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每个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

2、郑国攻占许国,并与鲁国自行交换许国的田地等事件为借口,正式宣布剥夺郑庄公官位。郑庄公就此不再朝觀周桓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这体现了A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B西周分封制度彻底崩溃C宗法制度难系国家统一D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3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

3、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A等级观念盛行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C神权色彩浓厚D政治秩序面临挑战4先秦帝王称号主要有后、王、天子、帝、皇帝等几种。据考证,后是族长的称号,王是父系氏族部落首领“大人”逐步演化而来,天子则是宗法制度下的家族长,帝、皇帝是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产物。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B父权至上的文化观念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天人合一”思想观5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日:“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

4、国赵简子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参政),人臣隶圉免。”A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B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C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D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据此可知,孔子A强调仁爱之心B主张顺其自然C重视修己治人D关注礼制规范7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A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B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C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

5、神8“秦统一后,平民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得以建立。”这一国家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A反映了“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B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变动较频繁C促使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9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B皇位世袭,传世万代C借助神权,助力王权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0杨恽是西汉晚期著名的士大夫,他轻财好义,但恃才傲物,后被罢免赋闲。当年发生日食天象,有小吏告发说

6、,此晦象乃杨恽所致。汉宣帝下令查证,结果在杨恽家搜出了报孙会宗书(其中有对宣帝的诸多怨言),接报后,汉宣帝震怒,将其腰斩于市。据此可知A新儒学理论成为杨恽悲剧的催化剂B法家思想在西汉晚期再度得以复兴C汉代的刺史制度有极高的监察效能D汉宣帝通过打击政治谣言巩固皇权11汉代后期,不少皇帝亲自讲经,参与儒士的学术论辩。汉代实施通经致仕政策,于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一类的器具),不如一经”广为流行,当时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据此可知,儒学A开始在官方处于独尊地位B是选拔官员唯一标准C导致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D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12下表为曹魏到北宋人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

7、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低主要由战乱造成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人仕比例下降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13有学者指出,杜甫曾被四川地方长官以中央名义委任为工部员外郎,但实际并未在中央任职,只是在四川听差遣而已,这一现象在当时屡见不鲜。这表明当时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中央权威受到冲击C科举取士渠道多元化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14唐朝前期,中书省秉承帝旨,参与决策军国要务。自唐高宗将政事堂迁至中书省后,中书省更显得权尊势隆。安史之乱后,逐渐演变为功臣将帅的加官。唐肃宗

8、时,翰林院学士开始与中书舍人“公章诏敕”。唐宪宗时,“凡将相出入,皆翰林草制”。据此可知,中书省的发展演变反映出唐朝A人才选拔制度得到完善B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D吏治的清明与高效得到保障15下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唐初土地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唐代出处记述新唐书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文卷33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均田制存在瓦解的可能B租佃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C小农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大打击D政府可以有效控制土地16唐代农民改变了以前

9、主要只生产粮食的做法,许多农民“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镢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要求农户多元生产B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C技术进步促使农业迅速发展D土地兼并导致小农生产遭到破坏17.宋词研究专家黄杰在宋词与民俗中指出:“两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

10、统治者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18南宋画家李唐绘制了村医图,如图所示。画面中,医生在众人帮助下用艾草熏灼的方法为患者医治创伤。据此可知,该画作A以都市生活为绘画题材B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诉求C反映医术在民间的推广D凸显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19古代有学者认为,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据此可知,该学者A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B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C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D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20明史纪事本末说:“严嵩(曾任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

11、”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内阁官员无需承担各种责任B内阁首辅地位缺乏律法保证C内阁官员虚有其表地位低下D内阁官员权力很大责任很小21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A延展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22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密折制度允许和

12、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主要作用是A遏制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制度D鼓励官员相互告密23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钱符合台湾居民的喜好B台湾经济在宋代以后发展缓慢C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D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24有学者认为,就耕织图而言,历代虽多有绘制,但基本都是以南宋楼耕织网为“母本”的(见下图1)。图2为康熙朝耕织图,二者大同小、异。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B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南方北方

13、衣耕技术基本相同25如表分别是隋唐和清朝关于手工业者管理的不同规定。这种变化朝代管理规定(部分)隋唐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此外尚有大量奴婢、杂户和刑徒,长役无酬。清清代施行“摊丁入亩”,班匠银(手工业者上交政府用于代替服役的白银)归并于地丁银中带征,最终废除了匠籍制度。A标志着官营手工业最终消亡 B使得手工业者不再受到统治阶级剥削C推动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D可以推动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6清初的赋税因袭明朝的一条鞭法,地有地税银,丁有丁税银。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皇帝五十六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共计335余万两,全部摊丁入亩,与田赋一起征收。这一规定A增加

14、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确立以各有土地多寡收税的标准C改变了白银原有货币属性D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人口增殖作用27永佃制是宋至近代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享有长期耕作权及处置耕作权权力的租佃制度,其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地主无权随意增租夺佃,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政府采取了鼓励的政策。这一制度A表明农民已经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B提高了士地资源的利用效率C解决了因土地高度集中带来的社会问题 D导致“一田多主”现象普遍28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

15、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29李贽说:“学者但恨不能疑耳,疑即无有不破者。”他还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的思想。这表明李贽A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否定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C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D追求思想独立与人格自由301911年蜀军政府对内宣言指出:“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祖国之后,一切政治之腐败,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

16、日为国民革命。”该宣言A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B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C体现了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D说明古代农民革命缺乏群众基础311882年,李鸿章上疏朝廷说:“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这表明李鸿章()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B率先学习西方科技C主张发展民用企业D宣扬中体西用思想321913年,河北省传统手织业使用机纱6348.23万斤,1916年达8124.48万斤;与此同时,河北省输入的机纱中,国产机纱的比重迅速上升。材料说明A北方纺织业发展领先全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受到自然经济抵制C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传统手织业促进近代民族纺纱工业的发展33

17、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后,中国社会诸多先进知识分子或政治派别都非常重视报刊的创办。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实务报强学报等报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警钟日报民报等报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前锋新华日报等报刊。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报刊没有娱乐功能B创办报刊没有任何阻碍C报刊宣传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D报刊的利润较大34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35.某部晚

18、清小说中这样写道:“忽见一个卖报的走过,遂叫住了,买了一张中外日报。只见满纸满幅都是商家的广告,其中有一半是药房的,所有的药,不是强种就是益智;再有一半就是书局所有的书,不是教科就是小说;余者就是各种行商,却大半总带些挽回权利、抵制洋货的话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农村商业活动活跃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大众传媒行业繁荣D广告营销方式的创新36.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战争后,开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这些银行的设立A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B说明西方侵略中国方式有所改变C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D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影响中国

19、发展37有学者认为,14世纪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共同的“高明”之处在于A利用宗教宣传新思想B通过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38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中感慨:“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他旨在强调()A世界知识是富国强兵的策略B新文化运动照搬了康、梁思想C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思想启蒙D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于康、梁391917年,蔡元培在演讲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

20、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蔡元培意在()A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B批判传统文化的危害C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D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4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西方文明的思潮。代表性的言论如下:陈独秀“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李大钊“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胡适“在今日强权世界,此等妄言(注:指否定中国对青岛胶州湾主权),都成确认,世衰之为日久”梁启超“现在所谓光华灿漫的文明,究竟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栗”这一思潮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认识传统文

21、化C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D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认同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

22、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4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材料二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

23、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

24、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

25、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材料二晚清传教士跻身于中西文化冲突之中,为了化解矛盾与减少阻力,仍然坚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术语来指称近代西方的“Science”。维新报人广泛使用的仍然是“格致”一词又赋予“格致”以新的内容,严复明确地把“格致”指称力学,并认为数理化是研究自然现象、解释自然规律为目的格致。20世纪初,“科学”开始逐渐取代“格致”,正式出现在中国自主创办的中文期刊中。1903年辛亥报人在自主创办的

26、江苏中刊发哲学概论给科学下了定义,科学是以研究“物象”(自然现象),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普遍之规则”为目标,并由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所构成的“系统之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学校创办与留日学生剧增,“科学”才正式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906年7月,严复受邀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发表演讲,主张利用科学创办实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促进实业建设,科学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体认。摘编自李益顺试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学概念认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时代背景。(7分)(2)根据材

27、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科学”概念的变化,并说明“科学”一词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流传的影响。(9分)2021-2022学年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答案1D【解析】根据“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可得出周王对一些诸侯国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反映出西周礼乐制仍具约束力,D项正确;A项不是主旨,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B【解析】根据“托祖先转达”可得出,商代崇拜祖先,这体现的是宗法观念,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神秘色彩无关,排除C项;心目中最高神是“帝”,排除D项。故选B项。3D【解析

28、】根据材料“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晚期诸侯国君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礼制,说明政治秩序面临挑战,故选D项;西周就是等级社会,但是材料中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财产分配不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4A【解析】根据“据考证,后是族长的称号,王是父系氏族部落首领天子则是宗法制度下的家族长,帝、皇帝是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产物。”可得出,古代帝王的称呼即体现了家族宗法血缘关系,又体现了国家政权力量,这正是家国一体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

29、父权至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B【解析】由材料“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县赏赐给有功的臣子作为采邑,可见,春秋时期晋国的县仍然是分封制度的产物,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郡县的功能以守边防为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晋国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时期郡县制是由分封制衍化而来的,而不是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通常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经过长期过程,其影响深远。春秋时期,作为行政区划的县邑,

30、原本是由小国封地或贵族领地经过征服而成为大国君主的直辖地,或者由国君分封给有功之臣作为采邑。春秋时期的县仍然是分封制度的产物,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6C【解析】依据材料“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修己治人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仁爱之心”、“礼制规范”,排除AD两项;顺其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7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依据材料可知,“拨乱世,反之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共同愿望,意味着当时知识分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诸子

31、百家的进步性而非局限性,排除A项;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为了凸显儒家思想的政治前瞻性,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D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中央官制变动不频繁,排除B项;C项“根本解决”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故选D项。9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可以看出为了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项正确;材料反映

32、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并不是神化王权、传世万代和借助神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10A【解析】小吏将杨恽的行为与天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汉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汉代的新入学理论成为杨恽悲剧的催化剂,A项正确;法家思想在西汉晚期没有复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刺史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小吏的告发并不是政治谣言,排除D项。故选A项。11D【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亲自讲经,参与儒学论辩,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并结合汉代儒学发展的情况可知,汉武帝后儒学的地位不断巩固,儒学教义在社会各个层面上日益普及,进而成为重要的社会信仰,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儒学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汉武帝

33、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说的是“汉代后期”,排除A项;汉代实施通经致仕政策,儒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各学派的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12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从曹魏时期到宋朝,寒门子弟入仕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从隋朝开始上升比例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此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寒门子弟可以凭借本身的才学进入统治集团,D项正确;寒门子弟的入仕比例主要与选官制度有关,排除A项;题意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庶族地主入仕比例,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上升,排除C项。故选D项。1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34、,杜甫被四川地方长官以中央名义委任为工部员外郎,但是却未在中央任职,只是在四川听差遣而已,说明唐朝地方权力扩大,这就冲击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中央设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为最高政府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然而唐初三省制确立后,很快就发生分化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材料中中书省由最初的位高权重最后演变为被翰林院学士剥夺了其撰写诏敕的职权,中书省的职能几乎旷废,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在材料中

35、也体现不出来,排除;任何一种选官任人的制度都无法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D项。故选C项。15A【解析】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租佃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大打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16B【解析】根据材料“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可知经营性蔬菜、水果的大量种植生产,反映

36、了当时出现农产品商业化的现象,这是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是强调自然经济,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技术进步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ABC项都是其原因,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18D【解析】画作描绘了乡村医者为患者疗治创伤的场景,体现了绘画艺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D项正确;画作描绘的是乡村的

37、生活情境,没有体现普通市民的经济诉求,排除A、B两项;作品反映了中医治疗场景,并未反映医术在民间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19C【解析】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周孔强调从事实事,而宋儒仅仅侧重于理论。由此可知体现了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的主张,C项正确;该学者是在提倡经世致用,而非推崇重利轻义和重建儒家伦理规范,排除AD项;该学者推崇周孔儒学,而非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排除B项。故选C项。20B【解析】根据材料“严嵩(曾任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地位缺乏律法保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内

38、阁官员无需承担各种责任 ,排除A项;内阁官员地位和权力的大小随着皇帝的旨意而定,排除CD项。故选B项。21A【解析】根据材料“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可知清代的科举取士在名额分配上各地有一定的限额,这些只有国家政权才能做到,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A项正确;材料反映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不能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排除B项;“实现了”“政治平等”不符合清代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政府的治理功能,并不是强调科举制的录取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2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有利

39、于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遏制地方官僚腐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不属于密折制度的主要作用,排除B项;密折制度的主要作用的强化君主专制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3D【解析】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台湾还有多个地区的人民仍然在使用宋朝时期的货币,反映出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D项正确; 材料与台湾居民的喜好无关,排除A项;仅有清代台湾人使用宋钱一条信息,不能说明台湾经济在宋代以后发展缓慢,排除B项;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根据材料“就耕织图而言,历代虽多有绘制,但基本都是以楼瑞耕织图为母

40、本的”“下图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康熙朝耕织图,二者大同小异”,这实质上反映出古代中国农业未有根本突破,B项正确;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25D【解析】依据材料“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此外尚有大量奴婢、杂户和刑徒,长役无酬”可知,隋唐时期对手工业者管理严格,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依据材料“班匠银(手工业者上交政府用于代替服役的白银)归并于地丁银中带征,最终废除了匠籍制度”可知,清代废除匠籍制度,实行班匠银,使得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41、这有利于调动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中的“最终消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使得手工业者不再受到统治阶级剥削”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放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26D【解析】结合材料中摊丁入亩,与田赋一起征收丁税,这说明摊丁人亩,改变了“丁自为丁、地自为地”的地丁分征、丁役单独作为一个税收的状况,使的无地的农民不负担丁役税,标志着数千年的人头税的消失,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人口增殖作用,D项正确;摊丁入亩作为农业税收政策,没有触及社会阶级流动,排除A项;以土地多寡收税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排除B项;白银的货币属性不会因赋税制度改变而改

42、变,排除C项。故选D项。27.B【解析】依据材料“其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地主无权随意增租夺佃,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永佃制下,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士地资源的利用效率,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土地高度集中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永佃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排除C项;依据材料“土地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可知,地主仍然是土地的所有者,不会出现“一田多主”现象普遍,排除D项。故选B项。28A【解析】宋代的政治生态比较宽松和谐,宋王朝以文治国,对士大夫也特别优容,甚至表现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的雅量

43、,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士大夫也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得君行道”的可能性。然而,到了明朝,皇帝的权力空前膨胀,明朝的士大夫就不可能再像宋朝-样向往”得君行道”乃至与皇帝”同治天下”,而是不太关心宏大的朝政,转向从个人受用的角度,探讨性命理气的内圣之学。因此,宋明士大夫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受到宋明社会政治环境变迁的影响,A项正确;B项是这种变迁造成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D项的社会矛盾是指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9D【解析】根据材料“学者但恨不能疑耳,疑即无有不破者”强调人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根据材料

44、“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则强调发挥每个人的才能,这体现了李贽追求思想独立与人格自由,D项正确;A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李贽只是强调独立与自由,并没有否定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学术方面,没有涉及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30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宣言认为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与前代农民革命不同,不仅要反封建,还要通过国民革命实现国体变更,实现民主,由此可见其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古今革命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在于着重强调革命要实现民权,而非论证民族革命合理性,排除B项;明代的农民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阶级参与

45、的运动,群众基础较为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31C【解析】李鸿章认为国家的发展立足于民生,先富后强,这说明当时的李鸿章主张以富求强,即发展民用企业,C项正确;李鸿章是地主阶级代表,不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B项错在“率先”,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2D【解析】根据材料“1916年达8124.48万斤;与此同时,河北省输入的机纱中,国产机纱的比重迅速上升”可知一战期间一方面,传统手织业使用机纱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国产机纱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说明传统手织业的需求扩大了国产机纱的市场,推动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方

46、具体数据的比较,无法得出北方纺织业发展领先全国,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传统手织业与市场紧密联系,不再是典型意义上的自然经济,排除B项;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3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通过创办报刊宣传思想,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报刊的功能,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报刊创办过程,排除B项;材料与报刊利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4.C【解析】 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

47、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43B35.B【解析】在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挽回权利、抵制洋货、提升国人素质成为社会的潮流,药品、书籍广告正是这一潮流的体现,B项正确;当时报纸发行和商业繁荣的景象主要是城市而不是农村,排除A项;由一张报纸无法得出大众传媒行业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刊登广告推销商品的方式早已有之,不属于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36【答案】B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并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都需要清政府以国家利益进行抵押,所以这些银行的设立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一种新的方式,故选B;这些借款主要借给清政府,是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并不是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和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排除AC;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说法并不正确,不符合史实,排除D。3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中国维新变法时,宣传者都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D项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