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后现代与历史学_第1页
第5讲后现代与历史学_第2页
第5讲后现代与历史学_第3页
第5讲后现代与历史学_第4页
第5讲后现代与历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讲 后现代主义思潮 与历史学研究1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 2,后现代社会 3,后现代主义 4、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派2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后现代(postmodern):1870年,切帕曼后现代人:1917年,(德)R潘维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1934年,F奥尼斯后现代社会:1947年,汤因比后工业社会:1973年,丹尼尔贝尔后现代文化:1979年,JF利奥塔32、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1875年以来的全球化时代.汤因比历史研究.后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

2、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43、后现代主义思潮现代文化: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批判与反省的文化思潮,否定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反现代传统的哲学文化思潮,批判、解构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如反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客观主义、一元论、决定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人类中心主义54、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派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福柯、德里达、罗兰巴尔特、利奥塔。新实用主义:(美国)贝尔、库恩、罗蒂法兰克福学派:(德)海德

3、格尔、马尔库塞、维特根斯坦。后殖民主义: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其他:海登怀特、詹明信、格里芬6二、话语理论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1926-1984),毕业于巴黎高师、巴黎大学心理病理学博士,197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品有疯狂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监视与惩罚、性史等。德里达(19302004),法国语言哲学家,著作有:文字语言学、说话与现象、书写与区分、人的目的等。71,话语理论:起源:话语理论来源于语言学分支中的语义学。传统语义学研究人类语言的意义、语言实践及个人表达方式。话语: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所说的“话语”不是指单个人的语言,而是一种隐藏在人们语言、意识之下,暗中

4、支配各个群体不同的言语、思想、行为方式的潜在逻辑。话语理论:就是研究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人们该说什么、怎样说才合理的潜在制约机制。其中特别注重“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8文本:话语研究的对象是文本。文本的自立性:文本一旦形成,就脱离了与作者的关系,文本并不表现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思想,而是具有自身逻辑性的文字;文本意义的多重性:文本所指意义是不固定的,具有多向性,人们可以不同方式解读。话语权力:文本知识形成中受到话语“权力”的压制,这些“权力”有三种形式:言语禁忌、理性原则、真理意志。话语理论是研究知识形成过程中话语“权力”对语言、知识形成的制约与控制过程。文本研究就是揭

5、示话语形成过程中“话语权力”的制约机制。92,知识考古学 文本主义知识观:客观发生的“历史”是杳不可迹的,真实存在的历史唯有“历史文本”;历史研究并非研究过去存在过的现实历史,而是研究历史留存下来的历史文本(史料)。文本话语分析:历史研究就是解读各种历史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分析话语权力运动的过程,对话语运动的分析即是对历史的研究。 10知识的解构:任何现代知识都是话语权势冲突下形成的话语集群。西方所谓科学、哲学、宗教、法律文本或知识,都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庞杂话语集群,他们在话语权力相互冲突下,经过不断剔除、混淆、积淀,形成不同专业的话语系统,他们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主观意志,留下权力干涉

6、的痕迹。知识考古方法:知识考古的过程,就是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各种伪科学、前科学、和意识形态浓厚的社会科学“权力话语”对知识形成的影响,说明历史文本赖以生成的 “话语形式”运动的过程。考古学是一门关于“人们说过哪些话、怎么说才算是知识或真理”的历史学科。 113、“反历史主义”:质疑历史客观主义。认为真实存在的历史只有“文本”,客观的历史是不可知的。颠覆理性主义历史观。如历史连续性、阶段进化与终极目的观念。认为历史是零碎的片段,并无内在的逻辑性,也不是按理性原则发展的,历史没有任何目的、意义。12三、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怀特(1928-),当代美国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

7、批评家。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著有元史学、话语的比喻、形式的内容、比喻实在论等。13怀特的“历史诗学”理论1、历史即“文本”:否定历史本体的存在,“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历史认识的对象只有“文本”,即历史著述,或史料。2、历史文本是“诗意的想像”:历史文本是按比喻(隐喻、转喻、提喻、讽喻)的修辞原则写作的“主体化的历史”,四种写史模式(喜剧式、悲剧式、浪漫剧、讽刺剧式)本质上都是“诗意性的”。3、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没有严格的区别:历史学、历史哲学就是按一定的方式,对材料、史实进行解释,按一定的结构叙述历史的历史叙事,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没有根本的区别。 14四、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研究1,历史观

8、念的变化 2,史料观 3,史学观 4,史学方法5,对历史学的挑战151,历史观念的变化(1)质疑历史的“客观性” 。在他们看来,历史真相是不可知的,现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历代记录者、或研究者对历史的主观重构,过去与现在,主体与客体是混杂的,因此,历史研究要求得真相是不可达到的高贵梦想。(2)质疑历史的连续性、统一性和理性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其间没有什么意义或因果联系。 162,史料观:(1)历史材料是一种文本,文本是由语言符号体系组成的话语集群,历史文本就是一个镜子之宫,只是彼此交互反射,并没有对“真理”投射出任何光明来。(2)“文本的自立性”:历史文本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作

9、者之外而存在,与作者的思想及意图无关;文本的信息都可以用无数的方式加以阅读。173、史学观:历史学是解释学:史学研究是史家“介入往昔”的过程,即史家参与或卷入历史创造的过程,历史研究就是要揭示出历史认识主体如何参与历史的创造及再创造过程,发现与之对应的话语权力,历史学不是重建客观历史过程,而是“解释”的学问,即说明历史文本生成的过程。历史学与文学性质相同。罗兰巴尔特、海登怀特都肯定地说,历史编纂学与小说(或“诗”)并无不同,它无非是小说的一种形式。 184,史学方法解构现代史学知识:揭开现代史学的话语面具,解构现代科学主义知识、理性主义观念对历史的重构,解构历史学中的现代性话语。文本话语分析:

10、重视文本内容的解析,分析文本中包含的话语权力的演变,以此说明历史运动的过程。195,对历史学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认为不可能再有“真实”的历史存在了,也不可能再有宏观的叙述赋予历史以始终一贯性和意义了。历史与神话、历史与小说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历史学不过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话语游戏而已。历史学的终结。后现代史家一再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历史的时代,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学已经终结了。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是巨大的,无论是历史观、史料观、史学观等都作了重新的认识,挑战既存的一切史学观念及理论,和具体历史研究的结论,是对现代性史学话语的破坏,其杀伤力是巨大的,因而也受到现代主

11、义史学家的反击。20合理性分析如果我们忽略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和对客观主义史学的破坏性,应当说,也有其合理的、值得现代史学家反思的理论资源。其一,重视对历史研究中主体作用的认识,强调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创造、史料记载、历史认识、历史编纂中的作用;其二,打破传统一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建历史解释的多元性话语;提倡写另一种历史,注意以往被多数史学家忽视或认为不重要的方面,增强了历史的多样性、丰富性。 21五、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 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国与基督教:教会活动与中国排外情绪的增长、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等。本书是作者近作,1997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2内容提要: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与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