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精障碍教学课件_第1页
儿童青少年精障碍教学课件_第2页
儿童青少年精障碍教学课件_第3页
儿童青少年精障碍教学课件_第4页
儿童青少年精障碍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认知发育不成熟情绪分化不良对药物的认识不同就诊途径和方式不同受认知影响对治疗理解不同一、儿童行为障碍 儿童期行为障碍是较常见的一类心理卫生问题,也是儿童期的特殊问题,受到儿童家长、老师、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儿童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影响儿童的学习;受环境影响大;危害较大。多动障碍(概述和病因) 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学龄前发病,预后较好,男多于女。 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动障碍(临床表现)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

2、; 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3.冲动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4.学习困难: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5.神经系统异常:可见神经系统软体征;精细运动不灵活;生理反射活跃或不对称;共济活动不协调。6.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脑电图异常。多动障碍(诊断)一、症状标准: 1.注意障碍:至少有下列 4项: 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它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5)经常丢失或特别不

3、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拉四; 2.多动:至少有下列 4项: 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3)经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4)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6)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8)容易兴奋和冲动,

4、有一些过火的行为;9)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二、严重标准: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三、病程标准:起病于 7岁前(多在 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它精神疾病。多动障碍(鉴别诊断)正常活泼儿童品行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动障碍(治疗)对父母亲的教育与管理药物治疗(兴奋剂、抗抑郁药、其它药)行为矫正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品行障碍(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影响家庭环境品行障碍(临床表现)一、症状标准:1.至少有下列 3项: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

5、逃避惩罚);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3)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7)经常故意干扰别人。2.至少有下列 2项:1)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 3次以上);2)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3)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4)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5)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6)常常虐待动物;7)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8)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

6、等手段)。3.至少有下列 1项:1)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2)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6)故意纵火。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二、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等。品行障碍(治疗)行为治疗父母教育环境治疗心理卫生知识宣传二、情

7、绪障碍(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Freud:出生时就有强烈的感情;Watson:爱、怒和怕;Bridges:新生儿的情绪是一 种弥漫的 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状态,通过成熟和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会渐渐分化。(2)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3)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 (4)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的区别(1)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

8、状突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2)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3)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4)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5)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儿童离别焦虑障碍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且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儿童离别焦虑障碍(病因)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理论,替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2.遗传因素

9、: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单卵双生的焦虑患病率可达50%。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认为,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分离。儿童离别焦虑障碍(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

10、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各种躯体症状儿童离别焦虑障碍(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散患儿注意力行为强化治疗药物治疗学校恐怖症(概述)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怖症(phobia) 。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怖症分为三类:(1)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2)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3)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怖症不象在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

11、怖症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学校恐怖症(病因)1.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学校恐怖症(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女孩,多见于5-7岁、11岁和14岁这三个入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开始表现为上学很

12、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走,要家长满足自己提出的某些条件;有的患儿答应去学校,可是一到学校或者接近学校时就逃走;有的宁可自己自己待在家中学习、做功课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有时患儿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多数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的许诺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甚至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不会出现外出、惹是生非等反社会行为。学校恐怖症(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

1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第三,分析患儿上学的可能性。第四,根据情况安排上学时间。学校恐怖症(治疗)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扰动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系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到治疗中来,这样,更多地会使家长、患儿和老师之间增加理解和配合。3.药物治疗: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既可以消除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又可以为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儿童抑郁症(概述)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

14、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象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 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约在2%-8%之间,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抑郁症(病因)遗传因素(1)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2)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3)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心理社会因素(1)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

15、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2)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3)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婴儿期抑郁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

16、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疼、腹疼、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

17、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儿童抑郁症(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环境治疗电抽搐治疗三、儿童孤独症(概述)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L.Kanner对11例儿童 观察后发现具有以下特征: (1)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 (2)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3)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 (4)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 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与此同时,维也纳大学儿科医师H.Asperger也观察到 类似于Kanner的发现,并以

18、博士论文的形式发表。 Asperger称为“孤独症(Autism)” 儿童孤独症(病因)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认为孤独症家族中认知功能缺陷率和言语发育迟缓发生率较一般非症家族高。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50倍。 同胞同病率研究显示,单卵双生的同病率达95.7%。这些结论都提示在孤独症的发病中,遗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围产期因素 约1/3的孤独症患儿围产期有并发症,如母孕期患感冒、风疹、腹部x线照射;产时损伤、窒息、缺氧等;出生后患婴幼儿痉挛、癫痫等围产期并发症,它们以不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脑的发育过程。心理因素 Kanner在他最早的研究中观察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

19、都具有强迫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眼-眼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痛苦或烦恼时不会向父母流露以寻求帮助;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别人碰他或拉他,则主动躲开或挣脱走;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时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害怕时不会寻求保护。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语言发育障碍终生默默不语;讲话比别人晚,所讲内容少。重复言语、模仿言语、延迟性模仿言语。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人的交谈,即使讲话,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不会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