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2022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2022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1(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辅相成黯然失色冠冕(miin)摇曳(关)B.迫不及待莫衷一事拶杂(can)吁伤(zhong)C.不可明状苦心孤诣摩旗(jing)序睨(bl)D.再接再厉繁文褥节?/L“(hang)翅首(qido)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为何有商家在频繁上黑榜后仍玄本省孝?这背后,违法成本低是一个主因。村民集中居住区内有医院、幼儿园、便民服务站等,现在的乡村己今手苜栏。千万不能死要面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面子真是二义不务。机会主义盛行,渴望事半功倍的“捷径心态

2、”,在-些年轻人心中潸学暇长。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包饺子,守岁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的景象。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经历了四次冲顶失

3、败,69岁高龄且身患疾病的夏伯渝,终于站上了世界之籁。”这个句子中的“经历了四次冲顶失败”充当状语。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建筑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二者有明显区别。然而,将二者2系起来己经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西方许多经典建筑都具有音乐美,中国许多建筑也是厶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i试卷(教师版)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全正

4、确的一项是(3分)(A)A.相辅相成黯然失色冠冕(miin)摇曳(关)B.迫不及待莫衷一事拶杂(can)中伤(zhong)C.不可明状苦心孤诣摩旗(jing)序睨(bl)D.再接再厉繁文褥节?/L“(hang)翅首(qi如)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为何有商家在频繁上黑榜后仍去之若孝?这背后,违法成本低是一个主因。村民集中居住区内有医院、幼儿园、便民服务站等,现在的乡村己今手苜栏。千万不能死要面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面子真是丁义不务。机会主义盛行,渴望事半功倍的“捷径心态”,在-些年轻人心中潸学暇长。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D)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

5、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包饺子,守岁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的景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D)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经历了四次冲顶失败,69岁高龄且身患疾病的夏伯渝,终于站上了世界之籁。”这个句子中的“经历了四次冲顶失败”充当状语。

6、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建筑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二者有明显区别。然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己经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西方许多经典建筑都具有音乐美,中国许多建筑也是如此。北京故宫的二重建筑群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都表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相同之处。二、古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甲】水陆草木之花

7、,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切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

8、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展现自己。不蔓不棱亭亭净模自古人知贵兰平居与萧艾不弥下列加点词解释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不蔓不棱(枝:长枝节)亭亭净模(植:种植)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平居与萧艾不弥(殊:相同)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白己才华的人生态度。【甲

9、】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9.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2分)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探究回答。(4分)【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守节操,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信念,即便环境恶劣更要坚持自己,做好自己:【乙】文启示我们未成名之前要耐得住寂寞,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等。(二)诗歌赏析

10、(5分)【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株气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杜二甫:即诗人杜甫。徂徐:山名。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渡荆门送别中,“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诗人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叶的豁达之情。(三)诗文默写(5分)默写古诗文中的

11、名篇名句。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三句作答;如四句皆答,按前三句判分)(3分)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记二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全诗(不写题目和作者)。(2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名著阅读(5分)阅读下面选段,根据要求填空。(2分)我留住脚步,几乎屏住了呼吸,

12、站立着看他并仔细打量他,而不让他看见。哎呀,他看不见我,他失明了。这次突然相遇,巨大的喜悦已被痛苦所制约。我毫不费力地压住了我的嗓音,免得喊出声来,控制了我的脚步,免得急乎乎冲上前去。他的外形依然像往昔那么健壮,腰背依然笔直,头发依然乌黑。他的面容没有改变或者消瘦。任何哀伤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销蚀他强劲的力量,或是摧毁他蓬勃的青春。(节选自简爱)这是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一段相遇,导致“他”双目失明的原因是一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火烧毁了杂菲尔德庄园,他为了救她,烧瞎了双眼。初中三年,你一定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吧。请从下面的人物和故事中,选择相关联的一组,概述所选故事的主要情节。(3分)【人物】鲁达孙悟空

13、晁盖诸葛亮【故事】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草船借箭示例一:鲁达拳打镇关西一一鲁达听说了金氏父女的遭遇感到很愤怒,在送走金氏父女后,直奔郑屠肉铺,先故意激他出手,然后三拳打死了他,并机智脱身。示例二:智取生辰纲一一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假扮卖酒和卖枣人,利用大热地偏的条件,引得押送士兵买酒,用混在酒中的蒙汗药麻翻他们,劫得生辰纲。示例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一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遭遇白骨精,它为吃唐僧肉,先后变为村姑、老翁、老妪,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使它现出原形。示例四: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令士兵扎草人放在把上,利用大雾天气,骗得曹兵向把上放箭,巧妙“借”得十万支箭。四、现代文阅

14、读(33分)(一)实用性文本阅读(9分)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000C以上,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果不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

15、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比如,环象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120C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200C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500C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耐高温部件。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

16、、德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6兆瓦(MW)的热流环境;拐角采用连续纤维增强中低密度结构材料;侧壁结构采用的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防热材料,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36克,每平方米可承受1.5MW的热流环境。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的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具体来说,在进

17、入退回轨道时,退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C以上。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是120C。接着义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l800o打个比方,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放进冰块里,再从冰块里被拿出来经历小火慢炖。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为此,团队

18、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嫦娥五号”返回器的防热材料。第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防热材料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第段画线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选文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C)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是一样的,因此用一种材料就可以了。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高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当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

19、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C以上。D.返回器的防热材料只会经历冷热交变,不会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的特点。(3分)不同部位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防热材料要防热减重两不误;对防热材料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极高。(二)论述性文本阅读(1()分)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义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

20、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给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慢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胃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好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白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

21、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

22、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义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廷,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

23、,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义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当作语

24、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3分)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示例: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说法“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25、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义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争来当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三)文学性文本阅读(14分)内心积雪的树毛云尔从窗口望去,可以看见几株高大的树,比碗口还要粗,高达五六丈,伫立在那里。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它们多像几块高高兀立的岩石,皮肤是那样粗糙,枝干是那样道劲,一阵弱小的风是奈何不了它们的,甚至,一阵更大的风可以把茅草连根卷走,在它们面前则无济于事。更甚者,一把斧子也不能把它们如何。它们身

26、上遍布着伤痕,其中有不少肯定是与斧子较量留下的吧。伤口结痂了,勋章似的缀在树木胸前。然而,那锋利而狂妄的斧子呢?因莽撞卷刃了吧。卷刃了的斧子肯定躲在某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黯然神伤,任凭时间的锈蚀慢慢湮没。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这些给人桀鹫不驯印象的树木,这些有着坚硬外表的树木,有着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把它们打开,像展开一幅世界地图那样。我仔细端详并试图破译它们的纹路。纹路是一棵树成长历程的记载,是一棵树的密码。一围囹如同涟漪的纹路,不知沉淀着一棵树的多少记忆。自然,我是一次次徒劳无获。站在窗前凝望,我有时想,它们也在注视着我吧。但它们习惯了缄默不语,太深太深的沉默阻隔了我们之

27、间的沟通。这些高大的树木怎比得了那些花草呢?花草是温情而不是冷漠的,是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性靖之物。站在窗前,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草地上打滚,满含汁液的嫩草把他们的衣服弄出一道道淡绿色的渍印:一些人把花摘下来,插在头上,或凑在鼻前细细地闻着,陶醉在其中。这些高大的树木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个人如果遭到这样的境遇,是免不了嫉妒甚至愤愤不平的,一棵树会怎样呢?也会心生妒忌和落寞吗?时光流转,到四月的时候,春天呈现蓬勃之势。站在窗前,我感到无限惊讶,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些桀鸯的树木也会开花,在我的意识中,开花的应是那些枝条柔蔓、楚楚依人的植物。我不知道这几棵树的名字,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也不知道它们的花叫什么

28、名字,动听或不动听,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的花朵雪白,堆积在枝头,像一堆过去夕月里未融化的雪。我突然想起岩缝里涓涓渗出的泉水来。那是水滴在岩石的内心聚集得太多的缘故,多到无法盛下,便由不得控制流了出来。那么,这些雪一样的花朵也是从树的内心渗出来的吧。这些树木不愿倾诉,习惯了沉默,如果不是过去岁月的雪在内心堆积得太多,多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的话,哪会有这样一番景象呢?我站在窗前,看着这几棵内心积雪的树和它们雪一样的花朵,我想,它们绝不是因为妒忌而开花的它们的花朵没有精美的造型,没有纷呈的色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味道。阳光下,人们依旧在草地上流连,依旧和温情的花朵厮磨,对身边的这几棵树却无暇顾及,或者不

29、屑一顾。仅仅过了短暂的几天,枝头的花朵开始接二连三地凋落,就像一堆雪开始慢慢融化,时不时传来花朵砸在泥地上的“梆梆”的声音。仔细听着,便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作者为什么要写花草和人们对花草的亲近、喜爱?(3分)用花草来反衬大树,用人们对花草的态度反衬大树的寂寞。作者把窗口的几株大树称为“内心积雪的树,联系全文,谈谈这样说的原因。(4分)这些树开的花雪白,像未融化的雪:表现这些树内心的充盈丰富;这些树的内心像雪一样高洁、淡泊、平静。作者用大量篇幅写自己凝望大树时的联想和想象,有什么作用?(3分)写出作者对大树内在精神的探寻过程;由大树的外表写到它的内心,丰富文章的意蕴:赋予大树以自己的主观情

30、感,托物寓意。文章最后说,听着大树花落的声音“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结合文章说说人该如何增加生命的重量。(4分)敢于经受各种磨难;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心灵淡泊宁静。五、写作(40分)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捋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

31、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如此。北京故宫的二重建筑群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都表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相同之处。二、古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

32、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切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展现自己。下列加点词解释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枝:长枝节)(植:种植)(贵:尊贵)不蔓不棱亭亭净模自古人知贵兰平居与萧艾不弥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殊一:项相是同()3分)()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33、/妖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白己才华的人生态度【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2分)10.探究回答。(4分)【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二)诗歌赏析(5分)【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

34、,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彳来气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杜二甫:即诗人杜甫。徂徐:山名。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三)诗文默写(5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三句作答;如四句皆答,按前三句判分)(3,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崩寄北)是故谋闭而不兴,。(礼记二则)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5、谈笑有鸿儒,。(刘禹锡陋室铭)(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全诗(不写题目和作者)。(2分)三、名著阅读(5分)阅读下面选段,根据要求填空。(2分)我留住脚步,几乎屏住了呼吸,站立着看他并仔细打量他,而不让他看见。哎呀,他看不见我,他失明了。这次突然相遇,巨大的喜悦已被痛苦所制约。我毫不费力地压住了我的嗓音,免得喊出声来,控制了我的脚步,免得急乎乎冲上前去。他的外形依然像往昔那么健壮,腰背依然笔直,头发依然乌黑。他的面容没有改变或者消瘦。任何哀伤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销蚀他强劲的力量,或是摧毁他蓬勃的青春。(节选自简爱)这是简爱和之间的一段相遇,导致“他

36、”双目失明的原因是初中三年,你一定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吧。请从下面的人物和故事中,选择相关联的一组,概述所选故事的主要情节。(3分)【人物】鲁达孙悟空晁盖诸葛亮【故事】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草船借箭四、现代文阅读(33分)(一)实用性文本阅读(9分)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嫦娥五号”退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oo(rc以上,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

37、果不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比如,环/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120C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20CTC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500C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

38、耐高温部件。为减轻航天器载重员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南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6兆瓦(MW)的热流环境;拐角采用连续纤维增强中低密度结构材料;侧壁结构采用的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防热材料,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36克,每平方米可承受1.5MW的热流环境。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

39、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的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具体来说,在进入返回轨道时,返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C以上。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是120C。接着又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1800C。打个比方,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

40、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放进冰块里,再从冰块里被拿出来经历小火慢晚。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脸,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为此,团队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嫦娥五号”返I口I器的防热材料。第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防热材料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第段画线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41、顺序,选文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是一样的,因此用一种材料就可以了。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高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当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C以上。返回器的防热材料只会经历冷热交变,不会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的特点。(3分)(二)论述性文木阅读(10分)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而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

42、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俺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坪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43、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

44、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观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块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

45、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当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3分)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三)文学性文本阅读(14分)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