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_第1页
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_第2页
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_第3页
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_第4页
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农药对饲料污染和预防一、概述农药概念: 是指用于防治、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的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第一节 农药概述2 全世界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0000多种,病原菌8000多种,线虫1500多种,杂草也有8000多种。 若不使用农药,世界上每年因病虫草鼠害可使农作物的产量减少13以上。 3 1960年以来,耕地面积保持不变,世界农业产量提高了3倍,因此得以养活已猛增了80的世界人门,这主要是依靠了农作物新品种及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所做的贡献。 1995年通过化学农药防治,我国挽回

2、粮食损失540108 kg,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农业上使用农药所获得的收益大体上为农药费用的4倍。 农药带来的巨大效益 4 1994 年,我国农药中毒人数已超过10万人,大部分是由于农药残留而引起。容易吸收农药的蔬菜: 番茄、茄子、圆辣椒、卷心菜、白菜及大多数根菜类、薯类。对农药吸收率较低的: 叶菜类、果类等。农药的危害5二、农药的分类 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品种近2000种,其中常用的500余种。 按其来源分为生物源、矿物源、化学合成三大类; 按防治对象或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6 按化合物结构可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抗生素农药

3、和生物农药等类, 有机性农药按化学结构再分为数十种 :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氮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金属农药等; 按作用方式分有杀生性农药和非杀生性农药,前者包括胃毒、触杀、内吸、熏蒸剂等类,后者包括特异性杀虫剂(如引诱、驱避、拒食、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7三 、 世界农药发展概况与现状 作为农药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从20世纪40年代来划分: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合成农药为主的时代; 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的时代。81763年 法国人用烟草和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杀虫剂。1800年,美

4、国人发现除虫菊粉杀灭虱、蚤,于1828年将除虫菊花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 1882年法国人用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霉病。随后, 砷酸钙、亚砷酸盐、硼酸盐、氯酸盐、磷化锌等多种无机合成农药不断问世 。 9 20世纪40年代初期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问世 ,开辟了人工合成有机农药的广阔前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机磷农药出现; 20世纪50年代又发展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合成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相继产生。 101960年世界农药销售总额为85亿美元; 1970年为27亿美元;1980年达116亿美元;1990年为146亿美元;1999年跃到为296亿美

5、元;2001年达到338亿美元。 11 目前世界农药的年总产量(以有效成分计)已超过2000kt,其中:除草剂占49,杀虫剂占26% ,杀菌剂占20,其他类型(如生物农药)占5。 目前全世界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的品种为500多种,其中大量使用的有100种,主要是化学合成生产的。12四、我国农药发展概况与现状 建国前我国仅有几个小厂, 生产少量砷酸盐、硫酸铜、硫磺等无机合成农药。 1950年开始生产六六六 1957年开始生产有机磷杀虫剂。 在20世纪6070年代主要发展了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同时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得到了发展。 131973年我国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汞杀菌剂。l

6、983年我国停止生产使高残留的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等品种,扩大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产量,并开发了拟除虫菊酯类及其他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同时,杀菌剂和除草剂也得到发展和应用。 14 1997年统计,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已达757,按有效成分计算年产量约400kt,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其中杀虫剂70,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占10和17,植物生长调节剂仅占3。2000年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有240多个,制剂l000种左右。 15 我国现有主要农药合成企业近400家,已建成700千吨以上原药生产装置,可常年生产250多种原药、农药中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农药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

7、势。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我国已由农药进口国变成农药出口国。16新品种与新工艺不断出现: 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类。 杀虫剂有胺丙畏、苯胺硫磷等。 杀菌剂有腐霉利、乙霉威等。 除草剂有丙草胺、麦草畏等。 生长调节剂有烯效唑、多效唑、油菜素内酯等。 生物农药发展迅速。17 农药加工剂型增多,主要有乳油、粉剂、粉粒剂、悬浮剂、水剂、片剂、烟剂等。 原料及中间体已经满足国内需求。存在问题:1、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3个70) ,个别品种老化是在各类农药产量中,杀虫剂占70;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我国 68.5% 10.4% 18.3%发达国 40% 20% 4

8、0%18是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 是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与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4:4:2的通常比例(有的高达5:3:2)相比,杀虫剂比重过大。 一直以来我国中高毒农药使用仍占较大的比例,年产5000t以上的高毒农药有: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敌敌畏、氧乐果、水胺硫磷等,前6种农药的产量占杀虫剂产量的70左右,占农药总产量的33。而这几种农药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限制或禁用。 192001年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将尽快淘汰5种剧毒农药 我国全面禁用5种高毒农药包括: 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 这5种农药年总产量达10万吨;占我国农药生产总量的

9、2025%。禁用方案分3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 撤消5种高毒农药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开始部分禁用,使用比例下降15。20第二阶段(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禁止5种高毒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外的其他企业生产或加工此类产品,并将其使用范围局限于棉花、小麦、玉米、水稻4种作物。第三阶段(2007年1月1日): 中国全面禁止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212 、农药品种更新较慢 近几年我国虽然开发不少新品种农药,但新农药的用量比例仍然很低。生产量在5kt以上的20多种农药绝大多数是老品种,有的属高毒或剧毒农药,有的具有“三致”作用或潜在的“三致”作用。3

10、 、农药加工落后,助剂研究滞后, 比较单调 药剂成功的一半在于剂型。而我国目前农药剂型还比较单调, 在美国,原药与制剂之比为1;36,日本为1:30,而我国仅为为1:5。 224 、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 我国农药产量约占全球的25%,但销售额不足8% 。 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则绝大部分在9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8一99。5、生物农药还应大力发展。 23五 、农药对动物的毒作用 知更鸟死亡事件 农药对动物的急性危害往往表现出多种中毒现象,随农药的种类、剂型、接触量、接触途径等众多因素以及动物本身的因素而不同。 24 农药对动物的急性危害往

11、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动物的慢性危害则易被人们所忽视。因为慢性危害引起生理变化常常不太明显,病变发展缓慢,如家畜常常表现为生长率降低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养殖生产来说,这类危害必须得到关注,否则生产效益不会得到提高。 农药对动物的“三致”作用也不可忽视。有些农药在生物体内已经证实具有致癌作用。如有机磷农药大部分是弱烷化剂,其中许多品种都可以使DNA的鸟嘌呤发生甲基化因而有可能引起癌变,其中以敌敌畏的作用最强。一些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能产生亚硝类物质,而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除草醚也被认为有“三致”作用已经停止使用。25第二节 农药进入饲料的途径 把农药撒入农田、森林、草原和水体直接撒在防治对象上

12、的数量比例是很小的。以杀虫剂为例: 直接落到害虫上的农药还不到用量的1,10一20会落到作物上,其余则散布于大气、土壤和水中。 26农药进人饲料的几种途径: 一、农田施用农药对植物的直接污染有部分农药会黏附在植物的外表; 特点:能较快地部分或全部清除掉,但若在施药后短时间内被采食或不作清洗处理则仍有钱留; 27一部分亲脂性农药能很快渗透到植物表皮蜡质层或进入植物组织内部。内吸性强的农药还可被植物吸收而疏导分布到植株的各个部分及汁液中。特点: 在植物体内被降解,降解速度快慢不一,往往造成农药残留。 28影响农药在植物中降解速度的因素: 农药性质、环境条件、农药受体、地域差异和季节性差异(环境条件

13、差异 ) 。 有机氯农药、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农药降解速度较慢,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速度属中等,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降解较快;环境条件差异: 以温度、降雨和光照最为重要。 29同类农药中降解速度的差异: 农药自身的挥发性 水溶性的农药 ; 脂溶性的农药 乳油剂型 ; 可湿性粉剂农药 30同种农药在不同植物上的降解速度 : 果树的果实中农药降解速度较慢,而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其农药被稀释和降解速度也较快;农药在大棚设施作物上的降解速度要慢于露地作物;而以低水分状态储藏的农产品的农药降解速度相当缓促。31二、植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农田喷洒的农药 ,大部分散落在土壤上,小部分飘浮在空气

14、中,然后缓缓落地或被雨水冲刷面进入池塘、湖泊与河流等地面水中。 32植物可以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对于甜菜、薯类和根莱类等根用作物直接近入食用部位,其他农作物则通过输导进入食用部位;空气中的农药通过植物呼吸的气体交换进入植物组织内,大气中的农药也可直接落于植物表面;植物从有农药的灌溉水中吸收农药。 33土壤中的农药的降解速度: 受农药的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和受微生物分解的难易性)、农药的物理性质(挥发性、溶解度、吸附性等)、农药的施用情况(农药剂型、施用方式、施用数量等)、土壤类型(包括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含水量、离子交换容量、所含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等)等因素的影响。34

15、植物受农药污染的程度还与植物的种类、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有关。 要了解农作物体内残留农药对家畜的影响,必须了解残留农药在农作物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因为只有分布积累在作物可食部位的那部分农药才是人们所关注的。 35三、动物性饲料原料中的农药残留动物性原料骨粉、肉骨粉、鱼粉、水解羽毛粉的来源就是动物自身, 要警惕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最后再转入家畜体内。这对不易降解的农药如有机氯类意义重大。 36四、其他来源(1)粮库或饲料仓库内用农药防治害虫,苦使用不当,可使粮食及饲料残留杀虫剂。(2)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如果农药包装不好或包装物破损,致使运输工具受污染,然后又用这种

16、未经清洗的运输工具装运粮食或饲料,因而使之受到农药的污染。(3)含有农药的工业废水废气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农作物和牧草。(4)事故性污染。 37 我国的农业杀虫剂,按生产和使用历史来看,一般认为第一代农药是有机氯农药;第二代为有机磷农药;第三代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代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三节 常用农药在饲料中的残留及毒性38一、有机氯农药 1874年德国 O.Zeidler人工合成DDT,1939年瑞士化学家穆勒发现了DDT的杀昆虫作用,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奖。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的欧洲和亚洲,DDT用于杀灭传播疟原虫的蚊子,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1

17、983年禁用为止的30多年时间内,全国累计施用六六六约490多万吨,滴滴涕约40多万吨。 DDT在生物体内富集作用很强。例如水鸟体内DDT残留为25 mg/kg,DDT的污染是全球性的,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甚至未出世的胎儿体内均可检出DDT的存在。39(一)有机氯农药药效 为广谱高效杀虫剂。一般分为五大类: 1、DDT类-氯化苯及其衍生物,包括 DDT、六六六。 402、氯化甲撑萘类七氯、 艾氏剂、狄氏剂。 3、七O五四 纯品为白色晶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主要用于杀灭蚊蝇。蓄积在动植物脂肪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毒症状为乏力、失眠、眩晕、恶心等,长期接触

18、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414、氯丹 纯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中毒情况同7054 5、林丹(又名高丙体六六六) 本品为无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毒情况同7054 。主要用于粮食、蔬菜、果树、烟草、森林、粮仓。目前仍有一些国家(包括我国)使用林丹,由于有机氯性质稳定,在水域、土壤中仍有残留,并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影响人类健康。42 (二)残留 有机氯农药的许多品种在环境中具有很高的残留量,因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在环境中不易被降解。施过六六六的农田不仅对当年作物有残留,而且对下一年其至几年后的作物仍有残留。 43 在按常量施药时,水田土壤内不

19、会累积六六六。因土壤中六六六很快迁移到附近水体中对地下水影响不大,水中六六六的半减期短,水田土壤中不会累积六六六。而滴滴涕则容易在土壤中储留。44 有机氯农药脂溶性强,稳定性高,因此它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 有机氯农药在饲料中的残留情况为: 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粗饲料谷物种子。45我国于1983年停止生产,1984年停止使用,库存量也基本在1985年用完。虽然我国有机氯农药已停用达20年,但在许多饲料和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率,尚有不少地方土壤中的滴滴涕的污染仍相当严重。因此,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46(三)毒性1体内过程 因有机氯的脂溶性较强,极易被机

20、体吸收。六六六在脂肪中储存最多,其次为脑、肝、肾,且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羊水中的浓度可以高于母体脂肪中的浓度。也可通过血脑屏障。 体内代谢情况是,六六六在体内通过脱氯化氢、羟化等转变为二氯酚、三氯酚、四氯酚等,经肾脏随尿液排出,还可经母乳排出,因此牛奶中也有有机氯农药的残留。472毒性 大多数有机氯农药的急性毒性属中等毒性,毒作用为神经毒和细胞毒。具体的毒作用表现为:损害肝脏组织与肝功能,影响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肝变性坏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骨骼肌震颤,中毒时神经症状明显;影响生殖机能,使性周期紊乱,透过胎盘,显现胎毒作用,高剂量六六六和滴滴涕对男性生殖功

21、能包括精子生成有损害;关于致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只有甲体六六六对动物致癌,对丙体六六六的致癌性尚有争议,乙体六六六虽易蓄积但并不致癌。 48二、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是分子结构中部含有P元素的一大类高效广谱杀虫剂。有机磷类农药,目前产量为杀虫剂之首,占我国农药总量的50左右。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Gschrader首先发现了其杀虫、杀螨活性,首先合成了特普(TEPP)、八甲磷、对硫磷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1950年,内吸磷成为第一个大量合成并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 后涌现了一大批有机磷农药,包括杀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等。 49(一)药效 有机磷农药主要作为杀虫剂,被广泛应用

22、于谷类、蔬菜、果树、茶、牧草等作物。 其杀虫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昆虫体内的胆碱脂酶活性。常用的品种有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久效磷、马拉硫磷(4049)、内吸磷(1059)、乐果、氧乐果、甲拌磷、甲胺磷、辛硫磷等。 50(二)残留 有机磷农药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外界环境中以较快的速度经气化、地下渗透、氧化水解、土壤中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使其残留期缩短。 该类物质在土壤中的持留时间一般仅数天至数10天,个别也有长达数月者。在农作物体内的残留时间一般也不长,短者为23d完全消失。 内吸性强的品种在作物体内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因为有转毒作用,产物比母体毒性还大

23、),因此残留时间长,可达12月. 51(三)毒性 1体内过程 有机磷农药是脂溶性物质,易被机体吸收,甚至易被皮肤及呼吸道吸收。吸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肝中最多,其次为肾、肺、骨骼等。 水解作用是有机磷农药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水解产物毒性降低或毒件消失。有机磷农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少量随粪便排出。52 2毒作用 与有机氯类相反,大多数有机磷农药对人畜的急性毒性较强,其急性毒性随药剂品种不同而异,按大鼠经口LD50分为:高毒类,如对硫磷(1605)、甲胺磷、甲拌磷;中毒类,如敌敌畏、乐果;低毒类,如马拉硫磷(4049)、敌百虫。53 有机磷农药是神经

24、毒,这是引起人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毒机理是,有机磷作为一种酶抑制剂,抑制动物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AchE)活性,引起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类:一类为毒蕈碱样症状,即瞳孔缩小、流涎、出汗、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及尿失禁等;一类为烟碱样症状,即肌肉纤维颤动、痉挛、四肢僵硬等;一类是由于乙酰胆碱在脑内积累而表现出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乏力、不安,先兴奋后抑制,重者发生昏迷甚至死亡。54 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体内的磷酰化胆碱脂酶可自行水解,脱下磷酰基部分,恢复胆碱酯酶活性。但是这种自然水解的速率非常缓慢,因此必须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胆碱酯复活剂能从磷酰化胆碱脂酶的活性中心夺取磷酰基团

25、从而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55 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苯硫磷、丙氟磷、丙胺氟磷等还具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即在急性中毒过程结束后815d,又可出现神经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后肢软弱无力和共济运动失调,进一步发展为后肢麻痹,在病理学上表现为神经脱髓鞘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迟发行神经中毒症。鸡对迟发性神经毒性最为敏感。牛、羊、鸭、免等都可出现这种现象。 该毒性与胆碱酯酶无关,其中毒机理亦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脑中有一种可以水解醋酸苯基的酯酶,酶被磷酰化后即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从而产生迟发型神经毒用。56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之后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类农药,产量仅次于有机

26、磷而居次位 。 1952年有人发现了地麦威对昆虫的毒杀作用。1953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合成了第一个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甲萘威,并于1956年生产。后开发了涕灭威、灭多威、克百威、速灭威、仲丁威、异丙威等一大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成为当今杀虫剂领域中第二大类农药。 57(一)药效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选择性杀虫效力强、作用迅速、杀虫谱广等特点。 分为具有N-烷基的杀虫剂(如西维因)和具有N-芳香基的除草剂。其杀虫机理与有机磷农药相同,主要是抑制昆虫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主要品种有甲萘威(西维因)、仲丁威、异丙威(叶蝉散)、叶飞散、克百威、速灭威、混灭威、涕灭威和灭多威等杀虫剂,以及杀草丹、燕麦灵和灭

27、草灵等除草剂。58(二)残留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化学性质较有机磷稍稳定,可在土壤中存留1个月左右,在地下水及农作物、果品中也有残留。但其仍属于残留期较短的一类农药。59(三)毒性 1体内过程 该类农药在动物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吸收;在体内易于经水解、氧化、结合等代谢转化,体内的生物半减期较短,因此在体内一般不易蓄积;其经由肾脏随尿液排出。602毒作用 对人畜的急性毒性属中等毒,毒作用机理与有机磷相似,但它与胆碱脂酶的结合物有可逆性,即与AchE的活性中心结合成易水解的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使AchE很快(一般数小时左右)恢复原有活性。抑制速度与复能速度

28、几乎相近。故其中毒临床症状较轻,毒性消失较快。与有机磷不同的是,该类农药无迟发性神经毒作用。61 过去曾认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毒性不大,但近年来又有新的认识,着重在其“三致”作用。因其分子含有氨基,理论上氨基甲酸酯与动物消化道内的亚硝酸盐可以起反应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致癌的,也确实有报道甲萘威引起大鼠及小鼠的恶性肿瘤。另据变和致癌作用。因此,关于该类农药的“三致”作用仍需密切关注并作进一步研究。 62四、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这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类杀虫剂,目前仅次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为杀虫剂中的第三大类,约占世界杀虫剂的20。拟除虫菊酯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此

29、类杀虫剂是以天然除虫菊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天然除虫菊素有高效、低毒、易降解、使用全等优点,但由于其种植条件受限,有效成分含量很低(除虫菊素仅为干花的1%),而且对光极不稳定,根本不能用于大田种植,只能用作室内卫生杀虫。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不少人进行了系列研究。63(一)药效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对害虫的击倒力强、用量少等特点。对害虫主要是触杀和胃毒作用,同时具有驱避和拒食作用。杀虫机理主要是干扰害虫神经系统的功能。品种很多,如胺菊酯、溴氰菊脂(敌杀死)、氰戊菊脂(速灭杀丁)、氯氰菊脂(安绿宝、兴棉宝、灭百可)、氟氯氰菊脂(百树菊酯)、氯菊酯(除虫精)、氟胺氰菊酯(马扑立克)、氟氰菊酯(保好

30、鸿)、丙烯菊酯(毕那命)等。64(二)残留 人工合成品虽比天然品残效期长,但仍属低残留农药。要注意某些品种在鱼贝类中有富集作用(富集系数为4700),它在水体底泥中的半衰期为1个月左右。65 毒性 对人畜的急性毒性为低毒或中等毒,有些地区曾发生过溴氰菊酯(中等毒性)中毒的事件。拟除虫菊类农药的毒作用机理是通过对细胞膜钠泵的干扰使神经膜动作电位的左极化期延长,周围神经出现重复动作电位,造成肌肉的持续收缩,增强脊椎中间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的兴奋性。 另外,有机磷农药能抑制拟除虫菊酯类在体内的水解,故对后者有增毒作用(协同作用)。还应注意它在体内脂肪中蓄积的可能性。66五、除草剂 农田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

31、非栽培的植物。全世界有杂草约5万种,其中农田杂草为8000种。全世界因草害每年要减产10一25,仅使谷类作物减少就超过15108t 。 67(一)药效 除草剂的种类繁多,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十几类,如苯氧羧酸类(2,4-D)、酰胺类(敌稗)、取代脲类(绿麦隆)、苯胺类(氟乐灵)、氨基甲酸酯类(燕麦灵)、二苯醚类(除草醚)、有机磷类(草甘磷)、二氮苯类(西玛津)、磺酰脲类(绿黄隆)等。这些类别除草剂的除草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68(二)残留 除草剂因用量较少,一年或一季只用一次,芽、出土前施用故除草剂被作物吸收的量很少,对除草剂的残留量,多数未作统一规定。(三)毒性 大多数除草剂对人畜属低毒物,但杀草

32、胺、氰草津、百草枯、燕麦枯、溴苯腈等属于中等毒性除草剂。有报道称2,4,5-T、灭草隆、伏草隆能对实验动物致癌,除草醚、西玛津、氟乐灵有诱变作用。2,4-T、2,4,5-T以及五氯酚钠中的杂质四氯二苯二噁英(TCDD)是强致癌物和致畸原。另外,多种除草剂含有致癌的亚硝胺类,可引起危害,如氟乐灵含有二甲基亚硝胺。我国对除草剂的毒性特别是“三致”作用方面研究很少,也未作残留量规定。69一、概念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动植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原药、它们的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其中卫生学意义最大的是农药在食品与饲料中的残留。 有机氯农药以及含砷、含汞农药,在环境与农作

33、物中难以降解,降解产物也比较稳定,称之为高残留性农药。 第四节 预防饲料农药污染主要措施70农药残效是指农药除在使用时直接作用于害虫、病菌等发挥药效外,当其在环境中消失或降解前,仍具有杀虫、杀菌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残效。残效期的长短也与农药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残效期就长;反之,残效期就短。残效期的长短还受气温、光照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71农药残毒是指人和动物长期摄人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或饲料而造成的中毒反应。包括农药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他反应物的毒性。农药残留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诱变、致畸、致癌作用和

34、对繁殖的影响等,以慢性毒性为主。 72 有了农药残留,才可能有所谓的残效和残毒。适当的残效期对害虫病菌及杂草的消除是必需的(天然除虫菊素的缺点正是由于残效期太短),但这毕竞不是饲料卫生学科所关心的。本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农药的残留毒性,即残毒。因为农药残留可能经饲料或食品进入畜禽或人的体内,引起各种毒性危害,损害健康、降低生产力。这是必须加以防范的。73 二、控制饲料中农残的措施 (一)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农药的两大缺点是:无选择性和高稳定性。农药的无选择性毒性是指对非靶标生物包括有益昆虫、微生物、植物、家畜和人皆有毒。另外一类是在正常使用量时对害虫有毒对人畜无毒,但因有较强的蓄积性,在生物环境中可通过食物链富集起来,逐渐达到一个非正常量的高浓度,这种高浓度引起人畜中毒。 74 作为一种理想农药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环境相容性好、活性高、安全性好、市场潜力大。 环境相容性是指农药对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