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的她,心里没有了着落,急得团团转, 只盼着老天爷赶快把雨停下来,可是雨依然不停地下着。顾不了许多了,为了不 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不停的雨水,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

23、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 已经记不清了。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 的手一股劲地掉眼泪。每当这时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师送给她的两句赠言: 学 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心里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她二十年以校为家,从来没有误过学 生一节课。初任老师的头几年,她都是在涉河中度过的。为了给程度差的学生补 课,她常常以校为家,以学生家为校,默默地奉献着一切。多少个夜晚给学生补 课回来,在山间小道上跋涉,道路漆黑,没有灯火,经常被摔得鼻青脸月中。但这 些没有动摇她的决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她竟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三

24、、“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这是她对三十年来教学生涯的理解。1986年,她自愿到最偏僻、最艰苦的桃园 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 修整了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 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 补好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的鼓舞, 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每天 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校。长时间的劳累 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常常晕倒在课堂上。她这种忘我的工作, 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 共产党员的誓言,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自

25、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用一颗丹心育一代新人。四、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家为校十余载1993年,一场暴雨冲垮了她们赖以学习、生活的的教室,学校坍塌成一片废墟。 她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洪水不仅仅冲走了她们的教室,而且 冲走了她们的期望和理想。当时由于山村经济十分困难,学校重建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 屋。到外村学校去借读?不行!外村学校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去外村上 学要途经两条狼路,野狼经常在那里出没,过去曾有过小孩被狼吃掉的事情, 非 常危险。她便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家里的房子虽然不宽 敞,也很破旧,

26、但总比在野外上课强多了。爱人听了她的话,二话不说,便回家 收拾屋子去了。从此,她们家里问、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三个班学生的教 室。孩子们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上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 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呀!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欠了人家一大 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 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于是她们又到 东姚乡李家厂村付银顺家赊砖瓦。 好话说了一箜筐,才谈妥了砖瓦的事。为了解 决木材问题,她们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安阳县马家乡横 岭村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楝条。在

27、建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 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 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爱人又想尽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从此,乡亲 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因为建房过度劳累累 倒了。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她们一家人节衣缩 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 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 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山里人都非常诚实, 为了报恩,学生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

28、、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 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没有任何所图,图得就是让孩子们好好 学习。在教学上,王生英老师对所教学科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坚持六认真、重点 突破,难点突出,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 活,形式多样,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 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环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教学效果良好。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 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虽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

29、,但她选择了教师这 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为之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回顾走过的三十年,她虽 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 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教学成 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 的面貌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 少,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 贫的精神不正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践行吗?五、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30、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 五十多岁的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头脑时时处于保先状态。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等一系列有关论著和讲话精神,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树立了科学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认真记写学习笔记, 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做到边学边思。在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后,撰写了 两万余字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卸甲平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三千元钱, 购买了学生 喜爱的图书,订了小学生

31、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 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 她勇于 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 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 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真可谓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三、石雪晖同志事迹简介:石雪晖,女,汉族,61岁,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专家。30多年

32、来,先后承担“园艺原理与技术”等9门课程的主讲任务,积 极参加教材编写和教学基地建设。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产 优质栽培的技术难题,手把手地教会了农民高效无公害生产葡萄的新技术,热心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科技致富作出贡献。曾获全 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 荣誉称号。石雪晖先进事迹材料石雪晖,女,194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平凡的工 作岗位上,34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 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30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

33、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 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学生和 青年教师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好妈妈。”她先后承 担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9门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近三年来完成 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培养各类硕士生21人,博士生7人。她积极参加教 学改革,主持或参加各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积 极组织教师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负责开设园艺原理与技术重点课程, 组织任 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编写教材

34、讲义、建设实训基地、实施实践 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近年来,她 在澧县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基地 300余亩,分别于2008年被评 为“湖南省高校首批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她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先后多 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 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 新建葡萄园30000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 10000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 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一

35、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事无巨细,言传身教。2005年9月,韩艳婷同学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诸事缠身,对学生的学业指 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而且从园林专业考到园艺,专业不同,所以基础又比较 差。韩艳婷读硕又读博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2009年11月份,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博 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韩艳 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

36、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她对弟子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2008年她去法国、英国、荷 兰等国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 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 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大做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 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老师硬是在考 察之遐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 号她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她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她经常教诲弟子们要有不怕吃苦、 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弟子们的学位论文试验,她从选题到试验取材,每一个环 节都呕心沥血,婵精竭虑。

37、她经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每年她都数次带她的学生下乡到湖南澧县、岳阳、常德、宁乡等地给农民朋友讲课,帮 助农民朋友们解决栽培难题。每到一处,她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栽培技术问 题、栽培建议,她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还亲自带头下地给大家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她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这个时候是葡萄种植的关 键时刻,“五一”葡萄开花、“十一”葡萄园要施基肥,而她总是把自己掌握的先进 技术和知识毫不保留、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民朋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授、 一位深受农民朋友爱戴

38、的专家。她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 不仅解 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她的一名硕士 研究生曹雄军同学的父亲今年上半年因病早逝,过度悲伤的他始终走不出痛苦的 阴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想着如果当面劝慰她的学生,可能会加重他的悲 痛,不如发短信来抚平学生心头的创伤,当晚忙到十点的石老师戴起眼镜开始发 短信。她的学生在深夜收到石老师的短信,读着“雄军,你要振作起来,坚信一 切都会好起来,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他眼睛朦胧了,让他感动 不已。过后感慨的说:“我失去了父亲,是我的不幸,却有着两个母亲,而我又 是幸运的。”在学生

39、做试验的时候,难免会遭受一些有毒气体和有毒试剂的侵害, 她不厌其烦 的提醒我们,当心身体,注意操作规程,小心防范。她经常对弟子们说:“在我 眼里,你们永远是我的孩子。”19982001年园艺系承担了由山东农业大学主持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改项目的研究,石雪晖教授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 之一,在研究期间,她组织几位教师精心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将 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课程的教学,采取了许多教学改革上的具体措施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实习基地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学生参加田

40、 问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由教师采取经常性的现场示范、 提问、技术要领的现场 考核等措施,让学生掌握果树栽培与管理的技术。 该项目于2001年12月获国家 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她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 与社会、产业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 才培训、信息和人才交流、资源互用共享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教育。近年来在 湖南省澧县建设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为培养人才、农民快速 步入“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2003、2004、2005级园艺专业学生到湖 南省果茶良种示范场、澧县、吉首等地进行生产实习,

41、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该项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二,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着“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 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她, 在思索,不能再靠“进口” 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 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 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在南方真的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吗?她顶着巨大 的压力,开始了艰苦

42、的求索!首先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欧亚种葡萄国内外主栽区的温度、 光照、土壤 等栽培条件,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 因素”的结论。她创新性的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增加品种花 色,她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三年里共引入 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 20 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有早中晚熟的、有核无核的、不同香味的、不同果形 与颜色的。欧亚种葡萄可以在南方栽培了,但在生产中出现了果实难着色、品质 难保证、产量大小年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她先后研究出了葡萄 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 10大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措施。她艰 苦奋

43、斗、孜孜不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事迹沥沥在目。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 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 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的记载着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 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从建园、搭架、盖膜、 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 她事必躬亲,就连体力劳动也是如此,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主持的科研项目“丘岗山地果树良种基 地建设与奈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于199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

44、四等奖,“柑桔、 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和“草莓引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分别于1999年、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 配套技术研究”于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观音桃新品种选育” 2003 年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选育出桃新品种 1个(观音桃),葡 萄新品种8个(红地球、美人指、红宝石无核、高妻、维多利亚、豆黑无核、户 太8号、比昂扣),柑桔新品种一个(泸红)。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 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 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 应用前景

45、广阔,居国内领先 水平。2008年完成了 “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和“葡萄熟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 的省级成果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她注重学术理论研究,2006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8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 2部。第三,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她情系“三农”,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指 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为老、少、边、穷 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她深入农村、深入农户,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

46、大追求 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尚荣光, 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的“财 神爷”,但她从不收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多次将获益农民寄来的酬金 退给农民,一以贯之地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007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 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2010年春又新扩葡萄面积550 Wo平时她随身所带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 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 来,她就风尘仆仆赶去解决问题。她的手机既是咨询热线,又是答疑

47、的短信平台。 农民称她为“湖南果树110”。2007年7月下旬,澧县几个种植葡萄的乡镇出现险情,即将成熟的葡萄大面积 烂果,而离丰收只有二十多天了。她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赶到澧县,查看了所 有有问题的葡萄园,七月酷暑,葡萄园的温度高达 3840C,她的衣服湿透了! 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果实结得太多,产量过高,营养跟不上,指导农民马上 疏果,增施适量肥料。经过疏果、施肥后,葡萄用像喝饱吃足的婴儿一样,憋着 劲长,晶莹透亮,煞是喜人。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教书育人的真正标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广大科技人员和 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她

48、的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 视台、湖南电视台、红网等媒体上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报道(共有相关报道20余篇),2008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 “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 一文,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原中共湖 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宣传部:看了光明 日报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 的报道,深为石教授矢志不渝以科技服务三 农的实际所感动。石教授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典型, 要学习、宣传好石雪 晖教授的先进事迹,发现和树立更多富民强省的先进典型。”原省委常委、省委 宣传部长蒋建国同志于2006年9月1

49、5日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将石雪晖教授纳 入宣传之列,以后视情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做大。”2006年9月20日,甘霖副省长批示:“石雪晖教授是我大学时的任课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 执着于培养人才,推广致富技术,情系三农,贡献很大。为人做事堪称楷模,令人敬仰,也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湖 南进程中值得特别推介的先进典型。”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农民纷纷 在光明网、红网留言,盛赞石雪晖教授心系“三农”、服务社会、甘为人梯的高贵 品质。2007年3月7日,有网友在红网发贴:市场经济人人都在追求经济 利益,但她却3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三农”,为农民科技致富

50、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她用最不市场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她是农民的贴心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1990、2007 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 国优秀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0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2004年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2003年全国农业科 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同年3月被长沙市妇联授予优秀“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 年11月被国家宣传部、人事部、教育部等 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

51、 下乡”活动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之星,同年被评为首届湖 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2007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徐特立教育奖、农业部全国 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2008年获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09年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四、任维鼎同志事迹简介:任维鼎,男,汉族,40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一级教师。从教 20年来,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甘于奉献。“ 5?12”地震发生时,他冒着生命 危险紧急疏散和抢救师生,而顾不上抢救埋在学校废墟下的女儿。震后,积极

52、投身到灾后复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为恢复重建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帮助学生重建 学习、生活的信心,开设心理讲座,召开主题班会等,引导教育学生坚定信念、 学会感恩,走出地震的阴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荣誉称号。任维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任维鼎同志是平武县南坝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该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处处用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起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 别是去年大地震发生以来,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 紧急疏散和抢救师生,积极投身到灾后复课和重建工作中,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 努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一、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勇

53、救学生,勇挑重担2008年5月12日中午,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任维鼎同志正在操场上,准备组织 本班学生参加下午的体育测试。他立即奔向宿舍楼,与校长和当日联合值日教师 呼喊学生逃生,组织学生有序向操场疏散。当任维鼎奔至学校操场和其他几位老 师组织好学生后,向教学楼一望,他立即想到,南教学楼三楼供电房还住着班上 三位学生!救人要紧!只见他奋不顾身地向废墟冲去。 他大声呼喊回应压在废墟 下的三位学生,叫他们不要慌,要镇定,老师们一定会救他们出来的。在他的呼 救声中,又有几位勇敢的教师和在场的几个群众前去协助。没有工具,他们就用 双手刨,找来身边的简易可用器材,几经努力,终于救出三个学生,他们只受了 点

54、轻伤。“平房的废墟中还有两名特岗教师!”不知是谁在呼喊。任维鼎又一次冲入废墟之 中,和其他几位教师一起,奋力拨开废墟中的残砖断瓦,争分夺秒地搜救两名女 特岗教师。一次次地竭尽全力,终于从废墟中刨出了两位特岗教师,她们得救了。 忙完这三处极险处后,稍有喘息机会的任维鼎似乎才意识到自己的女儿此刻正在 南坝小学生死未卜。当他赶到完全倒塌的小学废墟时,女儿已被压在乱砖断板中, 他妻子根本无法救出女儿。任维鼎一边呼唤女儿的名字,一边告诉女儿要坚强些, 一定会有办法的。在好心人的协助下,他们好不容易才抬走了压在女儿身上的建 筑重物。同时,他从废墟中抱出了 6名其他被埋的孩子。他的女儿身受重伤,左 足严重拉

55、脱,后转入绵阳中心医院,再到重庆潼南医院医治,由于当时失血过多, 加之感染,被迫截去四根脚趾。任维鼎平时乐于助人,热心公务,当同事间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会鼎力相助, 同事们都友好地叫他“鼎哥”。危难之处显身手,发生于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 残忍地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在灾难面前,他挺身而出,奋勇当先,成功地 减少了地震的危害。在清理废墟和复课的日子里,任维鼎同志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 己,当他的女儿刚做完第一期手术他就要求回学校上班,学校领导考虑该同志的具体情况,让他多陪陪女儿。他说:“女儿有党的照顾、有医院的照顾,我放心。 我是一个党员,我是一个教师,让我回去做点事吧!学生如

56、果离开了课堂,会是 一个什么结果?尽管很多同学身体上没受到伤害,但是他们的心理呢?况且,这正是用人的时候啊!”学校接受了任维鼎同志的请求。于是,刚护送女儿就医不 到两周的任维鼎同志又回到了学校。清理废墟,到安置点上课,哪里需要,他就 到那里,样样抢着干,事事走在前。由于他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色,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不辞劳苦,牺牲休息时间,值班巡逻,搬运救灾物资放暑假了,妻子特别希望任维鼎守护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女儿。但是,学校面临着 重建的重任,许多工作都需要人手。当学校党支部发出号召,要求党员留校坚持 工作时,任维鼎毅然报名参加暑假护校队。夏日炎炎,人们即使坐着不动,也会流下

57、一身汗水。任维鼎和十几位留校的同志, 却要顶着烈日搬运救灾物资和学校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教学设备。在搬运中,任维鼎跑得最块,扛得最重,从不叫苦叫累。有一次,他的手不小心被划破了,鲜 血直流,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却摇摇头,笑着说:“这点小伤不碍事!”他简单 包扎了伤口,继续搬运物资。由于天气恶劣,加上劳动强度大,他身上的皮肤被 晒黑了,晒破了,还患上了热伤风。他仍然坚持工作,没有耽搁一天。白天非常劳碌,晚上,任维鼎还要和同志们轮班巡逻。考虑到他的女儿在家里养 伤,学校领导不让他守夜。他说:“有妻子照顾女儿,我很放心她。”在巡逻中, 他格外细心,除了查看重点部位,他还要查看离开学校的老师们放在帐篷里

58、的财 物。有时,夜里下起暴雨,突发的山洪冲进板房教室。任维鼎冒雨巡查,和老师 们打着手电开渠挖沟,用盆子把灌进教室的洪水一点点舀出去。秋季开学后,由于还没有安装挡网,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需要人手在夜间 巡逻。任维鼎同志又是第一个报名。白天上课,已经够累了,晚上,他坚持和同 志们一道,配合在学校驻勤的警察,巡逻到天明。长期的劳累,使他变瘦了,但 是,他照样很乐观,照样精神饱满地工作着。.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任维鼎长期担任班主任,是南坝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并主持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尽管工作量很大,工作头绪多,任维鼎却没有怨言,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本职工 作。在教学上,任维鼎格外努力。

59、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他注重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夜深了,别人都休息后,他还在翻阅资料,细致备课,常常熬红了眼睛。上课时, 他特别有激情,每一课都讲得很精彩,即使个别厌学的学生,也喜欢听他的课。他教的两个班级班额大,学生多达一百二十个,作业批改量很大,但是,他照样 全批全改。特别是对弱差生,他从不歧视,常常把他们叫到身边,给他们讲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除了仔细讲课外,还坚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提 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任维鼎对学生充满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他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用在实践 中。他运用民主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活力。他特 别关心地震伤残学生,爱护家庭

60、贫困的学生,在生活上给了他们许多照顾。在教研工作中,任维鼎带头上示范课,坚持写教研论文,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 帮带”。他利用课外时间,指导文学社的同学读书和写作,并开办了文学讲座。在他的指导下,文学社的许多同学在各级征文活动中获得名次,并得到奖励 五、吴邵萍同志事迹简介:吴邵萍,女,汉族,45岁,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特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27年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主动 做好传、帮、带,言传身教,5年中在各地上示范课100多场,取得了显著成绩。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