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单元导学【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
2、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
3、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另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
4、描写和动态描写板块教学关注点语文要素分解教学策略设计课外拓展链接古诗词三首精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在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课外拓展阅读:鹿柴四季之美精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分别写了四季哪些最美的景致,初步体会作者感受的细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段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段落,交流汇报。最后进行朗读指导,熟读成诵。课外拓展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鸟的天堂精读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一次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借以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外
5、拓展阅读巴金筑渝道上月迹略读教学时紧扣本单元的阅读重点,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习作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的同时,关注眼前的、当下的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语文园地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主动积累。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4.背诵渔歌子【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2.品味、积累课文中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阅
6、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能交流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书面表达: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4.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21 古诗词三首【课前解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
7、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
8、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2.相关图片。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
9、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从“四时景物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2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有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学习山居秋暝1.教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孕育出了
10、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山居秋暝来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板书课题(山居秋暝),学生齐读。(出示课件3)教师提问: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预设:望庐山瀑布。预设2:春晓。2.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古诗,相机指导。(课件播放古诗范读。)3.作者介绍。(出示课件5)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4.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6)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11、。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5.一起解诗题。(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目:谁能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预设:“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教师小结:“山居”指山中居所。“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通过注释是我知道它指的就是傍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6.借助注释,初步理
12、解诗意。(1)(出示课件8)教师过渡: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1:结合注释理解。预设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2)一起解诗意。(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学: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不好理解的记下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预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思是“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很凉”。师评价指导:很好,诗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了。我们来一起看看怎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得既准确又富有画面感。古诗很多时候可以说一字一意一画面。比如“空山”我们可通过字义组合,想象画面
13、的方式来理解;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而“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谁再来试着说一说?预设:“空山”指空旷的山林,“晚来秋”指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诗句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教师评价引导:特别好,有画面感了,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的诗意,来描述一下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的景色?预设: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出示课件10)(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竹喧、莲动、春芳”等词都可以通过字义组合,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而“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
14、浣女归”“渔舟下”。谁来说一说第五、六句诗的意思?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叶晃动。“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预设: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美的诗,多么美的景,太有画面感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美好的山林秋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谁来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12)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预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就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教师小结:是啊,能在这样的秋色中流连徜徉,哪还用在意
15、春天的消逝。(出示课件13)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主说一说古诗大意,教师巡视指导。7.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1)(出示课件14)教师引导: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秋雨过后,山林间空旷而幽静,经过秋雨的洗涤,茂密的林木非常青翠,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静谧和舒适。教师小结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教师板书(明月松林)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泉
16、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愉快。(出示课件15)教师板书(清泉岩石)教师小结点拨: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朗读颈联,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6)预设:我看到一群浣女在青翠的竹林间穿行,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应该有渔夫在捕鱼。从这些动态描写中我感受到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诗人一定非常喜欢并羡慕这样的生活。教师板书(浣衣之女 渔舟之人)教师小结:这两句诗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地生活、劳动的场面。这些或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不仅让我们
17、看到了山水间的美景,还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教师板书(动静结合)(2)朗读指导。(出示课件17)教师:第一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第二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由轻缓变得活泼些,声音相对响亮明快。第三联描写人的活动,要读得活泼些,声音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主朗读古诗。(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出示课件18)教师引导: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
18、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预设: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出示课件19)教师板书(留)(出示课件20)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出示课件21)1.一起解诗题。(出示课件22)教师引导:“枫桥”表示地点。“夜”表示时间。“泊”是事件。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3)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对后世颇有影
19、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3.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课件24) 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出示课件25)教师引导:请大家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1)教师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
20、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出示课件26)教师点拨: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尝试理解。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7)预设: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
21、,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出示课件28)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预设: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教师板书(月落 江枫 渔火)(出示课件29)教师提问:诗人听到了什么?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预设: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教师板书(乌啼 钟声)(出示课件30)教师继续引导: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预设1:诗人感受到孤独和凄凉。预设2:场面清
22、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出示课件31)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预设:愁。教师板书(愁)(出示课件32)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四、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5、36)主题概括。五、学习写字(出示课件37)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学生自主交流写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生字:(1)孙:“小”的点穿插到“子”的提的下面。(2)愁:“心”写扁一些。(3
23、)寺:“土”的竖和“寸”的竖勾错开,不要对齐写。(出示课件38)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39)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诗。2.(出示课件40、41)课堂演练。3.(出示课件42)布置课后作业。(1) 背诵山居秋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默写枫桥夜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
24、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一起来背诵一遍。(出示课件44)教师引导回顾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相思。教师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回顾“词”的知识。(出示课件45)教师引导: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预设: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6)纳兰性德,字容若。纳
25、兰明珠长子。清朝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流传。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3.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7)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课件48)教师引导: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认字。(1)榆: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2)畔:可以组词“
26、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旁边”。 (出示课件49)(3) 更(gng):“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gng”时,可组词“更加”。(4)聒(gu):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出示课件50)3.学习写字。(出示课件51)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写字,交流写字方法。(出示课件52)点拨:(1)榆:“人”下面的短横不要丢掉。(2)畔:“半”中间不要多加一横。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27、指导。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1.(出示课件53)教师引导: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预设1:“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辛。预设2:“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出示课件54)2.(出示课件55)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
28、狂风暴雪的。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1.(出示课件56)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预设: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教师板书(身在征途)点拨: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出示课件57)教师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多小时,让学生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出示课件58)教师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体会征途的艰辛: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预设1:崇山峻岭
29、、悬崖峭壁的山。预设2: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谁。预设3: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出示课件59)教师提问:“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预设:借助课文插图,我想象到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面,灯火万千,非常壮观。(出示课件60)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2.(出示课件61)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教师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预设: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出示课件62)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教
30、师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教师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引导学生再读读这一句,把关外天气的苦寒、征途的艰辛读出来。(出示课件63)引导学生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预设: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教师追问: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诗人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教师板书(心系家乡)(出示课件6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点拨:读“
31、风一更,雪一更”时语调上扬,由“梦不成”开始语调下抑。“乡心”“故园”虽不是韵脚,但读时也要适当拉长声音,读出韵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背诵长相思。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66)主题概括。2.(出示课件67)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想象了词中描绘的景象,深切地感受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3.(出示课件68)课堂演练。4.(出示课件69)布置课后作业。(1)诵读长相思及其他纳兰性德的诗词。(2)完成素养提升本课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
32、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教学山居秋暝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对王维的认识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是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读自悟,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借助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对于枫桥夜泊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再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
33、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我注重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借助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第七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征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
34、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这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教学本单元课文,要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1学习本单元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4品味、积累课内外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学习把画面写具体。5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6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
35、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默写枫桥夜泊。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古诗词三首3课时四季之美2课时鸟的天堂2课时月迹1课时习作:_即景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21古诗词三首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居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
36、写的一首词,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行军营账的边塞雪景,抒发了思乡之情。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注释、插图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学生想象画面的问题较大,不能根据诗中景物想象出丰富鲜活的画面,这也是学生体会不到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作用,无法从画面中感悟作者心境的关键因素。教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前两首诗,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
37、。学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的基础上,复习有关词的常识,并引出对“长相思”的介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多媒
38、体课件。学生: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及作品。 3课时第一课时1会写出自山居秋暝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初秋晚景图)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上都有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此时正处在这幅画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维一起,走进这清新、美丽的画面中去。(板书课题:山居秋暝
39、)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1预习要求。(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2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古诗。(2)全班交流古诗大意,教师重点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三、想象画面,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1简介作者。(师生交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过渡:“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2读诗句,想画面。(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齐读这六句诗,并圏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5)课件出示句子: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打破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
41、叶上。师:同学们先读一读这段话,再猜一猜,这段话描述的画面符合哪一句诗?(符合“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对比读一读,说说这句诗和这段话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怎样把画面想开去?A小组讨论,全班交流。B教师总结: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把动态、静态说清楚;运用好词好句,用词精致。(6)想象画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小组汇报。(7)整合画面,用生动的语言将山居秋暝的画面描绘出来。四、走进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1置身于这么美的景物中,我们的诗人王维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两句诗。(学生齐读最后两句诗)2这两
42、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3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4带着感情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静态 eq blc rc(avs4alco1(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态第二课时1会认、会写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4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难点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
43、句描绘的景象。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同学们,你失眠过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失眠呢?(学生自由发言)2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叫张继的诗人,他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地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课题:枫桥夜泊)3“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1张继,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他的诗多纪行游览
44、,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课件出示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教师指导认读和书写。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大意。(教师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1)小组交流。(2)全班汇报。四、赏读古诗,体会意境1自由读诗,并思考:(1)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2)诗人看到了什么?(3)诗人听到了什么?(4)诗人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讨论。3全班汇报。(1)这首
45、诗写在深秋夜半。(2)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3)诗人听到了乌啼、钟声。(4)诗人感受到了霜气降临。4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说具体)5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独、忧愁、寂静)6半夜三更,应该是非常寂静的时刻,为什么又要写乌啼,岂不是很吵吗?(以动衬静,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五、深入剖析,探知“愁”因1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张继有什么感觉呢?请从诗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字。(愁)2面对这些景物,诗人愁得都失眠了,为什么他会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从诗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1)教师补充资料: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也就是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设计5 北师大版
- 5 合理消费 那些我想要的东西(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 2025年征信数据分析挖掘与信用评估考试试题(征信数据分析)
- 20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卷答案详解:地理国情认知难点解析与训练
- 2025年征信考试题库(征信产品创新与应用)征信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试题
- 2025年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解题思路解析实战
- 2025年美术教师编制考试模拟试卷:美术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试题集
- 2025年网络安全培训考试题库(网络安全专题)热点问题预测
- 积分管理制度咨询方案
- 《表内乘法(二)-你知道吗 九九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 DBJ33T 1320-202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标准
- 工程施工服务方案范文
- 重大疾病证明书样本
- 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
- 劳工及道德体系法律法规清单
- 宽带账号注销委托书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三级)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4低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实心方桩
-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题总汇
-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