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增强版(适用于新教材)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增强版(适用于新教材)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增强版(适用于新教材)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增强版(适用于新教材)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增强版(适用于新教材)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 语 文2022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CE KONG YOU HUA SHE JI内容索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助读【认识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

2、等作品也很有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了解背景】 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那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他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他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这种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让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进入史铁生的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史铁生进入地坛,地坛成为他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相关链接】 地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

3、代皇帝祭地之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1)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2)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3)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4)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1)坚忍坚韧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且都含褒义。“坚忍”指(在艰

4、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指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忍受得住,多用来形容人的个性、意志,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具有能够坚持而不动摇的毅力,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坚韧”指坚固有韧性,表现为坚强且不易被困难和挫折压垮,历经无数次磨难却依然努力不懈的精神。例句:不同旧事物进行坚韧的斗争,新生事物就无法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些遭受着命运一次次无情打击的家庭,用爱和坚忍编织出了别样的幸福。(2)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辨析:“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侧重于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侧重于亲自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感受。例句:在讲解员的现场演示中

5、,观众真切认识到消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观众掌握了消防知识,增强了消防意识。当我们开始设身处地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时,我们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变得敏感起来。研习讨论与鉴赏问题研讨【任务一】 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1.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我”的什么心理?参考答案:景物描写特点心理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寂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

6、了自己。景物描写特点心理第5段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残疾,但不应该颓废。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2.作者为什么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参考答案: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双腿截瘫,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他

7、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3.作者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参考答案:“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实的真实。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草木竞相生长,充满生机。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4.作者在第一部分第6段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在地坛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后得到的结论。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于是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

8、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是如何看待那些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的?参考答案:那些不能改变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它们身上,作者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和挫折,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任务二】 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1.第一部分第7段作者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里的景物。请赏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这一大段排比,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古老又充满生机,细腻又别致,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永恒,体现出作

9、者对生命的思考,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第二部分第2段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母亲知道该让“我”出去走走,却又担心“我”在荒僻的园子里乱想;知道该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我”多久才能恢复。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坚忍。3.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参考答案:这句话不仅仅表现了母亲因为担心“

10、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更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爱时刻伴随着我,伴随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凸显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坚忍的意志,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4.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参考答案: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它等待“我”,以“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形象启发“我”,人残疾但不能颓废,要学会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勇敢地选择活下去;母亲是“我”心灵的港湾,她执着的“目送”和“寻找”给我无限的心灵慰藉,“想使母亲骄傲

11、”的信念支撑“我”在写作的道路上昂然前行。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试举例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如写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事事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课堂活动文中“我”对母亲的爱是沉默的,是隐忍的,直至母亲去世都没有表达过。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父母表达我们的感激和爱?是让情感深埋心底,还是大胆地进行表白?谈谈自己的理解。提示:观点不

12、唯一,只要能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观点一真正的爱是不需要用语言去解释和表白的,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是不会在意我们是否表白那份感恩之情的。观点二再真挚的情感如果缺少了表达,也会显得不真诚。对父母的那份情感,我们应该大胆地表达,让父母体会到我们的那份真心,这样,我们的父母也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整合建构【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景物描写细节化我与地坛(节选)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剥蚀了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事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13、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富有表现力,体现了作者赋予它们的哲思。【素材挖掘】 生命的姿态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岁时因病致瘫的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拥有母亲的爱,可以与地坛对话。地坛给了他诸多生命的启示,母亲的爱让他明白了要坚强地活下去。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尽情抒写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可见幸与不幸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的幸运,也没有绝对的不幸。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

14、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幽暗的心。困境与人生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获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0岁因病致瘫,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正视压力史铁生年纪轻轻就残了双腿,曾经无奈过,曾经失落过,也曾经一个人摇着轮椅在“那座废弃的古园”中虚度。做人的压力如同巨石般压在心口,压得史铁生喘不过气来。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 作”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中摆渡出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