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语 文2022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CE KONG YOU HUA SHE JI乡土中国作家作品介绍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江苏吴江,卒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6年底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8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授。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后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2、。还曾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二、作品背景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
3、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三、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
4、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
5、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2.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作象征体系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阻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
6、阻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须文字。3.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概念,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通过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推出去的圈子不一定相同。
7、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章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方,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育儿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限于生育,而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
8、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5.礼治秩序无讼这两章讨论的是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
9、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章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
10、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7.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血缘和地缘和从欲望到需要这三章阐述的是人的道德、血缘地缘的关系和人的欲望需求,是中国人的“外网”和“内网”。费孝通认为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阅读方法指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整本书
11、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可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在明确阅读预期的前提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梳理纲目,把握内容提要;第二步,勾画圈点,读懂文本精髓;第三步,交流分享,撰写读书笔记。具体方法如下。1.连滚带爬地读“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借用陶渊明的话,那就是“好读书,
12、不求甚解”。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2.绞尽脑汁地想如果是泛读,“连滚带爬”当然就够了;但若要让一本书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就需要深度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这就需要批判性阅读。“绞尽脑汁地想”首先要精读,精读不是简单的物理堆砌,而应该是化学的吸收、消化。在精读的时候,要在书上画线,将重点画出来,这样重读的时候就容易抓住重点。当然,重点可以是书中原本的重点,也可以是你自己觉得重要或有意思的地方。3.挖空心思地用温儒敏先生曾说过,“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泛读而言,确乎如此;但若是精读,尝试着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用”可以反
13、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用”不局限于写作,日常说话、交际和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挖空心思”所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学习任务分解一、乡土本色【学习任务】 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基本观点。2.理解本章在全书中的重要意义。3.勾画关键词语和概念,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问题设计】 1.你是怎样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的?参考答案:乡土社会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传统性。它源自乡土社会中人们对泥土的依赖。不流动性。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隔膜,简单的农耕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分工与合作。地方性。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区域间接触上,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14、社会圈子。“熟悉”与“规矩”。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来自人们心里彼此的熟悉。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信任的由来就是规矩,是人们世代习来的。2.“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有什么区别?请根据理解,填写下面的框架图。参考答案:无目的性共同成长有机的团结为了特定任务共同生活机械的团结【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
15、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
16、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
17、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18、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
19、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答案:A解析: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
20、误,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见第4段,“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D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见第3、4段,原文是“无须选择”。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
21、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答案:C解析: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绝对;B项,强加因果;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
22、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答案:B解析: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中生有。二、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任务】 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2.摘录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3.理解作者举例的用意。【问题设计】 1.作者是如何看待“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点的?参考答案: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一是表现在乡下人不懂城市生活规矩,二是表现在乡下人不识字。在作者看来,不懂城市生活规矩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不识字是因为乡土社会中多采用面对面的往来
23、方式,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之一,在乡土社会体系中有效性不强,非乡下人必需的交流手段。2.作者以“乡下学生识字”与“城里学生抓蚱蜢”为例,意在说明什么?参考答案:作者区分“知识问题”和“智力问题”,意在纠正大多数人的定式思维。所举两例都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3.“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什么?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我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乡土社会。【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
24、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
25、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
26、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
27、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B.
28、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答案:B解析:B项,“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有误。原文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与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一样的是“人类的很多习惯”,并非“人类的学习过程”,选项张冠李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29、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了共同经验,这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以此形成文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答案:D解析:D项,“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无中生有,结合“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
30、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等分析可知,文中没有相关“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的表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
31、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答案:A解析:A项,“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与原文不符,原文第2段的表述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强加因果。三、差序格局【学习任务】 1.理解“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关键概念。2.摘录文中的重要语句。3.针对东西方社会的“特点”写一
32、段分析评价性的文字。【问题设计】 1.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差序格局一章,作者通过对东西方社会进行比较,说明西方社会是团体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和制衡,而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是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如圈圈扩散的波纹,社会圈子的范围决定于波纹的中心,是可伸缩的。2.如何理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一句的含义?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费先生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33、也愈推愈薄。3.阅读本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中西社会的结构特点与差异具有伸缩性 强调权利 同心圆波纹,以“己”为中心,越远波纹越薄 以捆柴为喻,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联合,界限分明 【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方社会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
34、话含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
35、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
36、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
37、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
38、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答案:A解析:A项,张冠李戴,将“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
39、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答案:B解析:B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
40、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C.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D.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答案:C解析:C项,“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四、家族男女有别【学习任务】 1.理清“家”“家族”“氏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2.区分中西方家庭中“夫妻”的不同责任。3.联系中国当下的现实,谈谈你对“家”的含义的理解和对“家庭”的期望。【问题设计】 1.
41、作者是怎样理解中国的“家”“家族”这两个概念的?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单系的,乡土社会的基本构成是由小家庭构成的家族。家族的主要功能是生育功能,也有事业组织的功能。主轴是父子构成的纵轴而非夫妻横轴,为了事业单位的效率,就得牺牲感情,讲求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夫妻间得相敬如宾,女子要有“三从四德”,亲子间要讲究负责和服从。2.作者是怎样理解“男女有别”的?提倡“男女有别”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男女有别”是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心理上的契洽是没有必要的。男女有别是为了遏制性别这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为了社会秩序。3.有人根据男女有别一章,绘制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感情定向的
42、差别图,结合此图,简要分析两种社会的不同。参考答案:前者稳定,后者冲突。而正是这种“稳定”与“冲突”把中国社会的两种结构展现出来。男女之间的情感程度也决定了两种社会性质的不同。乡土社会中男女感情的“淡漠性”与现代社会中男女感情的“激动性”都导致了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正是有了“男女有别”这个鸿沟,中国乡土社会才能保持稳定。【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
43、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
44、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
45、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选自乡土中国家族,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西方的家庭无须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
46、能,一般具有临时性。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答案:D解析:D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
47、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答案:C解析:C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错误,根据第1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担负生育功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出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
48、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不是假设得出的判断。五、礼治秩序无讼【学习任务】 1.准确把握这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2.体会“人治”“礼治”“法治”概念的内涵,分析三者在乡土社会中的关系。3.思考为什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4.理清这两章的论证思路。【问题设计】 1.“人治”“礼治”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参
49、考答案: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而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2.你是怎样看待“礼治”和“法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关系的?参考答案:礼与法并行也许是对于乡土社会最为有效的治理方法。只单一地破坏原有的“礼治”而一味地滥用“法治”,则是对乡土社会结构的一种由内到外的破坏。这并不适用于乡间事务的协调。因此,对一种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调整,“合适”与“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并非机械地以所谓“现代化”的格局与治理方式去改变原有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3.如何理解乡土
50、社会中的“无讼”现象?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礼治秩序下,打官司是一种羞耻的事情,表示教化不够,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的诉讼观念还存留,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却没有建立起法治秩序,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有时和地方传统不合。乡人还是怕打官司。【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
51、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
52、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
53、,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
54、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的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全都可以直接取用。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答案:D解析:A项,“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的内容
55、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分析,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在现代标准看”“可能”;B项,“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于文无据;C项,“前人的经验全都可以直接取用”过于绝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B.文章第2段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不同之处。C.文章列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B项,“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不同之处”
56、错误,在这一段中作者并没有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上的不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仁义道德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答案:A解析:A项,“异曲同工”错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仁义道德吃人”,是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强调了礼治的野蛮的一面。六、无为政治长老统
57、治和名实的分离【学习任务】 1.解释“同意权力”“横暴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社会继替”等概念。2.摘录文中的重要语句,加书评或批注。3.绘制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图,开展交流展览活动。【问题设计】 1.作者在无为政治中阐述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作者阐述了注重社会冲突方面的横暴权力和注重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是指独裁,其权力的根本驱使是利益。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其经济基础薄弱,不便于构架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基层实行类似“同意权力”的社会契约,在这种自给自足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中国社会逐渐承认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2.如何理解乡土社会中的“无为政
58、治”?参考答案:乡土社会里的权力机构,虽则名义上“专制”“独裁”,但从人民的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的。3.“长老统治”似乎是乡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权力,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权力的?参考答案:“长老统治”根深蒂固于大多数家庭之中,教化权力依旧是古今社会形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正是印证了此种“权力”。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与结构虽然随着世界的变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瓦解,但其根深蒂固的持续多年的社会性能是不会说变则变的,“长老统治”不会轻易被淘汰掉。4.根据下面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图及关键词示例,再从文本中筛选每一种权力的其他
59、关键词。参考答案:横暴权力:对立、暴力、剥削、斗争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社会契约、同意教化权力:文化、传统、教化、传承时势权力:英雄、创新力、影响力、领导力【阅读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
60、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争斗”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石子购销及风险共担合同
- 2024版保姆合同书:专业陪护护理服务细则2篇
- 2024年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安全监管与保障合同协议书3篇
- 2024版城市综合体房地产项目转让合同2篇
- 2024版别墅装修工程竣工验收及施工合同2篇
- 2024版建设项目工程承包合同2篇
- 2024年度食堂消防安全合同3篇
-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三十九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英语试卷含解析
- 安徽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销售年终个人总结
- 2024年度师德师风工作计划
-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 初中音乐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计划
- GB/T 44705-202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罐体清洗要求
- 护理类医疗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试卷及答案指导
- 员工合同劳动合同范例
- 开票税点自动计算器
- 建筑用砂石料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