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质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质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质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质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

2、状和大小。(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

3、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方法读图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播放视频地球的五大秘密提出问题:1.你能说出地球有哪五大秘密吗?2.关于地球的形状,你了解多少呢?观视频回答问题,参与互动利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活动一:探究形状和大小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

4、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

5、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 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

6、球”的概念。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互动交流: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4)互动: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5)总结:我们站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从而认识地球是个球体。(6)说一说,自己通过列举哪些案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图片,观看月食等。看图发现: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

7、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登高望远 ,要想看的远(范围更大),就要登的更高。3.合作探究:(1)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4.计算与对比:(1)7.2857x1010(2)10万5.发现与归纳:赤道半径极半径= 21 千米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不规则,不是一个正球体。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图文结合,通过模拟航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解

8、决计算对比能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大小,从而帮助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活动二:制模型探特征1.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提问: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都用来表示什么吗?2.出示图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仪和地球,有什么区别?3.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五大要素。地球仪上五大要素(点、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认知地球仪上的五个关键信息的含义。4.鼓励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1)如图1.5中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

9、;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把铁丝弯成图中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4)在图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可以自由转动。(5)在图中c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1.拿出地球仪: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图1.5展示同学们的成果:利用人手一个地球仪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

10、科学的去制作简易地球仪,为更深入的认识地球打下基础拓展提升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还有这些认识!古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箱子,大地是这个箱子的底板。读一读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拓展视野课堂总结:课堂达标1. 地球的形状是 ( )A.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方 2. 人们制作地球仪时,将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这是因为( )A.为了美观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C.为了地

11、球仪的转动D.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3.生活中不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站得高,看得远 B.太阳东升西落C.海边看船 D.月食4.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指南针的发明 D.地球的卫星照片5.下列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C .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

12、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

13、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出示新闻材料,播放视频。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项目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请学生谈一谈感受。追问:你知道三星堆在哪吗?出示:经度:104E,纬度

14、:31N引入经纬网的学习。观看视频,谈收获,思考问题。利用新闻时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快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活动一:探纬线和纬度1. 出示地球经纬网图,引导学生首先认识赤道。提问:你知道纬线是怎样定义的吗?纬线定义: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一):探究纬线的特点。(1)出示纬线分布图。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观察它们的特点呢?(2)鼓励学生整理归纳纬线的特点。教师适当点拨。(3)展示阅读材料:赤道纪念碑 在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有两座赤道纪念碑。图中的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南距首都基多市24千米。碑高30米左右,通体用赭红色花岗岩建成,造型呈方柱形

15、。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相连。3.趣味应用:假如一名科学家在赤道纪念碑处沿着赤道向东走(排除地形等因素影响),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请问这位科学家能不能再次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为什么?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二):探究纬度的划分(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纬线,纬度是怎样划分的呢?(2)出示纬线图,指导判断方法:(3)引导学生辨一辨: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展示:广州从化“北回归线23.5N纪念碑”;台湾省嘉义县“北回归线23.5N纪念碑”,初建于清光绪34年。5.引导学生画一画南北半球的划分点拨提示:北纬位于北半球。 南

16、纬位于南半球。1.结合地球仪理解概念: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理解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2.小组合作学习(1)明确分析的项目:形状、长度变化、指示方向、条数、相互关系。(2)展示交流:(3)阅读拓展:3.思考交流:能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圆圈,沿着同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回到出发点。4.合作探究:(1)发现与交流:赤道作为0的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为南纬用“N”表示,向北为北纬用“S”表示(2)发现归纳:判读南纬、北纬的方法:有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无赤道,北增北纬,南增南纬。(3)展示交流:低纬度:南北纬0-3

17、0中纬度:南北纬30-60高纬度:南北纬60-905.理解与交流:分界线:赤道(0纬线)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从科学概念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纬线,内容层层递进,易于学生理解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纬线的特点适当增加趣味性题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纬线指示方向的认识借助地球仪,准确的理解纬线的划分,度数的变化的特点通过练习进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高中低纬的划分有别于温度带的划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画图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活动二:探经线和经度1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探究经线的特点(1)提问:明确观察经线的角度。(2)引导

18、学生归纳、展示交流2.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经度是怎样划分的(1)本初子午线:经度是0,经度起始线。(2)出示本初子午线材料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3)图中理解经度的划分(4)技巧判断: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有0经线,则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有180经线,则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3.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练一练:说出与下列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西经30、0、东经150 ?4.难点突破:观察发现东西半球

19、是用哪两条经线划分的?出示简图,帮助学生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1. 概念与地球仪结合: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1)观察描述:形状、长度变化、指示的方向、条数、相互关系、(2)归纳:(3)规律探究: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E),向西、向东各划分了180 ,西经180 和东经180 重合为一条经线。(4)观察思考: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无0经线、无180经线,则西增西经,东增东经。3.归纳总结:任何两条相对应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一条经线在西经,另一条在东经),都组成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思考交流:东经150、18

20、0、西经30。4.展示交流: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动手画一画,同桌相互提问,说出经度,并能准确判断其所在的东西半球实验教具与概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竖经的空间概念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经线的特点,条理清晰经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以实际的地球仪为载体,最好用实物一步一步画出经线 ,从而理解度数的变化从多角度理解度数的变化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识图、切圆形水果,画图、点线练习等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的学习和理解活动三:利用经纬网定位1.出示情景,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下列类似的报道。2011年第9号热带风暴“梅花”,于7月2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生成。中心位于11.

21、7N,135E。洋面这么大,“梅花”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2.认识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3. 判断应用:说出图中各点坐标4.链接生活: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查找地名,并完成下表。5. 思考:如何利用经纬网判别方向?1.说一说: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经纬度位置2.在图中画出并读出该点的经纬度讨论经纬网的用途:航海、航空、交通、军事气象3.读图写坐标:A: 60N,60WB: 0 ,0C: 40E,40S4.查一查,读一读5. 北京在新加坡的什么方向?大致东北方向课堂总结:拓展应用1.东西半球的判断:(1)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2)东半球与

22、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 160E经线经过俄罗斯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的一个居民家庭,恰好160E经线从房子中央穿过,这样厨房就被分在了东半球,客厅被分在了西半球。课堂达标1.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B.从东向西逐渐增大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D.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2.我们通常用( )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A.20W,20N B.20W,160E C.0,0 D.160E,20S3.在地球仪上,经度为130、纬度为45的点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4.经线长度大约是( )A.1万千米 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

23、米5.下列纬线中长度最长的是( )A.10S B.20N C.40S D.70N6.一艘船从A地(30N,40W)出发,到达与A地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地进行考察,则B地的经度是()A.40E B.140W C.40W D.140E7.与12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60E B、60W C、120W D、0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

24、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

25、)等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

26、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

27、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

28、回答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

29、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4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

30、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

31、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

32、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教师提问:大家看看

33、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

34、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

35、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

36、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

37、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

38、球的划分。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