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上篇)——第四章--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课件_第1页
中国音乐史(上篇)——第四章--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课件_第2页
中国音乐史(上篇)——第四章--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课件_第3页
中国音乐史(上篇)——第四章--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课件_第4页
中国音乐史(上篇)——第四章--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音乐欣赏备课笔记总论 中国音乐(上篇) 第一章 远古至明清音乐历史简介 第二章 中国戏曲音乐第三章 中国汉民族民歌第四章 中国民族器乐第五章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歌曲艺术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器乐艺术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与乐种 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分为四类:1、吹奏类乐器 2、弹拨类乐器 3、拉弦类乐器 4、打击类乐器一.吹奏类乐器:笛子、萧、笙、唢呐、管子。笛子: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传入长安后传遍全国。现有南方曲笛代表演奏家陆春龄,北方梆笛演奏家冯子存。笛子代表曲:鹧(zhe)鸪飞、三五七、姑苏行、帕米尔的春天、五梆子、小放牛、荫中

2、鸟、喜相逢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原始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乐后传入民间。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蕊子、杆子(八孔)、铜碗4部分组成。其演奏音量大、擅长表现红白场面,可模仿鸟叫。(插图)唢呐代表曲:百鸟朝凤、小开门、一支花、凤阳歌绞八板、婚礼曲和小放牛 管子古称筚篥。约与公元581618年隋代由西域龟兹传入中原。由双哨和八孔杆组成。管子代表曲:江河水、拿天鹅、柳叶青、放驴 。笙古代甲骨文有关于它的介绍。殷代(前15世纪)甲骨文对笙有记载。由笙斗、笙管、笙簧(古代笙簧是竹质)三部分组成。笙代表曲:凤凰展翅、草原骑兵。民间吹奏乐器“招军”、“长号 清 两截拉出全长161.5cm 南京

3、博物院藏 发音宏亮,用于军旅,民间鼓吹乐也用之,又称“招军”、“号子”。 二.弹拨类乐器:古琴、古筝、扬琴、琵琶、阮、三弦。弹拨类乐器也是中国古老的乐器,琴、筝、瑟早在周秦时代就有了。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按弹奏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类:1、平置弹奏,如古琴、古筝、瑟等;2、抱弹,如琵琶、三弦、月琴、柳琴、阮等3、平置击奏,如扬琴。 1、古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周代(前11前2世纪)已普遍。尚书:“舜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当为琴之前身。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论语阳货中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琴家、琴曲已经

4、很多。 古琴外形呈长方形,稍扁。长约12米,宽20公分,琴面有七根弦。其演奏音量小,音区低沉,音色醇厚。古琴曲目传有:广陵散、流水、关山月、酒狂、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潇湘水云等 3000多首。2、古筝:古筝:又名“秦筝”,秦代流行陕西民间。古代的筝形制上像瑟,但弦数较瑟少,一般为12弦、13弦。现代一般为21弦长方形。古筝代表曲:渔舟唱晚。3、琵琶琵琶:今之琵琶,是隋唐前后从西域传来。隋书乐志记:“今曲项琵琶、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唐代就很流行。形制为木质梨形四柱曲项(现为直项),用拨子弹奏,分四弦。琵琶传统曲目有清华秋频编琵琶谱1819年,李方园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年,等小曲10

5、0多首,文武套曲是多部。代表曲:十面埋伏、阳春白雪等4、扬琴扬琴:原是古代波斯、阿拉伯乐器,明代传入中国。在曲艺、戏曲、民间器乐中主要伴奏乐器。形制木质梯形音箱。代表曲:欢乐歌、行街、将军令5、曾侯乙髹漆锦瑟三.拉弦类乐器: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坠胡。拉弦类乐器习惯统称“胡琴”。11世纪前我国少数民族有一种奚琴,宋代叫稽琴,即胡琴的前身。宋代沈括曾写的诗句“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 1、二胡二胡:也曾称为胡琴、南胡。它是由胡琴发展而成的。结构组成:由琴头、弦轴、琴杆、千斤、琴码、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使用材质:大部分结构为红木或楠木所制,琴弦多为金属弦或金属缠弦,琴弓

6、为马尾所制。乐器特色: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类。音色柔美而深沉,表现力丰富,善于抒发感情。代表曲目:二泉映月、空山鸟语2、京胡清代以后,二黃腔逐漸兴起,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在皮黃腔的基础上产生了京剧。胡琴成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故定名为京胡。京胡的音箱用竹筒,琴杆、琴弓用竹竿。琴筒細長 (直径約5釐米),前端蒙蛇皮,后无音窗 拨音剛勁嘹亮。代表曲:夜深沉、风吹荷叶煞柳青娘翻七调 3、板胡 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音樂的興起,以及小型器樂演奏在民間的普遍流行,胡琴出現了多種變化。 明代中葉產生的西秦腔 (梆子旌),具伴奏樂隊中的主要樂器為板胡。板胡的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蓋

7、上薄的木板故名。板胡的音箱用半個椰殼製成,形似碗狀,蒙以薄的桐木板, 後無音窗。琴桿比一般二胡為租。早期用絲絃外絃為一般老絃,裏絃為粗老絃。絃弓比一般的粗而長, 弓毛亦多而堅硬,音色高亢瞭亮。代表曲目:大起板、花梆子 4、坠胡坠胡也称“坠琴”,是河南戏曲音乐小调曲子和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和独奏乐器。它的音色浑厚、高亢、柔美,同时还可以模仿各种特有的声音(如各种动物的叫声,人的笑声、哭声等),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乐器它的共鸣箱形状和二胡的琴筒相同,稍长些。一端蒙蛇皮,琴杆用三弦的指板。有较强的戏曲音乐表现力。 四.打击类乐器:鼓、板、钹BO、大小云锣、钟、磬等板鼓钹云锣中国民族器乐体裁可分

8、丝竹乐、吹打、重奏乐、大型合奏乐4中体裁 1、丝竹合奏:丝指弹拨乐,竹指管乐潮州弦诗、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江南丝竹、北方弦索乐等2、吹打合奏:浙东锣鼓、苏南十番、福建十番、山东鼓乐、河北吹歌、辽南吹歌、陕、山西鼓乐、潮州大锣鼓。3、重奏乐;丝弦五重奏、琴萧重奏。4、合奏:大型管弦乐、弹拨合奏乐1、丝竹合奏:丝指弹拨乐,竹指管乐潮州弦诗、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江南丝竹、北方弦索乐等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

9、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产生年代: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

10、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代表曲:三六、慢三六、云庆、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四合如意、行街、小霓裳。广东音乐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广州市区的民族器乐合奏乐种。它是形成于近代,发展较快的一种民间乐种。清末,这一代民间流行着把粤剧过场音乐和民歌小调拿来进行单独演奏的自娱形式,叫做“过场”或“小调谱”。1921年再版的弦歌必读记:“过场”者,又名宝字,即丝竹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些专业团体和优秀的演奏家间作曲者,开始广泛吸收江南丝竹等

11、其他音乐,并为无声电影伴奏,录制唱片,影响随之扩大.再次后的发展中,他更大胆的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甚至外来音乐、解放后,广东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反映的题材扩大了。 广东音乐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很有时代的气息。音乐迤逦精致,华美光彩,性格乐观向上。早期的乐器主要有:二弦、提琴(竹质琴筒,前嵌木板的拉弦乐器)、横箫(即笛)、乐亲和三弦五件、称“五架头”。1926年,吕文成等将上海的二胡带到广州,提高音域,改用钢丝,制成粤胡(今高胡),成为新的主奏乐器,并辅以扬琴、秦琴,称为“三件头”,逐渐代替了“五架头”时乐队音色更明亮。后又增加了洞箫、笛子、柳胡、琵琶、三弦、低胡,扩大了表现力。 代表曲目:两打芭蕉

12、、双飞蝴蝶、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双声很、平胡秋月、鸟投林、昭君怨、走马等。 福建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根据该乐种所使用乐器、独奏特点、曲牌名称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们与唐、宋、元、明时期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曲的演奏形式分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奏乐器的叫洞管,以品箫(曲笛)为主奏乐器的叫品管。上四管的乐队编制:洞箫(或用品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下四管也叫十音,乐队编制:南噯(中音唢呐)、琶琵、三弦、二弦,打击乐器有响盏、狗叫(小铛锣)、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惠安一带尚有云锣、铜钟(乳锣)、小钹。 南曲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

13、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三十六大套,后来发展为四十八大套。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每一首套曲的乐谱包括工尺谱和骨(演奏技法的标记)两个方向(没有唱词)。原有十三大套,后来发展为十六大套,每套内均包括三至八个曲牌。内容大都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最著名的套曲有四套, 曲,即散曲,俗称草曲。它数量最多,流行最广,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其结构简短,词曲活泼,其内容多包括抒情、写景与叙事之类。曲有长滚、中滚、短滚、序滚、大倍、中倍、小倍、倍工等多个滚门,各滚门下面又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之下才是曲名。代表曲目:四时景、梅花操、八

14、骏马)、百鸟归巢2、吹打合奏:浙东锣鼓、苏南十番、福建十番、山东鼓乐、河北吹歌、辽南吹歌、陕、山西鼓乐、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乐种,它产生的年代无从查考。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所记载的、关于江浙一带流行的吹打乐情况加以对照,可以推断约于明代中叶已盛行。在过去,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唱的“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嬉客班或坐唱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各种业余性质的“班、堂、社”等组织。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

15、、绣球、大辕门(以当地人誉之为四大名曲);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人们简称为“万得划”)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土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划船锣鼓、绣球);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十番、都花);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万花灯、八仙序)。 浙东锣鼓的特点:浙东锣鼓的主要音乐特征之一,“打”的部分非常丰富,有嵊县的“五锣”和奉化的“十锣”形式。浙东锣鼓的主要音乐特征之一,“打”的部分非常丰富,有嵊县的“五锣”和奉化的“十锣”形式。苏南十番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常熟、宜兴等地。

16、历史上曾有“十样锦”、“鼓吹”、“十不闲”等称呼,现亦简称为“十番”或“锣鼓”。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十番锣鼓分为只用打击乐器的“素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荤锣鼓”两类。荤锣鼓根据主奏乐器和演奏形式的不同,又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粗吹锣鼓”等多种。素锣鼓分“粗锣鼓”与“细锣鼓”两类。粗锣鼓用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细锣鼓除上列乐器外,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 笛吹锣鼓以笛子为主奏乐器。其他乐器有招军(长号 清 两截拉出全长161.5cm 南京博物院藏 发音宏亮,用于军旅,民间鼓吹乐也用之,又称“招军”、“号子”。)、笙、箫、二胡、板胡、三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