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孔 子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一. 孔子与儒家1、什么是儒?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看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
2、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对中华文明而言,它覆盖面极广,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国。至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不少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国际社会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 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为圭臬(gu ni ),幅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
3、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他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1988年1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结束时呼吁:“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当今价值已得到了西方最高荣誉
4、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同。 辞源对“儒”字作的解释:“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以称术士,后泛指学者。”当然关于“儒”字的起源和含义,在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如东汉班固认为诸子出于王官而儒则出于司徒之官。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儒是学者,是教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夫子便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人。 什么是儒家?古往今来,人们对此也作过不少探索和界定,其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和刘向七略中的概括经常被引用。论六家要旨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七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
5、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从这两段论述中不难看出,所谓儒家具有以下的基本共性或特征: 一、 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 二、 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早期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后来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称四书; 三、 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即司马谈所说的“序君臣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四、 以仁义为主要道德规范,用韩愈的话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在汉代被概括为“三纲五常”; 五、 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这一思想被概括位“内圣外王”; 六、 助君王明教化,提倡经世济民,反对隐遁。即对
6、自然和社会,对实在世界不采取回避态度,主张积极入世。 2、孔子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
7、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
8、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
9、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二、正名思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孟子形容当时的状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二、正名思想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大禹)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商汤)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
10、之矣。” (史记孔子世家)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孔子认为要拨乱反正,就要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11、?(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孔子提出“正名”就是要纠正周礼被“僭越”的现象。 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季氏的家臣)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子自己对于周礼身体力行
12、,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执礼甚严,但他又提出“权”,主张有某种权宜,防止执礼过死,以利于礼的更好贯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为尊者讳,维护君臣之义) 又如孔子认为“直”是美好的品德,即正直和耿介。不直即“枉”,即奸诈不诚实,为他所鄙夷。如他说:“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有时又把不诚实说成是“直”。论语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
13、,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父子相互包庇隐瞒真情,符合亲亲原则,虽属不诚实,也算是直。这也是“权”的意思。说明孔子的“权”完全以如何利于维护礼为转移。孔子认为掌握“权”很不容易,论语记载:“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意是有的人可以在一起学习,未必走的是同一条道;可以走一条路,未必可以坚持相同的原则;坚持相同的原则,未必能有同样的灵活性。孔子在这里提出权变(灵活性)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道、立、权四个层面,权变最不容易做到。孔子的权并非阴谋权术,而是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二. 仁学思想“仁”最早出现于尚书金腾:“予仁若考
14、”,是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孔子所说的礼属于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属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是说人如果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是不能贯彻礼乐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是主观的友爱精神,义是外在的合理原则,礼就是这些精神和原则的具体规定。仁义是内容,礼乐是形式,仁义、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分言之则辞义各别,合言之则二者为一。二. 仁学思想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
15、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 “君子笃于
16、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为仁之方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
17、,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包括很多优秀品德,它几乎是一切人间美德的总和。若孝若悌,若“刚毅木讷”, 若“恭宽信敏惠”,若“智勇”“不佞”都是仁德的表现形式或 个性修养。有了这些仁德,君子才成其为君子,如进而将这种仁爱精神施诸天下,那也就成了圣人。因此,孔子要求人们“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一刻也不要放弃仁德,放弃对成仁的追求,甚至号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三.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中庸之道中庸是方法论
18、。中有中正、中和、适中、时中之义;庸,即用也。中庸即用中。用中的第一义为处适中,行中正,就是无过与不及。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中庸的第二义为中和。中和是行中正后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孔子贵中,亦贵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和”,不是矛盾的调和,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达到均势,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无原则的调和叫“
19、同”,和同之辨,孔子是区别严格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与孔子同时的齐国大贤晏婴对此有形象的说明:譬之调羹,五味相剂叫和,以盐济盐,以水济水叫同。君臣之间,不同意见的互相匡补叫和,阿谀奉承叫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和之与同,孰是孰非,不言自明。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 .中与时 中庸还有时中之义。时中,即适时用中。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君子能审时度势,在恰当之时用中于民,这便是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机智灵活,不胶
20、不固。他说:“中人以上可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雍也)又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他 本来对古代隐者的独立人格大加赞赏,但他本人却并不一味盲从,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既不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山林隐士,又不愿作屈己就人的俗吏。 孟子说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孔子,圣之时者也!”(万章下)中庸的基本特征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它要求人们准确把握度,正确选择时机,妥善运用手段,这些分寸是那样地难以掌握,因而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四.天命
21、 宗教认为宇宙有一个最高的主宰者,称为“帝”、“上帝”或“天”。这个主宰者能够发号施令,指挥自然界的变化,决定社会的治乱以及个人的祸福。他的号令叫作“命”或“天命”。“命”这个字的本来的意思,就是命令。“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 论语记载孔丘讲“天”的地方很多。孔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得罪了天,他到什么地方祷告都是无用的。又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他做错了事情,天罚他,天罚他。又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意思就是说,他欺骗谁呢?他能欺骗天吗?又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意思就是说,天要灭亡他!天要
22、灭亡他!又说:“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意思就是说,了解他的,恐怕只有天吧!从这些话看起来,孔丘所说的天,基本上仍然是当时的传统的宗教所说的天、帝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 孔丘还讲“天命”。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丘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来,认为三者同是可敬畏的。这说明他认为这三者是一类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大人”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圣人”是个人所信奉的权威。“圣人之言”是圣人所说的话,“天命”是上帝的命令。 孔丘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有人认为,这可见孔丘所说的天就是自然。每
23、年的四季自然地运行,万物自然地生长,不待上帝说话。其实,孔丘的这段话无非是说,上帝也可以“无为而治”。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自然界和社会中以及个人的事情的变化都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这就是天的命令。 论语记载,孔丘“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就是说,他遇见了很响的雷,很大的风,他的脸马上就变了颜色。这不一定说明孔丘胆很小,这说明,他认为迅雷烈风这种非常的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由于上帝的命令。他“畏天命”,所以遇见这种非常的事情,他就觉得可畏。这说明,他认为自然界的事情是受上帝的命令支配的。 孔丘特别着重人的社会生活所受天命的支配。孔丘的学生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24、“闻之”,就是说,他是听孔丘说的。孔丘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是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所认为是应该做的事,不管成功或失败。孔丘认为,即使明知是不能成功的事,只要认为应该做,还是要努力去做。当时的人说,孔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他的学生子路替他解释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就是说,孔丘要作官,为的是要实现君臣之义。至于他所讲的道不能实行,他已经知道了。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孔丘则认为,是人的自己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5、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丘认为,仁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但是,这并不是很远的东西,如果要它,它就来了。为仁要靠自己,不靠别人。孔丘有一个学生对他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就是说,我并不是不喜欢你的道,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孔丘说:“今汝画。”(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什么力量不足,你不过是自己画了一条线把你自己限制起来了。 照这些话看起来,孔丘没有否定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加了限制。天命可以叫人的道德行为不能成功,但不能叫人不做道德行为。 孔丘也说:“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就是说,人除了吃饭以外,最重要的事就是办丧事和祭鬼神了。祭祀的对象,就是鬼神。既然重视丧
26、、祭礼,就是承认有鬼神。 孔丘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就是说,各家有各家的祖先;自己的祖先,就是“其鬼”。论语又记载说:“季氏旅于泰山。”孔丘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旅于泰山”就是祭泰山的神。照周礼,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去祭,季氏去祭就是“僭越”。但是,孔丘又没有办法阻止这种“僭越”。林放是个“知礼”的人。孔丘说:泰山的神还不如林放吗?意思就是说,泰山的神必定是“知礼”,既然“知礼”,就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 孔丘对于鬼神的存在,也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他的学生子路向他“问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是
27、说,人,你还伺候不了,怎么能伺候鬼?生,你还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就是说,祭祖先,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祖先在那里。祭外神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外神在那里。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敬鬼神,但是又要“远之”,这算是“智”(知),那么不远之就是不智了。 孔丘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他认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最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论语记载说:孔丘有一次病了,他的学生子路向“上下神祗”祷告,请示帮助保护。孔丘病好后,问子路有这件事没有,子路说有。孔丘说:“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28、意思就是说,他向来做事都是合乎礼的,他畏天命,顺天命,这就是祷告。他一向就在祷告,不需要在有病时祷告。翻过来说,孔丘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就是说,要是不畏天命,不顺天命,那就是得罪了天。如果得罪了天,到什么地方祷告都不行。 刘向说苑记载说:“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辨物)照这段所说的,子贡问孔丘,死的人还有没有知觉?孔丘回答说,怎么说呢?我想说死的人有知觉,我又恐怕孝顺的子孙们妨碍他们的生活以埋葬他们的死去的先人。我想说死的人没有知觉,
29、我又恐怕那些不孝的子孙们就不埋葬他们的死去的先人。孔丘叫着子贡的名字说,赐!你要想知道死人有知或无知,不必着急,等你死了以后,你自己就会知道,到那时候还不算晚。 孔丘的学生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曾参的这句话,合乎孔丘的精神。“慎终”说的是丧礼,“追远”说的是祭礼。照曾参说,着重这些礼,为的是要使“民德归厚”。这就是儒家所认为的丧祭之礼的现实意义。“民德归厚”就是说,要使人民都知道儒家所说的孝悌之道,并发展之以至于仁。 综合孔丘所说的话看起来,他是认为在个人的生活中,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能支配的;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不能支配的。就这后一部分说,好像有一个不是个人
30、所能控制的力量,在那里支配着。这种力量好像是有意志的,又好像是没有意志的;好像是可以理解的,又好像是不可以理解的。从其好像有意志,可以理解这方面说,这个力量就叫做“天”。从其好像没有意志又不可以理解这方面说,这个力量就叫做“命”。 在传统的宗教中,“天”和“命”是连接在一起的。“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孔丘也讲“天命”。但在孔丘的谈话中,“天”和“命”也经常分开来说,有些地方可以互易,有些地方不可以互易。例如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在这里,“天”和“命”两个字是可以互易的。如果说,生死在天,富贵有命,也未尝不可。其所以可以互易,因为这里所说的“天”和“命”都是泛指那
31、个不是个人所能支配的力量。又譬如孔丘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又说:“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这两个“天”字不能换为“命”字。不能说:“吾谁欺,欺命乎!”也不能说,“知我者,其命乎!”在这些地方,“天”和“命”不能互易。 后来的墨家批评了孔丘对于宗教的态度。他们站在传统宗教的立场,认为孔丘的错误是“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这十个字却是合乎事实。孔丘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意志之天的存在,但他确切否认,天能“福善祸淫”。这就是“以天为不明”。孔丘没有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他认为,鬼神不能“赏善罚暴”。这就是“以鬼为不神”。至于墨家的“非命”,认为孔丘所说的“命”,是一种命定论,以为
32、个人的成败、祸福都是在他未生以前预先决定的。这是可以说的。五.君子与圣人1.君子与小人“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中关于“君子”形容不胜枚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不忧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
33、忧贫。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2. 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六.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34、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认为领导人自己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孔子非常重视身教的作用,他还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领导人想把国家治理好,百姓自然都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
35、好比风,老百姓的作用好比草。风向那边吹,草就向那边倒。实际上也就是说治理国家要靠领导人的作风,要靠榜样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刑律,所以他说:“子为政,焉用杀”。 2.论教育的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他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有社会和思想基础的。首先,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学在官府”已转变为“学在四夷”。也就是说,当时统治阶级垄断的教育由于社会条件的转变,已经转为向民众开放,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众还不是被统治的劳动人民,而是指士民阶层。其次,孔
36、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3.论教育内容孔子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学以四教:文、行、忠、信。” 也就是说从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忠和讲究信用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他最重视的还是道德修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
37、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认为首先要学习礼,“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还重视学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利于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且他的教育内容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特别重视教学生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去理解道理,并提高工作能力,确实具有重视实践的思想。4.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经验非常丰
38、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孔子的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还都是适用的,值得我们借鉴。(1)乐学与立志 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其次,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意思是你立志下了决心,就能前进,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一事无成
39、。他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立志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成。(2)重视学和思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但他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用的,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只学习不动脑子去思考,就会什么也学不会,但如果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也重视思考。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坚持自己的志趣,诚恳的发自内心并且认真思考当前的问
40、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这段话今天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对于提高学习质量,是很重要的。 (3)重视观察与实践。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的方法,他认为要了解人和事物,都必须注意进行观察。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意思是说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所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审度他的心情,要干什么?不要干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蔽得了呢?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方法,但如果用来作为学习的方法,同样是适用的,这种方法也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观察法了。孔子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重视观察,重视调查研究是孔子的重要学习方法,如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侦查策略》课件
- 外阴湿疹的临床护理
- 孕期中暑的健康宣教
- 传导性耳鸣的健康宣教
- 这位厅官的讲话火了
- 双曲线定义课件
- 你们想错了课件
- 化脓性腮腺炎的健康宣教
-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件沪科
- 鼻毛孔粗大伴白色分泌物的临床护理
- 用爱心说实话【经典绘本】
- 《小花籽找快乐》课件
- 基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
- 海南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资料(一册和二册)
- 2023年中国铁路南宁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
- 初中学段劳动任务清单(七到九年级)
- 支气管镜吸痰操作标准
- 山东2023泰安银行春季校园招聘25人上岸提分题库3套【500题带答案含详解】
- 山东省政府采购专家复审考试题库
- GB/T 3246.2-2000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