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建设方案_第1页
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建设方案_第2页
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建设方案_第3页
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建设方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建设方案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83378231 一、项目建设背景、目的和必要性 PAGEREF _Toc83378231 h 3 HYPERLINK l _Toc83378232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PAGEREF _Toc83378232 h 4 HYPERLINK l _Toc83378233 (二) 项目建设的目的 PAGEREF _Toc83378233 h 5 HYPERLINK l _Toc83378234 (三) 推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PAGEREF _Toc83378234 h 8 HYPERLINK l

2、 _Toc83378235 二、项目建设的原则 PAGEREF _Toc83378235 h 11 HYPERLINK l _Toc83378236 (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 PAGEREF _Toc83378236 h 11 HYPERLINK l _Toc83378237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PAGEREF _Toc83378237 h 11 HYPERLINK l _Toc83378238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PAGEREF _Toc83378238 h 11 HYPERLINK l _Toc83378239 三、项目建设的目标 PAGEREF _Toc83378

3、239 h 12 HYPERLINK l _Toc83378240 (一)大幅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PAGEREF _Toc83378240 h 12 HYPERLINK l _Toc83378241 (二)明显提高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PAGEREF _Toc83378241 h 12 HYPERLINK l _Toc83378242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体制 PAGEREF _Toc83378242 h 12 HYPERLINK l _Toc83378243 (四)不断优化医疗急救环境 PAGEREF _Toc83378243 h 12 HYPERLINK l _Toc83378244

4、 四、项目建设的内容 PAGEREF _Toc83378244 h 13 HYPERLINK l _Toc83378245 (一)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 PAGEREF _Toc83378245 h 13 HYPERLINK l _Toc83378246 五、组织机构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83378246 h 81 HYPERLINK l _Toc83378247 (一)领导体系 PAGEREF _Toc83378247 h 81 HYPERLINK l _Toc83378248 (二)建设及管理机制 PAGEREF _Toc83378248 h 82 HYPERLINK l _T

5、oc83378249 (三)运营机制 PAGEREF _Toc83378249 h 82 HYPERLINK l _Toc83378250 (四)协商沟通机制 PAGEREF _Toc83378250 h 82 HYPERLINK l _Toc83378251 (五)项目实施计划 PAGEREF _Toc83378251 h 82 HYPERLINK l _Toc83378252 六、投资规模及资金保障模式 PAGEREF _Toc83378252 h 83 HYPERLINK l _Toc83378253 (一)投资规模及主要用途 PAGEREF _Toc83378253 h 83 HYPE

6、RLINK l _Toc83378254 (二)资金筹集模式 PAGEREF _Toc83378254 h 83 HYPERLINK l _Toc83378255 (三)资金使用规则 PAGEREF _Toc83378255 h 83项目建设背景、目的和必要性医疗急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办、各方参与的、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医疗急救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急救需求,应对SARS等疫情和数次严重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灾害事故多发的国家,地震、洪涝、火灾频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列。有效的医疗急救可以迅速减轻急、危、重症病

7、人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和减轻伤残率,使伤病员早日康复重新投入生活。因此,医疗急救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人口数量剧增、人流密度加大、人群疾病谱变迁、城市居民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日益突现,社会对医疗急救网络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独立封闭的体系中,从而造成了信息服务落后、办公业务及事务处理迟缓、信息和技术屏障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已势在必行。本方案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

8、术、呼叫中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卫生统计学、数据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基础上,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要求,旨在建立一个既能以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负担居民日常紧急医疗呼救的急诊,又能为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将能够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急救中心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和指挥的需要,实现各医疗急救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联动,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与整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联动,优化整合城市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资源、智能

9、交通和城市紧急救援等急救病人的“绿色通道”。从而推动急救事业的进步,为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项目建设的背景急诊科是一个业务关系复杂的医学专科,需要具有很强的管理职能。医疗急诊服务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因此,在把患者送到医院救治过程中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院内诊疗、质量控制、急救资源管理、急救数据中心建立以及基于数据中心的科研管理都显得意义重大。建立完整的急救服务体系,不仅能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伤)情,更能够及时地与医院进行沟通,把患者信息完整、准确、快捷地传输到医院,方便医院在第一时间做好施救准备。我们在充分研究我省医疗

10、急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医院以及我省急诊发展的趋势,设计了本方案,旨在通过建设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创新我省急诊业务模式,提升我省“软实力”,实现跨机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达到既方便患者、提高服务质量又节约资源、发展智慧医疗的目标。我省启动急诊信息化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条件成熟,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为打造广西示范,提供居民满意具有现实意义。(二) 项目建设的目的目前,我省的医疗急诊体系全局统筹和调度不够完善,信息化应用大都限于局部,院前院内衔接技术手段落后,虽然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实施急诊信息系统,但是均只关注了急救的部分环节,整个过程的数据无法贯穿急救全环节,没有真正

11、上做到信息管理,医疗急诊信息化需求迫切。在次前提下,市级公立医院作为区域内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和影响力的核心医院,最适合建设完整的医疗急诊信息化平台,为周边的医疗服务机构起到帮带作用,对自身和整个区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1)、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便民服务水平。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实现急诊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水平,便于各种率值的科学统计,使医疗质量从终末控制变为环节控制,减少和避免医疗差错。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将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电子化,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网络、电讯、无线电等各种手段,迅速及时地应用于各个相关领域。通过自助终端

12、、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将患者相关信息及时与中心交互,方便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生命体征。同时,通过WBE应用、手机APP应用、互联网微信应用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让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入院前完成医治的相关准备,并能在患者康复出院后,实现康复教育和随访服务。通过“一卡多用、一卡通用”,为居民提供预约诊疗、健康咨询、自助服务等多种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实现居民与医疗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对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及性。2)、整合资源,夯实我省全军创伤中心地位。建立起能整合 “120”接警电话、救护车调度指挥、GIS地理信息应用、GPS卫星定位、 HYPERLI

13、NK /power/Solutions/Production_control/Video_surveillance/ 视频监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调阅、车载心电监护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衔接院内院外诊疗信息,优化医疗急诊服务流程,夯实我省卫生应急在政府应急中心地位。搭建多级联动的网络救援体系。在网络医院本部(急诊科、住院部)、网络技术帮带医院、救护车覆盖急救终端,打造可实时向监控中心传输数据的车载远程急救平台,实现语音、视频、生命体征监护等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无线网络,实时连接救护车和指挥中心,派发工单与命令。增加居民健康档案和急救指南系统,医务人员即时获取病人健康档案并推送到各终端与

14、车载系统。建立急救指导规范指南,为随车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操作参考。解决医疗急救行业三大基础建设难题。一是通过EDGE/GPRS网络解决了复杂地理环境下(乡镇、村屯路段)系统平台的数据网络交互及信息共享的问题;二是通过无线/光纤网络实现了医患信息共享,使农村地区能够使用到城市较为成熟的医疗资源;三是融合了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光纤网络同时承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新农合等多种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实现“N网合一”,优化信息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使用成本。提供急救远程指导信息化解决方案。当网络协作医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单兵摄像系统可将现场伤亡和救治情况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专家领导可远程迅速对突发

15、事件做出决策。救护车上的车载智能终端,可应用病人的居民健康密码,随时调阅市中心平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病人的相关信息,了解被抢救者的疾病史;还可调阅急救指南信息,查询各种疾病的诊疗急救常规注意事项,帮助现场医生处置病人和有效提高整体急救水平及急救效率;车载终端还可连接生命监护仪,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传送到指挥中心以及相关的医院终端,辅助送达医院的急诊医生进行远程诊断。3)、统筹全市急救资源,为科研提供依据。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所需要投入的设备、网络、系统开发等费用不菲,是需要各联网机构支持的,市级公立医院作为我省最具急救实力的核心医疗机构,有条件牵头整个城市急救资源的统筹协调,在

16、“医疗急救信息化”方面开展与其他各级医院合作,将该工程成果推广至其他医院,形成覆盖全行业的急救医疗信息网络,这无疑是一个医疗协作体平台建设的尝试,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产生的全市数据,为科研提供了数据保障。所以,启动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除了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品牌价值。(三) 推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急救平台需求迫切。在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应用方面,我们将其分为急救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和院前院内衔接三个部分。很显然,第三部分对患者的意义更为重大,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是很理想。是没有需求吗?显然不是,无论是医院、急救中心还是患

17、者,都有对院前和院内充分信息沟通的强烈需求。我们确实需要在救护车抵达医院之前了解患者的一些情况,以便能提前做准备。对急救中心同样如此,信息沟通不仅仅局限在医院是否有床位,如有需要,医院的专家甚至可以直接对救护车上的医生进行施救指导。需求是肯定存在的,这是各方的共识。2)、各方条件基本成熟。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院前急救系统,还应该涵盖指挥系统和院内系统。过往的尝试基本局限于个别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以及急救中心内部之间,而且,应用的内容对医疗业务的帮助也较有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进行统一协调急救资源,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

18、,这个平台的建设已经出具能力。通过在救护车上安装能够实现无线移动监护、信息传输、病情评估、医患互动等功能的相关设备,能实现现场急救人员、随车救护人员、医院急诊室,特别是院内各相关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急救过程,实时监控患者病情,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指导。我省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随着HIS、EMR、LIS、PACS、ICU、手麻、血液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推进和稳定运行,我省在信息化的基础平台、网络环境、数据资源建设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为推动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3)、技术方案可行。基于IHE集成规范的医疗卫生行业中间件开发的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是构件化

19、的,通过中间件产品提供了构件的体系结构,大大提高了应用构件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构件是一种前沿的软件设计思想,对整个医疗卫生软件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IHE集成规范的医疗卫生行业中间件产品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统一实现,使基于构件的应用开发成为可能。反过来,构件对新一代医疗卫生行业中间件产品中也起到促进作用。回顾经典的工业化革命,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功能再复杂的产品都是由大量标准的零件(尽管零件可能只在本领域内有用)组成,零件在生产线上装配成一个个成品,所有零件在成品中共同发挥作用。分工越细致、专业生产的程度越高,总体生产效率就越高。而基于IHE集成规范的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所扮

20、演的角色就是把零件、生产线和装配运行的概念运用在在软件工程中,可以预见,基于IHE集成规范的医疗卫生行业中间件产品,采用构件技术,建设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的思路,是医疗卫生行业软件产业化革命的必然发展趋势。项目建设的原则发展医疗急诊服务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医院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

21、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统筹城乡、区域医疗急救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区域内的核心医院、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医疗急救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急救服务业体制机制。项目建设的目标在综合分析我省医疗急救服务需求,以及医疗急救服务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紧急救援中心为基础,基本建立覆盖全急救过程,内涵丰富

22、、结构合理的医疗急救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与健康服务需求。大幅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多元服务格局,救治、康复、护理、随访等服务业快速增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明显提高医疗急救服务水平通过整合移动急救、指挥调度、质量控制、急救资源管理和院内诊疗等,形成数据中心,实现知识积累,使得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体制通过政府引导、紧急救援中心主导,联合区域内医疗机构,构建新型帮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救急服务机制。不断优化医疗急救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

23、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医疗急救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项目建设的内容院前急救诊疗信息平台是在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上搭建的应用平台,基本功能包括数据中心、移动急救、调度指挥、急救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管理、院内诊疗、康复与随访、科研管理和外部接口等功能。平台的建立应至少满足急诊中心最基本的调度功能要求,使得急诊中心的呼叫受理及基本调度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和实施,能够负担居民日常紧急医疗的呼救。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急诊中心可根据“非必选功能”建设为各种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甚至是智能指挥系统,以便更

24、加快速准确地对院前急救进行调度和指挥,尤其是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省级创伤防治云服务系统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具有向创伤患者提供全天候最高级别综合医疗救治服务的能力,具备收治区域、市级创伤救治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承担区域创伤救治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具备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建设符合要求的区域创伤救治中心,与区域、市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搭建省、区域、市三级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负责建立省创伤救治信息库,为进一步预防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质量,降低伤残率、医疗费用及省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支撑,负责全省创伤相关预防宣教工作。1)

25、、搭建省创伤中心信息库依据省创伤中心建设规范、基于健康档案的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认证标准等要求,创伤中心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互联网、计算机通讯技术,将在省建立省创伤大数据平台、创伤中心区域平台。2)、开展创伤远程医疗服务为省、地市、县级治疗中心提供定制化的远程服务系统,通过省卫生专网与公网进行远程指导、远程会诊、远程康复指导、远程危重症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看护指导、远程教育培训、患者健康教育等相关业务应用,以最先进的技术、最完善的服务和全球领先的经验,帮助并推动远远程医疗的发展。3)、远程教育和创伤专科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先进的专家资源教学和教学课件。通过科室间远程

26、直播、网上点播和教学查房为省市县培养一大批创伤防治专业人才。4)、双向转诊为落实国家的分级诊疗政策,搭建省市县一体化的创伤医联体平台,满足在区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创伤防治院前急救系统通过搭建全省通用的创伤院前急救系统,覆盖以市(县)为中心包括全市(县)120、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车、急诊科、急诊室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基本信息和地理信息、人员信息、工作状态进行实时采集和调度,满足创伤院前急救和快速转运的信息化需求。创伤院前急救系统通过自动采集、多客户端实时更新的方式相结合,数据平台的实现为病人的院前护理、病情评价、器械设备及病情研究定量分析提供了数据;同时,平台的体征、检验检查

27、以及病例查询等信息共享功能为远程会诊、专家支持提供了支撑。创伤院前急救系统,是以急救转运为主要对象的信息管理平台。转运平台中的转运过程流程处理,为转运申请医院和转运接收医院的交互提供了便利和数据桥梁,解决了以往通过单一电话确认转诊事宜所导致的病患情兄描述不完善和信息误导等问题,也为接收医院转运前的仪器。药物准备提供了依据。病患数据流程处理,从病历数据共享角度出发,按照第一次接触病患、转运途中和抵达转出医院三个时间点进行体征数据采集、共享,为入院抢救治疗提供第一手病患资料。入院之后的病例资料查询模块,更能为转出医院查询病患治疗情况和现状提供便利。【主要架构】创伤院前急救系统架构如图所示,主要由数

28、字化救护车系统和远程会诊两个功能模块组成。下级临床指导医院和急救转出医院通过院前急救平台提出转运申请,并附上危重症病人的体征情况,急救转运接收医院通过评估该病人情况井接收转运。在救护车的转运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监护系统实时传送病人的各项体征数据,为入院急救提供基础。病患成功入院救治后,通过远程院前急救综合信息平台,下级医院可以查看病人的病例记录和其他报告,并能基于该平台实现远程会诊。【院前急救平台架构】【功能模块】1)、车载急救模块在数字化救护车上,安装院前急救移动工作站,实时采集患者数据并传回院内,并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展音视频远程急救协作。对于其他医院或周边市县的救护车,急救人员通过安装在自

29、己急救车的智能终端或手机,进行患者病情的快速记录和评估,提前预报到院内,便于提前准备绿色通道。2)、在线档案登记快速编辑病人信息功能,如果确定是本院的救护车,可以直接根据身份证或就诊卡利用HIS接口调出病人档案信息并在系统自动建立创伤患者档案,如果HIS中没有病人档案信息则需要提供单独界面来快速编辑保存病人基本信息并通过HIS接口向HIS系统存入病人档案,在登记病人信息的同时不干扰正常医疗服务的展开,病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国籍、联系人、联系电话、住址等。3)、快速输入病人救治信息利用平板或手机端快速获取输入病人的救治信息。病人的救治信息包括:发病时间、呼救时间、出诊医生到达

30、现场时间、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病人心电图(配有远程心电的医院,院内分诊台工作站可直接访问医院心电中心,将结果提供给院内医生;没有远程心电的医院,系统通过平板拍照获得心电图信息)、首份心电图时间、如果配有车载CT还需要支持传输病人CT结果;检验项目抽血时间如能够实现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检查还应传输报告时间及数值,能够与HIS对接实现开具检验检查单并能实时查看结果的功能;能够实现TI、TS、ABCD2)、CRAMS、PHI、GCS等评分功能。4)、病人基本信息、检查、化验数据传输将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救治信息传回院内分诊台工作站和创伤手机客户端上实时查看,准确把握病人病情的变化以便实施有效急救。5)、

31、能对病人检查、化验结果进行报警预报;6)、书写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提供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书写急救病历功能:1)病历格式根据创伤联盟门急诊病历格式制定;可对电子病历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保存等操作,支持一部分数据如救护车监护数据等自动生成。2)可查询急性创伤患者急诊电子病历,支持通过使用3G/4G/WIFI访问医院内网或者访问省级大数据平台;具体功能如下:提供常用急诊病历、抢救记录、留观病人转入文书记录功能。提供常用的病历模板(可编辑)。可导入历史急诊病历内容。急诊病历共享访问。支持痕迹保留。支持不带有痕迹信息的整洁打印。支持病人离院时病程记录合并打印。病历文书允许设定水印打印。病历模板可维护

32、。根据抢救区实际需求定制模板。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可以插入医嘱、检验、检查、POCT检验数据。提供常用病历质控功能,包括时限质控和内容质控,满足病案室需求。会诊信息(会诊目的、结果)可以自动同步到急诊病历归档。7)、数据传输模式系统支持以4G传输模式、通用传输模式、VPDN模式、医院内网实现医院和救护车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远程协作。8)、拍照功能可拍摄现场照片,并发送给院内分诊台工作站(分诊台工作站、EICU工作站、介入室工作站、创伤指挥中心工作站),可方便选择前置或后置摄像头,支持单拍和连拍等操作。拍照通过客户端软件,可拍摄现场照片,发送给医院客户端。可方便选择

33、前置或后置摄像头,支持单拍和连拍等操作。语音对讲通过移动工作站软件,可实现与调度台语音对讲功能,调度员可在调度台软件中实时接收车载发来的语音信息,并且支持语音信息的查询和回放。同时调度台发来的语音信息,急救医生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实时接收。9)、远程会诊功能急救过程中通过视频会议技术手段和病人健康档案、历史就诊信心、当前救护车信息,可将现场音视频信息实时传送给各医院工作站(分诊台工作站、急诊科工作站、EICU工作站、介入室工作站、指挥中心工作站)、和手机客户端上,医院内人员可以指导急救车上人员施行抢救,如下图所示。【远程会诊模块示意图】通过远程网络对患者实时生命数据进行加密授权共享,信息储存并传输

34、至创伤中心,由创伤中心将急救信息传输至医院的系统中,通过集成多路音视频,双向可视对讲远程会诊,由专家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并通过远程会诊及远程遥控系统,控制设备对患者做出相应的处理等。创伤防治急诊分诊系统根据身份证利用HIS接口自动关联并创建创伤患者档案。分诊台工作站可实现对急诊人群的集中分诊功能(包括普通、留观、抢救室、监护、住院等分诊功能),并对后续开发的其它急救系统要求的分诊功支持二次开发。门急诊分诊管理系统是承建方根据不同医院的就诊流程和就诊环境开发的智能分诊管理信息系统,配合排队叫号管理系统,可解决病人就诊时排队的无序、医生工作量的不平衡、环境的嘈杂等问题,为医院营造科学合理、安

35、静有序的就诊环境。分诊导医流程图:系统提供两种分诊模式:自动分诊、人工干预分诊,也根据医院具体情况选择任一种模式,也可两种方式相互切换,如在护士人工分诊时,如需要离开或无人值守时,可切换到自动分诊模式。(1)自动分诊功能:直接从门诊挂号获取患者信息,根据科室、挂号级别、诊区、诊间设置、病人候诊号(按科室、诊间的就诊序号)或挂号产生的流水号自动排队分诊。支持系统根据当前分诊情况自动排队(2)人工干预分诊功能:系统可设置各门诊科室的护士分诊台,通过显示屏显示排队叫号信息,支持一个分诊台管理多个诊间或科室。支持预诊模式,挂号到诊区,由护士分配到具体诊疗科室。支持在护士分诊模块中嵌入病人基本体征信息登

36、记,并可产出相关统计报表。支持多种呼叫方式:可顺序呼叫下一个病人、重复呼叫病人、支持患者的队列转移、优先处理、错号处理、回呼等多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患者不必重复排队。当病人需退出排队队列或多次呼叫病人无应答,可由护士分诊台进行弃号、或转为未分诊病人处理。对于呼叫已过时段的预约病人的方式可选择是否转为现场病人或者呼叫完当前时段后再进行呼叫该病人。病人可在护士分诊台选择就诊科室和医生,由分诊台将病人安排其指定的科室和医生的排队序列中。提供诊间转诊功能,如同一科室两个诊间有同级别医生,可由护士分诊台根据排队情况进行病人转诊间操作。提供科室转科功能,由科室转诊申请后,转科科室确认处理。门诊医生站可实时显

37、示当前就诊队列信息,医生接诊病人后自动消除候诊标志。可支持排队叫号系统或其他排队叫号系统,所有分诊信息在排队叫号系统中可以在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液晶电视)上输出、广播呼叫。可为进入创伤流程的病人生成二维码或配备可穿戴设备;患者到达院内后,给患者佩戴RFID电子腕带,通过在医院急诊科分诊台、EICU、CT室、X光室、导管室、心内科CCU装时间感应器,通过患者的电子腕带,可以把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分诊台、EICU、心内科CCU、CT室、X光室、导管室的就医全程的时间轨迹自动采集下来,避免医疗纠纷,方便日后管理改进。创伤防治急诊分诊工作站支持急救一键呼叫信息,并提前通知团队准备,做好准备工作记录。患者

38、在急救车上经过专家远程会诊初诊为创伤后,在移动工作站中立即启动创伤多科室应急响应系统,患者的病例,常规检查结果立即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相关科室,所有科室进行应急响应,提高患者入院检查的优先级,缩短患者由入院到接收治疗之间的时间,并向后勤中心、医务处发送通知进行协调工作。从创伤多科室应急响应启动开始,患者的发病时间、体征变化、所在位置均实时反映在各个科室的工作站中,专家团队可连接患者身边工作人员的工作站进行床旁会诊,医务处根据患者的会诊结果进行ICU或者手术床位的协调工作,后勤处可以根据患者的位置安排电梯和接送事宜,患者信息在多科室之间零延迟共享,最大程度减少了由于工作协调对患者病情的延误。1)通知

39、创伤小组:急救信息展示功能:能够同步展示创伤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急救车上产生的相关诊疗信息、患者在转出医院的相关诊疗信息、患者院内检查检验相关信息等。创伤患者急救病例如抢救记录等文书的编辑功能:能结构化录入患者抢救记录,并可实时查看检查检验结果或救护车内容。支持急救病人到达倒计时功能并一键通知创伤急救团队的功能。抢救过程时间点记录,可支持直接通过RFID或病人条码腕带采集信息。支持抢救时间轴的自动记录,和创伤时间质控分析。3)、EICU工作站急救信息展示功能:能够同步展示创伤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急救车上产生的相关诊疗信息、患者在转出医院的相关诊疗信息、患者院内检查检验相

40、关信息等。创伤患者档案自动关联和创建功能:可根据身份证利用HIS接口自动关联并创建创伤患者档案。能够与HIS对接实现开具检验检查单并能实时查看结果的功能;为进入创伤流程的病人生成二维码或配备可穿戴设备以方便全流程追踪。创伤相关量表结构化录入功能、可对录入内容进行查询分析统计。具有结构化创伤专科电子病历模板,支持在医院电子系统中通过链接的方式调用书写和读取接口支持急救病人到达倒计时功能4)、创伤指挥中心工作站支持人力资源调度:调度院内资源对病人进行抢救,通过移动系统,短信,微信等方式发送消息至相关人员,实时远程会诊:可发起远程会诊请求,组织院内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和指导。支持急救病人到达倒计时功能在

41、院内的急救大屏上,利用急救车上的GPS定位子系统,准确査看急救车的位置,为医院接诊做好准备。院内监控大屏显示车上监护仪实时的波形。同时还可以把数据采集到服务器,以趋势形式显示。利用3G网络可以将患者局部的高清图像及时传输给院方专家。利用车内音视频和专家进行远程交互,对车上的抢救医生进行远程紧急指导,如危急患者在堵车的路上病情发生变化,车上的抢救医生无法进行处理时,远端医院的专家即可通过远程指导进行抢救。对于指挥救治中心来说,音视频系统主要作为领导决策指挥系统,对抢救现场快速做出决策而对于医院来说,对需要的患者可以提前进行专家会诊,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接收救护车端一键呼叫信息一键通知创伤相

42、关科室的创伤急救团队进行准备实时掌握救护车端患者生命体征、筛查数据、登记信息、地理位置实时查阅患者院前急救端的登记信息、筛查信息、病例、常规检查结果、生病时间、体征变化向后勤中心、医务处发送通知进行协调工作向救护车工作人员发起远程会诊根据患者的会诊信息结果进行ICU或者手术床位的协调工作创伤防治医生客户端本系统支持手机医生端,医生端具有以下功能:1)、病人列表查看急救车上创伤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病人姓名、主诉、呼救时间、到达时间。2)、生命体征传输可实时接收移动急救工作站传送的创伤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包括监护数据、心电图报告、血液化验结果、CT报告。3)、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查看可查看通过院前急救工

43、作站填写的急救电子病历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体检、诊断、救治措施。4)、在线会诊讨论医生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对病人进行在线音视频会诊讨论。5)、接收紧急通知医生能通过手机接收到紧急通知,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抢救。创伤防治信息管理系统1)、上传创伤病人数据通过上传工具,支持管理人员可以定时自动上传创伤病人数据、也可以手动上传创伤病人数据至省创伤大数据平台。2)、全网时间同步通过联网和智能设备,系统可以控制全院创伤相关科室的挂钟、创伤工作站电脑的时间、服务器、应用系统的时间自动同步,使得全院的救治时间高度统一。3)、时间采集及跟踪支持使用RFID技术,实现创伤病人在入院即刻佩戴内置RFID芯片的腕带,医院在

44、各抢救环节的执行地点入口装置接收器,病人到达该区域便可自动扫描,记录病人到达该区域的时间,配合从信息系统中采集的时间,如检查报告出具时间,实现该次急救任务从调度接警开始,至调度派车、病人上车、到达医院、进入急诊室、进入介入室等院前院内急救全过程的时间采集功能,在后期对时间的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若医院没有配备RFID接收器,也可以使用扫码设备,操作人员在各个节点可通过扫描病人腕带上的条码的方式快速记录急救时间。4)、流程时间轴查看在抢救环节中,院内创伤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对患者抢救流程的每个节点及相关操作的时间的监控,以时间轴的形式显示,对没有达到流程要求的节点高亮标注提示,以提醒创伤抢救团队。5

45、)、创伤病历管理可通过WEB页面随时查看创伤病人的急救病历和既往病历6)、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管理系统对智能设备有简单的管理功能,能添加、删除手环,并能实时查看手环当前状态,包括电量、使用状态、存放地点等。7)、医生账户管理可以通过WEB页面对创伤工作站账户、创伤手机客户端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可实现添加、修改、删除账户操作,并可分配相应权限。8)、急救病历管理针对所有的电子病历统一管理。相关领导可以随时查看急救病历,从时限性、完成情况、完成质量等各方面对电子病历进行考核,自由制定质控评分模板,采取手动给分和自动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对任一现岗病历和终末病历进行评价,并将得分情况记录在案,做出相关统计分

46、析。9)、数据采集填报管理能够自动采集院内的创伤病种信息,并能够按照中国创伤联盟要求的格式进行上报,数据上报流程和界面如下:1)数据上报的前提:完成单位及录入人员的实名注册认证。2)既往干预人群人口学信息、档案基本信息如无变动,不需重复录入。(1)档案中颜色标识说明:(2)档案状态说明:未建档:只有人口学,未创建筛查干预档案未提交:档案内容未录入完成,或未及时提交锁定档案提交待审核:录入员自检后提交锁定档案,等待管理员审核阶段审核通过:档案质量合格审核未通过:档案存在问题,需进行修改或核实(3)修改/完善档案:(4)提交审核数据数据录入员进行整份档案提交,提交后整份档案锁定,不支持修改。项目负

47、责人和监察员有数据审核权限10)、数据分析系统提供多个维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如:诊疗方式、时间统计、来院方式、创伤延误原因统计、介入统计、远程心电传输统计、患者转归统计、死亡率统计、住院费用统计、住院天数统计等。能实现院前急救时间统计、发病人数统计、发病年龄统计、疾病种类统计、科室受理时间统计、患者转归统计、死亡率统计等并且具体统计分析的要求可结合用户需求定制开发;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能根据创伤中心的标准流程为每个统计项设定标准。当统计项的值不符合标准值时,系统将自动提示。系统能根据定义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报告。11)、对创伤全流程进行质控系统能根据定义自动生成数据质控报告,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能根据创

48、伤中心的标准流程为每个统计项设定标准。当统计项的值不符合标准值时,系统将自动提示。创伤防治康复护理系统基于创伤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建设一套针对患者全流程康复管理的信息系统,满足省级创伤中心平台建设需求,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帮助患者正确、有效、及时的得到治疗,可促进病人从心理到生理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 复,有效降低致残率,为病人回归家庭,乃至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康复护理信息系统包括患者管理、康复病例管理、康复治疗任务管理、康复流程管理、统计报表功能模块。创伤防治随访管理系统建设创伤患者随访系统,有效的方便医护人员了解创伤病人的恢复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减小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基于患者电

49、话访视数据专门研发,集合网络电话直拨与录音功能,保证数据质量,便于数据核查,实现医患之间直接快捷沟通以及消息推送。提供研究数据随访功能,包括病种分类设置、随访内容设置、患者数据导入、随访任务分配、复查管理、短信平台接口、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创伤防治分级诊疗平台分级诊疗系统包括检查报告浏览、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治疗方案、绿通转诊等功能。【系统概述】根据国家有关分级诊疗的总体要求和有关创伤的诊疗路径和诊疗规范。系统包括以下功能:1)、双向转诊功能:支持转诊的申请、审核;支持普通转诊、紧急转诊和预约转诊,支持转诊信息推送;2)、基地医院转院病人数据通过创伤中心开放平台接口传输到相关上级医院。3)、基

50、层病历数据调阅:上级医院通过急诊云服务器访问获取该转诊病人信息,并可调阅转院前已有的病历、检验检查等数据;1)检查报告浏览主要包括对超声、放射、核医学、内窥镜、病理、心电图、脑电图、肌电、胃肠动力、肺功能、睡眠呼吸监测等各类医学检查记录的浏览调阅;2)电子病历(1)急诊病历记录主要包括急诊病历、急诊处方、急诊治疗处置记录、急诊护理记录、检查检验记录、知情告知信息等六项基本内容。(2)住院病历记录主要包括住院病案首页、住院日志、住院病程记录、住院医嘱、住院治疗处置记录、住院护理记录、检查检验记录、出院记录、转院记录、知情告知信息等十项基本内容。(3)健康体检记录指医疗机构开展的,以健康监测、预防

51、保健为主要目的(非因病就诊)的一般常规健康体检记录。创伤防治数据整合平台在不改变原来医疗卫生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如何能够将各种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化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本项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一个公共的中间数据平台,用标准统一的方式实现各医疗系统不同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各个医疗系统都可以通过这个中间平台实现对如HIS、EMR、LIS、PACS、财务系统、传染病等异构数据的整合与清洗。这个中间平台我们称其为标准接口平台。标准接口平台涉及内外网两个域,需要解决跨网络、跨安全域数据安全、可靠传输处理等问题。并要面向多个业务应用实现整合和数据交互。系统接入:实

52、现外网应用、内网办理的系统数据接入。提供丰富的适配器,支持XML标准和内外网系统接入的松耦合接入服务,不会影响现有内网业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数据获取:提供数据的定时、实时安全获取服务,支持数据完整性验证。传输认证:提供交换域之间双方的身份认证,支持双向认证。安全传输通道:提供数据安全传输通道,在网络通讯协议之上建立更安全的数据可靠传输虚拟专用通道。标准接口业务实现根据开发标准接口平台(程序),业务实现如下所示:1)提供匹配对码功能,完成三大目录及其他标准的对码工作。2)为不影响医院已运行的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按规范所需的毛坯数据(未清洗和汇总的)定时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抽取至毛坯库中。3)提供ET

53、L工具,从HIS、EMR、LIS、PACS等业务系统中按照创伤规范标准完成数据标准化工作,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时抽取、清洗、加载并存放至医院端的交换库服务器中(前置机)。4)医院端前置机采集的数据,在指定的时间内发送至创伤大数据中心,完成数据整合。标准接口功能设计标准接口平台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数据转换服务、数据处理服务、运维管理服务等基础信息交换功能,这四类服务通过统一注册到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总线,用户可以通过管理界面、服务界面及监控界面根据需要配置所需的服务。数据传输包括数据源管理、数据访问管理、智能路由控制、队列管理等内容,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传输服务;数据转换包括消息转换、出错控

54、制、转换效率监控、转换可视化等内容,提供可靠、可测试、可视化、可建模的转换服务;数据处理包括智能建库、数据备份、数据映射、数据比对等内容,为用户提供科学智能的处理服务;运维管理包括远程监控、事件管理、数据源配置、负载均衡等内容,提供数据运行整个过程管理服务。系统间通过消息集成、数据集成和服务集成的方式,以各类协议为基础进行互联。系统在设计和开发中遵循各类标准规范,保持系统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这些标准规范涵盖了系统互联、管理、安全、数据等方面。标准接口服务平台采用SAAS服务模式,将标准接口平台各项功能设计成独立的子服务,主要服务组件包含数据传输服务、数据转换服务、智能路由服务、协议服务、其他服务

55、等功能。具体功能服务,如下所述:1)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服务为系统间特别是异构的系统间的应用整合提供通讯基础,其主要特征包括:支持点对点通讯。消息发送应用可以向定点的目标系统发送消息。支持点对多点通讯。消息发送应用可以同时向多个目标系统发送消息。支持同步发送模式。消息发送应用可以以同步的方式向目标系统发送消息,这种模式保证消息发送完成后才将应用控制权交给消息发送应用。支持异步发送模式。消息发送应用以异步的方式向目标系统发送消息,这种模式下,消息发送指令执行后立即将应用的控制权交给消息发送应用。支持请求/响应消息交互模式。请求响应模式是远程服务调用中一种最基本的模式,消息收发功能提供了对这种模式

56、的支持,消息发送者可以发送完请求消息后获取目标系统对请求消息的处理结果消息。支持通知消息交互模式。通知消息交互模式是消息应用向目标系统执行信息公告的交互模式,目标系统接收到通知类型的消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处理。支持回执消息交互模式。回执的交互模式要求消息的收到方在收到消息后给发送方一个收到确认消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支持消息携带附件发送。一个消息可以携带任意数量和大小的附件进行发送,对于大附件,消息收发会自动进行文件切割发送和收到数据组装的工作,方便消息收发应用对大数据的交换处理。支持丰富的消息连接器类型。连接器是系统互联部分的重要服务,通过它系统外界进行通讯的通道。连接器管理可以让管

57、理人员自定义各种类型的连接器,并且在系统中注册这些连接器。对于已有的连接器也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的删除和参数调整。系统支持的连接器类型包括:socket,ftp,smtp,jms,vm,file,soap等。2)数据转换服务数据转换是指对从医院端业务系统中抽取的源数据根据省创伤大数据平台规范的数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数据的检查、合并、拆分、汇总等处理,保证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格式的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按要求装入目标数据库。数据转换主要完成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问题:源数据系统同中心数据库在模型上的差异性;源数据系统平台不一致:数据源可能包括基于不同平台数据库的数据;源数据系统中

58、采用的代码编码方案与目标数据系统中的代码编码方案的差异性;源数据结构的不一致:有些数据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同一个表在不同的时期数据结构不一致;源数据定义不规范导致错误数据;对数据的约束不严格,导致无意义数据;存在重复记录等。由于需整合的各应用系统的不同,可能会存在大量的转码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数据转换工作一般会在以下几个环节中具体实现:在抽取过程中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异步数据加载,以文件的方式处理;在数据加载过程中进行数据处理;进入数据仓库以后再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在数据抽取过程中进行数据转换时,必须考虑抽取的性能以及对业务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异步数据加载需要以文件方式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中间磁

59、盘的存储量以及整个流程的协调性工作,以及大量的非SQL语句的编程;采用在数据加载过程中进行数据转换时,必须考虑加载性能。3)智能路由服务医疗信息从一个提供者到达一个或者多个接收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例如:接收者的网络出现故障、接收者的接收系统暂时不可用、接收者依据医疗信息的内容选择等。系统提供智能消息路由的技术,可以确保上述任何情况发生时都可以自动将医疗信息送达目的地。本系统智能消息路由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输通道选择的智能化。我们知道医疗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间的网络情况可能出现异常,另外提供的信息量可能大小差距非常大。如果某种传输通道,例如:http协议有故障,则消息可以自

60、动尝试采用其它通道进行传递,例如:smtp。另外,如果消息中携带的数据量非常大,系统会自动考虑辅助采用更高效的协议,例如:ftp完成对医疗数据的传递,而放弃采用常规的MQ、webservice等技术。消息目的地选择的智能化。消息发送通常有点对点、点对多点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隐含的信息是发送时接收者是明确的。即便对于采用订阅机制的,点对多点模式来说,中心系统总是知道订阅者的信息。消息目的地选择的智能化是特指不依赖于特定主题的订阅机制,而是依赖对消息内容的分析,从而动态的决定当前消息的下一个目的地,也就是基于消息内容的路由技术。4)协议服务协议服务是指一些服务处理网络、传输和应用层协议的组件,主要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