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基本概念文学批评包括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理论批评:文学观念、美学思想方面的建树、论争及理论体系而言。实际批评: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的品味、鉴赏与评价。文学批评不只是文学裁判,而是审美鉴赏,是审美的再创造。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既重视理论批评,有注重实际批评,尤其重视创作的成败得失,属于创作论,属于经验型、审美鉴赏型的。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一门学科。批评标准是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讲。孔子将门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由子夏)。这种文学指古代文献,泛指先秦哲学、史学、文学之类书

2、面著作。近代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称为“语言艺术”。现代文学批评史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二)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三)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区分文艺学的三大分支:文学理论:对文学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或文学史:具体的文学作品。评价:功绩在于三个分支的区分,缺憾在于认为文学批评仅仅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森次巴力把文学批评分为十三种: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比

3、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狭义”“广义”之说。狭义:只包括文学裁判,其中有“解释的批评、提要的批评、考证的批评、判断的批评”广义:包括文学裁判、批评理论与文学理论,其中有“批评的前提、批评的进行、批评的标准、批评的方法、批评的错误、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七个部分评价“颇有见地但有琐碎之弊。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历史悠久2、内容丰富3、富有特色(四)发展节点周秦汉魏六朝创作成熟期杂文学批评(钟嵘诗品开创中国文学批评专门化即诗化之路)唐宋元明清发展演变纯文学批评(诗词小说戏剧与美文)近代转型阶段纯文学批评与近代西学相结合著名

4、学说:诗言志、诗缘情、通感说、文气说、风骨说、声律说、古文说、文道说、味论、诗禅说、诗眼说、本色论、童心说、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境界说、阳刚阴柔实际批评:诗经学、楚辞学、赋学、文选学、阐释学、龙学、杜诗学、唐诗学、词学、诗话学、敦煌学、红学、曲学、书学、评点学、四库学、文体学、楹联学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革命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奠基1914年至19

5、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的开端。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岀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1934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年,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0代中后期,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第二阶段:解放后改革开放1964年,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

6、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分类文学批评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方智范中国词学批评史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王阳明:四句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初。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分析:心的本体是纯洁晶莹,无善无恶的,一旦意念产生,善恶也就随之而来。孟子所说的良知就是区分善恶的能力,而儒家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诗缘情:魏晋玄学:周易、老子、庄子文心雕龙:第40篇隐秀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得意忘言对文学的影响:创造一种在无形、无声中感染人的力量。建安文学:历史背景是东汉末期的动乱,对汉代文学附庸于儒家政治的颠覆。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竹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玆,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建安风骨,风骨的含义有生理学、伦理学、美学、境界学。骨气指文学的风格、影响力、感染力盛唐气象:神采、情采、气采(神):时代精神、昂扬向上、建功立业、宽容、崭新、朝气蓬勃。科举、干谒,敢于毛遂自荐。终南捷径文人入仕之途王维:平和李白:激扬,情感喷薄而出。杜甫:沉郁深沉。岑参:冷色调明清时期的性灵文学的历史背景是“心学”的兴起:公安派、竟陵派袁宏道:性灵

8、说,写真情、真我、赤子之心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主情诗言志:先秦:尚书尧典:诗言志南北朝:文心雕龙明诗一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断代史清代:桐城派方苞、姚鼎、刘大魁提出义理(内容)、考据(方法)和文章(形式)三者结合姚鼎在惜抱轩全集中提出“八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南宋: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针对考据派、理学派发出挑战。儒学的发展:周公、孔孟(原始儒家)汉代经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新儒学八俊禅悟: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北宋吴可学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9、宜。饮湖上初情后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道德贯穿文学批评史始终温柔敦厚诚修辞且立诚,所以居业也。一一周易乾文言不管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琵琶记品鉴文学批评的起步许邵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由品评人物品评作品世说新语品藻(意境、风格、辞藻)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质。钟嵘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司马迁叙事选择的标准为:尚奇。审美湘君要眇宜修柳宗元永州八记北宋初期多视词为艳科李清照的意象化审美化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点(一)历史分期1、奠基期先秦2、初步发展期两汉3、趋于成熟期魏晋南北朝4、繁荣期唐宋元明清(

10、二)基本特点坚持三项批评原则:恪守儒家“诗教”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与“美刺”作用。提倡“知人论世”强调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品”与“文品”德相互关系方面去是以“真善美”为批评标准,强调文学的艺术真实性,注重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境界”之美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标准。中国文学批评的五种研究方法:道德批评派:主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之旨,以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规范为文学批评准则,强调文学艺术的创作之旨在于“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认为“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为用”社会批评派: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及“唯歌生病”为文学批评准

11、则,强调文学艺术创作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心理批评派:以抒发性灵、表现自我为批评准则,强调“言为心声,文为心学,书为心画”文学创作应该表现真情实感和赤子之心。艺术形式批评派:偏重格律声色,以格调、声韵、章法、文法为批评准则,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之美。审美鉴赏派:主神韵,重鉴赏,以艺术境界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和批评准则,提倡文学艺术必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强调文学的艺术本质、审美特征和批评家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没有专业的文学批评,不像西方的文学裁判,而是以建设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南。西方:职业化的文学批评家,往往不从事文学创作实践,因而不能体验

12、文学创作中的各种艰辛,因而在文学批评时,如执法如山的法官,虽能站在客观立场对作家作品予以公正的裁判,文学批评意识浓,但往往唯我独尊,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故称为“文学裁判”(罗马一18世纪):判官式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19世纪以后):紧张关系缓和,由文学裁判身份降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介绍人。法国法郎士生活文学“印象主义批评理论”指出批评家应该“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在灵魂在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将冷嘲和同情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做判断。希勒格尔“批评即创作”;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批评必寓创作”中国:最大特点一一创作与批评相结合。中国批评家本身是诗人和作家,以“余事作批评

13、”的态度论诗衡文。作家的反串,更注重理论的建设,而非文学的裁判。2、侧重文学理论本身。包括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说(文心雕龙)、缘情说(文赋)、音律说(新体一永明体,其产生之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古诗有四言、五言、骚体等)、对偶说(词性、韵律、典故)、神韵说、性灵说、诗格、文法、文眼、诗眼等。而西方在这里较为匮乏。3、围绕以抒情言志为主要特征的诗歌体式和创作开展,因此诗话的批评极其发达。中国是诗的国家。为何爱写诗?为何诗发达?上层统治者提倡“诗言志”。周代有采诗说和献诗说。科举考试考诗歌创作。写作方式上:比兴,因物而兴,来自祖先体,生情。仰观天文,俯察大地。以物观物的模式:同声相应,同气相

14、求,比德,类比类取,文心相通。诗歌是触类感兴的。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重在思想情感的表达,长于抒情言志,因而文学批评史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形象逼真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国于宋元明清崛起的古典戏剧、小说也都具有诗化倾向。以小说为例,章回体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唯一形式。从结构形态、语言形式、题材内容到创作手法,都具有诗话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乱世英雄史诗,金瓶梅是世情诗篇,水浒传是农民斗争的悲壮史诗,西游记是神话诗,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诗和记梦诗。中国诗话批

15、评的特点:以“抒情言志”为基石1、重情趣,强调从作家的情感去表现去考察文学的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虞书的“诗言志”楚辞风格:逸响伟辞,词采瑰丽,浪漫主义的想象绮靡一一抒情必然走向瑰丽绚烂。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物感说”(因物兴感)。道家的物和佛家的色指客观世界。16字简释: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心因物而动,动则生情)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别趣说”:反对北宋时期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侧重诗歌的艺术本质、境界、情感,反对诗歌为政治、理想服务。“为艺术而艺术”,包含审美、情感的文学本质。“妙

16、悟说”:借禅宗的悟来告诫人们希望真正领悟诗歌的情感与意境,是主情说。反对柏拉图、朱熹所说的“为文害道”。为文与道并不矛盾。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情景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说”都十分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临川四梦,汤显祖寄达观声称自己的戏剧创作是“为情作使”,而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之所以“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皆源于情字。萧华荣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中,认为宋以前是“情礼冲突”,宋以后是“情理冲突”。西方文学批评,批评理论偏重于摹仿、再现、写实;中国则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表现思想感情的真诚实挚。2、重人品、强调“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的诗概提出“诗品出于

17、人品”,高度概括了“诗品”与“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孔子重视德艺,德指道德,艺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泛文学(认为先秦所有的文章与学术均称为文学)。“志于道,抿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包括说话技巧。钟嵘的诗品序认为“五言最有滋味”,将曹操归于下品在于其标准为人品。孟子“知人论世”说、“养气说”韩愈提出创作主张“气盛言宜”(答李翊书),强调“养其根儿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由孟子的“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源于道德学识之“养。”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沈德潜说诗

18、琗语“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闻一多论古典文学中论及孟浩然诗歌的人格之美时提出:西洋人作诗往往借故事或艺术技巧来表现作者个性,而中国诗人则重在直抒作者胸襟,故人格修养最为重要,因为有何等的胸襟然后才有何等的作品。诗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独具的民族文化性格的表现,虽带有比较浓厚的封建功利目的,但是是中国文学批评史追求诗歌理想人格之美的集中反映。3、重“才识胆力”,强调“诗内功夫”,认为文学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诗内之功强神、强气;诗外之功肌肉健壮、外在技巧(语言、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出自清人叶燮原诗。认为文学创作在于作家主体本身。主观条件必须具备“才识胆力”四者,而以“识”为主

19、。“才”:天赋,包括观察、想象、分析、审美鉴赏诸方面的实际能力。文学创作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金圣叹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西厢、水浒。徐增而庵诗话“诗本乎才,而尤贵乎全才”。“识”:指作者本身所具备的学识、见识、阅历、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是非美丑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起决定作用。无识,作者就无所寄托。“胆”:指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敢于突破创新的胆量和气魄“力”:指作者的“诗内功夫”,即富于创造性的笔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熟练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文章、诗歌、小说、戏剧,凡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才识胆

20、力”与客观事物“理、事、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4、呈现儒家文学批评与道家文学批评既分道游合流的发展趋势,构成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两座高峰。儒家强调功利、政治、教化和社会价值;道家强调文学的艺术审美、自由、个性价值。代表作:文心雕龙是儒释道三者的合流(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中国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1、自然属性的意象化。自然界的万千物象,象即大千世界,物乃客观世界,色指形形色色。物色指寻找。无论花鸟树林、舞榭楼台,一旦与作家风云际会,就会让他会心应手,化自然之美为艺术之美。人们对这种文学作品进行批评鉴赏时也以这些自然物象所内涵的意义作为批评活动的的依据,达到升华、超

21、越的精神境界,这个过程就是意象化的批评。比如: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幽静恬淡的自然意象,可以让批评者得出超脱解悟的生命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意象发挥着引导提升的作用。这个过程有3个环节:寻找诗歌物象由物象到意象精神升华最终抛弃浑浊、陈旧、肮脏的世俗世界,完全进入一个纯洁。毫无世俗名利的全新世界,赋予物色以禅意和佛意。2、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是指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原则要求,要求作家创作含蓄的作品,含蓄美是作家的创作要求歌德谈话录:“最直露的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比,也是含蓄的”。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以含蓄为隐,要求文章外在语言工秀精美,内在境界深邃空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一品,成含蓄

22、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严羽沧浪诗话中说诗歌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法:“诗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钟嵘提出“滋味说”,认为最好的作品是“滋味”浓厚、深远之作。“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要有滋味,必须综合赋比兴三种创作方法,若只是用赋体,则会使诗作浅露直,患在意浮,“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3、多用比喻,即比兴的批评方法。诗经大雅洆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一一最早用“清”字评价文学作品。钟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范诗清便

23、宛转,如流云回雪;丘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张炎于词源中道:“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四、近代文学批评的总特征背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一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宗旨,一改“温柔敦厚”的固有风格,变成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战斗武器,如黄河咆哮,如雄狮怒吼。总体特征:1、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宗旨的政治功利化。“诗界革命”:光绪25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创作夏威夷游记,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并具体提出: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代表人物:黄遵宪人

24、境庐诗草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反对拟古主义诗风,提出“我手写我心”的进步主张。“小说界革命”:西方小说启示下,光绪28年,由梁启超主编的我国第一个小说专刊新小说正式创刊,创刊号发表了他的一篇带有纲领性的文章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宣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将原来处于文学边缘的小说第一次推向中心,成为文学的正宗。将原来提供给读者消愁破闷的小说变成知识分子阶层自觉运用觉世就民、疗治社会的利器。戏剧改良:光绪28年,梁启超写劫灰梦、侠情记、新罗马传奇三种发表于新民丛报,揭开以旧的戏曲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戏剧改良运动的序幕。光绪30年,陈去病、柳亚子在上海创办我国

25、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刊物宗旨是:“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柳亚子所撰写的发刊词要求演出革命的“快剧”、“壮剧”,以配合政治斗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代表作:革命军传奇、金谷香、皖江血传奇、开国奇冤传奇、轩亭秋杂剧(秋瑾)2、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晚清四大讽刺小说。3、文学批评视野的开放性。内容:不拘泥于传统文学批评之探源流、论得失、述本事、谈诗法等,特别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现实社会人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饮冰室诗话专论戊戌变法诗人诗歌。不拘泥于中国本土的作家作品,大胆评论世界各国著名作家作品: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评希腊河马、英国莎士比亚、弥尔顿。大量专题论述:王国

26、维文学小言形式:不拘泥诗话词话之类语录条目和题序跋记等散篇和固有的理论范畴和名词术语。吸收西方诗学的理论批评形态和语言词汇,资产阶级经济学、社会性、哲学、美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许多概念、范畴。4、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关于文学的总体研究的加强。破除“杂文学”体系,创立“真善美”的统一为核心的纯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专题研究的展开:文学史,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论文,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有宏观审视的学术气势。新的学术成果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完成中国古代文学之理论批评著作形式从语录条目单篇论文学术专著的历史过渡,是历史性的飞跃。5、文学批评的中西比较。王国维人间词话吸收康德、叔本华

27、哲学、美学思想并结合中国词学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意境说”。周树人比较研究诗学代表作摩罗诗力说:“泰西小说,书中人物常少,所叙为一二人之历史;中国之小说,书中人物多,所叙者多为一社会之历史”。反映晚清具备宏观气势和学术目光。6、文学批评文体与语言艺术的通俗化。文体改革: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想基础从儒道佛走向西方哲学、美学、诗学乃至社会政治学说;变革方向从传统文学内部的自我调节完善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小说地位提高:批评重心从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文转向通俗小说和戏剧,将小说地位等同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于一体的高度。语言的变革:废八股,去文言文,倡白话。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奠定基础。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先秦文学批

28、评概述先秦文学批评思想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1、处于萌芽状态。2、诗学为先。3、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二、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1、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观乐的一大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观乐知政的文学批评思想。2、诸子文学批评思想(1)儒家:肯定文艺,重视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是后世文以载道说的源头。对文艺的审美特性则浅尝辄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2)道家:否定文艺,但其实质却契合文学的审美精神和艺术理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3)墨家:否定文

29、艺,即“非乐”,主张“三表”。以墨子为代表。(4)法家:否定文艺,称之为“五蠹”之一。认为文艺虽有“娱乐玩好”功能,但有害法治,故主张取消。以韩非子为代表。(5)儒、道文学批评对立互补格局的形成及影响A、形成:对立、互补B、影响:宏观、微观3、尚书、周易、诗经、楚辞等文化、文学典籍中文学批评思想。(1)尚书尧典中文学批评思想关于诗乐的教化作用:诗言志关于诗乐的基本特征: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经中文学批评思想美刺说抒情说(3)楚辞中文学批评思想提出“发愤抒情”说将“情”、“志”并提(4)周易中文学批评思想阴阳之道通变入神立象尽意第二节儒家文学批评一、孔子文学批评思想1、关于诗乐的社会作用:功

30、利主义的文学观2、关于诗乐的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篇)子曰:辞达而已矣3、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a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b主张善基础上的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章。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

31、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4、关于文学批评标准重视中和的审美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二、孟子文学批评思想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

32、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知人论世”: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尚友,即上友古人。尚友古人,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上引告子下中的有关小弁、凯风两诗的理解就是知人论世之作。因此,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3、“知言养气”:孟子所说的气一可以养,二须配以义,也就是说,孟子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

33、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与后来曹丕所说的文气不同。曹丕的文气主要指先天的本能生理之气体现在文章中的文气。它一不可以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不具有道德内容。与孟子所说的气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养气说涉及到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在这方面具有进步意义。象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作此佐证。三、荀子文学批评思想1、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作用。2、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作乐论,树立了音乐人心一一社会治乱的模式。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杨雄、刘勰,儒家文学批评传统形成。5、提出“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对文艺创作思

34、想有重大影响。第三节易传中的文学批评1、“观物取象”说:“象”是模拟“物”而产生的,象在易传中虽然指的并不是艺术创作上的意象,只是符号之类的卦象,但指出象经过人主观加工的产物,却对后世“意象”的产生具有影响。古代“意象”说的另一来源是老子的“象”,其中“大象无形”讲的是“形”和“象”关系;而易传讲的是物和象的关系。2、“阳刚阴柔”说: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结合而成,阳刚阴柔。这一说法后来被引入到文论中,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有“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清姚鼐将文章分为“得于阳与刚之美”与“得于阴与柔之美者”,都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通变”说:“易者

35、,变也。”“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贯穿在周易中的思想第四节道家文学批评一、老子文学批评思想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遵循自然规律即“道”-崇尚自然美。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无和有、虚和实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老子看来,这种相反相成,是以无和虚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别强调无和虚。大音希声的字面意思是“宏大的声音是很小甚至是不能被人所听到的。”是音乐元素的有无繁简的问题。荀子所谓“清庙之歌,一倡三叹也。”也就是说音乐简单而质朴。“大象无形”说明形与象也是一对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范畴。其中“形”是具体的事物形态;“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映象和象征,易系辞说:“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着

36、人的想象的成分。他这里所说的是想象之象,因其在人脑中构想,故云无象。实际上老子所说的象应更进一层,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图像。所谓无物之象,是比喻言之,并非真的象是无物之象,而是物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所以才说是无形。这也与“大音希声”中音和声的关系一样,是老子有无相生,崇尚简洁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象诗中的讲求含蓄简洁,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有限的文字当中蕴含深厚的意蕴,就得力于老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在诗歌理论对唐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宋人严羽的兴趣说;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7、。在其它艺术形式象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中,老子及其后的庄子都以他们的理论产生影响。3、致虚守静:排除与“道”无关的杂念,保持心境宁和-在创作和鉴赏心态上要超功利。二、庄子文学批评思想1、“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庄子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学”、“弃智”,认为人的知识与文化会破坏自然规律,妨碍人对道的体认。庄子这种极端的说法,是他的愤慨之言,其实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艺。他所否定的是离开自然之道,人工痕迹浓厚的文艺,主张的是与道与自然合一的文艺,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艺,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艺。在齐物论中,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

38、天籁。认为只有天籁,是自鸣的乐曲,所以才是最高层次的音乐。(齐物)这种追求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很有影响,文学批评史上向来就有重视“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的书黄子思集后倡导的“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论家所提倡的反对刻意,重视主观兴发,一触即悟的创作主张,都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印记。2、“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意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世人重视语言并联带着重视书是不对的。他甚至认为圣人的书是糟粕。庄子所论当然源于他对儒家礼教的不满,所以话说得极端。其实庄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语言文字的作用,因为他本人的思想就是凭借文字传播的

39、。他所主张的是把语言文字当作是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丢掉。3、“虚静”和“物化”说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与追求自然的审美理想相一致,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他认为,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与物合一。这样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现自然的原始状态,葆有“全美”。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一、概述(一)文化背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历代的思想文化中占据核心的地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核。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整个中

40、国文艺思想史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渗透在方方面面。虽然在各个时期文艺思想都有新变化、新特点,但是总体上说,儒家文艺思想的核心地位,在晚清以前,并没有被彻底动摇。(二)基本特点1、出现了文学批评专篇;2、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3、重诗经、楚辞、汉赋的研讨,而不重乐府民歌、史记文学的评论。二、诗大序(一)诗大序简介诗大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个专篇。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传统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古代文论及文学创作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理论意义十分重大。“四家诗”:汉人传诗者有四家:韩、鲁、齐、毛。前三家属儒家今文学派,毛诗则属儒家

41、古文学派。今三家诗均佚,而毛诗独传。“诗之四始,诗之至也。”四始:一种解释:即风、大雅、小雅、颂,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另一种解释: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诗之始。(二)诗大序的主要内容1、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3、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二者指诗体,后二者指创作手法。4、“主文而谲谏”5、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三、汉代对屈原及屈赋的评价楚辞,是汉代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从淮南王刘安开始,到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等,都对楚辞进行过各不相同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

42、“依经立义”思想的重要影响。汉代评楚辞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楚辞在怨、在运用神话传说方面持肯定态度;一是对之持部分否定的态度。(一)贾谊吊屈原赋序曰:“谊为长沙王太傅,既已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赋首先从正面对屈原的处境表现悼惜,接着以龙凤、骐骥等来比拟被残害的贤者的命运。(二)刘安离骚传汉武帝爱离骚,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献之,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稚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惟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三)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43、疾痈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气史记屈原传)相似的命运和痛切的人生体验,使马司迁对屈原辞赋有深沉的共鸣,其评述也持别深切。(四)扬雄、班固对屈原不遇明君自沉于江的遭遇,扬雄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悯其人,“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不过扬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为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在人生准则上,班固主张明智保身,对屈原刚正不阿的品质加以非议,责怪他不能隐其才德以避祸,在文学内容上,班固反对通过作品批评统治者;在文学形式上,班固对屈赋富于浪漫主义

44、色彩的奇异想象和独特手法并不欣赏;而以不合经典为由加以否定;在艺术风格上,班固显然认为屈原诗风过激,不合儒家“中和”之美与温柔敦厚之旨。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恋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五)王逸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可以说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在楚辞章句序中,王逸对屈原及其辞赋作了全面的肯定,并系统地批驳了扬、班对屈原的指责。1、肯定

45、“怨主刺上”的诗歌正统2、肯定屈赋,楚辞的艺术价值依经立义王逸肯定屈赋和扬、班否定屈赋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都以是否合于儒家经义为标准。实际上,屈原辞赋对诗经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在思想情感、句式体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诸方面,诗骚都有明显差异。以诗经为范本来评价楚辞,是“依经立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四、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批评思想1、展现“实录”精神,创立“春秋义法”(1)实录精神(2)春秋义法2、发愤著书”精神及其后代发扬(1)屈原与“发愤以抒情”(2)司马迁“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

46、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五、汉大赋的批评(一)司马迁1、肯定讽谏意义。2、赋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二)扬雄1、征圣、宗经2、论赋三)班固1、肯定司马迁“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批评反对扬雄的否定论2、义正、事实3、两都赋序六、王充论衡的文学批评理论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2、劝善惩恶,为补世用3、文质统一,内外相符4、反对复古,提倡独创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概论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

47、治、文化、文学、文论的发展,有了一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生活急剧变化。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3、“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4、文论发展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特点1、以:“诗缘情”为旗帜。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3、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4、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5、“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第二节曹丕典论论文1、文学批评论在文学批评上,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他从“文人相轻”立论,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

48、评,并提出了“审己度人”的理论主张。2、文气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典论论文开始的。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两者是二而一或一而二的关系。他已认识到作者气质、才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在作者方面,指他的气质,才性;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

49、“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3、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论文体特点时,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体式、风格特点不同。这同儒家所倡导的“德为本”、“文为末”的论点相比,高出一筹。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概括起来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和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提出文体的主张,主要是根据当时现实中一些公文写作存在的问题。4、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把文学地

50、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第三节陆机和文赋(一)关于创作实质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意”乃构思之“意”,全篇主要是讲构思的问题。其研究的模式为:物一一意一一文。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二)论创作准备陆机认为文学(诗、赋、文章)创作之前,应具备三种要素:1、观察万物2、阅读古籍3、高尚廉洁的志向(三)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1、构思的开始:要求集中精力,沉思虚静。2、充分

51、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3、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4、选择和运用语言要注意独创性。(四)关于创作的布局谋篇1、布局谋篇的原则:“选义按部(内容),考辞就班(形式)”。2、布局谋篇的方式:既讲了一般规律,又讲了特殊规律。3、布局谋篇的办法:“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五)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和存在的五种弊病。1、四个问题:(1)“考殿最于锱铢”;(2)“立片言而居要”;(3)“爱而必捐”;(4)“缀下里于白雪”。2、五种弊病:(1)防止缺乏音韵之美,“虽清唱而靡应”,以至不能成文之弊;(2)防止美丑混合,“虽应而不和”,以至文不调谐之弊;(3)防止重词遗理,“

52、虽和而不悲”,以至流于空泛之弊;(4)防止迎合时俏,“虽悲而不雅”,以至格调不高之弊;(5)防止清淡疏缓,“虽雅而不艳”,缺乏文学趣味之弊。(六)论文体与风格1、客观事物的多样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2、作家才性气质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3、不同的文体,又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风格。陆机从文与质的关系立论,论述了十种文体及其不同艺术要求。其所称“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他具体分述各类不同文体。关于、诗缘情绮靡:其基本含义是,诗在内容上缘情体物,在形式上华丽精美。“诗缘情”: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以后如公安派独抒性灵”、

53、李贽“童心说”、袁枚性灵说”等缘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陆机重视诗缘情,但同时并不废言志。他强调文学之质,主张“制邪而禁放”,只是于两端中有所侧重而已。绮靡:绮,本意为素白色丝织品;靡,“细好也”(郭璞)。连用时,可解释为美丽细好。陆机借以指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美华丽。也有人认为,绮,指文采,靡,言其声音。绮靡的主张,体现了陆机对诗歌精美华丽的艺术形式的崇尚,也体现了魏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但这一理论也客观上成为了浮艳文风的理论依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七)论灵感在作家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陆机是提出灵感问题的第一个人,他所谓“感兴”或“应感”,即是现代意义上是“灵感

54、”。1、灵感的情状2、灵感对创作的影响3、灵感有无的缘由(八)论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九)影响第四节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一、常识“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扌舌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

55、其创作论的总纲。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8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序篇主

56、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11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

57、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文是道的一种外化。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2结合文心雕龙体性篇,谈谈刘勰对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

58、性和学养之间的关系。体性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载和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3试评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

59、动、言意关系的论述。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于终,或曰动因和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语言却往往大打折扣。刘勰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矛盾。这实际上认为言表达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里提出的言意问题,是全书创作论的纲。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

60、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二、神思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文章对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思维主体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