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概论(共11页)_第1页
编辑出版学概论(共11页)_第2页
编辑出版学概论(共11页)_第3页
编辑出版学概论(共11页)_第4页
编辑出版学概论(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北大学2015级计算机作业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4 编辑出版学 PAGEREF _Toc435694884 h 1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5 前言 PAGEREF _Toc435694885 h 1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6 第一章专业简介 PAGEREF _Toc435694886 h 2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7 第二章 专业沿革和前景 PAGEREF _Toc435694887 h 4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8 第三章

2、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PAGEREF _Toc435694888 h 6 HYPERLINK l _Toc435694889 第四章 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PAGEREF _Toc435694889 h 8 HYPERLINK l _Toc435694890 第五章 专业的社会功能 PAGEREF _Toc435694890 h 11 HYPERLINK l _Toc435694891 第六章 本专业学术名人 PAGEREF _Toc435694891 h 14 HYPERLINK l _Toc435694892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435694892 h 15编辑(bin

3、j)出版学前言(qin yn)摘要(zhiyo):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发行主管机关、出版单位、新闻宣传图书外贸部门、音像公司、电子出版机构及编辑出版科研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关键词:出版业、文化传播、专业化高素质专业(zhuny)简介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技能、扎实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科学基础,以及编辑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在书刊出版、新闻传播、文化教育

4、和企事业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传播内容策划、编辑、出版项目经营、版面设计、校对以及印刷(ynshu)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的现代编辑出版专业高级人才。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传播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出版(chbn)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网络出版发行、知识产权法、广告信息学、市场调查与分析、世界书业概论、选题策划与编辑实务、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经济学等。编辑出版是一门新闻、传播、图书馆、情报、中文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核心课程为:图书学、编辑学、出版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知识产权法、书业营销学、编辑

5、实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与网络出版等。但各个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中文”三大方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详见下表:方向院系大学举例代表性课程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传播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政治学概论、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媒介管理与经营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书业营销学、书业经济学、书业法律基础、专业英语、知识产权法、网络出版导论、数据库原理、印刷工艺学等中文类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

6、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马列文论、儿童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书法等新闻传播学类编辑出版专业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干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意识,学会运用媒体,引导舆论;基于传媒的大背景下,突出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此类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均拥有实力雄厚的新闻传播学院,并有多年的学术积淀和多位学科带头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编辑出版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当今信息时代做一个头脑灵敏、用信息翘起地球的儒商。此类编辑出版专业适应了当前出版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xqi

7、),并借鉴了国外出版学的办学思路,具有专业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中文类编辑出版专业秉承了编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浩瀚的中国文化为依托,侧重编辑理论与实务。此类编辑出版专业与文化、文学联系紧密,研究的是出版的内容与技巧,先做一个儒家,再学做一个商人。专业相关书籍第二章 专业(zhuny)沿革和前景早在西汉年间,太学近旁的综合贸易集市里书籍买卖就非常频繁。每逢初一、十五,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云集在一起,一方面进行思想交流,一方面买卖“经传书记(sh ji)”等物品。正如三辅黄图记载:“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色,仓之北为槐市,到槐树数百引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

8、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予买卖,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议论槐下。”因集市槐树成林,无墙屋而得名的“槐市”,也成为(chngwi)出版发行业一个典型的代名词。身在槐市中,与书为伴,既要有文化人的儒学,更要具有现代商人的商道;既要做一个儒家,更要做一个商人。 所有从编辑出版专业走出去的人都是儒商,读百家书,学识渊博,眉宇间洋溢着文人气质,眼神中又透露着精明与敏锐,非同一般。二十年前即1984年,胡乔木倡议在高校建立编辑学专业(后改为编辑出版学),他说,“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二十年后,到2004年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已有131家,发展

9、速度惊人。 中国传媒业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2004年6月的调查表明,图书出版行业人才总需求量为1801人,占三家网站(前程无忧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传媒类人才需求量的31%。2005年35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陈燕与其研究生对北京、天津、河北、江苏、上海5省500家相关行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其中323家出版单位今年有招聘意向,占调查总数的75%。随着出版市场的放开与规范,出版单位除人民出版社外,多数为企业性质,急需增强自我经营自我营利能力;而且加入WTO后外来媒体的进入,出版单位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需要专业人员改善出版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出版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出版

10、发行人员具有营销能力、公关能力、活跃的思维与敏锐的洞察力和干练的从业精神。出版单位需要专业出版人充实发行力量,扩展发行网络,增强出版单位营销实力,以及规范企业化集团化出版单位的管理。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向对高水平精神生活的追求发展,图书、杂志、期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而,编辑也就成为了我国各行业中效益较好的行业之一,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编辑出版也将由传统的书、报、刊(纸质)出版全面发展为音像、电子出版等,新型的编辑出版人才还应对版权和图书外贸等有着深入的了解。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整个编辑出版行业仍平稳地向前发展,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11、空间。 第三章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yoqi)出版人要成为儒商,行走在编辑、出版和营销之间,就必须具有(jyu)以下五项本领: 第一,掌握编辑(binj)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比如图书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编辑的流程和原则,出版的环节和特点等等,理论虽枯燥,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了解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在当今文化引领生活格调的时代,一本图书,一个选题就是一个新的理念,意味着一阵新的时尚潮流和一个新的营利点,从市场调研、选题出炉、策划营销,每一个环节必须步步为营,儒商是一个全责的策划编辑,出版届的CEO,而非一个助理编辑或只会看方块字的案头编辑,或只会跑渠

12、道的发行员。 第三,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人才济济的时代,儒商必须拥有统领全局的魅力,眼观八面,耳听四方,能说会道,行文如流水,以理服人,都是儒商必须具有的特质。 第四,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儒商一看市场,二观政坛,国家大事小事,出版界的政策走向都是出版的大背景,有可能就是一个商机的出现。 第五,通晓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儒商虽是一个出版专业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博览群书,知晓万物的杂家,各个方面的学科知识是成就儒商的T字台。也就是一个在百科全书式的杂家基础上的编辑出版专家! 因而,编辑出版专

13、业的学生(xu sheng)综合素质全面,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达90%,主要(zhyo)到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一般分布在北京、广东、天津、吉林、上海、武汉等省会城市。进出版社的本科生大多在发行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部某前员工回忆,四五年前部门中80%90%的发行人员为名牌大学毕业。作为一个科班毕业的本科生,初进社时较之他人具有“上手极快”的“先发(xin f)优势”,以及“厚积薄发”带来的契合实际的创新能力(如在报刊等媒体设计图书广告)。在图书市场摸爬滚打年后,拥有了书感和敏锐的眼力后,晋升为编辑,才能出版畅销的好书,对读者口味。第四章 专

14、业人才的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目前,中国的新闻出版业随着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出版方针,让出版走向市场化,当今的世界,奋斗和竞争渐成主流,出版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各个出版社进行了机构改革,把人才提到了主导的地位,因而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机遇很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编辑出版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本专业多为培养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也有的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领域十分广泛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

15、,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毕业后到出版、新闻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工作。 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 出版社做图书编辑; 杂志社做刊物编辑; 报社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作记者; 文化、广告公司、网站(wn zhn)做内容编辑在当下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一般(ybn)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以下几种能力素质:掌握编辑(binj)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

16、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 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基本知识。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舆论新闻是宣传我们国家基本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文化部很注重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高校的出版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该方面教育的发展,编辑出版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并明确表示本专业的就业政策是双项选择,单位在选择大学生的同时,大学生也在选择单位。这种就业政策的优点是摆脱了传统的硬性分配方式,让大学生自主择业

17、,目的是真正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潜质。由于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成立的较晚,短期内很难有知名人物,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得很好。目前国内已经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招生。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到目前为止,对这种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仍是“求大于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的出版方式将被打破,出版业将走向市场。在当今信息急剧变化,知识高折旧率的状况下,对专业编辑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好本

18、科专业的知识。既然当初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那么就在现有基础上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此同时,通过旁听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加深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并结合自学和调查,全面透彻认识编辑出版学。(2)加强自身的文字专业性。应该从日常的写作中丰富和完善自身对文字的敏感度。因为编辑往往本身既是编辑,又是记者,能编稿也能采写。而随着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仅仅能编能采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对现代编辑出版的要求了,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进而存活得好一些,就要求现代编辑出版人员能在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的各个岗位上胜任,做一个“多面手”。(3)提高(t go)自身对资讯的敏感度。编辑(binj)素质分为三大件:“

19、信息触觉(chju),资讯技术,媒体姿态”。其中信息触觉依赖先天的资质更多,资讯技术和媒体姿态则更依赖开始编辑工作后的职业素质培养。所以提高对咨询的敏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化石一般的埋藏状态,只露出蛛丝马迹让你去嗅探。编辑得去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掘它们,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培育它们,甚至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跟进。因此,增强对资讯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和对信息抱有十足的好奇心,也是要进一步培养和充实的素质。(4)在网络社交中保持活跃。目前来说,网站的竞争逐步演化为资源的竞争。掌握资源不仅仅依靠网站的品牌优势,历史积累,同样也需要编辑的交际手腕。交际能力强悍的编辑

20、更容易掌握额外的资源,也就能抢先得到更多的第一手内容。而信息资源作为编辑出版的材料,如何获取资源则成为要学习的一大课程,而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提高网络社交中的活跃程度,就可以时刻与资讯保持一致步调,从而能够及时准时获取资源。(5)在总体上提升自身各类能力。想象力、逻辑理解能力、客观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条理性等都是编辑出版人员应该具有的能力,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锻造自己,通过潜移默化的改进自己,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多看多读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第五章 专业的社会功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党的十七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

21、的提出,人们对于出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加明确.虽然与其他支 柱性产业相比,出版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还不大,但它却是文化的核心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国际环境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中国要成为出版强国.必须通过出版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出版传播力.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gun x)既体现 在作为国家硬实力的经济等的交流互动,同时(tngsh)也体现在作为国家软实力(shl)的文化交流中。全球视野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已经体现在以经济金融贸易军事等为载体的硬实 力和以制度价值观文化等为载体

22、的软实力的博弈上。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版作为一种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特性的文化产业也成为了全球范围经济活动和文 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版的国际传播也因此反映了国家出版硬实力和出版软实力的交替作用及传播。一国的出版硬实力是其整体出版经济实力的综合,是出 版软实力的基础,是出版所承载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前提。而一国出版软实力则是其在国际出版的话语权及其所承担的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或传播力的体现。 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速和明显。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 去战略,尤其是本世纪开始实施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23、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出版走出去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本文采用理论实践的框架以及文献阅读、跨学科研究、数据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将中国出版走出去放在全球范围内考察。通过对国际出版现状及出版国际传播格局 及中国出版实际及中国出版走出去现状的比较分析,客观分析中国出版的国际地位和走出去状况,找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 话语权构建和国际传播力构建两个维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力提出可资参考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出版走出去无论从出版的产业经济实力还是出版的国际传播成效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4、。中国业已成为国际出版大国,中国出版在推进中国文 化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数据显示,无论从其出版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来看中国都还不是出版强国。就目前而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要路径有三个:出 版物对外出口贸易;版权贸易中的版权输出(含国际合作出版);中国出版资本走出去等。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着诸如出口总额小、版权贸易逆差、对外投资和 海外经营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弱。 中国出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并产生其应有的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积极有效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强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是解决中国 出版走出去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是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地位和资源问题,国际传播力的构建则是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 竞争力和传播效果问题。随着中国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家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必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 播,并进而提高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为建设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第六章 本专业学术(xush)名人罗紫初出版(chbn)理论大师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zh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