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_第1页
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_第2页
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_第3页
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_第4页
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化与吸收概述、特性和方式第一节 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第六节 吸 收 第一节概 述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一、消化的方式有两种: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 一般特性 1.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为敏感 2.紧张性收缩 3.自动节律性运动 4.伸展性 (二)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2.慢波(基本电节律) 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性地去极化和

2、复极化形成的缓慢电位波动,称为慢波(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静息电位(RP) 为-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并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 慢波的产生机制: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可能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活动有关。 慢波的作用:能降低动作电位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AP) 当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就可产生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随后出现平滑肌的收缩。 产生机制: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也有Na+内流 动作电位(A

3、P) 。 4.消化间期复合肌电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1、稀释食物 2、改变消化道内的pH 3、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 4、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激素的作用 表6-1(二)脑肠肽的概念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引起释放的因素 促胃液素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胃泌素) 促进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G细胞分泌 促进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促胰液素 促进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促进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酸钠S细胞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 胆

4、囊收缩素 促进胆囊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进胰液中胰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I细胞分泌 加强促胰液素引起的HCO3- 的分泌 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因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 胃 小肠 结肠G 细胞胃泌素胃窦 十二指肠I 细胞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K 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神经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 胰腺 胃 小肠 大肠S 细胞促胰液素小肠上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pH

5、成分:水,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润湿和溶解食物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 化学性消化作用 4.杀菌作用 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二)吞咽 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 胸内压,为负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 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 作用:防止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

6、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咀 嚼味 觉嗅 觉条件反射疲劳失水恐惧延髓唾液中枢(、 脑神经核) 副交感神经 唾液分泌增加(量多、稀薄)NE +-AChM受体受体交感神经(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略)唾液分泌增加(量少、粘稠)唾液腺胃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 泌酸腺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幽门腺 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粘液的腺体。 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液及

7、其作用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酸性液体, 分泌量:日。 成 分:盐酸(胃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HCO3- 等。1.盐酸来源:由壁细胞分泌。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分解; 抑制和杀死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Cl-通道 2.胃蛋白酶原 来源 由主

8、细胞分泌 作用 胃蛋白酶原 特点 以酶原形式分泌,须激活后才有活性; 最适pH为,pH则失活; 胃酸胃蛋白酶水解食物蛋白多肽 3.粘液及胃的屏障 来源 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 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成分 以糖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粘液,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厚约500m左右的粘液凝胶层。 作用 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润滑作用 中和 有效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 。 胃粘膜屏障 组成: 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 作用: 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

9、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内因子 来源:由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作用:与维生素12结合,保护维生素12不被破坏,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 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 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 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受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 (2)胃泌素 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其分泌胃酸。 (3)组织胺 由胃泌酸区粘膜中的嗜铬样细胞(ECL)分泌,通过局部扩散到达

10、邻近的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上的组胺2型受体(H2受体),有很强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甲氰咪呱可阻断H2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 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组胺胃泌素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酰肌醇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酰肌醇系统 Ca2+ cAMP Ca2+ 壁 细 胞M受体H2受体胃泌素受体胃泌素受体M受体泌 酸 质子泵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进食后的胃液分泌,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感受器所在的部位不同,人为的划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肠期。 分泌特点:分泌量大、酸度高、消化力强(胃蛋白酶含量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为共同传出神经,其末

11、梢递质Ach引起胃液分泌。(1)头期迷走-胃泌素:迷走神经的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分泌机制:口腔机械、化学刺激扩张胃窦部壁内神经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 分泌特点分泌量和酸度也很高。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低于头期。(2)胃期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短反射胃腺分泌。分泌机制 (3)肠期 分泌机制食物由胃进入小肠后,刺激小肠引起的胃液分泌。体液调节因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尚未提纯) 分泌特点分泌量较低,约占消化期总的胃液分泌量的10%。 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

12、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 刺激化学胃液胃泌素小肠I细胞头期胃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幽门部G细胞12指肠G细胞、缩胆囊素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3.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胃窦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 胃窦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 12指肠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抑制胃液分泌。 高渗溶液 刺激小肠渗透压感受器加强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 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 小结: 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 进

13、 抑 制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神经 迷走神经+ 壁内神经丛反射 交感神经+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二、胃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3.胃蠕动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的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排空速度:因食物而异:糖类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通常需要46小时。 影响因

14、素: 胃内因素:胃的内容物对胃壁扩张的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或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进胃的排空。 促胃液素,使胃运动加强,促进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食糜中的酸、脂肪及渗透压、机械扩张等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 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胃泌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紧张性 胃内压 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 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

15、空的因素(三)呕吐 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 呕吐中枢 : 延髓 一、小肠内的消化液(一)胰液及其作用: 1.胰液的性质和成分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约。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L,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2.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1.水和碳酸氢盐 中和、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 2.胰淀粉酶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3.胰脂肪酶:在辅脂酶的帮助下,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作用是分解蛋白质。肠致活酶、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

16、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二)胆汁及其作用 肝胆汁为金黄色、偏碱性,每天分泌量约1L 1.胆汁的主要成分 (1)胆盐 主要为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 (2)胆固醇胆汁中的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 (3)胆色素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 另外,胆汁中还含有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浆中无机盐等。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2.胆汁的作用(1)乳化脂肪,有利于脂肪分解(2)有助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此外,胆汁在十二脂肠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

17、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的肠肝循环(三)小肠液的分泌 1.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2.小肠液的作用(1)稀释作用(2)保护作用:润滑、保护、溶菌(3)消化作用:肠致活酶;肠淀粉酶; 肽酶等 二、小肠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产物的吸收 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3. 蠕动 蠕动冲: 逆蠕动:(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及其作用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

18、粘膜、润滑大便。二、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蠕动。 (二)排便反射:见后三、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二)排便反射第六节吸 收一、吸收的部位口腔: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 是主要的吸收部位,有利条件是: 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有充分的吸收时间 吸收面积大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吸收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被吸收。 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二、小肠内主要营养 物质的吸收(一) 水的吸收:(二)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