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_第1页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_第2页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_第3页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_第4页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习题训练(79年级) (50篇) HYPERLINK file:/D:我的文档郑安国初三复习古文复习 (1-16为古文) HYPERLINK file:/D:我的文档郑安国初三复习古诗词复习 (17-50为古诗词曲) HYPERLINK l 论语 1.孔子语录 HYPERLINK l 鱼我所欲也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HYPERLINK l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HYPERLINK l 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 左传 HYPERLINK l 邹忌讽齐王纳谏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HYPERLINK l 出师表 6.出师表 诸葛亮 HYPER

2、LINK l 桃花源记 7.桃花源记 陶潜 HYPERLINK l 三峡 8.三峡 郦道元 HYPERLINK l 马说 9.杂说(四) 韩愈 HYPERLINK l 陋室铭 10.陋室铭 刘禹锡 HYPERLINK l 小石潭记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HYPERLINK l 岳阳楼记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HYPERLINK l 醉翁亭记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HYPERLINK l 爱莲说 14.爱莲说 周敦颐 HYPERLINK l 记承天寺夜游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HYPERLINK l 送东阳马生序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HYPERLINK l 关雎 17.关

3、雎(关关雎鸠) 诗经 HYPERLINK l 蒹葭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HYPERLINK l 观沧海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HYPERLINK l 饮酒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HYPERLINK l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HYPERLINK l 次北固山下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HYPERLINK l 使至塞上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HYPERLINK l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HYPERLINK l 行路难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

4、千) 李白 HYPERLINK l 望岳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HYPERLINK l 春望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HYPERLINK l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HYPERLINK l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HYPERLINK l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HYPERLINK l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HYPERLINK l 观刈麦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HYPER

5、LINK l 钱塘湖春行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HYPERLINK l 雁门太守行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HYPERLINK l 赤壁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HYPERLINK l 泊秦淮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HYPERLINK l 夜雨寄北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HYPERLINK l 无题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HYPERLINK l 相见欢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HYPERLINK l 渔家傲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HYPERLINK l 浣溪沙

6、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HYPERLINK l 登飞来峰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HYPERLINK l 江城子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HYPERLINK l 水调歌头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HYPERLINK l 游山西村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HYPERLINK l 破阵子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HYPERLINK l 过零丁洋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HYPERLINK l 天净沙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HYPERLINK l 山坡羊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7、(峰峦如聚) 张养浩 HYPERLINK l 己亥杂诗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1、论语十则 HYPERLINK l _top 文档顶端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分) (1)思而不学则殆。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内容的理解。 (4分)4、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夏儿女喜迎各国嘉宾,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诠释这份情怀;当奥运圣火熄灭是,四方朋友依依惜别,我们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来相互慰勉。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

8、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欢聚一堂,中国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中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良好心态参加比赛。复习旧知识,就会有新发现和新认识。论语中阐述这一道理的名句是:,。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 ”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论语中“ , ”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善于选择。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

9、论语中的话: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孔子在十则中谆谆告诫我们:“_,_。”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广泛地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学习中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在十则中告诉我们:“ , ”。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的“三人行, ”,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2分)“ ,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

10、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学生与人交往时也要有这种体谅的精神。(请用论语的句子作答) = 11 * GB2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员边击缶边吟诵论语中“ , ”一句,喜迎各国嘉宾。 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周敦颐的“濯清涟而不妖 ”,告诉我们要坚守高尚的节操;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而毛主席的一句“俱往矣, ”,则给我们道出万丈豪情。6、_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_” 是这部书所记的思想核心。孔子是_的创始人。 7、孔子曾被尊为“_”。论语中为政的几句话轮廓式地勾

11、勒出一条孔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答案:1.(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3、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见贤思齐焉,肩部贤而内自省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学

12、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必有我师焉 必先苦其心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1 * GB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淤泥而不染;任重而道远;直挂云帆济沧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6、论语、仁 、儒家学派 7、圣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鱼我所欲也 孟子 HYPERLINK l _top 文档顶端习题一: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2分)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5、文段阅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加点的词。(4分)行道之人弗受 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4、 辩: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习题一的答案:1、(1)通“避”,躲避。(2)丢掉2、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4、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5、(1)之,结构助词,的。辩,通“辨”,辨别。(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3)举例 义 生(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

15、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习题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2、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4、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答:习题二的答案:1、(4分)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2、(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3、(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

17、确1分)(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4、(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习题三: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1)鱼,我所欲也。译文: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_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2分)3、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答:_。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

18、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晏子谏景公【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

19、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公被狐白之裘 被: 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4分)此之谓失其本心。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习题三答案:1、(1)鱼,是我所喜欢的。(2)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2、舍生取义3、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4、(1)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2)这种做法

20、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习题四: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B、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B、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3、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21、文意理解:(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人物 言或行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习题四答

22、案:1、B、2、略 3、略 4、(1)、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2)、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3)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4)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23、五:比较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节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24、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习题五答案:1、(1)茍且。(2)假如,假使。(3)厌恶。(4)史册。 2、(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

25、,(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3、(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各占1分)4、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HYPERLINK l _top 文档顶端习题一: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6、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注:勾践灭吴的故事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汁极苦。)习题一答案:1、(1

27、)奋起,指有所作为(2)经常(3)比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习题二:1、“多难兴邦”是温家宝总理给震后的“北川中学”的题词,这使我们联想到孟子的名言:_,_。 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谋发展,正如孟子所说:“ ,

28、。”2、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3、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29、。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5、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2分)习题二答案: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B 3、B 4、D5、示例:逆境成才的历史人物。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习题三: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

30、饿其体肤 翻译:_(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3、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4、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答案: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4、示例答案:逆境成才的人。4、曹刿论战 左传 HYPERLINK l _top 文档顶端习题一: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31、(1)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3)遂逐齐师 (4)公问其故(5)望其旗靡 (6)公将驰之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夫大国,难测也。(3)彼竭我盈,故克之。(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分)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_,_。(2分)曹刿阻止鲁庄公乘胜追击的原因是: , , 。(曹刿论战)4

3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5、文章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哪些特点?(2分)6、文章涉及到战争,从事件的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7、文章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8、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分)习题一的答案:1、(1)福:赐福,保佑 (2) 狱:案件 (3)于是(4)原故(原因) (5)倒下(6)驱车(追赶)(7)参与(8)古代祭祀用的祭品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33、。(3)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4)3、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 2 * GB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政治上取信于民 5、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6、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7、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评分:本题3分,第一问答对得2分,第二问答对得1分(答出一个方面

34、即可)。8、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习题二: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 (3)肉食者鄙 翻

35、译: (4)可以一战 翻译: (5)一鼓作气 翻译: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 习题二的答案:1. A 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3()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3)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4)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36、。习题三: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遂逐齐师 当余之从师也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肉食者鄙( ) 齐师伐我 ( )忠之属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文意理解: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5、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注: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

37、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 饬:谨慎、恭敬。)习题三答案:1、C、 2、略讨伐,进攻本分内的事3、略 4、如:获胜的根本是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作战时曹刿善于分析敌情和把握战机,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实际谈感受略)5、(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

38、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习题四: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分)、又何间(参与)焉、肉食者鄙(地位低)、战则请从(跟随)、便要(通“邀”,邀请)还家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肉食者谋之、长跪而谢之曰、辍耕之垄上、小大之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习题四答案:1、B(2分)2、D(2分)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 思符合即给分)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习题五:比

39、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10分) 甲文为本文。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

40、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邪(y):同“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神弗福也_ (2)彼竭我盈 _(3)明帝问何以致泣_ (4)元帝异之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具以东渡意告之。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

41、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2分)习题五答案:1、(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4、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HYPERLINK l _top 文档顶端习题一:1、(1)解

42、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邹忌讽齐王纳谏 纳: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形貌昳丽 昳丽:暮寝而思之 寝:能谤讥于市朝 谤:(2)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 )A、明日徐公来,熟视

43、之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4、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3分) 5、分析文中“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3分)6、齐威王善于纳谏

44、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习题一答案:1、(1)接受长,此指身高仔细、详细指责光艳美丽寝、躺、卧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2)ABB2、(1)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3)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3、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2分)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1分)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分)4、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3分,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5、使用排比句,营造

45、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6、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流传的名人轶事,所谓纳谏

46、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 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习题二: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

47、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6、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2分)7、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2分

48、)习题二答案:1、C(2分,蔽:受蒙蔽的意思)2、B(2分,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3、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4、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评分标准:重点词“地”“方”翻译正确即可。)5、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 (意思相同即可)6、国内:令初下无可进者。国外:燕、赵皆朝于齐。(评分标准:国内、国外各1分,国内答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即可得分。)7、示

49、例一: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实例二:我更欣赏齐威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评分标准: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习题三: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皆以美于徐公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时时而间进( ) B、闻寡人之耳者( ) C、王之蔽甚矣( ) D、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文意理解:(1

5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2)、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3)、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问话,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在态度和语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试作简析。习题三答案: 1、B、 2、略 3、略 4、(1)、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2)、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3)、习题四: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臣之妻私臣:_ 期年之后:_2、翻译下列语句。(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

51、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 习题四答案:1、偏爱 满一年(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2、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3、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3分,意思对即可)。习题五: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时时而间进: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从“于是入朝见威王虽欲言,无可进者。”两段的内容。(2

52、分)4、本文用“_”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1分)5、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3分)习题五答案:1、诚:的确,实在 间:偶尔 私:偏爱2、(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2)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改正错误)。3、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4、门庭若市5、例如: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5、

53、习题六: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吾与徐公孰美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能谤讥于市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朝而往,暮斋归 未若复喜赋不幸之甚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4、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5、邹

54、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附: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

55、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答案:1、B(2分)2、D(3分)3、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2分)4、“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评分:2分。每空1分)5、答案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易于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评分:3分。答出结果1分,原因2分)习题七: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A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C 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

56、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 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E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A.今齐地方千里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5、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

57、。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附:捕蛇者说原文: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58、,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文:永州

59、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有一家姓蒋的,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继续干这事已经十二年了,几乎丧命好几次了。”他讲到这些,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

60、恨捕蛇这项差事吗?我打算去对主管收税的官吏讲一讲,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姓蒋的听了大为伤心,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假使当初我不应这个差,早已经困顿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累计至今有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赋税逼迫之下,他们竭尽田里的出产,罄空室内的收入,哭哭啼啼地迁离乡土,饥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风淋雨,冒寒犯暑,呼吸着毒雾瘴气,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积尸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