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_第1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_第2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_第3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_第4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页脚.复习纲要中的红色为重重点,大概占50分左右;绿色部分为一般重点,大概占30分左右,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共20分)、填空(14个,占14分)、判断对错(7题,占14分)、简答(4题,占28分)、论述(2题,占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吴江霖)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分类: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观察

2、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动和表现。公开参与观察法与隐蔽参与观察法.观察技术的发展:微型摄像机、卫星摄影技术.注意点:一要连续性观察二要轮换性观察三要隐蔽性观察(二)实验法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三)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注意点: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四)个案研究法: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五)跨文化研究法进行文化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

3、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知情同意,事后告知c.实验性痛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描述性的.哲学一社会学和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

4、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把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把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揭示一定文化因素与某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在联系。第二讲 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化霍兰德的定义 2.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两个过程:社会教化;个体化。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5、两类: 系统的、正规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个体化: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方式的过程。二、社会化理论(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社会化的历程:幼儿:“本我” 儿童期及以后:先“自我”出现,再“超我”出现。(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1.环境决定行为2.社会化的历程: 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部结构的改变。(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 具体操

6、作阶段(7岁到11岁); 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三、社会化的历程(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陌生情景实验 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一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一矛盾型(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认同危机第二节社会化的主要容一、道德社会化定义:人的道德性的体现(赫什):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行动。 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一、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是社会化的物质基础。如: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比较研究二、社会环境与教育(一)社会文化:米德的研究: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7、怀特的研究:A型文化;B型文化(二)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童年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原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 中最强烈的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正确的教养方式:(鲍伦德)管束 冀望教导关爱.父母的类型:专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 宽容型父母威信型父母最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原因:具有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品质。友善、助人、合群、 自信。(三)学校1.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系统教育;社会角色学习;接受评价2.教师在社会化中的作用:权威和榜样;“罗森塔尔效应”(四)同辈群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

8、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第三讲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定义:是对自己身心状况和与他人、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分类:按自我意识的容分: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按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情)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意志(意)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容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水平.外显自尊测量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 Pope 和McHale (1988 )知觉自我 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隐自尊测量I

9、AT 东西方的自尊差异研究.自尊稳定性:自尊不稳定:较敏感且具有防卫性;自尊高且不稳定:具有攻击和愤怒倾向;自尊稳定且高:攻击性低,对自我的威胁具有很大的免疫力。.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不是一般的个性特质影响: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第四节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一、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两种方式:自我估价、社 会比较(一)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 过程。(二)社会比较 :通过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10、费斯汀格:“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1.当个体需要认知自己但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会通过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知自己。 二、自我美化自我概念(自尊)受威胁一自我美化几种方式:1.选择性遗忘:人通常会遗忘自己不愿保留的记忆。2.自我照顾归因:利己归因偏好3.自我设障:人们有时会积极主动地预先设置障碍,为以后的失败找到理由,从而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4.向下的自我比较:当既定的自我目标落空时,人们通常会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5.有选择性地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个体便可能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6.缺陷补偿: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可对相关的

11、社会角色的重要性重新评价,补偿自己的角色缺 陷。 第四讲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在属性的过程。三个阶段: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归因二、社会认知的途径(一)面部表情:1.人类表情和姿势的遗传2.面部表情是一部“世界语”最富有表情的部位:眼部/ 口部/颜面肌肉(二)身体语言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芭蕾舞中的角色竖起大拇指的不同文化含义 一般:夸奖希腊:侮辱(三)言语表情:听话听音悲剧影星的台词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因素(一)价值观念(二)原有经验:图式的影响对倾和外倾对同一建筑物建筑设计师 土木工程师历史学家(三)情感状态:巴特利特的研

12、究;莫瑞的研究; 巴伦的研究二、认知对象因素(一)显著性 注意的中心; 影响因素(二)知名度知名度高的人有特殊影响力(三)自我表演印象控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三、认知情景因素(一)空间距离 1.人际空间距离: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2.影响因素 民族文化因素气质个性因素:多血质与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向与外向性别因素(二)背景参考: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常常成为知觉判断的参考系统第三节印象形成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 社会知觉:直接 社会印象:间接.综合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固执性不易改变社会刻板印象: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

13、则(一)信息加工的三种主要模式.累加模式:各种品质相加,求和。.平均模式:各种品质相加求和后平均。大多数人使用平均模式较多.加权平均化模型: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重的加权。安德森(二)好坏评价的重要性对他人的好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其整体印象。奥斯古德1.评价的三个维度:评价(好一坏);力量(强一弱);活动(积极一消极)其中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 社会特性(影响“喜欢与否”的判断) 智慧特性(影响“是否尊敬”的判断)(三)热情的中心性品质作用阿希的研究 “热情一冷酷”(中心品质)“礼貌一生硬”(非中心品质)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见(一)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第一

14、印象 首因效应 卢钦斯的研究(二)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解释:1.两种信息同时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两种信息断续出现时,近因效应明显;2.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明显;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明显。(三)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由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四)社会刻板印象 1.两条途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主要来源)。四、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或叫印象控制、印象整饰。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一)常识心理学:海德1.常识心理学:人们理解和推断周围事件意义的方法。每个人都是素朴的科学家,拥有自己的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致力于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

15、释。2.行为归因的关键:“因一一外因”(原因的因、外因的区分)行为归因的一个基本向度在归因:增加人们预测某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外在归因:很难断定在类似情况下其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二)成败归因理论维纳1.两种原因向度:外向度、稳定性向度稳定性向度稳定因素:能力,人格,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法规;非稳定因素:情绪,努力程度,机遇,环境,运气。2.原因的分类:能力(在/稳定);努力(在/不稳定);任务难度(外在/稳定);机遇(外在/ 不稳定)(三)对应推论说琼斯和戴维斯1.对应推论: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影响因素:a.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的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和接

16、受的;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b.非共同效应 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容易由非共同效应推断出行为者的行为的真正原因。c.选择自由度自由选择的行为能够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个人的在特点。(四)三维归因理论凯利1 事件的三种常见原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 环境.三种共变信息:归因依赖于三种共变信息一致性信息: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吗?一贯性信息:针对情景,行动者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所作的反应都相同吗?区别性信息: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它刺激也会作出这样的反应吗?.三种典型的共变信息组合一致性低/

17、一贯性高/区别性低(LHL) 被归因于行为者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HHH):被归因于客观刺激物一致性低/ 一贯性低/区别性高(LLH):被归因于环境二、归因原则(一)打折扣原则某一种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存在的话,就该打折扣。(二)扩大原则尽管存在着阻碍某行为出现的因素,但该行为还是发生了。这是更倾向于部归因。(三)利害关系原则当行为者的行为影响了观察者本身,这行为也就与观察者产生了利害关系,会使观察者更倾向于在归因。(四)共变原则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三、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人们更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性格倾向、人格特质或态度。重视部原因,

18、忽视外部原因形成原因:1.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行为者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突出。文化的影响 个人主义文化:较多基本归因错误;集体主义文化:较少基本归因错误。(二)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于其在特质,而把自己的行为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行为者: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外因的作用;观察者:容易过高估计行为者的因的作用。(三)自我服务偏见认知角度的解释自己的成功:因;自己的失败:外因。自我服务偏见起源于我们加工社会信息模式的某些倾向;动机角度的解释自我服务偏见起源于我们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或在他人面前表现良第二节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拉皮尔的研究 二、态度如何影响行

19、为(一)态度自身因素2.态度的重要性 (二)态度对象因素好形象的需要。(四)虚假一致我们有夸大自我行为和观点,假设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的倾向。第五讲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三大要素:认知 情感 意向二、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隐态度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课题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格林沃尔德和巴纳杰.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威尔逊、琳赛与斯库勒.隐一一外显态度的关系同一论 分离论谢里夫的研究 敏纳特的研究1.态度的稳定性稳定的态度更能影响行为是否涉及你的个人利益3.态度的来源是否你亲身经历过态度对象在他们的所属群体中是否典型(三)情景因素全场一致

20、(四)自我因素有无清楚的自我意识无:不需言行一致有:言行一致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态度一行为关系的理性行为模式.理论核心:个体的行为意向能预测其行为。.行为意向的主要预测变量:对行为的态度;主观社会规;知觉到的对结果的控制能力.态度的易得性:基于直接体验的态度最易获得和发生作用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服从 认同化(二)海德的平衡理论1.海德的平衡结构理论:“POX”模式,也叫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个体某种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到他人有关态度的影响2.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平衡理论结构图平衡与不平衡结构的规律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则为平衡结构;

21、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则为不平衡结构3. PO X”模式的新发展 联接网络模型;对许多事物的态度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的网络 结构态度的强度(三)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如对吸烟的态度吸烟的好处和坏处二、态度转变的途径一一说服“耶鲁学派” 劝说过程:沟通者沟通过程;接受者;传播情景(一)沟通者 沟通者的权威性:德高望重的长辈;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可信赖性;对沟通者的喜欢程度:吸引性;相似性(二)沟通过程1 ;尽量真实地反映事实;过分夸大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好心情效应”唤起人们心的恐惧或焦虑.有区别性地进行说服单方面宣传;双方面传播.有步骤地进行说服“登门槛效应”;一步一

22、步上台阶“门面效应”提出要求先大后小.通过行为改变态度角色扮演法.利用群体规进行说服 群体影响法 群体的规和准则;勒温的“场论”第六讲人际交往五、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一)自我呈现论 戈夫曼 通过呈现自我,对他人施加影响,控制他人的行为。(二)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 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下去。(三)社会实在论费斯汀格 社会实在性 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明 确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动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一、人际吸引的原则(一)接近性 邻近性的作用:空间上的距离

23、越小双方越接近,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初期阶段。解释: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容易熟悉对方;交往利益和成本问题。网络恋情一一对接近原则的挑战(二)相似性 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1.相似的因素: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职业;兴趣;观点;修养等。2.名片效应:态度、价值观念的相似很重要。两种解释:相似性通常是有回报的(强化论)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认知论)(三)互补性 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待互补时会导致强烈的吸引力。“反向吸引”如:独立性强一一依赖性强;脾气急躁一一脾气耐心。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四)熟悉性熟悉会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

24、的喜欢。(五)能力1.能力与受喜欢程度的关系:阿伦森由高至低:“犯错误效应”a.能力超凡但犯了错误的人;b.能力超凡的人;c.能力平庸的人;d.能力平庸但犯了错误的人;2 .性差 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 非凡的人。(六)外貌 人们更加喜欢外貌漂亮的人原因:a.漂亮的人才值得爱;b .和漂亮的人在一起显得荣耀和光彩;c.辐射效应(光环效应);d .使人有美的满足感。(七)个人性格特质 热情的魅力 阿希: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二、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一一爱情(一)什么是爱情1 .不同的定义 古希腊文 渴望 敞开(二)爱情发展的阶段 社会交换理论“酬赏” “成

25、本”爱情的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三)爱情风格1 .激情之爱与同伴之爱;激情之爱激情燃烧;同伴之爱友谊之爱2.其他的爱情方式 游戏式;占有式;逻辑式;望我式爱情三角理论.三因素:亲密;激情;承诺2.七种类型:喜欢;迷恋;空洞的爱情;浪漫的爱情;愚昧的爱情;同伴的爱情;完美的爱3.爱情三角形的构造(斯滕伯格)9耦M警盘受t幡小年J第七讲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一、认识群体群体的含义 当个体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永久性正式群体;非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特征:派别主义:小团体(二)成员群体与参

26、照群体(三)松散群体和联合群体、集体(四)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三、群体的形成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里夫的实验第一阶段:各自形成群体;第二阶段:群体间形成相互竞争;第三阶段:加强群体间合作。(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共同目标 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2.归属需要 社会性的欲求;安全感的欲求 3.共同兴趣4.压力情景5.群体的工具作用 第三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促进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二、社会抑制理论解释1.优势反应强化说:扎伊翁瓷他人在场提高了动机水平,强化了优势反应,抑制了劣势反应。2.干扰一冲突模型:a.他人的存在会产生两种相互冲突的注意趋向;关注观众;关注任务b.

27、冲突能增加唤醒水平,而唤醒是增加绩效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简单任务;社会促进;生疏或复杂的任务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四、极端性转变一群体极化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极端保守。原因:1.责任分散;2.群体偏向;3 .强调社会比较和自我展示的过程;4.文化价值第七节领导者一一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二、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伟人领导理论? 有些人因其人格或其独特的特点而注定成为领导者。? 惠芳(2004 )的研究:ESTJ和ISTJ是企业管理者典型的人格特征。? ESTJ维外倾一感觉一思维一判断型;ISTJ指倾一感觉一思

28、维一判断型。? STJ即感觉一思维一判断结构是这两种人格类型的共同特征,说明企业管理者注意力 多定向于现实,关注事实和细节,对实际经验感兴趣;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以逻辑、 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受客观价值驱动,寻求普遍性的标准和原则;在生活、工作风 格上,强调计划、秩序、结构化,重视规划和调整。第八讲华人本土心理学第一节本土化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本土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以科学方法研究某一特定族群团体或社会文化中之人民的心理与行为所发展出 来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但研究历程中所采用的理论、概念、方法及工具必须与所探讨 的本土心理或行为现象及其生态的 、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及历史的脉络高度契合、 符合或贴

29、合。三、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国枢(1993 )的“七不”与“十要”不套用他国理论与方法;不忽略他国理论与方法;不排斥他人所用的(本土化)方法不采用缺乏本土化的跨文化研究策略;不采用抽象度过高的研究项目;不采用外国语进行研究思考;不将学术研究政治化要忍受悬而未决的状态;要尽量反映当地人的想法;要批评地运用西方理论;要强调社会文化的脉络;要研究当地特有的心理与行为;要详细描述所研究的现象;要同样重视容与机制;要与华人学术思想传统衔接;要兼顾传统面与现代面;要兼顾今人与古人心理第二节 华人社会取向的理论分析二、中国人社会取向的特征四种次级取向家族取向 个体如何与团体融合;他人取向个体如何与非特定他人融合关系取向 个体如何与其他个体融合;权威取向个体如何与团体有关的重要个体融合第三节华人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三、“人情与面子”的理论建构互动的双方“请托者”“资源分配者”“人情与面子”的理论假设 A:当“请托者”请求“资源分配者”将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时,“资源分 配者”心中所作的第一件事是“关系判断”,他要思考的问题是:“他和我之间是什么样的 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