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第1页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第2页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第3页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第4页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综合探究一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白云初级中学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一、感受“多元一体”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少数民族哪儿去了?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而

2、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爱。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

3、改变。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北魏时期身着汉官服饰的鲜卑文吏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华夏 :尚书正义释:“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也是中国的别称,汉族的自称。 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最早提出。 华夏与中华民族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二、探究“驱除鞑虏”(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2)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甲午中

4、日战争;(1)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2)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时 间国家主要 主要侵略活动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1905年日本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后,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大连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全部转让给日本1910年俄 国煽动部分蒙古贵

5、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争、试图分裂中国的事情?(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2)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6、,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三、走向“五族共和”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7、,说说你的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御侮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

8、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绝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又是领土统一?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领土统一: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等统一于中央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十八星旗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有学者撰文指出:

9、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 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间目的是()A. 救亡图存B. 巩固清朝统治C. 向西方学习D. 发展资本主义A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齐桓公改革D. 戊戌变法B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 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C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