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_第1页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_第2页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_第3页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_第4页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第七课儒林外史 有一种冷峻的小说,它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这类小说深入社会,关注现实,笔调冷峻,笔法比较写实,结构较为灵活,情感表达近乎理智,可称为社会小说。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讽刺小说范进胡屠户严贡生、严监生兄弟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

2、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吴敬梓纪念馆(安徽全椒)“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

3、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阶层?这些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关系,答案便不言自明。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五十五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写清朝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

4、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

5、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周进蘧q 公孙 兄长路遇范进严监生严贡生王惠娄府二 公子马二先生资助匡超人选录路遇表叔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串“糖葫芦”式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西子湖、莫愁湖等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

6、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五回,其中作者用了五回写匡超人,要了解匡超人的故事,先要看看前几回作者所塑造的匡超人的形象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

7、,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的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 程。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哥哥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叫他不要告诉父亲。

8、他那里肯依,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对父母真是体贴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在他看来,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可见孝顺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时的匡超人是极为淳朴可爱的。 因为匡超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被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名士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

9、。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能够名利双收。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进了这帮“名士”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 匡超人思想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

10、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接下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而此时匡超人也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识音认字 肄(y ) 业 掼(gun)了下来 藩(fn)司 诰(go)命夫人 契(q) 补了廪(ln) 摽(pio)梅之候 装殓(lin) 厝 (cu) 淌(chng) 板床匡超人发迹(1)潘三遭祸(2、3)停妻再娶(4、5、6)回乡取结(7)拒看潘三(8)路遇牛布衣(9)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厚

11、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小结 结合课文说明匡超人是如何为自己的无耻行为开脱辩解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 态百出之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

12、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

13、乃先生之谓也!”语言描写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吴敬梓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思考 首先,对八股取士 的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吴敬梓把罪恶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其次,揭露势利 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有长久的历时性”。整个社会都被

14、势利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无穷愤慨。 总的来说,在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却用了五回多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观点一: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

15、人的变质。观点二:责任全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讨论 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 ,责任在谁?你同意哪个观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延伸拓展 一 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价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 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

16、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17、,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二 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三 夸张成倍夸大,强化形象 例子四: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

18、些滋味。吃完了出来,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等。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四 对比不经意中,强化讽刺例子五: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碗、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