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课件_第1页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课件_第2页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课件_第3页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课件_第4页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 201911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 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1)设计的复杂性 (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32 关于“人”的知识 (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 (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 (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 (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33 关于“物”的知识 (1)复杂的“物体系” (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 (3)“物”的生命历程 (4)物生物灭 (5)物的信息3.4 小结 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 设计的复杂

2、性 “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 “什么是好设计”?, 评价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到底有没有? 如果有,是什么? 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谁”来评价? 他的价值观? “存在决定意识”他的“意识”形成的原因?即他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境遇、人际关系等等。 “功能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学”角度呢? 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设计的复杂性: “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舒服, 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 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 “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 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倾斜一定的角度

3、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都扶膝低头必恭必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 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意义”是针对特定时代环境人群的 “坐”到“密斯椅”上,就会发现它并 不舒适,舒适性并不重要,而“座”本 身的象征性更重要。 坐在“密斯椅”上, 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人们坐在了“现代设计” 上, 就象今天家里摆放明代官帽椅一样。 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其实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抽象目的与具体目的 手表、座钟、挂钟都是为计时的, 自行车、汽车、火车都是为移动的, 茶杯、纸杯、饮料瓶都是为盛水的, 板凳、马扎、沙发都是为休息的。 等等。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同类人工“物”都有着“共同的

4、抽象目的” 但同类的人工“物”又有着很“不同的具体目的” 。 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同样的“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诉求着不同的目的: 沙发是“坐”在了“舒适”上; 马扎是“坐”在了“便携”上; 密斯椅“坐”在了“象征”上(目标也许是身份象征、回忆、怀旧、情感寄托等); 等等。 “衣食住行用”不仅仅是个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还可能是心理的满足过程。 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在复杂化的进程上高歌猛进。生活的图景正从黑白世界转向多级灰的世界。人们的需求开始“差异化”、“个性化”。 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设计复杂性的社

5、会背景: 多元的社会,看起来目标相同的物也变的多元了、模糊了、复杂了。这就是。为了弄清楚我们设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设计师需要去深入的探求: 是什么人? 在什么样的情境下? 为什么需要? 有什么样的原因? 也就是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语境下,这些相关的限定因素,我们叫做设计的“外部因素”。 1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创造的是一种“关系” 只有明确了“需求事”的相关“限定”因素,“物”才可能找到合理化的依据,找到评价的基点。 从抽象的“坐” 到限定下的“坐” 再到物化的“座”。 设计与其说是创造“物”,还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关系”。沙发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下的人与座的关系。1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6、 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系”与设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 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设计问题约简为“外部因素”(人、时、地、语境)与“内部因素”(技术、材料、工艺、造型)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事”(目标系统)。1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物

7、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 目标是抽象的, 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 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1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 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 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 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个关联性系统; 是“设计定位”的具体化。 “目标系统”包括对外部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内部因素的“合理”。 这样的“目标系统”才是具体的某一件人工物存在的根据,同样,设计师的创造也应该是先定位清楚具体的“目标系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是对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

8、的研究过程,也是从外部因素角度观察、分析、归纳实现目标条件的认知、描述过程。 这样,“形而上”的、抽象的目标被具体化了、鲜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宾语”。 成为设计师可理解、可领悟、可联想、可形象化的“设计定位”“概念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去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原理、材料、工艺技术、结构和形态乃至造型细部); “创意”也就因势利导、油然而生了。1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因与内因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里,“外因的变化”驱动着设计师、工匠去组织、安排内因,创造出新的人工物、服务、空间、信息或这些东西组成的一个个系统。 同时,新技术

9、、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促使设计由内部出发,向外寻找人们的需求或使用环境。比如激光技术、电磁技术出现多年后才找到了应用领域。至今还有许多IT或通讯类的技术型公司还是按“先技术,后市场”的做法研发,“设计”不过是为“技术”进行“包装”而已。1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二者共同驱动经常存在, 比如iMac的机壳材料是GE与苹果公司共同研制的,是典型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诞生的设计。 工业设计的诞生实际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内因)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设计中,内、外之间是互动关系,很难绝对地说谁主谁次,谁决定了谁。20设计方法论认

10、识论 不管是手段在先,还是目的在先,二者的相互适应最重要。这种适应是双向展开的: 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来明确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来达到目标; 也可以通过灵活的手段如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来应对模糊的、多样变化的目标。 我们最好不要硬性的分割二者,任何一个设计都应该是二者相适应的结果。 当然,“外部因素”的研究,帮我们确定“目标系统”的“需求”;“内部因素”的选择、组织,以实现上述“需求”。这是我们认识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2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因此,在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人为事物就诞生在那个点上。 设计就是内外互动的介质,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的系统与物的

11、系统的融合“事”。2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复杂性”科学范式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满“关系(联系)”的世界,世界因关系而复杂。 因此,设计的复杂性也在于关系的复杂,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述:2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A/ 外因系统的不确定性(目标不明确): 外因的核心是人,人的动态、开放性以及非理性因素是使得设计目标不明确的根源。 现在的设计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他们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在哪里?以及需要什么?设计就无所适从。 “量化的市场学调研”只能得到客观的、理性的数据,却不能告诉设计师用户的价值、情感、意义等感性的信息。 这也是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难点: 即如何了解用户“

12、需求”?2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内因系统的“全相关性”: 如果改变内因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其他元素必然会相应的改变。 假设设计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改变一条工艺缝的位置,则可能导致内部结构与模具、生产等的一系列复杂改变。2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C/ 内外关系的关联互动性: 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量而谁是常量。 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 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2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2 关于“人”的知识 外部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围绕

13、着一个核心,就是“人”。 对于外部因素的探察、分析与理解,其实也就是从设计的角度去发现关于人的知识。 设计师如何才能洞察人性、理解人的欲望、发现人的需求呢?2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A/ 知识的途径,也就是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关于人的知识。 生理学、心理学、人机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语言学、管理学、宗教学、文化学等等知识。 B/ 研究的途径,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设计目标,借助相关的方法与设备,对人进行特定方面的研究。 通过观察、调查、分类、比较、试验、测试、假定、推演、归纳、联想等等方法。2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理性、私利”的“经济人(economic a

14、gent):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 私利是经济人的终极目的, 而理性只是达到目的的思维结构。 在理想情况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备的、单一的或内在一致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2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 该理论批判古典和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 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们不可能洞察一切, 不可能找出全部备选方案, 也不可能把所有参数都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效用函数中, 更不可能精确计算出所有被选方案的实施后果。30设计方法论认识

15、论 “满意解” 人们不可能找到“最优解”,而只能寻找“满意解”。 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2019年,“非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卡纳曼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经济学开始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经济人理性说”的功利最大化,指效用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也讲功利最大化,但这个功利是指快乐的最大化。 这样,僵化的、生硬的、呆板的理性经济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3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经济理性”假设无疑使复杂的人性看起来简单了许多,但这样就忽视了人类行为中属于习惯性或情感性的部分。 因此,理性人仅仅是一个侧面,既不是人性的本质,也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全部。3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2)“文化

16、的人”语言与符号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它“类”生物的根本所在。 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 3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外在性的内在化” 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肤色、毛发或颅骨形状的不同,但更大的差异却来自于文化的塑造。 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结构、信仰、习俗和观念等都是“濡化”的结果, 是后天文化环境的产物; 是“外在性的内在化”。 文化是不可见的,却又无处不在。3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意义” 文化是生活方式, 是一系列规范与准则, 是价

17、值观念, 是意义体系, 文化已经“内化”在每个“界内”行为个体的前意识与潜意识中, 外现于他们每次的“行动”中。 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感觉的物质世界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里。 人是悬在由他们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3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符号” 意义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 符号是各种“有意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所具有的意义是被约定的,得到群体认可的。 外部世界的事物被转化为符号才能进入个体的内在世界,其意义才能被理解。3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文化是人的“符号化”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 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

18、“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3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文化如同一个故事 人用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 人能把他认识的世界用各种象征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传播,从而拥有了文化的世界,而“语言”正是人类创造的最完善的符号体系。 据说世界上有2500多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那个文化世界的符号表述。 语言区分了人的身份。通过语言,人被“文化”了。 文化如同一个故事。通过语言,我们聆听,我们诉说,我们思考。我们生活在先人的“故事”里,也不断的创造着故事。3

19、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人们来到石头与玻璃砌成的教堂内,人们开始膜拜、忏悔,于是他们理解了上帝、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花轿与婚纱之中,在白事道场与葬礼仪式之中,人们明白了婚姻与死亡的意义。 文化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人类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里,这是一个人为的世界; 人类所从事的大部分活动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吃饭是为了社交,祈祷是为了福利,眨眼是为了示爱; 人类还不断的对外部事物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着理解与判断, 而人类所依赖的眼睛和尺子则是一些后天习得的知识与信仰体系。3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 社会学 社会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三段论: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20、 社会是一个客观实存。4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社会是个群体概念。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系统,有其结构、功能、经济组织、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 但在微观层面,社会学可以被看做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马克思也说: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也正是相互影响与积极行动着的“社会人”之间的互动才组成了、建构了宏观的社会。4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人生意义” 婴儿自出生之日起,他便开始与社会互动。 他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可以与不可以”、“应该与不应该”的训练; 然后在学校哪里学得了技巧,成为了社会主义接班人或资本主义的劳动者; 然后他们找到了谋生的职业,在经济关系与社会

21、等级中获得了具体的位置, 也开始习惯于那个阶层的生活模式; 在风俗习惯、别人的赞扬或批评、道德或法律的规范下修正着自己的行为,扮演着各种角色; 在大众传媒或他人影响下确立了价值观念与生活理想,追求着不同的“人生意义”。4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社会人” 人类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这是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生存环境的无意识选择。 这一过程贯穿于他们的一生,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或者说“一般化他人”,便内化为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 “社会学”术语称为“社会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被塑造为“社会人”。 社会人之间通过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他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也被他自己赋予了意义, 并

22、不断的与他人进行着比较,在差异中获得相对的满足感与剥夺感,实现着身份的认同。 人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4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 生理学的视角:作为一种“有机生物”的人,是经过漫长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灵长类动物最后才成为万物之灵的,生理特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文化的。 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更为隐秘的特性,心理学知识也被应用到各门学科中-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等。4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类、群、个” 在“心理学”的天空下,我们将人的知识划分为“类、群、个”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了人的自然科学、人的社会科学与人的精神科

23、学。 “类”的层次是指人类都有类似的意识、感知、记忆、认知结构,都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或格式塔原则,这个层次上的心理学知识与生理学接壤,是人的自然科学,是上亿年“人类”进化的结果。 “群”的层次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下的群体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表现为外部环境对人思维与行为的塑造,是人的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 “个体”心理则指作为生命单位的人格、个性、气质类型、自我与本我,意识与潜意识。这是个体的精神世界,是个体成长环境、经历、教育等造成的。4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46 这三个层次的知识可做冰山的比喻: 越是在个体层次上越表现为差异,但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相似性。 我们每个人犹如海面

24、上的冰山一角,随潮汐运动显露群体心理的部分, 而最下面的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生理结构-不被看见却无处不在的海床。设计方法论认识论(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 关于什么是“人本”的研究非常有限。 一般的认为考虑人体尺寸或为弱势群体设计产品就算以人为本了,但这是片面的理解。 我们应该考虑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生理方面的,认知心理上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 这些因素影响人与其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揭示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这些需求与愿望的实现则是通过设计师对产品、信息、服务及系统的设计来完成的。4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生理上的因素,即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人体工程学“物质上的把手”(如“煎锅的把手”)。可使

25、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使得椅子更舒适,机器更易于控制,系统更优化,空间更合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修饰和完美这个“物质上的把手”。 心理上的因素,如:象征性,观念的传达“精神上的把手”。人们往往忽略了产品超越其使用功能以外的意义心理上的使用方式、文化脉络等等。人有多个侧面,多种层次,分属不同的全体,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身份、角色、需求。人们意欲着和期望着,思考着和想象着,感觉着和信仰着,为自己担忧着,人既是无限开放的,又是变幻莫测和永恒矛盾的。 任何设计,看起来是在塑造物,其实是在塑造人的精神。4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 多学科的分类丰富了我们对人不同侧面的理解,但也割

26、裂了人的整体性。 在设计的视界内,“融汇”各学科对人的解释性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内去发现“系统的、综合的、整体性”的人,去了解人们如何想象、理解与应用外部事物,才能真正创造人性化的事物。4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3 关于“物”的知识 “内部因素”也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是关于“物”的。 对于“内部因素”的创造性组织,其实也就是设计的“物”化过程。5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广义的“物”的概念: A/ 既包括以物为核心的系统 制造、流通、消费、再生等环节中的物质性知识,一般是指:形态、色彩、结构、工艺、材料等等企业内部的管理、物流、装配以及运输等知识。 B/ 也包括现在所特别强调的非物质-信息、服

27、务等等方面 (“物质”化的设计还没解决的时候,“非物质设计”就是个噱头。任何非物质都有其物质的基础。非物质只是对这一“关系”的复制、模拟、再造,或现实“不可能性”的虚拟实现。) 关于“物”的知识,更多的来自于实践,也就是“经验性知识”,设计本质上还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5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复杂的“物体系” “人工物”系统里,如果我们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门纲种属一定不少于自然界的体系。 “物”对应了“名词”,而这些名词随着物的不断诞生与消亡而更替,人类的语汇也显得无法应付。 搓衣板、算盘、鸡毛掸子,它们分别被洗衣机、电脑、吸尘器所取代。然而,此物与彼物的抽象意义却是一致的,它们有共

28、同的目的:为了干净的衣服、数字计算、消除尘土。 可见,人工物系统是“目的”的产物,是达到目的的“手段”。5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人工物系统”的复杂性 一辆火车的运输效率自然比马车高许多,但也需要铁轨、信号灯、车站、扳道工、精确的管理。 赶路的邮差与古老的驿站消失了,代之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信息在瞬间传递,但我们看不见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技术设备。 驾驶成为了天性,但需要公路、立交桥、加油站、修理厂的支持。 喝水是生理的必须,也需要引水工程、净化厂、输送管道、饮水机的存在。 没有了电视,许多人晚饭后的生活就变得无所适从,但如果没有电视台、发射塔、接收器与传输光缆,电视就毫无意义。

29、5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A/ 人工物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效率”的提高与“系统”的复杂化 为了“效率”,作为手段的人工物在科技的催化下迅速的繁衍,迅速的系统化。 人们为了迅速而准确的达到目的,创造着不断系统化的物,但目的是原始的、古老的。 物系统的复杂只是因为我们对效率的追求。 现在,单一的物已经很难具有完整的功能了,而必须是由物、信息、服务、管理等等组成的系统下才会实现其价值。5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物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另一个维度上人群的分类体系的复杂投射于物质的分类体系的复杂 大家都在使用着手机,可从造型到界面再到铃声又是多么的不同啊: 今天已经有了少女用的手机, 儿童用的牙膏, 老人喝的牛奶

30、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转译为物的差异; 个人(群体)的丰富性被转化为物的丰富性; 人群的分类体系投射于物质的分类体系; 人们在追求着新奇、不同、或自我的外化,物是这些需求最好的载体。5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的复杂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A/ 一是单一物种的多样性复杂; 同一目的,因使用者、时代、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的复杂。 棒槌搓衣板洗衣机; 绳结算盘计算尺电脑; 苕帚鸡毛掸子抹布 吸尘器; 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 烽火台书信电报传真网络通信 板凳、马扎、板椅、办公椅、沙发、躺椅、公园休息椅、酒吧椅5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二是物体系的系统性复杂 人工物不断繁衍生息,如同大千世界中的生物

31、系统,在基因变异与自然选择中实现着进化。 马车马夫、养马、鞍具、车辆保养等; 而火车司售人员、铁轨线路、信号系统、车站设施、扳道工等养护人员、调度管理等等。 驿站信史、马匹、养马等; 电话电话局、交换机、线路、发电、接线员、电话机等等。 水井井绳、水桶; 自来水引水工程、净化厂、输送管道、管理等等。 看电视若没有制作节目、电视台、发射塔、接收器与传输光缆,电视机就毫无意义。5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 在现代的生产、消费体制下,“物”的诞生有三种原因: 市场(market driven) me-too product; 技术(technology driven) innova

32、tion product; 需求(need driven) concept product。5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市场 在“市场”的刺激下,“me-too” 新物不断的被催生,然后迅速的消亡。物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东西很快的过时。 消费类电子产品遵循莫尔定律,更是朝生暮死。 为了市场,设计师便如同忙碌的助产妇,接生的都是短命鬼。他们的工作也仅仅局限于“形式”,为了商场货架上的看起来“不同”而工作着。 市场驱动下的新物,对应的“名词”并不会改变,汽车还是汽车,电脑还是电脑。 美国的汽车工业在30年代有过年度换型计划,就如同昆虫定期的褪壳,但“虫子”还是没能升华为蝴蝶。 众多汽车、电脑之间所不同的

33、只是供应商的商业符号(标志)的不同,型号系列的差异,或促销噱头所使用的标签不同。 5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技术 “新技术”也总能推动新“物”的出现。 比如蒸汽机、微波、“蓝牙”技术等。 技术催生的“物”往往是全新的,也总会被赋予新的名称,比如从蒲扇、电风扇到空调,搓板到洗衣机,词与物是一同消失、一同诞生的。 但技术在诞生的最初,人们往往并不能找到它实用的价值。比如激光技术,经过了许多年才得到广泛使用,从切割材料的刀具到医疗手术用的器具。“技术”寻找“需求”的过程一般都很长,从技术的成熟到大规模生产一般的要4-10年时间。 可见,没有了人的“目的性”或“需求”,技术就无所适从,就象有了锤子却不知道

34、钉子在哪里。因此从技术到具有价值的“物”还要经过创新设计(innovation design)。这种设计决不是简单的给技术一个包装,而是寻找技术与需求的契合点。 6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需求” 物的更替与演化,更多的是被“需求”驱动着。 “需求”在先,既是时间的先,也是逻辑的先。 先有了人们的“需求”,然后去选择、寻找、改进、发明技术。 有了“需求”,甚至可以选择过时的技术、整合“非科学”的技术。 “需求”决定了创造的目的、方向,而技术决定创新的可能性与成本。 “需求创新”是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对文化的发展。比如我们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交需求,然后给他们创造房子、环境、特殊服务等。61

3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62动因 “物”设计内容 设计师 复杂性 市 场 Me-too 产品外观、形式 创新 形式的 供应商 形式、视觉的复杂;产品种类不增加 技 术 创新性 产品 或 发明 R&D 合作开发 为技术寻找目的, 功能与形式的整合 技术、产品或系统层次的复杂;产品种类增加。 需 求 概念性 产品 选择技术、 组织系统、 知识创新研究、发现需求;创造、组织“物”、服务或信息系统 系统层次的复杂;重新组织了产品、服务与信息的综合系统催 生 新 物 的 动 因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物”的生命历程 人工物是有生命的,有诞生也有死亡。 从自然界的“原料”状态到“垃圾”状态又重返自然界。 在现代

36、的造物体制下,人工物一般要经过: 产品(product) 商品(commodity) 用品(usage) 废品(waste) 这四个“物生”阶段。 同一“物”的不同名称,反映了它在不同过程中的不同社会属性,与不同的人发生关系。6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A/ “产品” 经济学的概念 “产品”处于被生产阶段的“物”。 在此过程中与物发生关系的人主要是生产者在此过程中通过组织稀缺资源满足人的需求,获利的团体组织。 生产者购进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产品”。 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分配进入“流通”领域“商品”。6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市场学概念 产品也是“市场学”概念,

37、生产者将“赢利”目的加诸于产品之上,要用最少的成本产生最大的价值。产品遵从生产效率的要求,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附加价值。 成本是设计出来的,比如对材料、工艺的选择。生产效率也与设计相关,比如“面向生产与装配的设计DFMA”(Design for Management and Assembly)。 增加附加价值更是设计的主要任务,因为作为“产品”的物只是过程概念指向的是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作为“用品”的使用价值。 因此在产品阶段,设计的任务是协调生产者与产品的关系,遵循生产逻辑。 6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商品” “产品”生产出来只有被购买才能实现资本的循环增殖。 在进入流

38、通领域后,它便成为“商品”。 商品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使用价值工具-功用逻辑-日常生活的领域;交换价值商品-经济逻辑-市场的领域;符号价值符号-符号逻辑-地位和声望的领域。6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商品不仅继承了用品的“使用价值”, 而且它还具有“交换价值”, 同时,社会关系的内容也成为物品关系的转译,即“符号价值”。 商品成为三种东西的载体: “功能”使用; “抽象价值”金钱; “社会差异”符号。6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C/ “用品” 物品进入日常生活的领域,这时它就变成了“用品”,使用者与其发生关系。 “使用”是一个古老的人类行为,是人与物之间的一个复杂的信息、行为互动过程。6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9、 6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人类学”概念 “用品” 的概念早于商品与产品,是古老的“人类学”概念,从半坡的陶器到今天的冰箱、洗衣机都属于“用品”的概念范畴。 历史积淀下来的使用方式、文化习惯建构着我们对“用品”的认知模式。Window系统中的垃圾桶就是模拟了传统的“丢弃废纸”的使用方式。 “用品”承载了使用者的目的性,遵循人的逻辑,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以致于文化的脚步都难以追赶。 人们正失去对“如何使用”的直觉判断,面对着异己的、陌生的现代化“用品”而无所适从, 这是“用品”对人的征服 “异化”。 所以,现代设计开始重视对 “使用性(usability)” 的人类学与心理学研究。70设计方

40、法论认识论71产品商品用品废品概念来源市场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环境资源科学价值体现制造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资源的价值支配逻辑技术、工艺逻辑经济、资本逻辑功用逻辑自然的逻辑发生领域生产领域市场领域日常生活领域自然环境领域关系到的人生产者购买者使用者人类全体产品、商品、用品、废品概念比较表设计方法论认识论(4)物生物灭 A/ 自然系统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可自足的有机生态系统。 在此系统中,没有初始状态,也没有结束状态,只存在着中间状态。 它不出产绝对的废品,任何物质都可以被下一级生物分解吸收。 自然系统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处于循环状态,是一个自足的环,我们称之为“生态链”。 72设

41、计方法论认识论 7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人为系统 我们生活其中的人造物的世界却并不存在这样的循环。 历史上,人工物的起点与终点基本上还是自然。 人类利用自然世界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生产他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质产品。 用泥土人类可以烧制陶器、做砖,用石头可以建房、修路,用木材可以做家具、取暖,用金属可以制造农具与武器。 在这些物品结束其生命周期后将被人们所遗弃,重返自然。7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今天,随着技术手段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一种元素,每一种物质都被我们征用了。 生产的上游是对资源的无限度使用,而消费的尽头则是废品的不断产生。 但如果废品不可以降解,

42、我们的地球就会不堪重负。看看漫天飞舞的白色垃圾,再想想臭氧层,看看森林与湿地的消失再想想南极冰山的溶化。 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工物的起点与终点是对自然的毁灭。7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在“物”生“物”死的过程中,它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承载了不同人的目的性,还要在生前死后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不仅仅要关注人工物生命周期内的状态,还要考虑物的起点与终点。 因此,设计表面看起来是在创造物,其实是在协调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7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7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5)物的信息 “物”携带了人的信息、社会的信息,被人为的赋予了“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表达了“物”的拥有者的社会地位; 或他所存在的阶级; 或他独特另类的“生活方式”。7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化”了的“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差异被“物化” 人只有通过物来告诉别人他/她的存在状态,“物”就进入了“社会结构”的“表意体系”。 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是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围绕在他/她周围的“物”。 “物”在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存?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同。 “物”一直都是人类精神的投射,是人类主体的客体化,或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7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人工物”来到人世间,都与某些人发生关系,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