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地理》课件第四部分_第1页
《中职地理》课件第四部分_第2页
《中职地理》课件第四部分_第3页
《中职地理》课件第四部分_第4页
《中职地理》课件第四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第一章 自然资源及其保护第二章 能源与能源的利用第三章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第四章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第五章 人口和城市第六章 人类和环境自然环境及其保护第一章本章导读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样,存量丰富。本章将介绍以下内容:自然资源及其分类;土地资源的基本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及其组成,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与环境,世界的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三大林区,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第一节 自然资

2、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类:1.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各种生物资源,它们能够不断地更新生长和繁殖。还有些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保护得当,它们是能够循环再现和不断更新的,因此也属于可再生资源。2.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必须了解自然资源的特性和它的发展规律。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主要是:1.自然资源的

3、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2.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三、人类与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给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它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的源泉。可以说,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例如,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交通、城市占地,造成耕地大量减少;由于过度砍伐,世界上的森林每年被毁掉上千万公顷,尤其是热带原始森林减少更快;由于人类用水量不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的节水和净水措施,到21

4、世纪,地球上将会出现严重的淡水危机。某些矿产资源因大量开采,也会出现枯竭现象。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如何节约、综合利用和寻找新的代替品的问题;对于可再生资源,则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的问题。第二节 土地资源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土地资源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原、滩涂、沼泽、建筑用地等。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

5、.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三、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措施有:(1)稳定耕地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立高效循环的农

6、业生态体系。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防治土地资源退化。 (4)加强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镇的扩展,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砖厂占用耕地,防止土地浪费。 (5)搞好林地建设规划。(6)加强土地管理,科学用好管好土地。第三节 水资源一、水资源及其组成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储存于地球的海洋水约占全

7、球总水量的96.5%。在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它们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其中冰川储水量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都储存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二、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的分布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约占淡水总储量的68.69%。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人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难以利用。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小。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

8、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 9 000立方千米。从各大洲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年径流量亚洲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从人均径流量的角度看,全世界河流径流总量按人平均,每人约合 10 000立方米。在各大洲中,大洋洲人均径流量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年内分布集中,年间变化大;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流域水资源量小,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水量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水量缺少,西南地区水量丰富。水资源总数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

9、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三、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建造水库;跨区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3)加强水资源管理。(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第四节 森林资源一、森林与环境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10、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更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森林能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噪声。因此,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招致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二、世界的森林资源历史上,地球陆地的23曾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现在世界森林面积约有2 80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约为22。世界森林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区、北美洲和俄罗斯的亚寒带针叶林区等。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尤其是大片原始热带森林

11、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三、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平方千米,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1)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2)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这指的是我国现状,说明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均林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我国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部山区,是主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地区,而其他地区森林稀少。(4)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由于采伐多,更新少;造林多,成活少;加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我国森林资源

12、破坏严重。四、我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我国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开展植树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科学经营和可持续利用;完善管理机制。五、三大林区我国的三大林区指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1.东北林区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这里,林区绵延几千里,形成一片树海。2.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地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也是重要的天然林区。3.东南林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所占比重较大。六、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13、体系工程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4.太行山绿化工程5.平原绿化工程七、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第五节 矿产资源一、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经

14、过几千甚至几亿年的变化才形成,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矿物约有80多种,其中的铁、铜、铝土、铅、锌、镍、磷酸盐、锡和锰等9种,具有产值大、国际贸易量较多等特点,地位相当重要。世界矿物开采的集中性明显,7075集中在10余个国家里,特别是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苏联和美国曾经是世界上采矿业规模最宏大的两个国家,前者约占世界矿业开采值的18,后者约占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

15、第三位,约占世界的11。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采矿业,规模也很大。发展中国家,采矿业发达、规模较大的有中国、智利、赞比亚、扎伊尔、秘鲁、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分布1.富矿少,贫矿多中国拥有一批优质矿种,如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煤炭及钨。但就大宗矿种而论,中国86%的铁矿,70%的铜矿、磷矿和铝土矿,以及50%的锰矿储量均为贫矿。2.共生矿多,单一矿少中国80%的矿产为共生与伴生矿,如果能充分回收,能带来较大效益,但由于中国对矿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冶炼损失大。如对白云鄂博铁矿含有的稀土和铌,目前仅回收3%,对攀枝花磁铁矿中伴生的钛,仅回收10%,故损失量很大。3

16、.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按中国现行规范统计的 16 000 余处矿产地中,大型矿床仅占11%,小型矿比重则占到70%以上。目前中国拥有近万座国有矿山和27 万多个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小矿。4.地区分布不均煤炭、石油等能源80%分布在北方,化工原料的硫和磷矿80%以上则分布于南方诸省,黑色冶金矿产资源大部蕴藏在北方东部地区,而有色金属的70%以上,则集中在南方。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对伴生矿只采一种,丢弃其他等现象,同时要对各种矿产精打细算地合理开发利用。例如,在

17、铁矿利用上,应立足贫矿,加强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的研究,尽快解决贫矿利用的问题。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后备探明储量不足的情况,要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储量。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丰富,远景储量有9000多亿吨,但目前可开采的精查储量仅600多亿吨,因此急待加强地质工作,新增精查储量,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情况,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如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建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在内蒙古建立稀土工业基地;在湖北、云南、贵州建设磷矿基地等。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基础工作和综

18、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并着手海底矿产的调查研究。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树立全球找矿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例如,我国与澳大利亚、巴西就有合作开采利用这两国铁矿资源的项目。能源与能源的利用第二章本章导读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特点和分布;水能和核能的特点和分布;能源的消费构成,能源生

19、产和消费在地区上的不平衡;世界能源问题;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第一节 能源的概述一、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为三类(1)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3)地球和其他天体(太阳、月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2.按利用能源的技术状况分为两类(1)利用技术上成熟,使用比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2)新近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叫做新型能源。二、煤、石油、天然气

20、及水能的特点煤、石油、天然气及水能等都是一次能源,各有特点。第二节 各种能源的分布情况一、煤的分布(一)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是能源宝库中十分可贵的物质财富。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是很广泛的,遍及各大洲的许多地区,但又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世界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特点,直接影响世界煤炭生产的地理分布。一般,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经济又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煤炭产量较高的地区。从各大洲来看,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洲的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其中仅欧洲就几乎占了一半。(二)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我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

21、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煤炭资源的60%,另外还有近9%集中于川、云、贵、渝地区。二、石油资源的分布(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西欧、

22、东南亚和中国是世界主要储油地区。中东波斯湾海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和石油出口地区。(二)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我国现在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沿海大陆架主要的储油盆地有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海域。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开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三、水能的分布世界上水能分布也很不均。据统计,已查明可开发的水能,我国占第一位,以下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现在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水电的开发利用。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开发水电,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世界上

23、水能比较丰富,而煤、石油资源少的国家,如瑞士、瑞典,水电占全国电力工业的60以上。水、煤、石油资源都比较丰富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一般也大力开发水电。美国、加拿大开发的水电已占可开发水能的40以上。水能少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德国、英国,对仅有的水能资源也尽量加以利用,开发程度很高,已开发的约占可开发的80。水、煤、石油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开发利用程度更高,已超过90。委内瑞拉盛产石油,水电比重也占50。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发展电力工业,都优先发展水电。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的约有3.8亿千瓦,但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

24、,中南和西北为次,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四、核能的分布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能的特点有:(1)核能具有巨大的能量,且能量密集,用它发电,燃料的运输量小;(2)核电站的建设,地区的适应性强;(3)建立核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设备;(4)核电站建成投产以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世界核电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我国位列世界第十一位,拥有运行机组11台,共6座核电站。世界最大的核电

25、站是位于日本西北部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世界核电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是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电力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法国。法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电力的比例接近80。第三节 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的新前景一、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能源消费构成是指供给消费的各类消费的各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不同。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能源各占30%左右,其中原油35.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8.6%,水电6.4%,核电占5.6%。而在中国2009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占比重68.7%,石油

26、为18%,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为9.9%,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3.4%。二、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世界能源生产存在着不平衡,表现为能源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分布较少。如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北海地区、南美的委内瑞拉、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等。世界能源消费存在着不平衡,表现为能源的消费大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水平、生产能力较低,需求量较小。如中、美、日、韩、印都是国际能源消耗大国,但是按个人消耗量计算,最大的当属美国。从我国东、中、西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占全国的比例情况来看,东部的消费量占全国的54.9%,但生产量只占全国的39.2%,所以东部地区能

27、源相对短缺。为了达到区域发展与能源资源间的平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出了许多重大建设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三、世界“能源问题”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

28、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近几年来,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升高,能源问题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为此,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采取相应对策,力求能缓解能源问题。四、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农村的能源结构,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

29、活水平的发展过程中,解决能源问题,尤其是改变农村人民的生活用能问题尤其重要。因此,我国今后应加大洁净煤的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同时应着重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缓化石能源枯竭速度,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第三章本章导读民以食为天,粮食一直都是人类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通过学习本章,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我国的农业生产。第一节 农业概述一、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

30、进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跟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还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特点: (一)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和各种养料。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形成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二、影响农业生

31、产的条件(一)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气候2.水源3.地形4.土壤(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2.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3.市场需要量 (三)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农业生产类型,即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从发展阶段来看,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原始农业阶段形成了游牧业、迁移农业和初步定住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农业阶段

32、形成了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等农业地域类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形成了种植园农业(单一商品经济大规模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现代旱作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节 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一、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分布1.小麦 2.水稻 3.玉米二、世界粮食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不多。特别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使人均

33、产量开始下降。近几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足,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内乱和自然灾害频繁,情况相当严重。粮食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迫切问题之一。为了进口粮食,亚非拉国家每年要支付上百亿美元。粮食不足成为这些国家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缺粮严重的中非、西非、东非地区,每年要向欧美出口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几十万吨花生,近百万吨可可豆。亚非拉地区要生产大量农业产品向欧美出口,不然,他们就没有外汇收入来换回不足部分的粮食。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商品粮积存最多的美国,每年要用上亿美元保管粮食,甚至用减少播种面积的办法压低粮食生产。

34、尽管亚非拉地区粮食不够吃,发达国家的粮食却积压在仓库里,因为亚非拉国家购买不起。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粮食问题主要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是殖民主义长期侵略留下的恶果;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比较贫困,人口又增长过多等原因造成的。三、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世界粮食问题是严重的、迫切的,但不是不能解决的。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

35、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相对平衡与协调。第三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一、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我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其中以稻谷、小麦、玉米最为重要。1.稻谷稻谷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形区。2.小麦我国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西北地区。 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带,中温带以春小麦为主,暖温带以冬小麦为主。3.玉米玉米的种植范围极广,南起海南,北到黑龙江,西达新疆,

36、东至江苏,均有种植。二、我国经济作物的分布经济作物是指对自然条件的选择较严、技术要求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主要是用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故又称“技术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棉花、油料、麻类、桑柞丝、茶叶、糖料、蔬菜、烟叶、果品、药材等。我国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糖料、烟叶、麻类、药材等,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1,此外,尚有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未包括在内。经济作物产值约占种植业产值的30。我国经济作物的南北差异很大。在热带地区主要栽培橡胶、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油棕、香蕉、龙眼、荔枝、菠萝和特种药材等;在亚热带地区主要栽培甘蔗、茶树、油桐、柑橘等;在温

37、带地区多种植棉花、苹果、梨、葡萄;在中温带地区以种植甜菜为主,成为中国甜菜的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介绍如下:1.棉花我国为世界上最大产棉国。棉花种植分布在北纬1945,东经76125范围内,但主要产于黄河流域(约占中国棉花产量59)和长江流域(约占中国棉花产量35),其中最大的集中棉区是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其次为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晋南盆地)、四川盆地及南疆等地区。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等5大油料作物。1978年以来,油菜籽面积和产量均超过花生,分布遍及各省区,以冬油菜为主,绝大部分产于长江流域,在长城以北,内蒙古、西北、青藏等地

38、区则种植春油菜。花生除青海、西藏、内蒙古、宁夏外,各省区均有种植,其中山东一省占中国产量1/3以上。3.糖料作物包括甘蔗和甜菜,分别占糖料作物面积的60和40,但在全国食糖产量中,甘蔗糖占80,甜菜糖占20。甘蔗主要分布在粤、闽、桂、滇南、台等省区及四川盆地中南部。甜菜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以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为最大产区,其次为内蒙古河套及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等地区。三、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39、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不断加强。我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四、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产生到现在,已历经十几年的时间。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

40、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农业的竞争质量。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1.农业2.土地3.农业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第四章本章导读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掌握工业布局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区位因素。对我国的主要工业地区有深入的了解。第一节 工业概述一、工业的概念和分类(一)重工业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

41、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二)轻工业轻工业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

42、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水平,常常是衡量该国家、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体现在现代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迅速发展提供生产资料,特别是在提供生产工具方面,而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工业,就是重工业。在国防建设方面,现代工业又是国防现代化的保证。轻工业是生

43、产生活资料的主要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农产品,只有经过轻工业的加工,才能变成可供人民直接消费的生活资料。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在人民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轻工业对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繁荣市场,活跃经济,扩展对外贸易,作用更为显著。第二节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自然条件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生态环境条件等。二、经济因素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

44、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三、社会协作条件可分为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两个方面,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如煤气、自来水、电力,以及通信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等,是现代工业布局的必要条件。生产协作也是现代工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四、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的选择都有影响。技术因素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生产技术进步会相应地改变自然和社会经

45、济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程度。例如地质勘探及矿物采选冶炼技术的进步,可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工业布局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五、环境因素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从污染物的类型考虑,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应布局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地带的郊外。(2)城市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3)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4)地形的影响。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以免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造成污染事故。有些工业部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电子、感光器材、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自来水厂

46、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周围可种植防护林加以保护。第三节 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一、工业布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工艺高度发展,世界加工工业不仅成倍增长,且兴起了新的、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部门,引起工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基本特点:(1)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是战后工业布局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条件,以一两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为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2)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与相对分散。(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布局在原有的煤铁复合体型和战后发展起来的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临路型的新布局类型。(4)世界各国各地

47、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5)近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工业基地。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区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

48、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与一般传统产业有所不同。首先,要求配置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其次,要求位于大区域内乃至国际有利的地理位置。例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都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产业区。第四节 我国的主要工业地区一、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为主要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在内,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

49、工业基地。它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5,工业结构以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等工业最为突出。但是本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今后将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较发达。基地范围内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盐等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10。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鞍山钢铁公司、

50、抚顺煤矿、大连造船厂和化工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四、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在引进境外(港、台)和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发展了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五、东部沿海工业地带包括沿海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和经济开放区(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等)。六、长江沿岸工业地带上述沪宁杭工业基地,既位于沿海地带,又在长江下游的入海处。由南京溯江而

51、上,有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这个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这个地带将逐步向着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七、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这个地带东起连云港,向西拥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等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新疆境内的石油工业等基地。兰新铁路西段已与中亚铁路接轨。兰新陇海铁路将成为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工

52、业发展的前景广阔。人口和城市第五章本章导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世界人口问题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分布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一节 人口的分布和增长一、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自然增长率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

53、10的土地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四大人口稠密地区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20世纪50年

54、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看来,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会增加30亿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从82%上升到87%,发达

55、国家的比重相应地从18%下降到1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长正在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二、我国的人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我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为54 656 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口增殖也就缓慢,从而形成人口分布最

56、稀疏的地区。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作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四、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色、黄色和黑色三大人种。1.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4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

57、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2.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3.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五、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

58、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我国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佛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等多有信仰。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密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两方面:(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

59、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我国古代城市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到了近代,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发展。二、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

60、、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类和环境第六章本章导读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该树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