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分类介绍课件_第1页
诗歌鉴赏分类介绍课件_第2页
诗歌鉴赏分类介绍课件_第3页
诗歌鉴赏分类介绍课件_第4页
诗歌鉴赏分类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分类介绍*第1页,共79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第2页,共79页。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第3页,共79页。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第4页,共79页。一、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

2、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第5页,共79页。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第6页,共79页。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第7页,共79页

3、。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第8页,共79页。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第9页,共79页。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

4、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第10页,共79页。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 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5、,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第11页,共79页。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燕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第12页,共79页。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

6、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第13页,共79页。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

7、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第14页,共79页。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

8、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5页,共79页。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第16页,共79页。5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

9、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D (“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第17页,共79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第18页,共79页。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

10、过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 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第19页,共79页。1、我们熟悉的山水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2、我们熟悉的田园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田园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第20页,共79页。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第21页,共79页。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第22页,共79页。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雉雊

12、(gu):野鸡鸣叫。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第23页,共79页。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

13、田园的心情。 第24页,共79页。 酬张少府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第25页,共79页。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第26页,共79页。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训练第27页,共79页。一、初步感知: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14、非是藉秋风。注释: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玄鬓影:蝉。白头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1)这两道诗是 诗。(2)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3)这两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28页,共79页。答案:(1)咏物(2)蝉: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在狱咏蝉: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品性高洁。(3)蝉:寓贤能之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15、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在狱咏蝉:感伤自己经历了种种政治上的磨难,青春已逝,自己有着蝉一样的高洁品性,却不为时人了解。第29页,共79页。二、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6、: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第30页,共79页。三、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31页,共79页。四、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写作手法的高妙。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第32页,共79页。五、实战演练例

17、1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33页,共79页。(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

18、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第34页,共79页。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咏史诗第35页,共79页。定义: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 题的一类诗歌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

19、。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起,刘禹锡乌衣巷, 第36页,共79页。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伤今是目的。怀古多是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咏史则是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借鉴之意。内容:缅怀前贤,表敬仰之意;对比类比,寄托忧伤;借古讽今,痛惜兴衰;总结史训,以古谏今。第37页,共79页。写作方法:1、 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

20、活的嘲讽。 第38页,共79页。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 第39页,共79页。3、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

21、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第40页,共79页。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

22、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 第41页,共79页。5、衬托。指诗人从则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 第42页,共79页。6、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也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

23、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第43页,共79页。7、虚实。古诗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想象就是虚的一种。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第44页,共79页。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

24、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第45页,共79页。总结: 首先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这一点是不不难的。其次要弄清史实、典故,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其实,

25、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再次一点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是感时、讽世还是伤已,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最后要品味技巧手法,表达方式上是描景,叙史事,抒情还是议论;表达技巧上是对比、烘托,还是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工于炼字、寄托、自况等。 第46页,共79页。咏怀诗分类解析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

26、多,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第47页,共79页。答题解析:(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第48页,共79页。主要内容思乡与怀人送友赠别人生感悟 闲情逸志 第49页,共79页。(一)思乡与怀人1. 2004年全国卷(桂、琼、藏、陕、内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

27、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50页,共79页。【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第51页,共79页。(二)送友赠别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

28、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第52页,共79页。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

29、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第53页,共79页。(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第54页,共79页。(三)人生感悟 1、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 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30、。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第55页,共79页。【答案】(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第56页,共79页。(四)闲情逸志1、2006年高考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

31、后回答问题。(8分) 题 竹 石 牧 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第57页,共79页。【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32、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第58页,共79页。 离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1、唐人出

33、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第59页,共79页。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第60页,共79页。或者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者情深意长的

34、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第61页,共79页。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 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第62页,共79页。离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35、?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第63页,共79页。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第64页,共79页。2、慷慨豁达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

36、人真诚情谊。第65页,共79页。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第66页,共79页。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

37、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第67页,共79页。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第68页,共79页。用比喻抒发离情: 以实写虚,通

38、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诗人的离情更加形象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眼前之景色抒发离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送别友人时,所见之景无不是诗人的离愁别绪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虚拟之景写情: 联想和想象成了传情的关键,想象自己或者对方别后的生活,更加深化了离别后的哀思。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第69页,共79页。1、析尾句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70页,共79页。2、抓字词3、明意象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松菊:高洁的品

39、格和情操 香草美人:象征理想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杨花:随风飘散,想到飘零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4、知人论世第71页,共79页。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第72页,共79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第73页,共79页。三、归纳: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

40、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第74页,共79页。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第75页,共79页。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第76页,共79页。四、方法明确: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第77页,共79页。 旅次寄湖南张

41、郎中 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第78页,共79页。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

42、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

43、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

44、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45、。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

46、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