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_第1页
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_第2页
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_第3页
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_第4页
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标准设计(shj)(十)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2013-08-05 07:22:16)山岳(shnyu)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jio xu)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能够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

2、,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教材在讲述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时,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hu dng)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jio x

3、u)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chungsh)情境,激发兴趣。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二、运用媒体,加深理解。电脑(dinno)播放褶皱的形成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fshng)弯曲变形?生:因为受到了巨大(jd)的挤

4、压力。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生: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15代表(dibio)岩层由老到新)学生观察(gu

5、nch)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师:同学们归纳(gun)得很到位!在地貌上,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大家请看!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掰蛋糕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下,掰

6、蛋糕的时候是蛋糕拱起的地方先断裂,还是凹陷的地方先断裂呢?)学生(xu sheng)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yncng)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师: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zn un)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通过阅

7、读材料,让学生从板块学说的角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电脑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褶曲的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表形态未侵蚀地形侵蚀后的地形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翼新山岭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翼老谷地山岭(通过学生的填表情况,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加强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学生活动师生归纳1、根据岩层形态(xngti)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本图体现的是“向斜成山”。2、如果在这里修建(xijin)一条东西向的底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

8、的储存,便于施工。承转:由于岩层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shupng)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电脑播放断层的形成及地貌教师板图“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

9、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投影华山断崖的图片)等,小的只有几十米。电脑(dinno)播放关火山的科普录像师:谁能根据录像说说火山(hushn)的形成过程?学生(xu sheng):略。师: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

10、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投影“火山示意图”师:从图中看出火山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生:略。教师归纳: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通过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三、联系生活,探索发现学生活动1师生共同

11、归纳:从表4.1中数据可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这说明了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平原(pngyun)、丘陵地区要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字(shz)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教师(jiosh)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要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你是把公路修在地势较陡的地方,还是地势较缓的地方呢?生:修建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地方,例如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师:很好。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

12、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学生活动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穿行时,呈“之”字开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hu dng),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评析】:

13、高中新课程的基本(jbn)理念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kchng)中的应用”,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地理情景,展示各种山岳图片,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掌握和理解各种山岳地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同时也享受成功的喜悦。资料宝库珠峰正在向北移动每年移动6至7厘米珠峰正在向北“爬”每年移动6至7厘米。据新华网拉萨11月22日电,据中国国家测绘局最新公布的高精度GPS测量资料显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水平运动以

14、每年6至7厘米的速度指向北东(五十四度方位角);珠峰主脊线南北两侧地壳块体呈右旋走滑运动趋势。这次发现是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俊勇主持的课题珠穆朗玛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监测研究多年的结晶。30多年来的珠峰地区大地测量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珠峰北侧大型断裂有关;在时间上存在非平稳性,这种非平稳性与地震学家提出的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地球(dqi)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试举我国地理方面(fngmin)的实例来说明。解析(ji x):沧桑指的是海洋,桑田指的是陆地,

15、沧海桑田的变化,指的是海陆的变化。海陆的变迁,主要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造成褶皱山系或使海洋面积扩大,如地壳的水平移动使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大中。地壳的升降运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因此地球上的“沧海桑田”变化,主要是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引起的。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球上的海洋能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海洋,只是从4000万年前才从海底上升,直到近几百万年,才大幅度强烈隆起成现在海拔平均6000米左右的高大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仍在以平均每年1.82厘米的速度不断上升。这是根据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地方考察到了2500万年以前沉积的海相地层和海生动物化石,以及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不仅发现有珊瑚虫形成的石灰岩,而且在1964年还在西藏希夏邦马峰海拔4300米的山麓地区发现了体长10米以上的鱼龙化石,这说明在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