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核心人物是烛之武,郑国大夫。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秦师:秦国军队。退:使撤退。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一、解题 选自: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原名 。 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氏传编年史左丘明二、1、左传简介(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

2、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二)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三)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2、史书的常见类别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

3、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三、(1)背景介绍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子重耳流亡齐国,离开的时候,经曹、宋,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当时郑国派兵出战,站到了楚国一方,楚败,后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晋虽原谅了郑国,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三是秦国和晋国是邻居,又都强大了起来,晋献公把自

4、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2)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形势图三、(3)幻灯片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秦晋围郑示意图 烛之武退秦师四、齐读课文,理清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氾南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阙秦秦伯说逢孙fnyzhugng zhoquyupng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军队驻军。名作动贰:从属二主1、秦晋围郑(1)交待事件原因及

5、战争形势?原因:无礼于晋; 贰于楚也。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合作探究,理清脉络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师:军队子:对男子的尊称是:这壮:壮年已:通“矣”,语气词。烛之武烛之武2、临危受命、夜缒出城(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6、(2)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合作探究,理清脉络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临危受命夜缒出城3、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结果如何?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夜:夜晚在夜里 名作状烛之

7、武在古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1)坦言知亡,动之以情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鄙:把作为疆界焉:怎么,疑问代词陪:通“倍”,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形作动(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为:给晋君赐:恩惠朝:早晨在早上夕:傍晚在晚上名作状语(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8、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阙:通“缺”,削减焉:哪里厌:通”餍”满足利:使.获利坦言知亡,动之以情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合作探究,理清脉络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夫人:那人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盟知:通“智”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4、秦晋退兵坦言知亡,动之以情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合作探究,理清脉络秦

9、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临危受命夜缒出城秦晋退兵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五、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1、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左传

10、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六、人物形象赏析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2.他人的陪衬3.个性化的语言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2、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 伯佚之狐烛之武秦 伯晋 侯说退秦师:不卑不亢、机智善辩、才智超 群的辩士;慷慨许之:满腹才华又怀才不遇,以国家 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礼贤下士,从谏如流。识人才的伯乐。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

11、的风度。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七、写作特点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八、积累成语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胜之不武:

12、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九、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课堂练习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

13、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AD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5.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 1、通假字已,通“矣”,了。共

14、,通“供”,供给、供应。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聪明。(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附:文言文基础知识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退,使动用法,使撤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利,名词使动用

15、法,使获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3、古今异义(1)东道主(2)行李(3)乏困(4)夫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4、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