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文学导读_第1页
宋辽金文学导读_第2页
宋辽金文学导读_第3页
宋辽金文学导读_第4页
宋辽金文学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宋辽金文学导读 2011.11 合肥1内容简介 一、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后人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2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

2、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3 二、宋诗 对于唐、宋两代的散文,后人没有太多的轩轾之见。可是唐诗和宋诗之忧劣,却引起了后代旷日持久的争论。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

3、风。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是学习和模仿。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

4、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也有或学唐体或效宋调的现象。 4 三、宋词 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中兴之势,但清词的各种流派都与宋词有

5、一脉相承的关系。清词的复兴,正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四、辽金文学 在两宋时期的北方中国,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金朝统治中原地区的一百多年间,文学创作相当繁荣。辽、金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金人甚至以华夏文化的正宗后继者自居。金代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元好问,这位鲜卑族的后裔,以卓越的成就跻身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行列。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学的典型例证。5 柳永雨霖铃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

6、,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6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

7、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

8、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7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9、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

10、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8 该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千古名句。 9 欧阳修秋声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

11、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

12、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10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

13、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11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

14、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12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

15、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13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

16、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14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

17、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 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

18、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15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

19、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16 苏轼水龙吟 苏轼之词以豪放为风格,然而苏词也有不少细腻

20、婉约之作,本词便是一篇极为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本篇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发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的境界,词中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 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17 “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仲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

21、”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18 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由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在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此词遗取神,空灵婉转、精妙绝伦,压倒古今,为咏物词的极品。19 苏轼留侯论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

22、出自己的观点:“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忍”。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纵贯全篇。圯上老人之所以屡次“倨傲鲜腆”目的就在于要教给张良学会“忍”。然后举出历史上的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和项刘楚汉之争的事实,进一步论说,只有“忍”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只有失败。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20 转承开阖,妙趣横生。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人们引以为奇,甚至将“老人”视为“鬼物”。作者在此却另辟他说,指出“圯上受书”乃“圣贤相与警戒之意”,而非“鬼物”所为。接着作者将笔锋猛地一转,又出惊人之语:大胆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而在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3、”;而张良之所以最终成为“豪杰之士”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原因也不在所得之兵书,而在圯上老人的“倨傲鲜腆”使其学会了“忍”。这一转承开阖,使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可谓“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沈德潜语)文章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也让人揣度良久,回味无穷。 形象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这不仅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更能对人晓之以理,甚至动之以情,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特别是本文的语言晓畅易懂,婉转自然,也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1 黄庭坚寄黄几复 这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文,作

24、者从友人和自己所处的两地间距入手,通过回顾二人的交往,叙述当下的处境,展现友人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关切和怀念。 首联先叙述“我居北海君南海”,把两人相隔千里,相见难的情形写出来,为下句抒情作铺垫。“寄雁传书谢不能”则因路途遥远,欲知对方消息的重重困难,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所以,这两句以遥远的距离,音信难通为感情的触动点,表达出深深的情意和关怀。 22 但作者对友人的情意与关怀,不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思念,而是在追忆二人的过去,叙述当下的处境,用“景句”写“意句”的技法,把自己孤苦冷落的心境,友人闪亮的品质折射出来,既体现出关切与怀念,又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如次联,看似

25、写景,实则写意,即用“景句”写出了“意句”,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意,折叠到两个写景的句子里去,从句中流露出的情意,看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有着悲欢交织的情愫。“桃李春风一杯酒”追忆他们当年春风得意,在京城相聚畅叙豪情,共饮一杯酒的情景。在作者看来,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的快事,何不高高兴兴痛饮一杯,相互祝贺呢?祝贺自己,祝贺友人,相信大家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欢乐的感情是真实的,故此句写出了人生追求的喜悦。“江湖夜雨十年灯”摹写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凉境况,其基调是悲的。写江湖、夜雨、孤灯,在于感慨自己十年来的江湖飘泊,夜雨中只有孤灯一盏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令人不禁联想起戴叔伦除夜

26、宿石头驿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23 自己已身处悲凉的境地,远在异地的友人又怎样呢?先用典故“四壁立”、“三折肱”赞美友人的思想品质,他作风正派,清廉为官,不谋私利,不因家中贫困去的投机取巧,不从官场世故中求取升官发财的诀窍,为当地百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接着想像与友人离别后十年,此时的他已是“读书头已白”,写出他垂老之时,惟有读书排遣心中的孤寂。能在苦涩的伤感的境况中,自然地想念友人,挂念友人,足以说明作者有着宽厚的人文情怀,且会感受人间冷暖,有一颗善对他人之心,关切他人之情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其情真意切实是难能可贵。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则想像友人的生活环境,用“猿猴的哀啼

27、声”反衬环境的寂寥,用“瘴气的弥漫”反衬环境的恶劣,面对这样的环境,友人是深感无奈的,无奈自己离别故乡山川十年,到了老境,难以回到故乡,同时也包含了作者的无奈,难以再和友人相聚,与前文相呼应。 全诗写情切挚,在丰富的人生滤积出的人文精神显得那么的隽永而富有感染力,其感慨的人生既深远又有哲理,不失为一篇佳作。24 李清照声声慢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

28、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25

2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

30、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26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

31、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

32、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27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8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

33、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29 关山月 关山月是陆游遭受政治打击后的第二年,即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写下的,

34、诗人这时已经五十三岁了。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开头四句是第一段,先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这是说宋孝宗在隆兴二年因符离之役战败了,而向金人屈服退让,签订了和约,于是将军们虽然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可是长期不战,无事可做。“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就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和的诏书。自隆兴二年到淳熙四年,一共十三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空临边”意思是将军不得作战,并不是说将军不肯作战。为什么宋朝皇帝要下诏和戎以至于使得将军临边而无从出兵呢? 30 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暂时安乐,不惜出

35、卖国家民族的利益。诗人用“朱门沉沉按歌舞”这样的诗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朱门”就是红色大门,指的是贵族官僚豪华的住宅;“沉沉”形容深远的样子;“按”是照着一定的节拍旋律来吹奏表演的意思。全句是说,贵族官僚居住在高楼深院里,欣赏着轻歌曼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大敌当前,国土沦陷,民族危亡之际,统治集团却一味追求声色之乐。而为了这声色之乐,就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宁可向敌人卑躬屈膝,采取不抵抗政策,于是“厩马肥死弓断弦”。“厩”是养马的马房。有战马不用,却让它在马房里养得又肥又胖地死掉;有武器不用,却让它长期搁置在兵库里无人过问而白白地烂掉。“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

36、临边”一句的补充,都属于“下诏和戎”直接引出的结果。这一段押的是平声韵,音调谐婉,一唱三叹,无限惋惜之中包含着极大的忧愤。31 中间四句是第二段,换了入声韵,表现诗人悲愤难忍,情绪激烈。诗人从写南宋统治集团转到写边防战士,这是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互相照应。诗人用“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来表现战士苦闷、悲痛的心情。“戍楼”是边界上防敌的哨所;“刁斗”是军营中夜间打更报警的器具。“戍楼刁斗催落月”是“三十从军今白发”的战士所见所闻所感。战士在戍楼里听着一次又一次敲起刁斗的声音,望着渐渐西沉的明月,通宵不曾入睡。由于南宋统治集团对敌屈辱求和,金国侵略者一直没有赶走,北方失地一直没有收复

37、,国家一直没有统一,战争一直没有终结,因此,他们就一直驻守在边地的戍楼,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迫切要求尽快地驱逐敌人,统一祖国,但这样的愿望却长期难以实现。如今白发满头,岁月耽误了,青春虚度了。每当明月之夜,他们便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亲人。这决不是狭隘的个人打算,或者是消极的厌战心理,而是以身许国的热情受到压抑,旷日持久的浪费时光的战士的苦闷和悲愤。这样的苦闷和悲愤由那明月之夜凄清悲凉的笛子的乐曲传达出来。吹者、闻者心所相通,情所共有,而对敌人屈辱求和的南宋统治集团则是不能理解,并且不予理会的。于是,未牺牲的战士头上熬得白发丛生,已牺牲的战士的鲜血也算白流了。所以诗人说:“

38、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明月徒然照着留在战场上的尸骨。 32 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段,再换平声韵,音节抑扬顿挫,感慨更加深沉,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主要是在敌人统治、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也就是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是说祖国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任何外族侵略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期占领统治下去。“中原”是黄河中游一带的地区,这里指祖国的北方;“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借指战争;“逆胡”是古代对外族侵略者的蔑称。诗人相信总有一天敌人终究是要被热爱祖国、具有反侵略传统的广大人民所赶走的。可是,现在人民还在敌人的蹂躏之下忍受着深重的痛苦,期待着南

39、宋王朝出兵北伐,只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但求苟延残喘,只求偏安江南,因而他们本来可以实现的希望,便化作了渺茫的幻影。他们内心充满了悲痛,特别是在明月当头,最容易引发怀人忧国感情的夜晚,不由得望着南方而伤心落泪,这就是全诗结尾所说的“遗民忍死望恢复,凡处今宵垂泪痕”,与上一段的“沙头空照征人骨”一句紧密呼应。可以看出,整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战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的却是南宋王朝下诏和戎的一条线索,这是诗的第一段第一句开宗明义就点出了的。因为下诏和戎,才使得战士不能趁着年轻力壮上阵杀敌,才使得遗民不能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得到解救。诗人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这就是对向敌人妥协投降的南

40、宋统治集团进行遣责,对要求抗战爱国的战士、遗民寄予同情,追本溯源,一切祸患痛苦首先是由金兵侵略带来的。 33 所以诗人在诗中写到“干戈”,写到“逆胡”,写到遗民的“忍死”,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一般说来,陆游的爱国诗歌基本上描写的就是这几方面的内容。这几方面的内容在这首关山月诗中都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陆游的七言古体诗极少长篇,往往只有十六句或者十二句。这首关山月诗,只有十二句,可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由此可见陆游的诗笔的凝练、简洁,也表现了陆游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但是,凝练、简洁不等于枯燥贫乏,高度概括不等于抽象空洞。陆游的关山月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有着充沛的感情,

41、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关山月这个汉魏古乐府的旧题。关山月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士怀乡思人的内心感情。以往的诗人沿用这一乐府旧题,大体上题材相同,主题一致。但陆游这首诗使它内容更丰富,境界更扩展,思想深刻,意义更重大。34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

42、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35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