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卷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_第1页
全国乙卷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_第2页
全国乙卷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_第3页
全国乙卷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_第4页
全国乙卷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与变式训练(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解析版)命题趋势. 全国卷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固定化和模式化了。高考文言文选文来源一 般为正史,题材多为人物传记,字数600字左右。选文结构一般呈“纺锤形”, 即首尾细、中间粗。具体来说,开头主要介绍传主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祖上 官职等基本信息;中间局部为主体,主要概写传主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交代 传主的结局及时人的评价或朝廷追赠的封号。另外,试题考点分布及考查能力设 置相对固定,分别考查了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句子翻 译,能力考查点为理解和分析综合;题量、题型和分值固定。从历年全国卷文言 文考查内容

2、来看,知识点分布虽然较为丰富,既有断句和文化常识,又有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文言翻译,似乎涵盖了文言文的全部:字词句篇,但我们也不 无遗憾地看到,命题存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比方第三题“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 析”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文章个别字词理解等细枝末节 方面的考查,实际上并没有表达出“分析”的特质。真题回顾(2022年)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那么食之,寒者那么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 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日:“在 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

3、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 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 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 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 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 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 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

4、赐予 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 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 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 钱粮来防范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 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 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 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

5、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技巧指导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 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 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 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文言文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拟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

6、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 对的,干扰你罢了。文言文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文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拟,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 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拟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 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拟: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拟、 权衡,增强准确性。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

7、带进原文,通那么对,不通那么错。变式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 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两求子,是寡人年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尊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不有益于君,敢多烦执事。越国?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纱?邻之厚,君之簿也。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冬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蜴矣;许君焦、琅,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

8、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般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夜绡而出B.用人之力而敝之C.焉用亡郑以陪郃D.阚秦以利晋,惟君图之A.夜绡而出B.用人之力而敝之C.焉用亡郑以陪郃D.阚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缱: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因:依靠邻:邻国,指秦国阙:使亏损,侵损敢以烦执事 吾耳还也 是寡人?过也 今急而求子敢以烦执事 吾耳还也 是寡人?过也 今急而

9、求子.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越国以鄙远B.失苏所与,不知C.行李?往来D.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以下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 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 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答案】1. CDB【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

10、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 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 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 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 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

11、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附属于晋的同时又从 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 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 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容许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 方

12、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 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 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 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容许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 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 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

13、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 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利用法的能力。C. ”焉用亡郑以陪邻(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所以“邻”指的是“晋国”,而 不是“秦国”。故答案为:C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介词,用。“其”分别是: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还是。“之”

14、分别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都是连词,表承接。故答案为:D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反面”用错,应该是“侧面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故答案为:Bo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自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抄拳,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 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缺乏征求无已兼穷兵 .默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夫治国犹如栽 树,本根不摇,那么枝叶发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

15、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 者为甚? ”特学魏征对曰:“君心治,那么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假设昏暴于上,忠谏 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日:“必如此,齐文宣“昏暴, 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 ”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 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太宗自即位之始,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至贞观三年,养十丰熟,商旅野次,无复盗 贼。(选自唐代吴就贞观政要,有删改)材料二: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

16、见。然而其闺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 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纵,以示天下。臣窃观前世治财之大概,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 未尝以缺乏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生隼之具,而元元安士乐业,人致己力, 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逮 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缺乏以伤经费也。(选自宋代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注释】齐文宣,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

17、意犹缺乏/征求无已/兼穷兵默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B.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缺乏/征求无己/兼穷兵疑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C.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缺乏/征求无己/兼穷兵艘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D.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缺乏/征求无己/兼穷兵螺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科差,指古代官府按照条例向民户征收财物或科派劳役。B.特进,既是官名,也有特予晋升之意,文中是后者之意。C.关中,地名,位于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18、等四关之内。D.兵革,泛指武器军备,文中的含义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相同。.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征认为,君主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直言进谏、得君主信任,才更容易实现天下大 治。B.唐太宗用“栽树”比喻“治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为国本、君氓一体、一荣俱荣的观 点。C.王安石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观,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争 利”的观点一致。D.无论是魏征主张惩戒犯错的臣子,还是王安石主张惩罚“伤天下之教者”,都是为了警示他人, 更好地治理国家。.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

19、扶之得治,何也?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缺乏以伤经费也。.如何才能治世安天下?请综合两那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C. B. B.如果像这样,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杨遵彦却能坚持正义匡扶朝政,使天下大治,为什么呢? 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 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君主要清静无为,躬行简约;关注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君主以及家人要节约有度;要理财有道。【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

20、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拟。(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笛”“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 的调整,到达词达句顺。(5)此题考看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题区 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炀帝意犹缺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AD; “不堪”的主语是“百姓”,即百姓受不了, 故排除Bo故答案为:CoB.从原文“

21、特进魏征对日”可判断,这只是魏征的一个官职名称。故答案为:BoC.“君为国本”的说法错误,应该是百姓是国家这棵大树的根本。故答案为:Co如,像;以,凭借、用;治,太平。诚,如果;以,按照;固,本来、确实;足,能够。故答案为:如果像这样,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杨遵彦却能坚持正义匡扶朝政,使天下大治,为什 么呢?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 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从材料一“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那么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人主严明, 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可知要与民休息,赏罚清楚,广开言

22、路等等;从 材料二“臣窃观前世治财之大概,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 治世,未尝以缺乏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可概括出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开源节流等等。 故答案为:君主要清静无为,躬行简约;关注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君主以及家人要节约有度;要 理财有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建隆二年用三月,以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先是,帝掌哥,延钊握重兵屯真定,韩令 坤领兵巡北边。帝遣使谕意,许以廉价从事,两人皆听命,乃加延钊殿前都点检,令坤亦加侍卫指挥 使。初,石守信、王审埼等皆帝故人,有功,典卫装声。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 何忧之深

23、邪? ”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那么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 日,召普沉着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 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对日:“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 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那么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帝既定计,尽收诸宿将 兵柄而削藩镇权,尤注意命将分部守边,具得要领,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郡中莞榷之利,悉 与之,恣其回图里?,免所过征税。令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初,遵诲父宗本仕汉为随州刺史。帝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遵诲冯藉父势,尝侮之,一日 谓帝曰:“

24、每见城上有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患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 之。是何祥也? ”帝皆不对。他日论兵,遵诲理屈,拂衣起,帝乃辞宗本去。及即位,召遵诲谕之日: “卿尚记烫日紫云、黑龙之事乎? ”遵诲惶恐再拜。俄而部下卒诉其不法十余事,遵诲待罪请死。帝 日:“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邪? ”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禹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迹军使 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忆。后数月,复来扰边,遵海率兵深入其境,俘斩甚众,获 羊马数万,夷落以定。(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

25、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 廷威德/众皆感悦B.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 廷威德/众皆感悦C.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 廷威德/众皆感悦D.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 廷威德/众皆感悦.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闰月加在某月之前就称闰某月。B.受禅,也称“受嬉”,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

26、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新皇帝承接旧帝让出的帝位。C.禁兵,即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D.回图贸易,简称回易、回图,是隋唐至南宋末年的特定经济术语,泛指官方盈利性的商贸经营。.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祖非常重视武将,允许他们斟酌情况,廉价从事;为笼络人心,给他们加官进爵,并十分优 待他们在京城的家人。B.起初,太祖对故人非常器重,让他们带着禁军,但赵普认为于国不利,屡次劝导,太祖便决定 收回兵权。C.太祖不得志时,曾经投靠董遵诲,却受到他多番排挤侮辱;太祖登基后,却以德报怨,对遵诲 和他母亲都很好。D.董遵诲知恩图报,当

27、太祖不计前嫌优待他并委以重任时,他为报太祖知遇之恩,骁勇善战,保 卫边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尤注意命将分部守边,具得要领,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联系全文,概括太祖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答案】1. B. A. C.但是军队里万一有造反的人,到时候他们也不能自己做主了。更加注意派将领分兵守卫边境, 全都各得要领。在京城的将领的家人们,对待他们非常优厚。.身边人才众多,能知人善任。能虚心纳谏。有远见,有雄心。善于收买人心。【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 要研究前后语

28、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 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

29、进行比拟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 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 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任命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这之前,太祖受禅,慕容延钊手握重兵 驻扎在真定,韩令坤率领士兵在北边巡防。太祖派遣使者告诉他

30、们,允许他们可以斟酌情势,自行处 理事情,两人都听从了太祖的命令,于是就加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也加封侍卫指挥使。起初,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太祖的老部下,有军功,太祖让他们掌管禁军。赵普屡次因为这件事 进谏。太祖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这么担忧呢? ”赵普说:“我也不担忧他们叛变。但是 军队里万一有造反的人,到时侯他们也不能自己做主了,“太祖明白了。一天,太祖召见赵普沉着商谈 国家大事,趁机感叹说:“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历经八姓十二个君王,他们相继窃国,战争不停,生 灵涂炭。我想要停止天下的战乱,建立长治久安的大计,该怎么做呢? ”赵普回答说:“陛下说出这番 其南,羊肠在其北,

31、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假设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 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日:“为之 奈何? ”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 “为之奈何? ”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常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日:“令 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32、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 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 也。岂所以安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口/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

33、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饥者那么食之”与“食野之苹飞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公悲之”与“心中常

34、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以下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 话是天地神人的福气啊。节度使权力太大了,只有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太 祖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太祖定下计策收取全部老臣的兵权,并且削弱藩镇的权力, 尤其注意派遣将领分兵守卫边境,全都各得要领。在京城的将领的家人们,对待他们非常优厚。边郡 中盐、铁、酒等专卖的获利全部给他们,允许他们进行贸易,免除流通税,让他们自己招募骁勇善战 的人作为他们的手下。当年,董遵海的父亲董宗本在汉朝做随州刺史,太祖

35、不得志的时候,在汉东游历,投靠董宗本。 堇遵海凭借父亲的势力,曾经侮辱太祖,一天他对太祖说:“我经常看见城上有紫色云彩笼盖全城,又 梦见我登上高台,遇见一条黑蛇,大约一百多尺长;不久变化成龙,腾飞而起朝东北离开,雷电体随 着他。这是什么祥瑞吉兆? “太祖都不回答。有一天他们一起谈论兵法,董遵诲理屈,拂衣起身离开, 太祖于是告别董宗本离开了。等到太祖即位,召见董遵诲告诉他说:“你还记得往日紫云、黑龙的事情 吗? ”茶遵诲非常害怕拜了两次。不久部下士兵状告他做了十多件违法的事,荒遵诲等待判罪请求处死, 太祖说:“我正在赦免罪过,赏赐功劳,哪里还会记着过去的罪过呢? ”董遵诲的母亲在幽州,遭受离 乱

36、,太祖厚赏边民,花费重金找到了她,仍然给她优厚的赏赐。授予董遵诲通远军使的职位,董遵诲 到了边境,召见各族酋长,令他们知晓朝延的威德,众人都感到高兴。儿个月后,边境各族又来侵扰 边地,董遵诲带着士兵深入敌兵境内,俘获斩杀了很多人,获得数万羊、马,各部落从此安定。.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董遵诲的母亲在幽州,遭受离乱,太祖厚赏边民,花费重金找到了她,仍然给她优厚的赏赐。 授予董遵诲通远军使的职位,董遵诲到了边境,召见各族酋长,令他们知晓朝延的威德,众人都感到 高兴。此题中,“遵诲母在幽州”,“在幽州”,介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AC; ”帝厚赏边民”,边民是 帝厚赏的对象,不能分开;“

37、购得之”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帝”,其前应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o.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闰月加在某月之前就称闰某月“错误。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闰某月。故答案为:Ao.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太祖不得志时,曾经投靠董遵诲”错误。依据原文“帝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可知,太祖不得志 时,投靠的是董遵诲的父亲董宗本。故答案为:C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作孽者”,造反的人;“临时”,古今异义,到时候;“自由”,古今异义,自己做主;尤”,尤其、特别;“具”,全、都;“其家族在京师者“,定语后置句,翻译成“在京师的家人抚 之其厚”,对

38、待他们非常优厚。.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以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先是,帝受禅,延钊握重兵屯真定,韩令坤 领兵巡北边”“召普沉着论天下之事可知,身边人才众多,能知人善任。由“赵普数以为言,帝日:彼 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日:臣亦不忧其叛也。那么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帝悟可知,能虚心纳谏。由“一日,召普沉着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 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可知,有远见, 有雄心。由“尤注意命将分部守边,具得要领,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遵诲母在幽州,

39、患难睽离。 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可 知,善于收买人心。故答案为:身边人才众多,能知人善任。能虚心纳谏。有远见,有雄心。善于收买人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 备缓急。罢号孽、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学尚书 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 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 保定抚臣献白

40、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劲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 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日:“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 彰釉陟。”文升顿首日陛以下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翁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 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日:“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 ”大夏对日:“臣老且病,今天 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缺乏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 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 “大夏对日:“止谓其不尽有常耳,

41、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 锋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日:“假设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 勇可用否?”对日:“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 ”上日:“在卫有粮,戍征有行 粮,何乃穷也? ”对日:“江南困带涉,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 帅共之,能无穷耶? ”上叹息日:“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 ”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 民弊政,而择行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升顿首日/陛卜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42、为兵部尚书/B.文升顿首日/陛以下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C.文升顿首日/陛以下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D.文升顿首日/陛以下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 为兵部尚书/.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斋醮,为对道教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即供斋醮神,借此来求福免灾。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祭祀、赋税、科举等。C.疏是在朝官员上奏皇帝的-种文书

43、,上疏是臣子规谏君主、参与政事的重要方式D.转漕,指转运粮饷,既可指为军队转运粮饷,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上疏言事,劝告朝廷,广积金帛,罢止斋戒,召回陕西监督织造的内 宫官员,以缓解军民之困。B.礼部尚书傅瀚等人上疏议政,皇帝未予理睬,傅瀚再次上疏,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 民的种种危害,皇帝才予以回复。C.皇帝告诫马文升要查访处置,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 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D.刘大夏在两广任职时,两次请辞。当皇帝问其原因时,刘大夏以体弱多病、自身能力缺乏以应 对突发事件

44、为由回复皇帝。.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刘大夏认为造成国家民穷兵困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 A. B. B.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遒理呢?先前我是说 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朝廷随意征收赋税、徭役。朝廷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耗费上万。江南、江北的士兵 分别为转漕、京操而困。士兵的月粮和行军粮饷多被将帅克扣。【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

45、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 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 法正确与否。(3)此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对应起 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

46、 换柱等。(4)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 记清两原那么,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 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 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5)此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 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此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陛以下图治假设此/宗社福也/“,这里的“假设此”意为“像这样“,应该是用 来修饰前面所讲的情形“陛以下图治”,

47、而不是用来形容“宗社福也(宗庙社稷的福气啊),且“宗社福也 是判断句,加上“假设此”那么句意不通,据此排除CD。再看“汰不职者二千余人”,这里使用了定语后置, 原句句式为“汰二千余人不职者”,意为“淘汰了两千多个不称职的官员“,故不职者和二千余人不能 断开,再排除B。故答案为:Ao. B项“礼部掌管国家的祭祀、赋税、科举等“解说错误。“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为户部的职能之一。. B项“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概述错误,原文“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 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 未更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

48、所在。.此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侧”,在旁边;“弥”,满;“宸断”,下达 决断;“何以为理”,宾语前置句,原句句式为“以何为理”,用什么做道理呢;“向者”,从前;“固”, 固然,确实;“殆”,困乏;“何以“,怎么。.此题要求概括分析刘大夏认为造成国家民穷兵困的原因,回到原文筛选整合作答即可:“止谓其不尽有常耳”意为没有按照规定的固定时间,这是对前面皇帝“征敛俱有当”的反驳,说明朝 廷实际上是随意征收赋税、徭役的。”即巨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其中“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即指向两广一带 征收特产,“费固以万计”说明耗费甚巨,多达上万。“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

49、操”指江南、江北分别被转漕(转运粮饷)、京操(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古 代的一种军事行动)这两个事项所困。“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 ”中,“半与其帅共之”是被将帅克扣的一种委婉 说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 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那么海内可安。”谏议大夫王珪对日:“臣闻木从绳那么正,后从谏那么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那么相继以死。”太宗称善,诏 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50、,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日:“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 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律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日:“卿言是矣。怨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 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那么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二)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日:“吾每见主上不管经 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摩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日:“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 果为淫刑

51、所投。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 有后言,进无廷律,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假设鱼假设水, 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太宗手诏答魏征).以下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君当神器之重B.永保无疆之体C.比见前史D.此非贻然子孙者当:处于休:休息比:比拟 厥:相当于“其”.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

52、一项为哪一项()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以下对有关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了先泰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B.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物。项羽虽未称 帝,但勇猛善战、号令诸侯,因此将其列入“本纪C.贞观

53、,唐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的每一个 新君即位,都要改变年号,所以一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D.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韩非子有言“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 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文中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以下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 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担忧人臣缄口不言,使君王无 法知晓过错,进而引导臣规劝谏净,降低了君主专权产生弊

54、端的可能。C.唐太宗听取谏议大夫王珪对君王应从谏如流的建议,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宫商议军国 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能够听闻政事、劝谏君王。D.太宗手诏答魏征是唐太宗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回应,魏征的进谏直言,使唐太宗知道自 己的过错,并以此文时时劝勉自己,从侧面证明魏征奏疏的成功。.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那么思江海下百川。所以净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是故古者圣主必有i争臣七人,言而不用,那么相继以死。.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 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DACC想到君

55、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大江大海居 于百川之下。所以谏净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 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所 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净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作为人臣,上朝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退朝应当修身以弥补自己过失。何曾身为重臣, 觉察君主有缺点,在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何曾退朝后才发表议论,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 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等。(

56、2)此题考查学牛.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溢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4)此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 月时,须

57、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5)此题考杳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存、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那么“组词对特 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存”;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6)此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

58、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 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一)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 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 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i争。”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 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 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净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 受

59、,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 相谏。”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 听一听如何处理政事,有进言上谏的内容,皇上一定虚心采纳。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 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褚遂良回答说:“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 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价之臣必须在 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近来我翻阅前朝史 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己经做了,或者说巳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

60、正。 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二)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 儿子何劭说:“我 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概,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 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 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 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 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 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 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 纠正补救,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