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编 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19371949)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 文学运动第二节文艺斗争第一节 文学运动一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二 “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三 解放区文艺运动四 “孤岛”地区文学运动一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正式成立。“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文协”成立大会上,代表们推举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于右任等为名誉理事,选出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田汉、郁达夫、巴金、夏衍等45人为理事,周扬、宗白华等15人为后补理事。“文协”一直坚持战斗到抗
2、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14日。 “文协”的作用 (一)“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战地访问团、慰劳队,从而加强了作家同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二)”文协“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学统一战线的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三)“文协”总会和各地分会及部门协会先后创办了各自的会刊,这些刊物都程度不同地为动员民众、鼓动抗战、繁荣抗战文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抗战的形势下飘忽不定、多如繁星的文艺刊物中,“文协”总会会刊抗战文艺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以其影响巨大,存在时间长久而著称于抗战文坛。返回二 “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一)“文
3、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一) “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1931年11月左联执行委员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一 产生背景 1、作家从“亭子间”走向战地,切身感受到带有几分“欧化”色彩的新文学同处于底层的士兵和民众的隔膜。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更深层次上构建新的民族文学不但是战时的需要,也是新文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宣传抗战和武装民众,通俗文
4、学热潮引发了关于大众化、利用旧形式、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 2、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为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二 具体概况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新文学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实质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1、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主要围绕大众化的意义和任务,以及利用旧形式等问题展开,茅盾、老舍、周扬、林淡秋等都发表了意见。 2、通过讨论,澄清了那种把大众化单纯地理解为一时服务于抗战的手段和把文学与政治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 3、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在国统区和解放区
5、同时展开。 返回 (二) “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一 形成背景 1、1938年10月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并针对国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2、1940年1月,毛泽东亲自为在延安创办的中国文化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文章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提出了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斗争的号召。 3、毛泽东关于建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的论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大众化的思考。于是,文艺工作者便
6、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 解放区的讨论情况 讨论首先在延安开始,主要参与人有周杨、艾思奇、萧三、何其芳、沙汀,柯仲平、罗思等。 1、回顾了“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历史,指出了它的成就与不足。 2、阐述了新形式与旧形式以及外来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 国统区的讨论情况 1、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提出新制发生于旧制胎内的法则,认为“民族形式”的新制一定脱胎于旧的民族文学。但他却主张民间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完全抹杀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2、葛一虹:以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肯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包括它的某些不足),又全盘否定民间文学,认为旧形式是封建残余的反映。 3、郭
7、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和潘梓年在“新文艺民族形式座谈会”上的发言,在“中心源泉”问题上,他们指出了向林冰、葛一虹在对这些问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今天的民族现实的反映,便自然成为今天的民族文艺的形式。”对毛泽东所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及其重要意义,也作了比较正确的阐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四 评价 1、抗战时期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是继“五四”时期“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和30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之后,在抗战通俗化、利用旧形式等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富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讨论。 2、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既是文学大众化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新文学建设的世界化、现代化与民族化
8、的必经步骤。 3、抗战时期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不是向封闭保守的旧文学复归,而是新文学在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上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五收获 1、“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很重要,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讲话”。 2、 认为文艺应当和人民群众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3、指出了当时文艺的缺点,特别是新文艺的缺点,即有的时候不切实际,未能真正掌握时代的精神,遣词造句上过于欧化。 六存在的缺陷 由于处于民族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参与讨论的文艺家及其自然地带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卫之情,加上某些讨论者思想认识的偏爱,这次讨论也暴露出一些理论弱点: 1、把“民族化”等同于“大众化”甚至“通俗化”。 2、对新文学
9、中艺术层次较高的作品评价偏低,如巴金的作品。 3、对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和旧形式利用在文艺上的价值抬得过高。 4、一些人将文学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只着眼于形式去思考问题。返回 三 解放区文艺运动 一 产生背景 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民主根据地。 2、党队文艺工作的重视。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要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 3、日本侵略,使大城市里的文艺工作停滞,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进入解放区;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希望去解放区。 二 现象表现1、创作了许多戏剧、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并且以“街头剧”的形式来表现。提倡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风、中国
10、气的作品。是一种自发的群众运动和自觉的行为,十分活跃。2、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分校等。3、出版了许多刊物:如抗战文艺、挺进报、大众文艺、西北文艺、文艺战线等。返回四 “孤岛”地区文学运动一 时空界限1、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是4年零1个月。2、地域是原属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 二 突出成就 1、出版业 (1)1937年12月,第一份刊物离骚出版。 1938年6月,创办文艺杂志。 1937年12月24日,第一个诞生的报纸文艺副刊大晚报副刊街头。 1938年10月10日副刊,1941年12月6日停刊的
11、申报副刊自由谈,坚持时间最长。 影响比较大的:柯灵主编的文汇报副刊世界风、大美报副刊浅草等;文艺新潮、文艺新闻、鲁迅风、剧场艺术等。 (2)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三十年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黄镇的西行漫画,以及革命先烈的文学译著,革命导师马克思等以及苏联革命作家等人的部分文学作品。 2、戏剧业(1)上海沦陷前,曾是全国戏剧救亡运动的基地。(2)主要职业剧团:青鸟据社、上海剧艺社、中法据社、中国旅行剧团。(3)业余剧团:为数众多,大多以职业为单位或以学校为单位,由小到大,逐步联合,最后串联成跨行业的“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4)题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外国剧本、中国著名现代小说的改编本。(5)代表
12、作品: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明末遗恨、杨娥传;李健吾改编的金小玉;吴天改编的家等。返回第二节 文艺斗争 (一)对“与抗战无关”论, “反对作家从政”的斗争(二)与“战国策”派的斗争(一)对“与抗战无关”论,“反对作家从政”的斗争 “与抗战无关论” 1、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的“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 2、文艺界对此观点的反应 (1)其中有名的是孔罗荪的“与抗战无关”、再论“与抗战无关”指出,中国是没
13、有“与抗战无关”的地方,若有人提出,“抗战八股”,那么他们就是反对抗战。 (2)宋之的谈“抗战八股”指出,“在抗战时代里,中国人的眼泪和泪水都与抗战有关,所有感受都与抗战有关”。 (3)张天翼论“与抗战无关”的题材 (4)郁达夫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反对作家从政论” 1、代表作家及其言论 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带有一定的抨击抗战的动机。 (1)沈从文:一般与特殊提出了“反对作家从政,作家被政治看重,作品就会成为政治的理由,文学就堕落了”。 (2)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文学是高雅的,不应是从政的”; 谈冷静“作家应不为政治所动,文学应是冷静的、超脱的”。 (3)施蛰存:文学之贫困“抗战时期的文学是政治的,因而是贫困的”。 2、解放区对此观点的批判 郭沫若、张天翼、陈白尘等予以抨击。 主要观点:“作家蝇营狗苟去做官是不对的”、“作家应评论社会与政治”。 返回(二)与“战国策”派的斗争 1、”战国策”派 (1)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水产养殖业务协作协议样本
- 2024年乳胶漆交易协议规范
- 2024年度定制机器购买协议模板
- 2024年围挡工程协议模板
- 2024年专业贴砖工人劳动协议模板
- 城市日常用车租赁协议2024
- 文书模板-《劳务试用期合同》
- 2024年度信息系统运维服务协议样本
- 2024年度铝锭买卖协议格式
- 2024年租房补充协议规范样本
- 网站的规划与设计
- 年产08万吨发泡聚苯乙烯聚合工段工艺设计设计
- sup25改性改性目标配合比(玄武岩)
- (完整)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
- 图书馆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汇报
- 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参照表
- 安全饮水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 整式知识点总结
-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学设计
- 土地租金发放表
- 医院水电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