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10/10一、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与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森林锐减、耕地减少、酸雨严重、臭氧层空洞增大、水资源危机、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2、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农业生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四)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也是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之一三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造成三大严重后果第一大后
2、果是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个后果是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人体健康问题、环境公平问题都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第三大后果是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四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
3、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994年3月,我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近年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是在不断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城市的布局涉与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其次,城市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的格局、放射壮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 (二)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
4、口素质提高,从而合理的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 三)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四)大力发
5、展环保产业,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环境现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淡水、耕地、矿产等主要资源从整体上看,数量短缺、质量下降、开发成本增大,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水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北方地区和一些沿海地区的城市淡水资源紧缺,加之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耕地锐减,质量下降,加之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林地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
6、失严重;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不仅矿产资源保证率下降,而且能源污染严重。以劣质品种为主的能源消费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局部地区还存在着有毒化学废水和重金属污染。因此,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根据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建设、环境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应该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长期满足人
7、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以促进资源与收入的公平分配为其主要目标和准则,要求在同代人之间和各代人之间实现社会公平。注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国民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我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建设2高度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工作3强化科技的转化与扩散,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节能优先,发展清洁能源;5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6尽快消除贫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卫生事业;7改善人类居住区功能与环境;8建立相应灾害防治体系;9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10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1
8、1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1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调节三者综合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获得社会整体效益。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素质提高,从而合理的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
9、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调整工业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废物资源化3、对资源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
10、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自己的看法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三个要素中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它是牵动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性依据。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国情13亿人口的考虑,这个庞大的人口大国要
11、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给后人多留下些赞叹,少留下些后悔莫与的遗憾!在经济学中,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一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发展的问题。人类生活的环境是稀缺的,只有一个,破坏环境就是杀人类自己,所以环境保护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必须保护。但是人类社会生产的过程决定了很多化学物理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决定了环境
12、污染的必然性。在保护与污染之间,环境本身有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理论上人类可以利用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达成完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适度关系,理论上就是:在环境自我修故能力围,实行适度污染。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反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度的问题。目前经济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趋向于推行污染特许权理论。即:以特许权形式允许各种污染。由于特许权取得的极高成本,使得试图污染环境的生产成为明显的亏本生意,结果无人愿意去做。即使有人能够承担这个成本,其数量也不会大,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全可以应付这种污染。而且,政府很容易通过特许权的取得方式来控制整体污染规模。这个理论的缺点仍然是度的问题
13、。即:政府特许的污染规模到底可以达到多大?很多人们不以为然的环境污染,实际会产生久远而严重的后果,比如DDT的使用,人们是数十年后才发现它的巨大危害的。地球环境的研究,人类并不成熟。同时,“使用”悖论又使得人类研究的价值非常危险。所以,如何控制“度”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的难以平衡的问题。(使用悖论:人们越是清楚某个质变的临界点,就越是追求量变最大化的使用,即:越接近于质变点的量变效率。但是这种越接近质变的量变,就越可能因为突发事件而使得质变成为现实。)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生态问题,也是在污染已经发生后才产生的。人类只能在这些问题发生后才能去研究它,并找出解决办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环境保
14、护也有一个相对滞后的问题。这种相对滞后的结果,使得人类不得不拿出相当的利用环境资源开发出的财富反回来保护环境。即:利用破坏环境得来得力量再去保护环境。如果破坏环境得来得力量不足以保护环境,人类就完蛋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悖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像是一对赛跑的选手,人类最终的命运,就决定于它们两个到底谁能跑在前面。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发展经济也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大气污染问
15、题, 冬季北方城市污染尤为严重.2水体环境 各城市典型水域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等。我国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 在广大农村,过于分散的乡镇工业造成了大围的水污染。中国作为一个水资源大国,“净水”却在减少,水荒困扰着许多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3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工业固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水体产生二次污染。4城市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全国有30%的职工在有损健康的噪声条件下工作,40%左右的城市居民生活在
16、高噪声的危害之中。 5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对野生动植物乱捕滥杀、过度采伐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控制。 6人口问题 近20年,我国人口增长势头依然较快,每年新增人口1600万以上, 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给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的出现具有复杂性、广泛性、潜在性和累积性,而且因不同地区的自然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环境问题还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或地区性。环境问题一旦发展至严重阶段,在短时其是很难恢复和得到解决的,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某些污染物的迁移和净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比如当今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耗竭等。 我国的
17、环境问题,除上述共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目前,国家又拿不出足够钱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2)我国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交织在一起,人口过多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使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3)我国有近50万个工业企业,三分之二以上是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近20年的迅猛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些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无环境保护设施、布局不合理与管理不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4)我国科技水平与全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国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
18、定困难。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去20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这些成就后面,我们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了很大一部分环境和资源。在以往的发展进程,尽管创造了很快的发展速度,但仍然是一种不健全的发展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如果继续采取这种发展方式,在将来很可能再次出现环境状况恶化,而不会是“改善”,而且很可能使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超过能够承受的极限,最终对经济发展本身产生严重制约。事实上,这一点在最近几年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发展方式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这么长的时间,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开始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
19、候,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建立基础工业体系,而在一定程度上把应该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资转移到新的建设项目上去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会出现环境问题,在我们今天看来,为了取得建设成就,必然放弃了一定的环境质量。当然,在客观上,我们国家由农业国转向发展民族工业时,环境质量也有较大余地可供利用;第二,在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国家重点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致力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环境质量没有特别的要求,致使环境质量的退化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从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以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一定程度提高了,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不协
20、调、不同步的现象至90年代初依然没有完全认识到,环境问题没有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得到有效解决。 进入90年代,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能够为工业化目标而付出的环境潜力(容量)也基本使用尽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和环境权益都得到普遍提高和重视,认识到不但需要一个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解决。因此,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历程来说,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即实现经济与环
21、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报告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全新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必须在党领导下积极推进。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树立了这一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2、观的指导?因为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是统筹兼顾地发展,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二、“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特征 三、中国环境需要新思路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车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也在迅速扩大。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
23、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第三条路,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合理路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和居民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负担仍非常明显,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三级预防概念的新认识,对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的研究策略提出了新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尚不适应需求。
24、然而,我国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公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是无法避免的矛盾。在所有医疗卫生干预手段中,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益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的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以与疾病信息合成、分析与利用等尚不能满足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与西方国家相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滞后,使得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不足(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构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设备简陋,数量不足,检验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有待提高,达不到政
25、府的期望。重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是今后比较长的时间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环境污染、职业病危害、伤害、人口老龄化以与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等带来诸多的公共卫生问题都需要着手加以解决。 (2)卫生应急工作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的科研投入不足,卫生应急督导评估体系不完备,也制约了卫生应急的发展空间。农村和城市社区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但往往也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隐患最多的地方。 (3)卫生监督职能调整频繁、职责界定不清。政府筹资不足,部分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卫生监
26、督人员编制短缺,高素质人才流失呈上升趋势。卫生监督机构装备和房屋建设等硬件条件有待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形势还相当严峻,侵害群众健康权益和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亟待整顿和规。 (4)卫生标准满足健康保护需要是其首要目的,但其制定与实施不能脱离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所以,如何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健康保护需要,将卫生标准定位于一个适宜的健康保护水平,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卫生标准是科学研究的产物,先进的卫生标准必然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研经费的相对不足始终是影响卫生标准研制的主要问题;卫生标准
27、的制定周期过长,要经过立项与计划审批、经费审批、标准容技术审查、标准的行政审查与批准等多个步骤,还需要多部门协调,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不高;作为组织制定卫生标准的卫生行政部门以与具体从事卫生标准研制的科研机构都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克服部门局限,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进出口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二是如何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经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国际准则与标准研制方法。 (5)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亟待加快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我国公共卫生的目标非常宏大,一旦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完毕,与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具体实施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公共卫生政策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
28、我国公共卫生政策评估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还不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刚刚起步,仍然是政策过程一个薄弱环节。 (6)由于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在工业化过程中,许多新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进入室外环境和工作场所,环境污染、职业中毒、农药残留、食物中毒等问题依然突出,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活环境安全问题严峻,给卫生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理化检验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我国检测技术研究仍比较薄弱,现有的许多标准检验方法落后,检验项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已有的检验方法也需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相关的标准分析方法接轨;二是缺乏卫生理化检验高层次人才,现在全国数十所高校设置了卫生检验专业,但良莠
29、不齐,有的学校不具备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各校的卫生检验专业毕业生质量差距很大。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展到心理。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学有可能继分子生物学之后,成为医学中的带头学科。进入本世纪以来,以研究对象而言,从儿少卫生、妇幼卫生扩大到围产期卫生和老年卫生;以影响健康的因素而言,从环境、劳动、食品与营养卫生扩大到心理、社会卫生;就预防的病种而言,从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病;以预防策略而言,从生物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以防治目标而言,从疾病状态扩大到健康层次;就预防医学涉与的学科而言.除了微生物、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数
30、理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外,还涉与到一些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由此则极扩大了原有预防医学各分支学科的视野,以与预防医学的社会效益。当前,预防医学籍助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相互渗透、融合,使之发展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1.与生态学相互渗透: 2.与社会学相互渗透: 3.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4.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相互渗透: 5.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各种液相色谱、自动分析仪等以与分析仪器与计算机联网,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各专业的监测水平、效率和精度。6.预防医学软科学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预防医学现代化、社会化的进程:预防医学本身包括硬科学和软科学两部分,实验卫生
31、学各学科是其硬科学部分,而预防性卫生服务,卫生保健方针、决策、规划与策略的研究则属软科学部纵观国际、国预防医学的发展,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1.硬软科学相结合的趋势:实验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等是预防医学的硬科学部分,预防医学的软科学包括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过去,预防医学硬科学早已为许多疾病的防治,闲明了疾病的传播机理,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近些年来的实践表明,过去已控制的疾病又死灰复燃,并且在局部地区出现恶性发展。如性病和血吸虫病近期的回升趋势,充分说明社会因素在土述疾病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的教训使预仿医学很自然地加强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的联来,因而预防医学
32、的硬、软科学相结合的趋势应运而生。2.宏观与微观研究相合的趋势:预防医学通过微观的方法藉以阐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理,判明环境对机体的影响,揭示外来物质(食物与毒物等)在体的变化与对机体的作用等,但是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因而以个体的微观研究方法直接推论到群体,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外界因素与群休之间的关系,采用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当前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趋势。3.全球性协作趋势: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东西方交流频繁,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某些传染病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和通过人员流动,不良的行为,很快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享。此外,某些卫生问题带来危害所波与的围
33、也是没有国界的,知有些国家共用一水资源,一个国家的废物排放可能污染另一个国家的饮用水;上游国家乱砍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河水泛滥或者缺水。因此,当今对于某些疾病的防治和对某些危害因素的控制,禾取多国协作方式全球协作的形式是大势所趋。(二)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染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不仅威胁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威胁一些发达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85。目前,肆虐人类的传染病主要表现在两方
34、面:一方面一些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一部分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又重新抬头,发病率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新发现的数十种传染病危害严重。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我们正处在一场传染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避这场危机”。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传染病的危害尤为严重,如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流行地域之广泛、社会经济损失之巨大、危害之严重已发展到直接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霍乱、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疟疾、布病和鼠疫等) 在全国局部地区的疫情呈反复或上
35、升趋势。我国一些地区性流行的传染病(如出血热、黑热病、包虫病等)和条件致病性疾病危害正在凸现。 虽然我国已经实现无脊灰状态,但周边国家的脊灰野毒流行使得我国存在着野毒输入的危险, 同时我国已经发生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引起疫苗病毒衍生株病例。我国西南省份的部分地区有306个县未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尚有45个县(市)麻风患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如在疫苗接种以与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影响下,发病得到明显控制的结核病在20世纪80年代又卷土重来。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我国首次开展的结核病防治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近半数人口感染过结核菌,现有肺结核病
36、人450万,每年还有新发肺结核病人145万人。 此外,近20年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SARS、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O139型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肠弯曲菌肠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毒腹泻、疯牛病(克-雅氏病)、禽流感,等等,这些新传染病的出现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也使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重新蔓延。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37、以下简称“慢病”)的发病出现了新的趋势,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等慢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死因。同时,慢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吸烟、不合理膳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加上老龄化、城市化、环境污染以与职业危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肿瘤发病率在局部地区呈现快速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主要慢病缺乏有效的人群防治策略和措施,慢病防治决策和干预所需要的信息严重缺乏,适合我国实际的有效防治模式和机制尚待建立。人群吸烟与被动吸烟者占总人数比例较大,吸烟所带来的健康危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
38、期还将持续上升。 据统计,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分别占我国居民死因的前三位,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慢性病在总死亡人口中的比例从60%上升到80%。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有1亿人;糖尿病患者2 000万;现存脑卒中患者600万,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人156万;每年肿瘤新发病人160万,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3.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环境污染与职业危害与伤害事件频繁,伴随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增长的放射性危害对公众安全形成潜在的威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
39、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估计现有尘肺病人44万多例,每年新增尘肺病例约1万例。部分地方病病情出现反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变化,新的地方病的发生或原有地方病分布等方面的改变将不可避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有576个是地方病流行的重病区。碘缺乏病潜在威胁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仍很严重。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50%,占西太平洋地区的80%。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1 017万人,其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
40、有3 877万氟斑牙患者和284万氟骨症患者。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大骨节病患者81万人(其中12岁以下患者5.59万人)、慢型克山病患者1. 09万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99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 686人。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表现为“旧的不去新的到来”的局面,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在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半数以上,慢性职业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中毒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还发生急性农药中毒1
41、0万例。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病。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妇女的产后和更年期抑郁、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与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医院中,约十分之一的门诊病人与三分之一的住院病人情绪低落、持续性疲乏、精力缺乏患有抑郁症,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
42、被识别,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5.意外伤害发生率在我国不断上升 意外伤害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视。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余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行为,在大多数国家,伤害都已列入死因的前五位。我国不同地区主要伤害的流行情况还不清晰,预防伤害的防治实践刚刚起步,亟需建立各类伤害的有效预防策略和措施。针对各类意外伤害,需要研究适合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和推广的适宜技术;在努力减少伤害发生的同时,应加强治疗技术和康复技术研究。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目前,我国有1.32亿60岁以
43、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而且老人的数量以每年3.2%的速度不断增加。据人口学家统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占全国人口的23.5%。大部分老人生活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农村,老人完全依赖子女善待他们勉强为生。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7.妇女儿童健康备受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200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健康的母亲和儿童”,口号是“珍爱每一位母亲和儿童”。我国儿童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人群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如肥胖已取代营养不良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健康问题,主要死亡原因由原来的传染
44、病逐渐转变为意外伤害。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中许多健康危险行为呈上升趋势,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暴力、犯罪、HIV/AIDS等,逐渐成为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因此,关注妇幼卫生保健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8.我国食品安全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国的食品卫生状况,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主动、连续、系统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评价数据;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暴露评估数据少、覆盖面窄,对机体暴露后的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薄弱;对未知和新发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
45、与对新技术、新产品安全性的评价技术缺乏。 9.关注人类健康状况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环境健康发展是医学与地理学的边缘领域,随着传统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在全球的有效控制,人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的全球性危机, 如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损耗、生态破坏、能源耗竭等问题的出现。此外,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健康的概念逐渐拓展为完全的体质健康、精神健康和完美的社会生活状态。因此,随着21世纪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环境健康发展研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
46、、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预防医学概念包含3种不同水平的疾病预防畴: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容涉与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学、
47、社会医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媒介生物学、营养学、毒理学、消毒学、环境医学、职业病学、地方病学、卫生检验、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卫生工程学、少儿卫生学、妇幼卫生学、优生学等20多个学科。公共卫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对公共卫生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与国家政治经济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时代对公共卫生涵和外延界定不同,不同群体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解也不一样,即使是学术界,对于公共卫生的界定也不尽一样。八十多年来,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每一个定义对于我们认识公共卫生是什么、做什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们分别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公共卫生这一社会事业的
48、重要性和独特性。2003年国务院吴仪副总理针对SARS危机后中国各界对公共卫生认识不清的局面,明确地提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吴仪定义首次提出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有限责任概念,界定了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五大责任,并强调确定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容和重点必须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出发。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
49、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预防医学,其涵也发生重要转变。现代预防医学从单纯治疗扩大到多因素的综合性预防。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围日益扩大,研究手段的大力提高,预防医学的社会效益日益显露。现代预防医学作为人类保护健康的手段,不仅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属性,而且在人类的社会属性以与各种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消除和控制这些方面有更多的任务。预防医学的研究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和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门研究群体健康的学科,它也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经就提出了“治未病”、“无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我国预防医学的
50、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预防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个体-群体-社会为对象的三个阶段。个体预防阶段也称经验预防阶段,是预防医学的形成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预防措施多偏重于以个人为对象。群体预防阶段也称实验预防医学阶段;在17世纪工业革命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同时,由于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职业病、传染病剧增,促进了预防医学思想的转变,人们在与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群体预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从个体摄生防病向社会性预防的转变。社会预防阶段也称社会与人类预防阶段。进入20世
51、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与医源性疾病等为主,美国教授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从单纯的“无病就是健康”转变为现在的“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医学的研究容从涉与的空间看,宏观到宇宙,微观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从涉与的时间看,可追溯历史的发展到探讨人类的未来;从服务的对象看,从单个人到家庭以至社会人群;从生命的历程看,从生前到死后都涉与到预防医学问题。我们面临的健康威胁日趋复杂,预防医学研究也有自己的热点:1、新老传染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生物恐怖又成新
52、热点;2、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3、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5、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7、随着食品安全和妇幼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研究投入不断增加;8、研究人类健康状况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成为热点之一。现代预防医学借助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和,使之发展大大加快。主要表现于:(1)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中各种要素对人体的综合影响,研究环境因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转归规律,寻求解决环境对人体影响的途径和应对策略;(2)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
53、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它涉与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许多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利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4)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预防医学信息交流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多维度健康的研究中,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5)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害因子可以揭示和确认;(6)预防医学策略研究与决策技术的应用,从软科学的角度更加系统地帮助预防医学工作者,在预防性卫生服务、卫生保健方针、决策、规划和策略上采取全面、有效的系统性工作,促进预防医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 四川省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集锦
- 2024建筑施工协议代理业务规范稿
- 2024投标专用协议样本解析
- 基于网络空间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 2024年复婚二次离婚协议规范样本
- 2024专业红娘服务会员协议
- 2024年度高品质防盗门供应协议范例
- 消防安全-情系你我他
- 短视频的拍摄与剪辑
- 产品设计-浅谈智能蓝牙音响的外观创新设计
- 江苏省南京江宁联合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 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
- 医疗机构安全检查表
- 第六章-巷道支护01
-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国标行标清单
- 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审批表
- 香菇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策划实施方案
- 施工现场材料使用明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