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_第1页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_第2页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_第3页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_第4页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一引言卞之琳1910-2000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出色代表,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在其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诗歌翻译如同贯论文联盟.Ll.穿其间的经线,从为了练笔、遣怀糊口而翻译西方现代派诗歌到自觉与学术研究工作相结合,推出学术品性更高的莎作翻译,他将闻一多首倡,何其芳等人开展的以顿代步翻译西方格律诗的译学流派发扬光大,为中国翻译事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而他所译的莎作正是这笔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卞之琳莎作译介背景及翻译思想述评卞之琳初中时代便选学了?莎士比亚故事集?,高中阶段已能阅读原版的?威尼斯商人?。大学期间他着手翻译莎剧

2、,曾试译?仲夏夜之梦?全剧。成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员后,他开始系统研究莎剧,于1954年起陆续发表相关莎作,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七首?1954和?哈姆雷特?1956,?奥赛罗?部分、?里亚王?与?麦克白斯?的翻译也于1956-1983年间完成。卞之琳还用论文阐发他对莎剧的理解和翻译心得,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1955、?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1956等文面世。但最能表达其莎剧翻译与研究成就的还是?莎士比亚悲剧论痕?1989、?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等译文集。卞之琳为莎士比亚诗歌、戏剧那丰富、深化的内涵吸引,决心译介莎作,曾方案从翻译四大悲剧着手,不断加深对莎剧的认识,撰写译序、论

3、文,并用专著形式对四大悲剧做系统分析。尽管此后社会环境骤变导致四大悲剧到1984年才译全,但卞之琳的苦心孤译仍然造就了莎作汉译的典范,赢得了稳定的读者群。尽管从事莎剧翻译经历丰富,成绩斐然,但卞之琳却未因循某个流派的翻译理论。他曾说,我从事文学翻译,不是遵循什么翻译理论指导开始的2000:1,但从他写的译者序中不难看出他对诗歌和诗歌翻译的看法,他认为,严格说,诗是不能翻译的,因为比诸其他文学体裁,诗更是内容与形式,意义与声音的有机统一体1984:192,较完美的诗,在文学类型中,特别是内容与形式、意义与声音的有机统一体,译成外国语,只信于一方面,就损失一半,就不真似,就不是较完善的翻译。信即忠

4、实,忠实又只能相应,外国诗译成汉语,既要显得是外国诗,又要在中文里产生在外国所有的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因此用白话译西方诗时,他除了传达原诗的内容、意义,还竭力在中文里保持原来面目2000:7。基于对现代汉语口语和诗歌语言特征的长期揣摩,卞之琳发现现代汉语中形成节奏的不是单字即单音节,而是一字单音节词或和二、三音节合成的词,且两三个音节中总有一个较重音,在一连串的词构成的句/行中形成一个个的音顿,而一连串音顿造成的起伏就构成了节奏。他还发现,当一首诗以两字顿收尾占统治地位或者占优势地位的,调子就倾向于说话式相当于旧说诵调,说下去;一首诗以三字顿收尾占统治地位或者占优势地位的,调子就倾向于歌唱式相当

5、于旧说吟调,溜下去或者哼下去。但是两者同样可以有音乐性,语言本身的音乐性。这个发现促使他采用以音步建行的方式译诗,即不管二、三音节单音字的平仄、轻重,合一音组为一顿。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译诗主张:我们译西方诗,要亦步亦趋,但是也可以做一些与原诗同样有规律的相应伸缩。1984:203-204。这种译诗主张是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历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识刘宓庆,2022:2,绝非适用于一时一事的操作指引和操作标准可比的刘宓庆,2022:4。卞之琳强调,译诗的理论应该产生于译诗的理论,不必把严复的信达雅说当作金科玉律,后来常说三种说法中都只有一字可取:就是信,就是似,就是译。信就是全面忠于原文;神寓于形

6、,文学翻译只能相应,似不能即是;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听说日本坪内逍遥译莎士比亚,结果比莎士比亚原著还好,要果真如此,那就是不忠于莎士比亚原著的本来面目,并不与之相应,可能是坪内的好作品、坏译品2000:8,也就是说,莎作翻译者在理论中要严守本分,不可过度纵容自己的创作欲。卞之琳之所以不侈谈信达雅,实为反思30年代初梁实秋、赵景深、鲁迅等人就信与达的对立和统一、直译和意译的关系等进展的论战的结果。鲁迅希望借助翻译来以欧化句法改良他认为不够精细的中国文法,因此赞同字比句次的硬译;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达,倾向于对原文做归化处理,所以反对鲁迅提倡的硬译;赵景深认为译者应当关注读者对译文的承受,因

7、此提出宁错而务顺,以及达第一、信第二的观点,这种观点受到了鲁迅的批驳,鲁迅还针对赵的主张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这场论战中,鲁迅、梁实秋、赵景深及他们的支持者各持己见,他们的看法在后人眼中均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环境下却是有的放矢的重要观点。卞之琳并未卷入这场笔战,他的翻译观也比论战三方的更灵敏,同时又不失严谨。他主张尽力使译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忠于原作,重原作者/原文甚于读者反响,应尽量不打搅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ShlEieraher,1992:42。在翻译格律诗时,卞之琳对音律、韵式的使用有时比原诗还要严格。他认为译者应在忠于原文根底上加强译文的可读性,在信、达根底上保持原文风格。原文体裁不同,

8、直译与意译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他看来没有必要肆言神似形似的短长、争辩直译意译的取舍,而应打破这些框框,放手译诗,既忠于内容,也忠于形式,在译格律诗场合,看终究是人受格律束缚还是人能驾驭格律。对于过度归化的译诗法,卞之琳那么明确表示反对,他在发表于1989年第4期的?译林?杂志的?五四以来翻译对于中国论文联盟.Ll.新诗的功过?一文中,提醒译者要预防过度归化:我们自己写诗,自应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只是,以求喜闻乐见为名,放纵和迎合惰性,以腔调烂熟为流畅,无视推陈出新,据此译外国诗,自然容易走样、失真、误人借鉴,自不待言。而这种像诗的所谓半格律体或自由体,一朝成为流行形式,就最便于作一般化、庸

9、俗化的传导工具。显而易见,卞之琳重视保存原文的语言特征。我们可以从卞之琳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王子著名的独白为例,体会其翻译思想在理论中的表达。原文:Tbernttbe:thatisthequestin:/hetheritsnblerintheindtsuffer/Theslingsandarrsfutrageusfrtune/rttakearsagainstaseaftrubles,/Andbyppsingendthe?卞译: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终究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对抗无边的苦恼,/扫他个干净?卞之琳b,2000:81?哈姆雷特?

10、使用的无韵诗一般为抑扬格五音步,每行的十音节构成了五个弱强音格的音步。这种无韵诗每一行里的音节数相对较松散,亦可包容变化,但标准的节奏或格反映了有条不紊的秩序和稳定的情绪,假设节奏与格突发变化,那么可能暗示了秩序的紊乱或情绪的失调。引文的前三行就一反常规,比抑扬格五音步十音节多出一个音节,到第四行又恢复为典型的五音步十音节。前三行节奏上的迟滞、拖沓传达了王子的迟疑与苦闷。诗行节奏的变化反映了王子的心理矛盾。卞译在行数、句式都贴近原文。以Tbernttbe:thatisthequestin为例,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的五顿十一字对应了原文中的五音步十一音节。从措辞上看,卞译防止了生存、消灭这样

11、的抽象词,着意重复了简单而别具意味的活字,从语言、节奏上都配合了原文所需的犹疑情调。而卞译最大的长处恰在节奏,译文在词序上紧随原文,读来前后连接,一气呵成。卞之琳在翻译莎剧中的诗体部分时均采取等行翻译,尽可能做对行安排来保持原文跨行与行中大顿的效果。剧词中有的地方一行只有二、三音步,他就将之译为短行。不同学者审订的莎剧原文版本在分行上偶有不同,卞之琳便认真比照,尽量防止将原来的短行译成整行,或是让译文比原文多出一行。原文中假设有几个并列的形容词、名词之类,他便根据译文要求主要是格律要求在译文中将之酌情融汇为一两个或删去一两个;莎剧原文处处行随意转,他的译文也尽可能贴近原文。德国文艺批评家希勒格

12、尔曾说,严谨的译者不仅会移植一部杰作的内容,而且懂得保存它的形式的优美和原来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传达天才的信使。从卞之琳为了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带有原文意味而付出的努力上看,他是当之无愧、广受推崇的信使。三卞之琳的莎作翻译与诗歌创作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译诗与创作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卞之琳并非高产诗人,但他的诗却因语言、形式的多样、富于变化的技巧和意义的繁复而独具魅力,他所翻译与研究的众多作家作品,对他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化的影响。他的诗与莎作间也确实存在许多微妙照应,如?留鸟问题?里的我的思绪像小蜘蛛骑的游丝/系我适足以飘我之句就能让人品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Alver

13、aybestridethegssaers的甘味。卞之琳非常推崇对他影响至深的莎士比亚,认为莎剧中人人脱口成诗,又分得出彼此,他借鉴莎作的语言来丰富诗歌的语言,极大提升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程度。他的?三秋草?1933、?十年诗草?1942、?翻一个浪头?1951、?雕虫纪历?1979等便表达出了艺术语言由单纯朴素到丰美醇厚的衍变过程。四结语卞之琳在他的创作、翻译生涯中深化认识到诗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外国诗通过本国语翻译可以增进本国读者理解与领会的深度。译论文联盟.Ll.诗,比诸外国诗原文,对一国的诗创作影响更大,中外皆然1984:196。他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表达方式单调,语言陈滥,缺乏艺术感染力,也就难起长远的教育作用,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